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四类资源从人地关系视角的分析武汉城市圈经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不仅内部的资源环境保障系数差异很大,而且人地关系系统差异较大。最后本文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调整加强区域合作、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城市定位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资源环境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发生了更加投出。目前,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使自然资源也随之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这一方面表明了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另一方面表明了资源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临这样的形势和契机,作为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与环渤海和西部经济区的终节点的武汉城市圈在全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文献综述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不同尺度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在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及相应的经济社会总量的能力。国外对资源、环境与经济作用机制和规律以及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相互作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口容量的基本限制因素,许多地区的人口容量超出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对资源与环境的综合评价,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中国科学院张雷研究员是对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做得较为系统、深入的国内专家之一。他在“中国人地关系的资源环境基础”(2006)中提出了我国人地关系的资源环境基础问题,得出我国工业建设的人地关系演进面临的四个基本现实是土地资源关、水资源关、矿产资源关和生态环境关。在之后的几年里,以张雷研究员等为代表的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一些学者陆续对全国范围和一些地区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在“中国国家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初探”(2000)中就分析了我国的资源环境基础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在“国家资源安全要素的综合评价”(2000)中给出资源环境安全的未来变化趋势判断公式,分别计算了我国在人口严格控制、人口次严格控制和人口自然增长的1998年一2050年的资源安全系数的变化趋势。之后又分别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带人地关系状态”(2004)、“西北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2005)、“滇藏川人地关系状态分析”(2005)和华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2006)做了计算与分析。
与传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不同,由张雷等提出的“人地关系演进”计算模型根据国家(地区)持续发展对资源环境要素整体保障需求的一致性,选取了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依存程度最高和使用程度最为普遍的五大“公共资源(要素)”即:耕地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森林资源,以此建立了评价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基础协调的基本平台,并给出定量测度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方法。这种方法计算较为简单,所需指标较少,便于在实践中操作和把握,为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提供了一个确实可行的方法。。本文主要是以张雷研究员为代表的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方法来对武汉城市圈的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
二、评价方法
虽然地区间资源基础要素各有不同,但地区的持续发展对资源环境要素整体的需求是必然的。地区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的评价公式旨在明确地区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的大小。该评价方法首先从武汉城市圈特定的资源环境基础要素之间(资源——资源)的对应关系状态开始评价,之后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状态(经济——资源)来评价。
(一)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的评价方法(资源一资源)
要确定地区资源环境基础的安全保障评价公式,首先是确定该地区特定的资源环境基础要素之间(资源一资源)对应关系状态,其评价公式为:
RFi=fi/t (1)
其中,RF代表地区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的基本指标;fi为资源环境要素表征值(i=1,2,3……不包括海洋生态系统);t为地区陆域国土面积。
其次,要确定全国特定的资源环境基础要素之间(资源一资源)对应关系状态,其评价公式为:
NFi=Fi/T (2)
其中,NF代表国家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的基本指标;fi为资源环境要素表征值(i=1,2,3……不包括海洋生态系统);T为全国陆域国土面积。
最后,根据公式(1)和(2)得出地区资源环境基础的安全状态综合评价公式为:
RCER=∑(RFi/NFi) (3)
其中,RCER为地区单位国土面积的资源环境各要素指标与全国相应要素平均指标的比值之和。
(二)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评价方法(经济一资源)
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进程中,由经济活动及其主体(人口)两种社会要素共同组成,所以,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评价方法(经济一资源)的公式为:
