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但凡提及钢琴大师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1932-1982),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与“怪杰”两字联系在一起。但倘若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在二十世纪涌现出的钢琴家中,被冠以“怪杰”头衔的其实不在少数,包括米凯兰杰利、弗里德里希·古尔达、霍洛维茨等等。当然,其中当属格伦·古尔德“怪”得奇特、“怪”得极端、“怪”得本真。
古尔德的“怪”体现在:其一,无论何种季节,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他也总要穿着一件厚外套,戴着围巾和手套,演奏前双手必须在热水中浸泡二十分钟;其二,演奏时独特的姿态——时而闭目沉思,时而兴奋狂喜,身躯前后左右不停地摇动,嘴也不停地始终跟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跃动而哼唱,并时而用空着的左手来“指挥”右手。
不过,即便上述罗列了古尔德种种的“怪”,但也别忘了后面的那个“杰”。唯有这个“杰”,才是古尔德在钢琴演奏这块艺术天地里安身立命的真正价值所在。
格伦·古尔德是一位个性十足的钢琴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后半叶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因演奏时奇特的模样而闻名,但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处理具有独特性。听他的演奏,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源自本真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那大幅度的情感起伏、极为敏锐的歌唱性音乐线条以及流畅圆润的触键技巧等都完美地体现在他匠心独具的演释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古尔德是用生命来演奏的,音乐就是他的呼吸。他演奏过很多作品,特别是弹奏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在演奏中表现出极富个性的想象力,变化多端,线条清晰,被人们称为“鬼才”。
我们每每提到古尔德,就很自然地把他与J.S.巴赫联系在一起。古尔德演释的巴赫是在巴赫演奏史上极其特殊的现象。他将具有宗教情结的巴赫还原到音乐本身的巴赫;他将现代钢琴演释出古钢琴的韵味,并从传统钢琴演奏的理念中迸发出新的可能性;他能让一首原本并不出众的乐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赋予一种全新的解释。而这一切做得又是那样自然,那样富有启示性。
有了如此种种的“杰”,上述的一系列“怪”又算得了什么呢?!
古尔德对巴赫的诠释是全新的,是一个飞跃,他对待巴赫的音乐是很严谨的,突出了节奏,在听觉上往往是很刺耳的。古尔德的演奏清新、独特、自然,他运用不同的触键和奏法,把巴赫的各声部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即使是很平淡的过渡句,在他的手中也变得美妙、扣人心弦。他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巴赫。
钢琴教育家海因里希·涅高兹这样写道:“古尔德在演奏巴赫时,好像就是托马斯教堂乐长(巴赫生前担任过的职务)的一个学生。他跟巴赫一起,在教堂的餐厅里进餐,而且当巴赫为教徒们演奏时,他在为风琴打气……音乐好像从他演奏中说出来一样。”因此,人们把古尔德诠释的巴赫视为巴赫演奏史上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
然而,就在古尔德的演奏生涯如日中天之时,他突然宣布退出舞台,并拒绝所有音乐会的邀请,令乐迷们感到意外与不解,这招来了“古怪”“极端”“轻率”等非议。其实,不少钢琴大师在其演奏生涯中都有过隐退的记录,只是没有人像古尔德那样决绝,那样义无反顾。
大家都认为古尔德很怪异,但怪异于他而言并非贬义。从教学的规范去衡量他是不合适的,我们只能从欣赏的角度去认识他,因为他对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个性是无法被模仿的,若从教学规范讲,得出的结论可能就是一个“怪”字了。古尔德很能贴近观众,人们深深地被他的音乐所吸引,他的演奏如歌唱一般,有呼吸、有句子、有起伏、有情感,具有魅力,又是如此的自然。这种“怪的自然”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所以说他是一位天才。
