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著名收藏家、古董商坂本五郎藏佛首庄严宏伟,佛相静美,凝神若思,触动人心。唐朝佛教造像,能与之媲美者,古今无寻。艺匠巧以夹纻干漆妙制佛首,脸容祥和谐雅,臻善至美,其钟灵秀逸,他法难及。佛首硕大,精美绝伦,处处显示其奇玮独特。若论感染人心,诚宗教造像中之菁华逸作。可为凡间俊秀,却又活现我佛慈悲,蕴涵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形神兼备。
以此繁复漆艺制成之唐代造像,绝无仅有,传世或止七尊,多有缺残。夹纻漆塑制作艰巨,大费周章,制作数量受限,加上干漆纤巧,保存非易,如今事隔多个世纪,硕果仅存,应属意料之事。
起始以木柱为蕊,泥塑作模,贴蘸漆麻布以为胎。复施重漆,巧工精雕,敷彩添色,最后割开背面取出木蕊泥坯,只余薄麻漆层,脱胎成像。较之石雕,夹纻显然轻巧,可制于城镇内之专门作坊,再运送至各地,也适用于巡游仪式中作行像。夹纻造形灵活,成就匠心独运,刻划入微,妙制佛首气韵生动逼真,棱角分明利落,曲弧婉柔圆润。双唇饱满,两颊娇嫩,眉若刀裁,鼻如悬胆,亲切中见肃严,巧夺天工,栩栩如生,历经千载,犹如往昔,彷彿慈佛临凡,普度群生。
传世唐代夹纻塑像,另有六例,各具风华,但与本品相较,论气势规模,无有及其浩,论神情气韵,无有及其妙。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著名夹纻坐佛(96.5厘米),已知原出河北正定大佛寺,应制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前后,色彩保存甚佳(图例见于《世界美术大全集:东洋编》卷4,东京,1997年,图版132)。大都会藏佛像神情与本品相似,髻发品相又甚接近,或制于同一作坊,然尺寸稍小,较形粗略,眉目刻划,未如细致。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存相类坐佛,体量较小(72.5厘米),与大都会藏佛像同见于松原三郎《中囯佛教雕刻史论》(东京,1995年,卷3,图版)。山中商会旧存半身佛像(余高约51厘米)也可资参考,惟现时下落未明(刊于 Osvald Sirén《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伦敦,1925年,图版549)。该书作者认为此半身像与大都会坐佛同属一系。另有半身佛像(余高45.7厘米),现藏西雅图艺术博物馆(馆藏编号51.71),原属 Eugene Fuller 纪念收藏,其细腻卷发品相较佳,大体尚存。
上述诸佛塑像,造型相近,似有所关连。相反,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菩萨坐像(44厘米,馆藏编号1983.86)及曼舞天女(40厘米,馆藏编号1953.356)所展现之风格,却截然不同。李雪曼在其文章《A Chinese Lacquer Sculpture》中,讨论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天女时,提及部分上述唐朝夹纻干漆塑像,详见《Bulletin of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卷43、第1期(1956年1月,页6-9)。李雪曼在文中又举了一些年代较晚之例,如John D. Rockefeller Jr. 藏罗汉像,品相良好,几近完整无缺,却未必为唐时漆作。有关该罗汉像之著录似乎仅见于李氏一文。Siren曾于著作刊录巴尔的摩华特斯美术馆藏坐佛之图(馆藏编号25.9),该像木胎,表面覆以布料漆层,有说乃上述夹纻脱胎塑像之雏本。
唐朝漆艺罕稀,主要见于铜镜背面以便贴镶嵌饰,或施于素纹木作或瓷品表面。即使李唐之时,夹纻干漆制作似乎未有久持,后世虽数度再起,惜技艺不逮,难复唐时辉煌。然干漆之技,早年流传至日本,发扬光大,成为该地重要工艺,历经多个世纪,持续不衰。据西川杏太郎《Dry Lacquer Statues of Japan》、N.S. Brommelle及 Perry Smith编《Urushi. Proceedings of the Urushi Study Group, June 10-27, 1985, Tokyo》(圣莫尼卡,1988年,页127),记录指七世纪中叶,日本制四大天王干漆像,以供奉于奈良大安寺。八至九世纪,夹纻之艺更是风靡一时。奈良一带至今仍存不少干漆艺作,多为首府城内或周边重要佛寺而制,而李雪曼更特别举东大寺及兴福寺为例。较此以前,日本已见有木雕造像上局部施漆,以便塑形,例子包括法隆寺百济观音。相关干漆造像,可参考立像二躯,纪年公元734年,图见于西川杏太郎《Dry Lacquer Statues of Japan》页128,图2及3。在日本,获评为“国宝”或“重要文化财”之干漆塑像,计有48尊之多。