ML=(P×E)/RCER (4)
其中,ML代表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系数;P代表地区人口密度与全国人口密度的比值;E为地区经济活动密度与全国经济活动密度的比值(经济活动通常以GDP年产出形式表示)。
该评价结果就是地区资源环境保障的指数。根据国家资源环境保障程度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高保障度地区,其保障值域高于世界均值5的水平。第二类为低保障度地区,其保障系数低于世界均值5的水平。从低保障度地区的情况看,大体还可以分为三个亚类,第一亚类的保障度值域为3—5,属一般低保障度地区,这类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虽比高保障度国家低了许多,但仍有开发的弹性空间;第二亚类的保障系数为1—3,属次低保障度地区,这类地区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的弹性空间已经明显不足,特别是在生态系统和水资源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第三类的保障系数小于1,属完全低保障度地区,这类地区的资源环境已无开发余地,地区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完全依赖于其它地区的资源环境市场。 三、评价结果
1、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的评价结果(资源一资源)
如表1所示,2011年武汉城市圈的资源环境基础的安全保障系数在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分别为:4.044、3.205、4.289、2.224,而湖北省和全国的资源环境基础的安全保障程系数在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分别为4.075、2.502;2.509、1.2678;3.526、4.368;0.3973、2.788。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水资源方面,武汉城市圈的水资源保障系数比较高,接近全国的2倍。在耕地资源方面,武汉城市圈的保障系数也很高,达到3.205,高出了湖北省和全国的安全保障系数。在矿产资源方面(主要是以煤炭资源为主),武汉城市圈的安全保障系数在矿产资源方面为4.289,与我国的安全保障系数很接近,但是还是比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安全保障系数要低一些。在森林资源的安全保障系数方面,武汉城市圈为2.224,而我国的安全保障系数为2.788,其保障程度要比我国的要低一些。从安全保障程度的指标来看,武汉城市圈的安全保障程度在水资源方面属于一般那低保障地区,其水资源的开发仍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在耕地资源方面为一般低保障地区,其耕地资源的发展和水资源一样,依然具有一定的开发空间;在矿产资源方面属于一般低保障地区,其开发的空间仍然很大,但是要注意在前面提到的城市圈的金属矿产的短缺和非金属矿产的丰富的状况;在森林资源方面,其属于次低保障程度的地区,所以在林业资源的开发方面要做好还林工作。
通过对图1、2、3、4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011年武汉城市圈内部的资源环境保障系数差异很大。武汉、黄石、鄂州、孝感、咸宁、黄冈、咸宁、仙桃、天门和潜江的水资源的安全保障系数分别为3.207、6.209、1.099、1.751、3.725、6.594、4.406、3.628、3.024。在耕地资源方面安全保障系数分别为4.398、2.339、3.369、3.902、2.213、1.965、5.177、5.539、5.949。在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系数方面分别为3.768、7.563、2.659、2.083、6.6749、5.283、2.563、1.528、1.152。在森林资源方面安全保障系数分别为1.081、2.113、0.665、1.484、3.262、3.063、0.5202、0.511、0.4326。从水资源保障系数来看,咸宁的保障系数最高,为资源环境高保障程度地区;鄂州的保障系数最低,属于次地保障程度的地区;黄石和仙桃则仅次于咸宁;武汉的水资源保障系数在城市圈内排名第六,属于一般低保障程度地区。从耕地资源保障系数来看,潜江的耕地资源保障系数最高,天门和仙桃地区的耕地资源保障系数仅次于潜江,为高保障程度地区,耕地资源丰富。从矿产资源的保障系数来看,黄石的保障系数最高,为高保障系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黄冈和咸宁仅次于黄石,武汉的安全保障系数只有3.768,为一般低保障程度地区,而潜江的最低,为1.152,属于次低保障程度国家。从森林资源安全保障系数来看,咸宁的安全保障系数最高,其次是黄冈和黄石,潜江的安全保障系数最低,从整体上看,武汉城市圈内各市森林的安全保障系数都属于低保障程度地区,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2、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的评价结果(资源一经济)
武汉城市圈自然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自城市圈建设以来,资源被大量的开发利用,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快速的提高。由表2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的资源一经济发展的保障系数为2.6248534,接近湖北省的2倍,城市圈的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是属于次低保障程度地区。
武汉城市圈内部的资源一经济保障系数差异很大,从表4—2中可以看出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和武汉城市圈整体的资源一经济发展系数分别为22.6532、2.2794、7.4528、1.7608、0.5203、0.3582、1.5536、3.0024、0.8673、2.6249。其中,武汉的资源——经济保障系数最高,为高保障程度地区。咸宁的资源——经济保障系数最低,属于完全低保障地区。其中,黄冈和潜江的资源一经济保障系数和咸宁一样,其安全保障程度都是低于1。鄂州的资源一经济保障系数仅次于武汉,属于高保障程度地区,但从整体的水平上看,鄂州和武汉的资源一经济的保障系数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武汉的资源一经济的保障系数是咸宁地区的几十倍,不平衡性较大。从整体上看,武汉城市圈的资源一经济的水平差异大,不平衡性强,所以在发展城市圈内各市的经济中要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城市圈内各市的不平衡性,特别要注意武汉的引擎作用,以便更好的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武汉城市圈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的构建。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武汉城市圈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武汉城市圈“1+8”城市一体化发展,首要的、最基本的就是要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科学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经济产业布局、统一环境保护、统一推进机制。