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读名人

来源 :初中生学习·初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jina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们的眼里,大师、名人的成就有如高山难以逾越,宛若太阳难以企及。但是,即使不能立刻成为高山和太阳,我们也要一步步走近他们,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高山的雄壮和太阳的光辉。
  
  【文一】
  
  爱迪生不是一
  ◎ 浮云
  如果没有爱迪生,我们的物质生活也会万古如长夜吧。最近我看了一本《解剖发明家——爱迪生传》,对爱迪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出生于1847年的爱迪生,从小就很爱问“为什么”。然而,可能因为他的脑袋构造和别人不太一样,他自小就被视为低能儿,一生只上过3个月小学。还好他的母亲是一位教师,一直耐心地教导他,才使他最终成为“发明大王”。
  爱迪生12岁就当报童赚钱以维持他的化学实验室。此后他还陆续发明了灯泡、留声机、电报机、电影机、圆形唱片、磁力析矿机、鱼雷机械装置、水底潜望镜、压碎机……爱迪生活得久,享寿84岁。曾有人问他:“何时会退休?”他回答:“葬礼之前。”他去世后,留下了2 000多项发明成果,每项发明的成功过程都是复杂的。以电灯来说,传说他曾做了1 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人类的第一个灯泡。
  有人研究过,一个人一辈子要完成这么多复杂的发明,实在不可想象,爱迪生的成就应该归功于他在时间管理上的独特窍门。也有人欣赏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生前不必多睡,死后必定长眠。”并认为他是不眠不休勤奋工作的代表。
  没错,以上的描述都是对的,但却不足以说明爱迪生为什么可以完成这么多项发明。事实上,这些仅靠他一个人是做不到的。
  爱迪生是他所率领的研究团体的名称。这个团体包括各行各业的聪明人,他们有不同的国籍,有的人是博士,也有人完全没受过教育,爱迪生依专长给每个人取绰号,比如其中有一位纺织工人派特罗,被称为“艺术”,因为他的手像艺术家一样灵巧。这个团体的人来来去去加起来有数百人,当时发明也赚不了太多的钱,所以发不出薪水是常有的事,但是他们仍然愿意跟爱迪生一起工作。
  爱迪生很聪明,他甚至知道自己还不够聪明,所以必须把每个人放在最适合的位置,借助他们的专长来共同完成发明。他也很擅长鼓励工作伙伴,有人形容他“个性像电灯一样,照亮整个房间”,人们都乐意跟一个会改变世界的人一起工作。
  过去常有人自以为聪明,感叹自己“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其实,做人不是逢迎巴结,而是发自内心地向别人学习,尊重对方的长处,如此才能攀登一个光靠自己的力量而无法抵达的高峰。
  (摘编自《楚天都市报》)
  
