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策略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zou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项目经济效益它与建筑标准有着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和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房屋建筑项目的功能和使用要求日益越高,同时“低碳生活”对建筑项目的综合经济效益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对建筑项目经济效益的分析和探讨成为建筑行业日益关注的课题。本文主要从提高建筑标准完善建筑功能、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管理和监督、优化建筑节能这三个方面论述了怎样提高当前建筑项目经济效益并提出几点有效措施,以期给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效益
  一、引言
  不久前,在一个关于“旧城改造”的论坛上看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某权威人士表示,“我们还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住房在未来15到20年得拆了重建;1979—1999年的房子还能存在10—15年”。这个观点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同,同时也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大家关注到,90年代左右的房屋再过十五年其寿命也就三十多年,就得寿终正寝,而欧美国家的建筑寿命通常是一两百年仍魅力不减。众所周知,这不是我国的经济水平已经赶上发达国家,而是我国上世纪后期的建筑普遍存在功能简陋、标准低、质量水平不高、能耗大等问题,致使其经济效益日差,很快成为淘汰品。因此,面对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匮乏的国情,如何延长建筑项目的寿命周期,努力提高当今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是现今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如何提高建筑项目经济效益
  建筑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值占GDP比重较重大,产业关联度较高。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的建筑业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3.2%升至2009年的7.5%,成为仅次于农业、工业、商业的第四大产业部门。而建筑项目经济效益是要为社会提供资源消耗低和使用价值高的建筑物,即在建筑物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安装的全过程,不断降低资源消耗和持续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可见建筑项目经济效益是建筑业中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然而,我国过去的建筑产品多数存在着经济效益低下,面临重拆重建的问题。所以,在新形势下,如何大力提高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联系工作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分析如何提高建筑项目经济效益。
  1、完善建筑功能,提高建筑标准
  建筑物是房屋的构筑物的总称。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就在于以符合适用、可靠、耐久、美观等各项要求和符合当前经济上最优条件所制订的各项建筑标准也就是有更加完善的建筑功能,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因此,制定和不断更新建筑企业的各类建筑标准,就成为完善建筑功能、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基础。
  (1)建筑企业制定标准,完善建筑功能
  工程质量关乎建筑物的生命,建筑企业要保证建筑物设计施工质量,完善建筑功能,应制订包括计划管理、工序管理、物料管理、机具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标准。这些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不仅是勘察、设计、施工企业据以生产的标准,也是国家据以进行质量监督检查的标准。这些编制的比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要求更高的内控标准、超前标准及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等等。标准的实施,加强了企业的在国内外竞争中的优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建筑企业不断更新标准,完善建筑功能
  由于企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一些建筑标准也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标准的编修颁发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应不断充实,这样才能提高建筑经济效益,为完善建筑功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管理和监督
  (1)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体系
  提高建筑经济效益需要相关单位的互相配合。为了达到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目的,制定各项建筑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只算完成了工作的一半,另外一半则是对这些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筑企业包括勘探、设计、施工和产品生产各单位。各级政府建筑主管部门为了保证建筑物的社会效益,需要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体系,实行第三方认证制度。
  (2)建立建筑质量保证体系