针对武汉城市圈建设发展现状和不足,既要从区域整体的角度解决社会、经济、资源环境问题,又要根据城市圈地域差异显著,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各不相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2、积极稳妥地发展循环经济。武汉城市圈建设应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发展经济与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两者的“双赢”。一方面要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废弃物以及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扩大循环经济规模。另一方面要坚持技术进步与淘汰落后相结合,积极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以节能降耗和减排为突破口,加快冶金、石化、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
3、科学定位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功能。武汉城市圈9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武汉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程度在中西部大城市中都是首屈一指的,2011年人均GDP超过68286元,财政收入和经济总量、进出口贸易、实际利用外资、金融实力等各项指标在城市圈乃至整个湖北省都是首屈一指;其他城市发展也各有特色,因此9城市应该根据各自发展条件、发展阶段的不同错位发展和进行因地制宜对自身进行城市发展功能的准确定位,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锁成,张文中,方创琳.资源、环境与经济作用机制和规律探讨[J].资源科学,1999,(4):15—21.
[2]张雷,刘毅.中国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13—14.
[3]张雷.中国国家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初探[J].中国软科学2002,(1):41—46.
[4]张雷.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的综合评价[J].地球信息科学2002,(4):86—92.
[5]王长征,刘毅.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化及优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6):91—96.
[6]姜巍,张雷.21世纪初西北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J].资源科学2005,27(3):26—32.
[7]吴映梅,武友德,周智生滇藏川人地关系状态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128—132.
[8]谢辉,张雷.21世纪初华中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1—5.
[9]张雷,刘慧.中国国家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1—46.
资助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2012Q113)和湖北师范学院2010年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0C45)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资源环境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发生了更加投出。目前,环境问题的全球化使自然资源也随之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这一方面表明了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另一方面表明了资源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临这样的形势和契机,作为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与环渤海和西部经济区的终节点的武汉城市圈在全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文献综述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不同尺度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在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及相应的经济社会总量的能力。国外对资源、环境与经济作用机制和规律以及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相互作用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口容量的基本限制因素,许多地区的人口容量超出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对资源与环境的综合评价,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中国科学院张雷研究员是对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做得较为系统、深入的国内专家之一。他在“中国人地关系的资源环境基础”(2006)中提出了我国人地关系的资源环境基础问题,得出我国工业建设的人地关系演进面临的四个基本现实是土地资源关、水资源关、矿产资源关和生态环境关。在之后的几年里,以张雷研究员等为代表的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一些学者陆续对全国范围和一些地区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在“中国国家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初探”(2000)中就分析了我国的资源环境基础并进行了国际比较;在“国家资源安全要素的综合评价”(2000)中给出资源环境安全的未来变化趋势判断公式,分别计算了我国在人口严格控制、人口次严格控制和人口自然增长的1998年一2050年的资源安全系数的变化趋势。之后又分别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带人地关系状态”(2004)、“西北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2005)、“滇藏川人地关系状态分析”(2005)和华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2006)做了计算与分析。
