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此文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9期)》《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三学段阅读教材内容教学化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54-02
一、缘起
为了课堂教学的“保底”,教学管理部门编辑、出版了配套的“活动单”,规定教师必须采用。于是,绝大多数教师就完全照着“活动单”来进行教学。这样做效果如何?不妨探究一下配套的“活动单”的质量。
二、“活动单”体现了啥
下面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9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的“活动单”(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学生活动单
活动一:感悟神奇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出能体现互联网特点的句子并画下来,仔细读读并想想互联网具有哪些特点(用几个词语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组内交流:
①互联网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本段带有关联词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_________
3.全班汇报。
活动二:了解用途
1.①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觉得它奇妙在哪里呢?把你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写在旁边。
②说说国际互联网还有什么作用,写在省略号旁?
2.组内交流。
3.全班展示交流。
活动三:合作探究
1.互联网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呢?说说你的观点。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检测反馈】作业超市
★ 认真读课文,并选择课后第3题中的两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 ★ 去网上冲浪,利用博客与别人进行互动交流,或者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淘宝体验一次网上购物。
但是,细看就会发现问题:
其一,目标落空。只看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实现最起码的措施是“读”——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或者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但是,三个活动中丝毫没有这样的字眼,只有两处有关于“读”的:一是活动一中“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出能体现互联网特点的句子并画下来,仔细读读并想想互联网具有哪些特点(用几个词语写下来)”,这里读的目的是“找…划…想”,而非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第二处是活动二中的“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觉得它奇妙在哪里呢?把你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写在旁边。” 这里读的目的是为了用词“概括感受”,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读,更妄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了。至于目标二“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同样存在问题。要激发对某个事物的兴趣有四个条件:首先这个事物让学生觉得有意思,其次这个事物对于学生有诱惑力,三是让学生知道凭借自己能力能够解决问题,四是这个事物确实存在着创造空间。但是,在活动中,没有看到四点中任一点。
其二,忽略语言实践。
纵观这个活动单,只有“语言学习”没有“语言实践”,活动一中学习语言就是根据指定要求找出句子并画下来,用几个词语概括互联网的特点,这种学习语言至多是一种初级的语言学习,因为这种学习基本没有涉及到言语思维和言语方法,还是一种现成语言的搬运,也就是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个性语言并外化为有效果的语言交际行动。再看看活动二,默读后用一两个词写出感受,这是语言实践,但是,这样的活动在其他任何一课中都可以做,也就是这种语言实践不是“符合本课特点”的语言实践,这就浪费了这个教学文本读得个性特点。至于“活动三”本来是很好的语言实践活动,但是,设计者不自觉地把它定位在“思想教育”的层面。
其三,忽略文本特点。这是该活动单最大的问题。文体的示范意义,是给学生写作的范本。这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体,在教学中要将此作为重点来理解,并依傍此文加以训练。但是这个活动单丝毫没有这样的意识,教学停留在“理解文本”“认识互联网”“使用互联网”上,这就大大浪费了文本的价值。
三、活动单:从内容走向活动
先来看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该教学些什么:
首先看看教材文体。这是一篇说明文,当然必须扣住说明文体的特征开展教学,比如:为什么选择这个来说明?如何说明的?说明效果如何?
接着看看文本个性。在这篇课文中有哪些属于个性的东西,就是教学必须落脚的方面。比如,这篇课文用提问开篇,抓住读者心理,引人下读;用“网”的形、义解释说明互联网的特点;大量出现的“引号”;“总—分—总”的叙述手法;围绕中心词行文的方法,课文围绕“奇妙”展开说明,条理清楚。
再来看看课后习题。这篇课文课后习题有五道题,其一是“朗读课文”,其二是“用钢笔描红生字”,其三是“读一读抄一抄再听写词语”,其四是“找出课文中加引号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其五是“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这五道题分别从字词句确定“课文教学的共性”,而四、五两题这是这篇文本的个性化教学要求,而这正是第二课时需要重点研究的方面。
至此,第二课时教学就应当这样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通读课文,理解两个句子的意思,体会课题的作用。
2.探究:课文从哪个角度介绍互联网的?又是如何介绍的?
3.表达:仿照课文说明一个有特点的物件。
学生活动单
活动一:理解课文
1.通读课文,想想:课文题目中的奇妙可以换成其他词语吗?说明理由。
2.朗读课文第二段前四句,说说它说了什么意思、如何说的。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为什么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想想:如果没有这张网,情况会怎么?为什么用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出能体现互联网特点的句子并画下来,仔细读读并想想互联网具有哪些特点(用几个词语写下来)。
4.题目中的网没有加引号,而课文中的网都加了引号,这是为什么?