  【文二】
  
  笑声也是怀
  ◎ 孙道荣
  一家电视台,做了一期追忆侯耀文先生的访谈节目。
  侯耀文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相声演员,在送别侯耀文先生的队伍中,有人拉起一条黑色横幅:“何时司马光再砸缸?”让人不禁想起侯耀文和赵丽蓉合作过的令人捧腹的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音容笑貌宛若眼前,而正值盛年的两位艺术家却都已作古,生命无常,让人唏嘘不已。
  我们一家在看这个节目时,妻子准备好了一叠纸巾,放在身边。她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但这次她估计自己会忍不住伤悲。
  电视台请来的嘉宾,都是侯耀文先生的至朋亲友:二哥侯耀华,四叔常宝林,以及他的4个得意门生。
  舞台后面的大屏幕上,是侯耀文先生生前的照片,主持人穿着黑色服装,几位嘉宾也是一脸严肃,场上的气氛果如所料,沉重,压抑,充满悲情。
  话题从耀文、耀华哥俩谈起。侯氏三兄弟,侯耀文最小,耀华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情。那时候,经济困难,兄弟之间的衣服,和全国人民一样,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哥是“新三年”,耀华是“旧三年”,耀文只好“缝缝补补又三年”。为这事,耀文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兄弟三人中耀文长得最快,成人后,老小的耀文身高最高,老大反而成了最矮的。
  我听到场上忽然冒出A笑声。是那种B,C,仿佛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笑声,但发出笑声的人,一定也觉得在这种场合,笑显得有点不合时宜,所以,他似乎在努力控制,但最终还是忍俊不禁,D笑了出来。
  我注意到,主持人的脸上有些错愕,这一定是她没有预料到的。一场追思会,怎么才开场,就出现了笑声?可是,很快,观众席上,笑声不可遏止地爆发出来,连绷得很紧的侯耀华先生的脸上,也隐约露出了一丝笑意。
  此后,场上一再爆发出阵阵笑声。痛失手足的侯耀华先生,痛失良师的徒弟们,痛失最偏爱的晚辈的常宝林先生,在回忆起耀文生前的点点滴滴时,一桩桩,一件件,将生活中真实的、可亲的侯耀文呈现在观众面前,他的每一个故事,都像一个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包袱,在身后,被他的亲友们抖了出来。侯耀文先生再也不能走上他所热爱的舞台了,但是,他用自己的一生,配合着这样一场特殊的演出,将笑声留给了他同样深深热爱的观众。
  一场将近两个小时的追忆访谈,就这样,在一次次笑声中度过。这也许不是电视台的初衷,甚至也出乎我这样一个坐在电视机前普通观众的意料。它就像一场告别演出,一如既往,侯耀文先生再一次将笑声留给了我们,这是他送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很多人都以为,在大师侯宝林的家中,一定总是笑声不断,充满欢乐。侯耀华回忆说,恰恰相反,父亲在世时,他们家常常是鸦雀无声,在外面演出累极了的父亲,需要安静地休息,需要安静地构思,需要安静地创作。生活中的侯宝林,生活中的耀华、耀文兄弟,都是严肃的,甚至是无趣的,但是,只要走上舞台,只要面对观众,他们总是一次次为我们带来笑声和快乐。
  为他人带来笑声和快乐,这就是侯耀文的一生,也是所有相声喜剧演员送给观众最好的礼物。我们享受着这份快乐,我们学会笑对人生,我们也用发自内心的笑声,怀念这些可敬的大师。
  (摘编自 《扬子晚报》)
  
  【比较阅读】
  主题比较。两篇文章都是关于名人的,都能使读者从名人的身上得到感悟和启示。文一告诉我们不仅要学习大发明家爱迪生勤奋努力的做事精神,还应学习像他一样的做人哲思和方法,学会取长补短,与别人合作,如此才能“攀登一个光靠自己的力量而无法抵达的高峰”。文二则由一个追忆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的访谈节目入笔,引领读者一起回忆了侯耀文先生的“笑傲”一生。从他的身上,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快乐,也学会了如何笑对人生。
  文体比较。文一是一篇议论类文章,在大众对爱迪生精神的普遍认知的基础上,从爱迪生精神的另一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爱迪生不是一个人”,即合作的力量可以助你登上更高的科学山峰。文二是一篇记叙类文章,通过对一期追忆侯耀文先生的访谈节目的记叙,展现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精神风貌,也表达了对其艺术人生的追思和缅怀。
  题材比较。两文题材虽不同,但选材均独特新颖,另辟蹊径,以旧立新,构思巧妙。文一前三段关于对爱迪生的成长经历、发明数量惊人和工作勤奋的描写,看似老调重弹,实则意在用大众的这些普遍认知来作为自己“爱迪生不是一个人”的论点的论据,于对比中突显论证效果,可谓眼光独到。文二记叙的是一期追忆逝者的节目,原本是让人伤感的,但作者却突起波澜记叙了一次充满笑声的追忆访谈,以“微笑”悼念亡者,对于一位逝去的相声艺术大师而言,这是一种比痛哭更深刻的悲伤,让人心灵震撼。
  结尾比较。两文的结尾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升华。文一由“爱迪生是一个团体”悟出集体力量的伟大,以及学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发人深思。文二由一场追思会得出了“在享受笑声和快乐的同时还要学会笑对坎坷与挫折、笑对生死与离别”的感悟,这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
  总之,这两篇文章虽然在体裁及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都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让读者从另一个侧面去了解名人,走近大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让我们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吧!
  