与传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计算不同,由张雷等提出的“人地关系演进”计算模型根据国家(地区)持续发展对资源环境要素整体保障需求的一致性,选取了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依存程度最高和使用程度最为普遍的五大“公共资源(要素)”即:耕地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森林资源,以此建立了评价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基础协调的基本平台,并给出定量测度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方法。这种方法计算较为简单,所需指标较少,便于在实践中操作和把握,为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提供了一个确实可行的方法。。本文主要是以张雷研究员为代表的资源环境综合评价方法来对武汉城市圈的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
二、评价方法
虽然地区间资源基础要素各有不同,但地区的持续发展对资源环境要素整体的需求是必然的。地区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的评价公式旨在明确地区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的大小。该评价方法首先从武汉城市圈特定的资源环境基础要素之间(资源——资源)的对应关系状态开始评价,之后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状态(经济——资源)来评价。
(一)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的评价方法(资源一资源)
要确定地区资源环境基础的安全保障评价公式,首先是确定该地区特定的资源环境基础要素之间(资源一资源)对应关系状态,其评价公式为:
RFi=fi/t (1)
其中,RF代表地区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的基本指标;fi为资源环境要素表征值(i=1,2,3……不包括海洋生态系统);t为地区陆域国土面积。
其次,要确定全国特定的资源环境基础要素之间(资源一资源)对应关系状态,其评价公式为:
NFi=Fi/T (2)
其中,NF代表国家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的基本指标;fi为资源环境要素表征值(i=1,2,3……不包括海洋生态系统);T为全国陆域国土面积。
最后,根据公式(1)和(2)得出地区资源环境基础的安全状态综合评价公式为:
RCER=∑(RFi/NFi) (3)
其中,RCER为地区单位国土面积的资源环境各要素指标与全国相应要素平均指标的比值之和。
(二)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评价方法(经济一资源)
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进程中,由经济活动及其主体(人口)两种社会要素共同组成,所以,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评价方法(经济一资源)的公式为:
ML=(P×E)/RCER (4)
其中,ML代表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系数;P代表地区人口密度与全国人口密度的比值;E为地区经济活动密度与全国经济活动密度的比值(经济活动通常以GDP年产出形式表示)。
该评价结果就是地区资源环境保障的指数。根据国家资源环境保障程度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高保障度地区,其保障值域高于世界均值5的水平。第二类为低保障度地区,其保障系数低于世界均值5的水平。从低保障度地区的情况看,大体还可以分为三个亚类,第一亚类的保障度值域为3—5,属一般低保障度地区,这类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虽比高保障度国家低了许多,但仍有开发的弹性空间;第二亚类的保障系数为1—3,属次低保障度地区,这类地区的资源环境保障程度的弹性空间已经明显不足,特别是在生态系统和水资源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第三类的保障系数小于1,属完全低保障度地区,这类地区的资源环境已无开发余地,地区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完全依赖于其它地区的资源环境市场。 三、评价结果
1、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的评价结果(资源一资源)
如表1所示,2011年武汉城市圈的资源环境基础的安全保障系数在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分别为:4.044、3.205、4.289、2.224,而湖北省和全国的资源环境基础的安全保障程系数在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分别为4.075、2.502;2.509、1.2678;3.526、4.368;0.3973、2.788。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水资源方面,武汉城市圈的水资源保障系数比较高,接近全国的2倍。在耕地资源方面,武汉城市圈的保障系数也很高,达到3.205,高出了湖北省和全国的安全保障系数。在矿产资源方面(主要是以煤炭资源为主),武汉城市圈的安全保障系数在矿产资源方面为4.289,与我国的安全保障系数很接近,但是还是比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安全保障系数要低一些。在森林资源的安全保障系数方面,武汉城市圈为2.224,而我国的安全保障系数为2.788,其保障程度要比我国的要低一些。从安全保障程度的指标来看,武汉城市圈的安全保障程度在水资源方面属于一般那低保障地区,其水资源的开发仍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在耕地资源方面为一般低保障地区,其耕地资源的发展和水资源一样,依然具有一定的开发空间;在矿产资源方面属于一般低保障地区,其开发的空间仍然很大,但是要注意在前面提到的城市圈的金属矿产的短缺和非金属矿产的丰富的状况;在森林资源方面,其属于次低保障程度的地区,所以在林业资源的开发方面要做好还林工作。
通过对图1、2、3、4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011年武汉城市圈内部的资源环境保障系数差异很大。武汉、黄石、鄂州、孝感、咸宁、黄冈、咸宁、仙桃、天门和潜江的水资源的安全保障系数分别为3.207、6.209、1.099、1.751、3.725、6.594、4.406、3.628、3.024。在耕地资源方面安全保障系数分别为4.398、2.339、3.369、3.902、2.213、1.965、5.177、5.539、5.949。在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系数方面分别为3.768、7.563、2.659、2.083、6.6749、5.283、2.563、1.528、1.152。在森林资源方面安全保障系数分别为1.081、2.113、0.665、1.484、3.262、3.063、0.5202、0.511、0.4326。从水资源保障系数来看,咸宁的保障系数最高,为资源环境高保障程度地区;鄂州的保障系数最低,属于次地保障程度的地区;黄石和仙桃则仅次于咸宁;武汉的水资源保障系数在城市圈内排名第六,属于一般低保障程度地区。从耕地资源保障系数来看,潜江的耕地资源保障系数最高,天门和仙桃地区的耕地资源保障系数仅次于潜江,为高保障程度地区,耕地资源丰富。从矿产资源的保障系数来看,黄石的保障系数最高,为高保障系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黄冈和咸宁仅次于黄石,武汉的安全保障系数只有3.768,为一般低保障程度地区,而潜江的最低,为1.152,属于次低保障程度国家。从森林资源安全保障系数来看,咸宁的安全保障系数最高,其次是黄冈和黄石,潜江的安全保障系数最低,从整体上看,武汉城市圈内各市森林的安全保障系数都属于低保障程度地区,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2、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的评价结果(资源一经济)