以此繁复漆艺制成之唐代造像,绝无仅有,传世或止七尊,多有缺残。夹纻漆塑制作艰巨,大费周章,制作数量受限,加上干漆纤巧,保存非易,如今事隔多个世纪,硕果仅存,应属意料之事。
起始以木柱为蕊,泥塑作模,贴蘸漆麻布以为胎。复施重漆,巧工精雕,敷彩添色,最后割开背面取出木蕊泥坯,只余薄麻漆层,脱胎成像。较之石雕,夹纻显然轻巧,可制于城镇内之专门作坊,再运送至各地,也适用于巡游仪式中作行像。夹纻造形灵活,成就匠心独运,刻划入微,妙制佛首气韵生动逼真,棱角分明利落,曲弧婉柔圆润。双唇饱满,两颊娇嫩,眉若刀裁,鼻如悬胆,亲切中见肃严,巧夺天工,栩栩如生,历经千载,犹如往昔,彷彿慈佛临凡,普度群生。
传世唐代夹纻塑像,另有六例,各具风华,但与本品相较,论气势规模,无有及其浩,论神情气韵,无有及其妙。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著名夹纻坐佛(96.5厘米),已知原出河北正定大佛寺,应制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前后,色彩保存甚佳(图例见于《世界美术大全集:东洋编》卷4,东京,1997年,图版132)。大都会藏佛像神情与本品相似,髻发品相又甚接近,或制于同一作坊,然尺寸稍小,较形粗略,眉目刻划,未如细致。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存相类坐佛,体量较小(72.5厘米),与大都会藏佛像同见于松原三郎《中囯佛教雕刻史论》(东京,1995年,卷3,图版)。山中商会旧存半身佛像(余高约51厘米)也可资参考,惟现时下落未明(刊于 Osvald Sirén《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伦敦,1925年,图版549)。该书作者认为此半身像与大都会坐佛同属一系。另有半身佛像(余高45.7厘米),现藏西雅图艺术博物馆(馆藏编号51.71),原属 Eugene Fuller 纪念收藏,其细腻卷发品相较佳,大体尚存。
上述诸佛塑像,造型相近,似有所关连。相反,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菩萨坐像(44厘米,馆藏编号1983.86)及曼舞天女(40厘米,馆藏编号1953.356)所展现之风格,却截然不同。李雪曼在其文章《A Chinese Lacquer Sculpture》中,讨论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天女时,提及部分上述唐朝夹纻干漆塑像,详见《Bulletin of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卷43、第1期(1956年1月,页6-9)。李雪曼在文中又举了一些年代较晚之例,如John D. Rockefeller Jr. 藏罗汉像,品相良好,几近完整无缺,却未必为唐时漆作。有关该罗汉像之著录似乎仅见于李氏一文。Siren曾于著作刊录巴尔的摩华特斯美术馆藏坐佛之图(馆藏编号25.9),该像木胎,表面覆以布料漆层,有说乃上述夹纻脱胎塑像之雏本。
唐朝漆艺罕稀,主要见于铜镜背面以便贴镶嵌饰,或施于素纹木作或瓷品表面。即使李唐之时,夹纻干漆制作似乎未有久持,后世虽数度再起,惜技艺不逮,难复唐时辉煌。然干漆之技,早年流传至日本,发扬光大,成为该地重要工艺,历经多个世纪,持续不衰。据西川杏太郎《Dry Lacquer Statues of Japan》、N.S. Brommelle及 Perry Smith编《Urushi. Proceedings of the Urushi Study Group, June 10-27, 1985, Tokyo》(圣莫尼卡,1988年,页127),记录指七世纪中叶,日本制四大天王干漆像,以供奉于奈良大安寺。八至九世纪,夹纻之艺更是风靡一时。奈良一带至今仍存不少干漆艺作,多为首府城内或周边重要佛寺而制,而李雪曼更特别举东大寺及兴福寺为例。较此以前,日本已见有木雕造像上局部施漆,以便塑形,例子包括法隆寺百济观音。相关干漆造像,可参考立像二躯,纪年公元734年,图见于西川杏太郎《Dry Lacquer Statues of Japan》页128,图2及3。在日本,获评为“国宝”或“重要文化财”之干漆塑像,计有48尊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