  【阅读训练】
  1. 你怎样理解文一中“个性像电灯一样,照亮整个房间”这个比喻?
  2. 请分别将“吃吃地”、“轻轻的”、“怯怯的”、“窃窃的”填入文二第七自然段的字母处。
  3. 文二中第三自然段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4. 两文在选材构思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5. 试比较两篇文章的表达方式。
  6. 请找一篇关于描写名人另一面的小故事讲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参考答案】
  1.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爱迪生对工作伙伴的真诚态度及其人格魅力。2. 窃窃的;轻轻的;怯怯的;吃吃地。3.这一细节用来衬托这场充满笑声的追思会的出人意料。4. 两文选材均独特新颖,另辟蹊径,以旧立新,给人以启迪(详见“对比阅读”部分)。5.文一夹叙夹议,文二以叙述为主,兼有描写和议论。6.略。
  (指导教师/黄兴慧)
其他文献
手机和蚊子是一对冤家   SK Telecom Co. said subscribers can pay 3,000 won to download a sound wave that is inaudible to human ears but annoys mosquitoes within a range of three feet. Customers can then play the
期刊
Three Mexican fishermen have been rescued after drifting for about nine months across thousands of miles of the Pacific Ocean in a small boat, an ordeal they survived by eating raw birds and fish and
期刊
“忙碌了一天,好累!回到家就想倒头大睡!” 对了,咱们今天就是要谈“去睡觉”!当然,您大可大用滥用to go to bed来表达“睡”,但若想暗含就寝时的疲累意,教您一道“靓”招——to hit the hay。  单看to hit the hay(字面意:倒在稻草上),您肯定会想到居无定所的流浪汉。词源记载,该俚语源于美国社会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那时候,大批的破产者无家可归,对他们来
期刊
最初认识他,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时21岁的他刚分配到我们学校,做我们的班主任。他皮肤白皙,脸上挂着浅浅的笑,穿一件白色的衬衫,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帅气。  我们这些小山村里的孩子,从没见过这么年轻帅气的老师,尤其是班里年纪最小的我,简直像是喝了迷魂汤,瞬间就迷恋上了这位男老师。  之前,我总仗着自己年纪小,经常耍赖皮不上学。可是自从刘老师来了以后,我就仿佛变了个人,时刻盼望着上学。那段日子,我内心
期刊
We had just moved into our large, new house in Mississauga, Ontario, in an area called "Winston Churchill." My parents, my four other sisters, my brother and I were unpacking our stuff in our new bedr
期刊
曲线为什么比直线美?就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就因为它是有转折的,就因为它富有流动的韵味,就因为它能引导眼睛作变化无穷的追逐,能引起多元的思考。无论缺还是圆,月亮从不用直线勾勒自己的形象。假如月亮像一把尺子,望月的人便会急剧减少。如果人生像一根直线,那么,往事还值得回首吗?所以我认为,追求的人生是美丽的。  在我看来,现实生活中,追求的真正的美,被许多人忽视。  追求,在砥砺艰辛中体现美,在筚路蓝缕中升
期刊
当军训进行到第五天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吃不消。  今天我们已经学会了所有动作,明天就要比赛了,成败似乎就在这一搏。  W嚷嚷着回家一定要好好补眠。的确,辛苦了这么久,大家都希望这么多天的努力能画上完美的句号。我们曾经为完成一个动作而开心,为踢不齐正步而苦恼,不管明天能不能拿到最好的成绩,至少我们努力过,这便是起航的青春。  起航了。有人喜欢起锚时激起的那片洁白的浪花,有人喜欢抛锚时那阵铁链的喧
期刊
天气预报说今天会下雪。雪?真的要下了吗?  我是个爱雪的孩子,即使落下一丁点雪花我也会很高兴的。记得小时候,我常常会为了一场即将到来的雪,一整夜都无法安然入睡。但今年,是个例外。  鑫告诉我今天要下雪的时候,她高兴地在原地转着圈,长长的马尾飞扬、散开,在空中飘扬——真是个孩子啊!  鑫停止转圈,仰起头望着我,嘴里哈出一缕缕白色的气,她的脸蛋红扑扑的,笑容中两个小小的酒窝也越发明显。我不知道她脸上那
期刊
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母爱从小被分成了四份。因为我是最小的,所以得到的疼爱并不少。两个姐姐因为要供哥哥上大学而被迫辍学了,我记得母亲当时哭了一夜。等哥哥读完大学,家境变得好转了,我也到了上学的年龄。然而,和我一同上学的还有我家的“外来户”。他是我叔叔家的孩子。叔叔的家破碎了,无力养活两个孩子,一个8岁,另一个只有6个月。叔叔请父亲给他俩一口饭吃,等他在外面拼搏好了再将他俩接走。父亲考虑到了困难的
期刊
【题目】  你的歌,我爱唱;你的舞,我爱跳;你的精神,永远激励我!我是你最忠实的“粉丝”,你是我唯一的神话。在我心灵的深处,总有一扇小窗为你敞开……  请以“我心中的‘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点拨】    如何让我的心中之“星”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呢?以下方法,供大家借鉴:  一、整合素材,发掘个性。要想写明星,就得多方搜集素材,进行整合,从中发掘出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