武汉城市圈自然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自城市圈建设以来,资源被大量的开发利用,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快速的提高。由表2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的资源一经济发展的保障系数为2.6248534,接近湖北省的2倍,城市圈的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是属于次低保障程度地区。
武汉城市圈内部的资源一经济保障系数差异很大,从表4—2中可以看出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和武汉城市圈整体的资源一经济发展系数分别为22.6532、2.2794、7.4528、1.7608、0.5203、0.3582、1.5536、3.0024、0.8673、2.6249。其中,武汉的资源——经济保障系数最高,为高保障程度地区。咸宁的资源——经济保障系数最低,属于完全低保障地区。其中,黄冈和潜江的资源一经济保障系数和咸宁一样,其安全保障程度都是低于1。鄂州的资源一经济保障系数仅次于武汉,属于高保障程度地区,但从整体的水平上看,鄂州和武汉的资源一经济的保障系数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武汉的资源一经济的保障系数是咸宁地区的几十倍,不平衡性较大。从整体上看,武汉城市圈的资源一经济的水平差异大,不平衡性强,所以在发展城市圈内各市的经济中要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城市圈内各市的不平衡性,特别要注意武汉的引擎作用,以便更好的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武汉城市圈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的构建。
四、对策建议
1、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武汉城市圈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武汉城市圈“1+8”城市一体化发展,首要的、最基本的就是要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科学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经济产业布局、统一环境保护、统一推进机制。针对武汉城市圈建设发展现状和不足,既要从区域整体的角度解决社会、经济、资源环境问题,又要根据城市圈地域差异显著,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各不相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2、积极稳妥地发展循环经济。武汉城市圈建设应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发展经济与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两者的“双赢”。一方面要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废弃物以及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扩大循环经济规模。另一方面要坚持技术进步与淘汰落后相结合,积极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以节能降耗和减排为突破口,加快冶金、石化、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
3、科学定位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功能。武汉城市圈9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武汉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程度在中西部大城市中都是首屈一指的,2011年人均GDP超过68286元,财政收入和经济总量、进出口贸易、实际利用外资、金融实力等各项指标在城市圈乃至整个湖北省都是首屈一指;其他城市发展也各有特色,因此9城市应该根据各自发展条件、发展阶段的不同错位发展和进行因地制宜对自身进行城市发展功能的准确定位,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锁成,张文中,方创琳.资源、环境与经济作用机制和规律探讨[J].资源科学,1999,(4):15—21.
[2]张雷,刘毅.中国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13—14.
[3]张雷.中国国家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初探[J].中国软科学2002,(1):41—46.
[4]张雷.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的综合评价[J].地球信息科学2002,(4):86—92.
[5]王长征,刘毅.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化及优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6):91—96.
[6]姜巍,张雷.21世纪初西北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J].资源科学2005,27(3):26—32.
[7]吴映梅,武友德,周智生滇藏川人地关系状态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128—132.
[8]谢辉,张雷.21世纪初华中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1—5.
[9]张雷,刘慧.中国国家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初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1—46.
资助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编号:2012Q113)和湖北师范学院2010年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0C4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