  优化建筑质量保证体系,建筑质量保证体系就是在建筑物规划、设计、施工、维修的全过程,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对建筑物的规划设计、现场施工过程和各类建筑构配件、设备的生产,制定质量检查、验收、鉴定、评比制度;建立相应的审查、监督、检测机构,根据建筑标准,代表政府对建筑物和建筑构配件、设备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它改变了过去对工程质量事后检查的消极方式,而代之以生产过程中的积极控制。
  (3)加强对建筑材料质量的管理和监管
  相关数据显示,建筑安装工程中,材料成本约占工程成本的70%以上,面对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特别是目前实物量清单招标实行后,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众多企业想到合理节约地使用各种材料,控制材料费用这种方法,它对于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第一,切实加强材料监管的内容。其一,建立对材料供方的评价和重新评价程序,主要是物资采购前应对材料供应商作一个详细、全面的评价。一般要求供方应具有满足采购要求的保证能力,主要有完善的质量体系的“质量水平”、“技术水平”、“检验水平”及满足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的环保要求。足够的生产能力(主要包括产品的系列规格、定制生产能力),充裕的供货能力,产品符合使用要求并具有一定的运输能力、存储能力、优厚的产品价格、资金结算条件等。其二,确保物资采购计划的准确性和采购合同的严谨性。其三,严格控制钢材、水泥砂石和材料是建筑工程等主要用材的采购成本。其四,把好材料的进场验证关,把采购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解决在验收阶段。其五,重视材料的搬运与储存管理,项目部根据物资的种类、形状及质量特性的要求选择相适宜的搬运设备、工具或方式。采取必要的措施使物资在施工搬运过程中不散失、不损坏,确保其质量不受影响,并保护好其原始标识。物资在搬运过程交接中发现缺少或损坏要求项目部维持原状,及时记录并通知有关单位人员。其六,强化物资的发放管理。
  第二,材料监管重在管理质量。从工作实践来看,以上几项工作仅是一些管理措施。其工作质量才是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的重要环节。尤其对项目工程而言,每个人每个岗位都要重视效益,只有从加强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提高管理者素质,改善管理措施方面入手,才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建筑市场和国际接轨的大潮中跃上新的境界。
  3、优化建筑节能
  推行发展节能建筑。节能建筑因使用了节能材料如回收利用旧材料、利用太阳能等,往往初期投资会增加,使建设费用增加。从长期考虑,优化建筑节能能提高经济效益。
  第一,从能量效率方面分析,节能建筑有着非常可观的效益,并能在一定的年限内可以回收节能投资费。而且,在节能收益和节能投资平衡后,节能建筑就进入了纯收益期,在使用周期内可节约大量费用。
  第二,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可以节约锅炉供热设备和采暖系统建设的投资,并且在建成使用后可以节约能源支出节约运行管理费用。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做出了提高建筑项目经济效益的策略分析。建筑物是一个复合产品,它是由多种多样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建筑设备在现场组建而成,往往涉及到几十几百个生产单位。为了组织建筑产品的社会化生产、商品化供应,必须运用模数化、定型化、體系化、综合化等方式,在严密分工和广泛协作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建筑标准,完善建筑功能,就成为提高建筑项目经济效益的基础。文中谈到了在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管理中建立建筑质量监督体系、建立建筑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建筑材料质量的监管等内容。最后探讨了建筑中节能的优化,建筑中使用节能产品,前期的费用可能比较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本会收回,并且盈利,也就是降低了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从而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其他文献
The precursor powders of LuAG : Ce3+ transparent ceramics were synthesized by solvo-thermal method. The crystal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powders were analyze
为玉米生产中木霉菌的科学应用及肥料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6个不同施肥处理(T1,不施肥料;T2,常规施肥;T3,减施40%复合肥;T4,减施40%复合肥+生物有机肥;T5,常规施肥+木霉
公元999年至公元1062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姿多彩的年代,更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戴乌纱,着罗袍,登革靴,束角带;骑高马,执笏板,命歌舞,频换盏。入朝堂则忧思天下,慷慨陈词;进歌楼则浅唱低吟,荣辱皆忘。  包拯,正是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伴随着时代节律,从出生,到出仕,到辞世,他无憾地走完了自己六十三年的人生。  包拯是幸运的,这个时代的宋朝,没有内忧,没有外患。而且,他伴随的皇上,宽厚仁慈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电力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作者从事电力多年就对电力的干扰信号对二次回路安全及保护装置动作正确性的危害进行分析,对各类干扰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抑制其强度,减小其危害。并对二次回路抗干扰措施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供参考!   1防止静电耦合干扰的措施  抑制静电耦合产生的干扰,可以采用增大耦合阻抗,对二次回路及保护装置进行屏蔽,合理选择二次设备元器件参数等方法进行一
期刊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和监管力度的逐渐加大,风险已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以往绩效评价未将银行可能承担的风险纳入评价体系,然而,商业银行风险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