所谓与众不同,就是因为有一个“众”的背景存在。我相信世界上可以出现第二个阿什肯纳奇,但不会有第二个古尔德或霍洛维茨。从演奏方法上来看,古尔德的触键之独特自不必说,起码坐得像他这么低的,还是独一个。古尔德已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然中包含着他对每个音的静心思考与安排。有些钢琴家演奏的曲目可能相当广泛,但缺乏个性,就是前面所说的“众”字;但古尔德的光彩是卓尔不群的,他对各个声部的处理都是经过严密思考的,如流水般自然,不落斧凿痕迹,这就是天才所为。我们从古尔德的录像中可以看到,他常边弹边唱,间或站起来思索一下,再回到琴旁弹奏。他的认真、细致和投入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得到的。
说到触键“怪”,可能是因为他在九尺之大的钢琴上用了很多古钢琴的触键手法。另外一个“怪”是因为我们参照的版本不同,猛然听到如古尔德这样演奏巴赫,当然是很吃惊的。
古尔德是个与众不同的钢琴家。他的演奏极富个性,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他永远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来表现他的演奏风格。演奏时,他的坐姿很低,手臂自然下垂,完全凭手指的力量来演奏。他的手指非常灵活,手指的力量运用及控制能力的多样性使得他的触键非常敏感、富有弹性。即便在极快速的演奏中,每一个音符都是那样的均匀、敏捷,晶莹剔透。除了他精彩绝伦的演奏技巧外,他独特的歌唱般的连奏给人以异乎寻常、无比喜悦的感受,他那全神贯注的情绪把听众都吸引到他的音乐世界里,与他同呼吸、共感受。他的触键、音色均反映出他深厚的功力非一般人可与之相比。他能使九尺的大钢琴发出类似古钢琴的很清脆、很有弹性的声音。
歌唱性是古尔德的另一个特点。古典的巴赫绝非古板的巴赫,巴赫在当时是高超的即兴演奏家,他极富有感情,并不是像我们如今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一个和声对位、多重声部的复调作曲家。有人认为巴赫的音乐很平淡、枯燥,其实这是一个错觉,巴赫真正的音乐内涵是深刻的、美妙的,这就是古尔德终身不渝地偏爱巴赫作品的原因。古尔德的演奏,旋律线条尤为动人,各个声部流畅明确。他以训练有素的手指、均匀及独立的能力,使各个音符,各个声部有机而美妙地连接起来,使人感受到音乐内在的跳动和朝气蓬勃的精神。
巴赫的作品除极少数之外,都没有明确的速度标记和音色标记,都是演奏家根据主题的性格、动机及节奏去决定采取以何种速度、何种形式表现音乐。所以古尔德在演奏时,时快时慢。对于巴赫赋格作品的诠释,古尔德保有对声部的敏锐分析和对乐谱的彻底研究,对对位法的热爱使他的演奏段落分明、节奏明确、音乐平衡。可以说,迄今为止没有一位钢琴家能像古尔德这样精确地处理各个声部之间的纵横关系,如此得心应手、驾驭自然,而想象力又是那么的丰富。他将歌唱性赋予了巴赫的作品,但其歌唱性又是千变万化极其丰富的,所以他弹出来的古钢琴声音与干巴巴的古钢琴声音是截然不同的。他把每一个声部的奏法都运用得完全不一样,加之乐谱留给他一个大得足以发挥他天才个性的空间。
作为钢琴大师,古尔德只有在面对巴赫时,才仿佛真正回到他自己的王国。他录制的曲目范围很广,当他一如既往地以个人的强烈风格和色彩去演释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作品时,往往会引来褒贬不一的评价。只有巴赫的键盘音乐,才能让古尔德张开全部的“细胞”,去随意地呼吸,彻底地发挥他的才智与激情。1982年,已经五十岁的大师突然提出要重录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这使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负责人大为惊讶。因为在1955年,首次录制的那个版本几乎成为古尔德成就的里程碑,重新录制自然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古尔德仍坚持己见:“我无法与当时录制这张唱片的那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好像这张唱片是别人录制的,与我无关。”
结果不言自明。这张古尔德生命中的最后一张正式唱片,与1955年的录音同样精妙绝伦,但风格却截然不同。它好像在向世人证明,在演奏艺术中,天才固然重要,但对自我的不断修炼和超越才是艺术的根本。
古尔德是一位独特的,伟大的钢琴家。尽管他有强烈的个性,但他决非任性,尤其是后期的演奏。他演奏的色彩变化和对音乐的严肃性都是极好的说明,他以他内心对音乐特有的敏锐和智慧,来表明他独特的音乐风格。他为音乐界留下了非常宝贵的遗产,巴赫的伟大恰恰体现出演奏家的伟大和创造性的贡献。所以,天才的作品需要天才来演奏,何怪之有?
