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建筑美学观的形成是受中国传统营造观念深深影响的。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考虑到对传统的传承,展开对中国文化本源的探寻。本文以何香凝美术馆为例,基于美术馆的场地处理、功能组合、空间意境的营造,详细阐述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传统营造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
【关键词】营造观念;空间层次;组织;意境;框景
1、简述传统营造观念
1.1人文观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浩瀚如烟。中国文化中的佛家、 道家及儒家等思想流派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领域也有较为深远的影响。【1】这其中对人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儒家、道家及佛家这样的思想大家流派。
儒家主张仁义礼治,这使得社会中明确分出了等级,也就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即身份、地位的人享受不同的待遇。建筑的等级制度体现都城、宫殿和民居建设中。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佛家追求返璞归真、自由随意的因果轮回之道,在建筑设计中,则讲求清、雅、静的意境,即实现内心达到“物我合一”。
1.2风水观
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水学里有很多合理实用的东西,并且有着很多成功运用的实例。在建筑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风水学中这些合理实用的东西在现代的建筑学、结构、地质学、气象学、心理学中都有更加科学的论证。比如风水学注重的坐北朝南,“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从建筑学上说,中国位于地球北半球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一年四季,阳光都从南面射入,房屋朝南自然有利于采光,这是合理的。
2、何香凝美术馆介绍
何香凝美术馆是第一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它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华侨城内。与深圳三大文化景区“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中国民族文化村”相邻。于1997年4月竣工。由香港建筑师龚书楷(Sherman Kung)完成设计。龚书楷曾与全球著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先生合作,设计了香港新宁大厦、香港中银大厦等多个项目。他对于传统建筑观念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解,而何香凝美术馆无疑是他对传统营造观念的诠释。
3、传统营造观念的体现
3.1空间层次
通过天桥首先进入的是入口大厅,入口大厅净高只有3米左右 ,在前方有一个5米见方的下层中庭,外部光线透过中庭之上的采光井倾斜下来把大厅照射的特别明亮,因此在视觉上产生了一种光亮感,在空间感受给人一种亦内亦外,内外渗透的感觉。见下图我们可以看到何香凝美术馆的空间平面布局跟中国传统的徽州民居大同小异,这样一种通过大厅、中庭、通高大厅、展厅的递进式的空间序列组织方式,在心理上和空间形式上与是极其相似的。
空间围合成多个院落,然后以一条南北向主要轴线和一条与之相垂直的的次要轴线组织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主轴线上穿过入口大厅后的第一个庭院为室内庭院,周围房间都对此院开门,院地顶部覆以玻璃天棚。主轴线上的第二个庭院,实际上是一个二层高的共享展厅,上部一双坡顶天窗采光。三层的展厅,二层的共享中厅以及两侧楼梯休息平台就成了提供“游戏”的舞台。视线交织是这个建筑的空间设计极富人情味。
第三个庭院位于与主轴线垂直的次要轴线上,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室外庭院,设置有花草盆景,休息坐凳。为人们参观过程中稍事休息提供了一个优美的室外庭院,在建筑中使人与自然又一次联系起来。
3.2借景、框景表达手法
框景手法的运用,在美术馆的正立面尤为突出,正立面被几个大的模块分为不同的单元:玻璃,实墙,景框,水体。美术馆前方一片大的上部挖空的弧形,在深南大道上看去,可以透过挖空的部分看到其后的一片竹林,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室内空间中,多在空间转化处开窗,构成了一个小的缓冲,同时又并不完全打断参观的节奏。另一方面,这些被借之景似乎并没有完整地一次性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是通过多个片断的连缀,构成我们脑海里的外景。这与私家园林中流动空间的手法大同小异。空间蜿蜒曲折自由,一种意境空间到另一种意境空间的转换是“自然而然”的诱入,空间界定模糊,隔而不死,形成空间韵律、节奏和情调,互相衬托。
3.3入口处理
对此基地的入口处,处理手法是将建筑远远地退离车来车往的道路,通过下沉广场使之与道路分隔开。入口以二十余米地人行天桥与建筑主体相接作为观众的心理过渡空间,并且避免了美术馆建筑对安静环境的需求与深南大道本身嘈杂的矛盾。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嵌入基地,避免障景。下沉广场里布置有东西向带状水池,营造了一种丰富的意境。
参考文献:
[1]郝晓磊,著《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建筑节能,2016.
[2]季文媚,著.《风水理念对中国传统建筑选址和布局的影响》[A].合肥学院学报,2008.