活动二:学习文体
1.默读课文全文,思考,课文围绕什么来说的、是怎样说清楚的。
2.画出本文的文档结构图(行文框架,也就是“脉络”)。
3.全班展示交流。
活动三:语言实践
1.课文从哪个角度介绍互联网的?你有其他的角度吗?试试看,介绍介绍。
2.完成填空,并以此填空题为题目写作一篇说明文,让别人清楚了解你要说的意思:
( )的( )
3.写作、交流。
四、结语
这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活动。因为内容选择的正确,学习活动就必然指向内容本身,而非活动形式方式。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语文特征的,这样的活动才是符合教学内容的活动。
作者简介:潘金荣,小学高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254-02
一、缘起
为了课堂教学的“保底”,教学管理部门编辑、出版了配套的“活动单”,规定教师必须采用。于是,绝大多数教师就完全照着“活动单”来进行教学。这样做效果如何?不妨探究一下配套的“活动单”的质量。
二、“活动单”体现了啥
下面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9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的“活动单”(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学生活动单
活动一:感悟神奇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出能体现互联网特点的句子并画下来,仔细读读并想想互联网具有哪些特点(用几个词语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组内交流:
①互联网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本段带有关联词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_________
3.全班汇报。
活动二:了解用途
1.①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觉得它奇妙在哪里呢?把你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写在旁边。
②说说国际互联网还有什么作用,写在省略号旁?
2.组内交流。
3.全班展示交流。
活动三:合作探究
1.互联网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呢?说说你的观点。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检测反馈】作业超市
★ 认真读课文,并选择课后第3题中的两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 ★ 去网上冲浪,利用博客与别人进行互动交流,或者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淘宝体验一次网上购物。
但是,细看就会发现问题:
其一,目标落空。只看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实现最起码的措施是“读”——正确地读、流利地读、有感情地读,或者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但是,三个活动中丝毫没有这样的字眼,只有两处有关于“读”的:一是活动一中“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出能体现互联网特点的句子并画下来,仔细读读并想想互联网具有哪些特点(用几个词语写下来)”,这里读的目的是“找…划…想”,而非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第二处是活动二中的“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觉得它奇妙在哪里呢?把你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写在旁边。” 这里读的目的是为了用词“概括感受”,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读,更妄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了。至于目标二“了解国际互联网的奇妙之处,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同样存在问题。要激发对某个事物的兴趣有四个条件:首先这个事物让学生觉得有意思,其次这个事物对于学生有诱惑力,三是让学生知道凭借自己能力能够解决问题,四是这个事物确实存在着创造空间。但是,在活动中,没有看到四点中任一点。
其二,忽略语言实践。
纵观这个活动单,只有“语言学习”没有“语言实践”,活动一中学习语言就是根据指定要求找出句子并画下来,用几个词语概括互联网的特点,这种学习语言至多是一种初级的语言学习,因为这种学习基本没有涉及到言语思维和言语方法,还是一种现成语言的搬运,也就是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个性语言并外化为有效果的语言交际行动。再看看活动二,默读后用一两个词写出感受,这是语言实践,但是,这样的活动在其他任何一课中都可以做,也就是这种语言实践不是“符合本课特点”的语言实践,这就浪费了这个教学文本读得个性特点。至于“活动三”本来是很好的语言实践活动,但是,设计者不自觉地把它定位在“思想教育”的层面。
其三,忽略文本特点。这是该活动单最大的问题。文体的示范意义,是给学生写作的范本。这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体,在教学中要将此作为重点来理解,并依傍此文加以训练。但是这个活动单丝毫没有这样的意识,教学停留在“理解文本”“认识互联网”“使用互联网”上,这就大大浪费了文本的价值。
三、活动单:从内容走向活动
先来看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该教学些什么:
首先看看教材文体。这是一篇说明文,当然必须扣住说明文体的特征开展教学,比如:为什么选择这个来说明?如何说明的?说明效果如何?
接着看看文本个性。在这篇课文中有哪些属于个性的东西,就是教学必须落脚的方面。比如,这篇课文用提问开篇,抓住读者心理,引人下读;用“网”的形、义解释说明互联网的特点;大量出现的“引号”;“总—分—总”的叙述手法;围绕中心词行文的方法,课文围绕“奇妙”展开说明,条理清楚。
再来看看课后习题。这篇课文课后习题有五道题,其一是“朗读课文”,其二是“用钢笔描红生字”,其三是“读一读抄一抄再听写词语”,其四是“找出课文中加引号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其五是“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这五道题分别从字词句确定“课文教学的共性”,而四、五两题这是这篇文本的个性化教学要求,而这正是第二课时需要重点研究的方面。
至此,第二课时教学就应当这样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通读课文,理解两个句子的意思,体会课题的作用。
2.探究:课文从哪个角度介绍互联网的?又是如何介绍的?
3.表达:仿照课文说明一个有特点的物件。
学生活动单
活动一:理解课文
1.通读课文,想想:课文题目中的奇妙可以换成其他词语吗?说明理由。
2.朗读课文第二段前四句,说说它说了什么意思、如何说的。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为什么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想想:如果没有这张网,情况会怎么?为什么用自由读第2自然段:找出能体现互联网特点的句子并画下来,仔细读读并想想互联网具有哪些特点(用几个词语写下来)。
4.题目中的网没有加引号,而课文中的网都加了引号,这是为什么?
活动二:学习文体
1.默读课文全文,思考,课文围绕什么来说的、是怎样说清楚的。
2.画出本文的文档结构图(行文框架,也就是“脉络”)。
3.全班展示交流。
活动三:语言实践
1.课文从哪个角度介绍互联网的?你有其他的角度吗?试试看,介绍介绍。
2.完成填空,并以此填空题为题目写作一篇说明文,让别人清楚了解你要说的意思:
( )的( )
3.写作、交流。
四、结语
这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活动。因为内容选择的正确,学习活动就必然指向内容本身,而非活动形式方式。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语文特征的,这样的活动才是符合教学内容的活动。
作者简介:潘金荣,小学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