古尔德的“怪”体现在:其一,无论何种季节,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他也总要穿着一件厚外套,戴着围巾和手套,演奏前双手必须在热水中浸泡二十分钟;其二,演奏时独特的姿态——时而闭目沉思,时而兴奋狂喜,身躯前后左右不停地摇动,嘴也不停地始终跟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跃动而哼唱,并时而用空着的左手来“指挥”右手。
不过,即便上述罗列了古尔德种种的“怪”,但也别忘了后面的那个“杰”。唯有这个“杰”,才是古尔德在钢琴演奏这块艺术天地里安身立命的真正价值所在。
格伦·古尔德是一位个性十足的钢琴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后半叶一种权威的象征。他虽因演奏时奇特的模样而闻名,但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处理具有独特性。听他的演奏,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源自本真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那大幅度的情感起伏、极为敏锐的歌唱性音乐线条以及流畅圆润的触键技巧等都完美地体现在他匠心独具的演释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古尔德是用生命来演奏的,音乐就是他的呼吸。他演奏过很多作品,特别是弹奏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在演奏中表现出极富个性的想象力,变化多端,线条清晰,被人们称为“鬼才”。
我们每每提到古尔德,就很自然地把他与J.S.巴赫联系在一起。古尔德演释的巴赫是在巴赫演奏史上极其特殊的现象。他将具有宗教情结的巴赫还原到音乐本身的巴赫;他将现代钢琴演释出古钢琴的韵味,并从传统钢琴演奏的理念中迸发出新的可能性;他能让一首原本并不出众的乐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赋予一种全新的解释。而这一切做得又是那样自然,那样富有启示性。
有了如此种种的“杰”,上述的一系列“怪”又算得了什么呢?!
古尔德对巴赫的诠释是全新的,是一个飞跃,他对待巴赫的音乐是很严谨的,突出了节奏,在听觉上往往是很刺耳的。古尔德的演奏清新、独特、自然,他运用不同的触键和奏法,把巴赫的各声部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即使是很平淡的过渡句,在他的手中也变得美妙、扣人心弦。他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巴赫。
钢琴教育家海因里希·涅高兹这样写道:“古尔德在演奏巴赫时,好像就是托马斯教堂乐长(巴赫生前担任过的职务)的一个学生。他跟巴赫一起,在教堂的餐厅里进餐,而且当巴赫为教徒们演奏时,他在为风琴打气……音乐好像从他演奏中说出来一样。”因此,人们把古尔德诠释的巴赫视为巴赫演奏史上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
然而,就在古尔德的演奏生涯如日中天之时,他突然宣布退出舞台,并拒绝所有音乐会的邀请,令乐迷们感到意外与不解,这招来了“古怪”“极端”“轻率”等非议。其实,不少钢琴大师在其演奏生涯中都有过隐退的记录,只是没有人像古尔德那样决绝,那样义无反顾。
大家都认为古尔德很怪异,但怪异于他而言并非贬义。从教学的规范去衡量他是不合适的,我们只能从欣赏的角度去认识他,因为他对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个性是无法被模仿的,若从教学规范讲,得出的结论可能就是一个“怪”字了。古尔德很能贴近观众,人们深深地被他的音乐所吸引,他的演奏如歌唱一般,有呼吸、有句子、有起伏、有情感,具有魅力,又是如此的自然。这种“怪的自然”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所以说他是一位天才。