[3]徐智鹏,著.《精华还是糟粕-漫谈中国建筑风水学》.建筑理论研究与设计,2004.
【关键词】营造观念;空间层次;组织;意境;框景
1、简述传统营造观念
1.1人文观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浩瀚如烟。中国文化中的佛家、 道家及儒家等思想流派对于现代建筑设计的领域也有较为深远的影响。【1】这其中对人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儒家、道家及佛家这样的思想大家流派。
儒家主张仁义礼治,这使得社会中明确分出了等级,也就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即身份、地位的人享受不同的待遇。建筑的等级制度体现都城、宫殿和民居建设中。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佛家追求返璞归真、自由随意的因果轮回之道,在建筑设计中,则讲求清、雅、静的意境,即实现内心达到“物我合一”。
1.2风水观
传统的中国建筑风水学里有很多合理实用的东西,并且有着很多成功运用的实例。在建筑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风水学中这些合理实用的东西在现代的建筑学、结构、地质学、气象学、心理学中都有更加科学的论证。比如风水学注重的坐北朝南,“圣人南面而听天下”。从建筑学上说,中国位于地球北半球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一年四季,阳光都从南面射入,房屋朝南自然有利于采光,这是合理的。
2、何香凝美术馆介绍
何香凝美术馆是第一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它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华侨城内。与深圳三大文化景区“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中国民族文化村”相邻。于1997年4月竣工。由香港建筑师龚书楷(Sherman Kung)完成设计。龚书楷曾与全球著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先生合作,设计了香港新宁大厦、香港中银大厦等多个项目。他对于传统建筑观念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解,而何香凝美术馆无疑是他对传统营造观念的诠释。
3、传统营造观念的体现
3.1空间层次
通过天桥首先进入的是入口大厅,入口大厅净高只有3米左右 ,在前方有一个5米见方的下层中庭,外部光线透过中庭之上的采光井倾斜下来把大厅照射的特别明亮,因此在视觉上产生了一种光亮感,在空间感受给人一种亦内亦外,内外渗透的感觉。见下图我们可以看到何香凝美术馆的空间平面布局跟中国传统的徽州民居大同小异,这样一种通过大厅、中庭、通高大厅、展厅的递进式的空间序列组织方式,在心理上和空间形式上与是极其相似的。
空间围合成多个院落,然后以一条南北向主要轴线和一条与之相垂直的的次要轴线组织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主轴线上穿过入口大厅后的第一个庭院为室内庭院,周围房间都对此院开门,院地顶部覆以玻璃天棚。主轴线上的第二个庭院,实际上是一个二层高的共享展厅,上部一双坡顶天窗采光。三层的展厅,二层的共享中厅以及两侧楼梯休息平台就成了提供“游戏”的舞台。视线交织是这个建筑的空间设计极富人情味。
第三个庭院位于与主轴线垂直的次要轴线上,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室外庭院,设置有花草盆景,休息坐凳。为人们参观过程中稍事休息提供了一个优美的室外庭院,在建筑中使人与自然又一次联系起来。
3.2借景、框景表达手法
框景手法的运用,在美术馆的正立面尤为突出,正立面被几个大的模块分为不同的单元:玻璃,实墙,景框,水体。美术馆前方一片大的上部挖空的弧形,在深南大道上看去,可以透过挖空的部分看到其后的一片竹林,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室内空间中,多在空间转化处开窗,构成了一个小的缓冲,同时又并不完全打断参观的节奏。另一方面,这些被借之景似乎并没有完整地一次性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是通过多个片断的连缀,构成我们脑海里的外景。这与私家园林中流动空间的手法大同小异。空间蜿蜒曲折自由,一种意境空间到另一种意境空间的转换是“自然而然”的诱入,空间界定模糊,隔而不死,形成空间韵律、节奏和情调,互相衬托。
3.3入口处理
对此基地的入口处,处理手法是将建筑远远地退离车来车往的道路,通过下沉广场使之与道路分隔开。入口以二十余米地人行天桥与建筑主体相接作为观众的心理过渡空间,并且避免了美术馆建筑对安静环境的需求与深南大道本身嘈杂的矛盾。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嵌入基地,避免障景。下沉广场里布置有东西向带状水池,营造了一种丰富的意境。
参考文献:
[1]郝晓磊,著《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建筑节能,2016.
[2]季文媚,著.《风水理念对中国传统建筑选址和布局的影响》[A].合肥学院学报,2008.
[3]徐智鹏,著.《精华还是糟粕-漫谈中国建筑风水学》.建筑理论研究与设计,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