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堪忧,课堂教学整节课都是教师的一言堂,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展开自己的想像空间,对所学内容没有深刻理解,没有巩固,所以遗忘得也快。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所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尤为重要。新时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极为重要。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还要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创新;历史教学;历史氛围
一、 营造历史氛围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兴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何等重要,孩子兴趣提高了,课堂上就会全身心投入,课堂气氛自然也会活跃。那么如何提高孩子的兴趣呢?我在讲课时,通过组织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等等,将学生的思维兴趣在短短几分钟内调动起来。
教师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往往看到有的同学因为老师的原因而喜欢或厌恶该学科。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加强自身素养,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因为学生对这一学科感兴趣是建立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前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这样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 使学生“喜”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稳定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做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历史学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会”学。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要控制好“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施以教学。
三、 注重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这条件的产生需要依靠教师创设的启发式教学情境。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教学情境。
历史课必须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双向互动。上课开始,教师不作滔滔不绝的讲述,而是提出问题,提供导读线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为主动地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和心理条件。接着,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课文,理解教材表述的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允许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进一步拓展思路。此间教师可回答学生的质疑,也可进一步启发、诱导,还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各自学习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答问题或汇报互议结果。教师对学生的阐述应及时反馈,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或启发他们继续思考。课终前教师作总结性发言,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和走势,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
四、 师生良性互动
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和客体,通过提问、回答、讨论、讲解等途径,教师以主导者身份,学生以认识者主体身份直接参与课堂讲授成为师生双向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双向参与课堂讲授是人的认识活动的要求。人的认识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一是占有信息,二是处理信息。学生在课堂上从教师那里接受了大量信息后,必须经过自己的选择、重组、创造才能逐步完成信息处理的过程,才能获得智慧技能,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渠道来完成此项工作,所以学生应有一定的机会直接参与课堂讲授,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不仅使学生逐步完成其认识活动,而且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 努力搞好研究性學习
研究性学习已被国家列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之一。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教学领域的体现。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设计教材中的有关问题,收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外,还可以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专题。如收集关于昆明古建筑或历史遗迹的资料,提出保护措施等等,把课题研究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简介:
廖静,贵州省清镇市,清镇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创新;历史教学;历史氛围
一、 营造历史氛围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兴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何等重要,孩子兴趣提高了,课堂上就会全身心投入,课堂气氛自然也会活跃。那么如何提高孩子的兴趣呢?我在讲课时,通过组织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等等,将学生的思维兴趣在短短几分钟内调动起来。
教师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往往看到有的同学因为老师的原因而喜欢或厌恶该学科。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加强自身素养,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因为学生对这一学科感兴趣是建立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前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这样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 使学生“喜”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稳定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做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历史学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会”学。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要控制好“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施以教学。
三、 注重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这条件的产生需要依靠教师创设的启发式教学情境。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教学情境。
历史课必须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双向互动。上课开始,教师不作滔滔不绝的讲述,而是提出问题,提供导读线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为主动地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和心理条件。接着,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课文,理解教材表述的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允许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进一步拓展思路。此间教师可回答学生的质疑,也可进一步启发、诱导,还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各自学习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答问题或汇报互议结果。教师对学生的阐述应及时反馈,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或启发他们继续思考。课终前教师作总结性发言,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和走势,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
四、 师生良性互动
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和客体,通过提问、回答、讨论、讲解等途径,教师以主导者身份,学生以认识者主体身份直接参与课堂讲授成为师生双向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双向参与课堂讲授是人的认识活动的要求。人的认识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一是占有信息,二是处理信息。学生在课堂上从教师那里接受了大量信息后,必须经过自己的选择、重组、创造才能逐步完成信息处理的过程,才能获得智慧技能,在课堂上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渠道来完成此项工作,所以学生应有一定的机会直接参与课堂讲授,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不仅使学生逐步完成其认识活动,而且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 努力搞好研究性學习
研究性学习已被国家列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之一。研究性学习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教学领域的体现。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设计教材中的有关问题,收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外,还可以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专题。如收集关于昆明古建筑或历史遗迹的资料,提出保护措施等等,把课题研究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简介:
廖静,贵州省清镇市,清镇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