所谓与众不同,就是因为有一个“众”的背景存在。我相信世界上可以出现第二个阿什肯纳奇,但不会有第二个古尔德或霍洛维茨。从演奏方法上来看,古尔德的触键之独特自不必说,起码坐得像他这么低的,还是独一个。古尔德已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然中包含着他对每个音的静心思考与安排。有些钢琴家演奏的曲目可能相当广泛,但缺乏个性,就是前面所说的“众”字;但古尔德的光彩是卓尔不群的,他对各个声部的处理都是经过严密思考的,如流水般自然,不落斧凿痕迹,这就是天才所为。我们从古尔德的录像中可以看到,他常边弹边唱,间或站起来思索一下,再回到琴旁弹奏。他的认真、细致和投入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得到的。
说到触键“怪”,可能是因为他在九尺之大的钢琴上用了很多古钢琴的触键手法。另外一个“怪”是因为我们参照的版本不同,猛然听到如古尔德这样演奏巴赫,当然是很吃惊的。
古尔德是个与众不同的钢琴家。他的演奏极富个性,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他永远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来表现他的演奏风格。演奏时,他的坐姿很低,手臂自然下垂,完全凭手指的力量来演奏。他的手指非常灵活,手指的力量运用及控制能力的多样性使得他的触键非常敏感、富有弹性。即便在极快速的演奏中,每一个音符都是那样的均匀、敏捷,晶莹剔透。除了他精彩绝伦的演奏技巧外,他独特的歌唱般的连奏给人以异乎寻常、无比喜悦的感受,他那全神贯注的情绪把听众都吸引到他的音乐世界里,与他同呼吸、共感受。他的触键、音色均反映出他深厚的功力非一般人可与之相比。他能使九尺的大钢琴发出类似古钢琴的很清脆、很有弹性的声音。
歌唱性是古尔德的另一个特点。古典的巴赫绝非古板的巴赫,巴赫在当时是高超的即兴演奏家,他极富有感情,并不是像我们如今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一个和声对位、多重声部的复调作曲家。有人认为巴赫的音乐很平淡、枯燥,其实这是一个错觉,巴赫真正的音乐内涵是深刻的、美妙的,这就是古尔德终身不渝地偏爱巴赫作品的原因。古尔德的演奏,旋律线条尤为动人,各个声部流畅明确。他以训练有素的手指、均匀及独立的能力,使各个音符,各个声部有机而美妙地连接起来,使人感受到音乐内在的跳动和朝气蓬勃的精神。
巴赫的作品除极少数之外,都没有明确的速度标记和音色标记,都是演奏家根据主题的性格、动机及节奏去决定采取以何种速度、何种形式表现音乐。所以古尔德在演奏时,时快时慢。对于巴赫赋格作品的诠释,古尔德保有对声部的敏锐分析和对乐谱的彻底研究,对对位法的热爱使他的演奏段落分明、节奏明确、音乐平衡。可以说,迄今为止没有一位钢琴家能像古尔德这样精确地处理各个声部之间的纵横关系,如此得心应手、驾驭自然,而想象力又是那么的丰富。他将歌唱性赋予了巴赫的作品,但其歌唱性又是千变万化极其丰富的,所以他弹出来的古钢琴声音与干巴巴的古钢琴声音是截然不同的。他把每一个声部的奏法都运用得完全不一样,加之乐谱留给他一个大得足以发挥他天才个性的空间。
作为钢琴大师,古尔德只有在面对巴赫时,才仿佛真正回到他自己的王国。他录制的曲目范围很广,当他一如既往地以个人的强烈风格和色彩去演释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作品时,往往会引来褒贬不一的评价。只有巴赫的键盘音乐,才能让古尔德张开全部的“细胞”,去随意地呼吸,彻底地发挥他的才智与激情。1982年,已经五十岁的大师突然提出要重录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这使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负责人大为惊讶。因为在1955年,首次录制的那个版本几乎成为古尔德成就的里程碑,重新录制自然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古尔德仍坚持己见:“我无法与当时录制这张唱片的那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好像这张唱片是别人录制的,与我无关。”
结果不言自明。这张古尔德生命中的最后一张正式唱片,与1955年的录音同样精妙绝伦,但风格却截然不同。它好像在向世人证明,在演奏艺术中,天才固然重要,但对自我的不断修炼和超越才是艺术的根本。
古尔德是一位独特的,伟大的钢琴家。尽管他有强烈的个性,但他决非任性,尤其是后期的演奏。他演奏的色彩变化和对音乐的严肃性都是极好的说明,他以他内心对音乐特有的敏锐和智慧,来表明他独特的音乐风格。他为音乐界留下了非常宝贵的遗产,巴赫的伟大恰恰体现出演奏家的伟大和创造性的贡献。所以,天才的作品需要天才来演奏,何怪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