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但从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来看,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少了,变得不愿意独立思考问题,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退化,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在145万字以上)。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此,在这个学期我提出了《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内外阅读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目标
1.立足教材,课内外结合,读写结合,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
2.重视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愛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3.提高小学生对“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通过阅读积累优美的词语、精彩的语段,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为说话和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研究过程
为了能将课内外阅读衔接起来,实现优势互补,让学生在大量生动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将课内习得的语文知识与方法内化成阅读技能、技巧,形成阅读能力,并在运用中提高与升华,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悬念式衔接法。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悬念。课本里的许多知识,与自然、社会、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对这些知识是非常感兴趣的,若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联系,创设悬念,他们会十分乐意去阅读、去探索的。
如学习《太阳》,在教学结尾时可做如下设计:师:通过学习我们对太阳的特点和作用有所认识,请同学们说说太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学生经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太阳的用途有:人们可以利用太阳能来发电,也可以利用丰富的太阳能热力资源,来进行冬天取暖,太阳在未来还可以做核裂变实验,并且太阳还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果没有太阳地球的原始生物的尸骸也就不会在经过几百万年的时间内形成汽油和天然气等多种化石资源,并且太阳的紫外线会促进我们身体内的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紫外线还可以杀菌对身体有好处。太阳的好处还有很多种,被运用到了军事、天文、医学等多个领域。
2.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学完《月球之谜》这一篇课文时,课文结尾时老师出示了有关月球之谜的资料,并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继续学习的欲望。
(二)比较式衔接法。
即将同类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找出文章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相互联系。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整理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
1.同名文章的比较。在同名文章的比较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有不同的感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写出风采各异的文章。
2.同一题材的比较。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不同作家是如何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不同的构思在相同的题材中状物叙事、表情达意的,这是培养与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以西湖为题材的古诗学习就可以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林升的《题临安邸》对比阅读。
(三)探究式衔接法。
即结合教材开发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并组织学生去广泛阅读收集有关知识,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学习。
1.查阅法:课堂教学结尾时,提出问题,简要指点,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各种书刊,或上网查阅,自己找资料解决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的能力。如《一面五星红旗》初始,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搜集有关国旗方面的文字和图片。
2.推测法:一篇好文章往往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意未尽,在课内阅读结束时让学生大胆进行推测想像,然后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学习《珍珠泉》课后资料袋时,学生认识了河北的“喷鱼泉”,台湾的“水火泉”后,个个惊叹不已,但对这神奇的景观更好奇,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发生了如此变化的呢?请大家大胆推测想像。欲知究竟,请大家查阅相关资料。
3.调查法:课内留下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了解、搜集、分析相关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三五个同学自愿组合,分小组进行调查,各小组商量调查对象,确定调查任务。调查后小组集体讨论,写成调查报告,内容包括调查目的、调查结果、原因分析和建议。有价值的调查报告送交有关部门。如学习四单元“保护环境”的相关课文之后,引发学生关注我们周围的环境,有的小组实地调查城区的几个大型工厂“三废”处理情况,有的小组调查用水、用电情况,有的走访环保部门查阅资料,最后形成综合意见,写成环境保护建议信。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如何在新的课改环境下,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使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是值得一直探索下去。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摸索的过程。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将会继续努力,争取在阅读教学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6-07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但从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来看,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二是课外阅读的时间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少了,变得不愿意独立思考问题,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退化,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在145万字以上)。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为此,在这个学期我提出了《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内外阅读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目标
1.立足教材,课内外结合,读写结合,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
2.重视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愛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3.提高小学生对“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通过阅读积累优美的词语、精彩的语段,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为说话和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研究过程
为了能将课内外阅读衔接起来,实现优势互补,让学生在大量生动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将课内习得的语文知识与方法内化成阅读技能、技巧,形成阅读能力,并在运用中提高与升华,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悬念式衔接法。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悬念。课本里的许多知识,与自然、社会、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对这些知识是非常感兴趣的,若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联系,创设悬念,他们会十分乐意去阅读、去探索的。
如学习《太阳》,在教学结尾时可做如下设计:师:通过学习我们对太阳的特点和作用有所认识,请同学们说说太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学生经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到太阳的用途有:人们可以利用太阳能来发电,也可以利用丰富的太阳能热力资源,来进行冬天取暖,太阳在未来还可以做核裂变实验,并且太阳还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果没有太阳地球的原始生物的尸骸也就不会在经过几百万年的时间内形成汽油和天然气等多种化石资源,并且太阳的紫外线会促进我们身体内的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紫外线还可以杀菌对身体有好处。太阳的好处还有很多种,被运用到了军事、天文、医学等多个领域。
2.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学完《月球之谜》这一篇课文时,课文结尾时老师出示了有关月球之谜的资料,并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继续学习的欲望。
(二)比较式衔接法。
即将同类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找出文章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相互联系。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整理知识,建立起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
1.同名文章的比较。在同名文章的比较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作者有不同的感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写出风采各异的文章。
2.同一题材的比较。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不同作家是如何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不同的构思在相同的题材中状物叙事、表情达意的,这是培养与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以西湖为题材的古诗学习就可以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林升的《题临安邸》对比阅读。
(三)探究式衔接法。
即结合教材开发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并组织学生去广泛阅读收集有关知识,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学习。
1.查阅法:课堂教学结尾时,提出问题,简要指点,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各种书刊,或上网查阅,自己找资料解决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的能力。如《一面五星红旗》初始,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搜集有关国旗方面的文字和图片。
2.推测法:一篇好文章往往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意未尽,在课内阅读结束时让学生大胆进行推测想像,然后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学习《珍珠泉》课后资料袋时,学生认识了河北的“喷鱼泉”,台湾的“水火泉”后,个个惊叹不已,但对这神奇的景观更好奇,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发生了如此变化的呢?请大家大胆推测想像。欲知究竟,请大家查阅相关资料。
3.调查法:课内留下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了解、搜集、分析相关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三五个同学自愿组合,分小组进行调查,各小组商量调查对象,确定调查任务。调查后小组集体讨论,写成调查报告,内容包括调查目的、调查结果、原因分析和建议。有价值的调查报告送交有关部门。如学习四单元“保护环境”的相关课文之后,引发学生关注我们周围的环境,有的小组实地调查城区的几个大型工厂“三废”处理情况,有的小组调查用水、用电情况,有的走访环保部门查阅资料,最后形成综合意见,写成环境保护建议信。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如何在新的课改环境下,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衔接,使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是值得一直探索下去。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摸索的过程。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将会继续努力,争取在阅读教学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