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慧医疗:
从治疗走向预防
“4P”医学模式的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更加强调人的主动性,强调日常生活行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性,体现“防大于治”。
中国名医扁鹊曾说自己的医术比不上中兄,中兄的医术比不上长兄。原因在于:他的长兄总是治病于发病前,中兄治病于发病初期,而他却治病于病情恶化之后。从治疗走向预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顾此失彼,健康状况普遍不佳。而更为致命的是,人们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获知自己身体状况的相关数据。多数人在无知无觉或后知后觉中被疾病捕获。从现有的预防手段上看,人们预防疾病的措施还局限在完善饮食、规律生活和适当娱乐等基本手段,更高层次的实时监测血压、心跳等都不是他们自己能做到的。于是,一些高科技的穿戴型医疗设备应运而生,通过设备和数据,借助数字化、可视化模式,进行生命体征采集与健康监测,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让更多人共享,这就是智慧医疗的初级阶段。
同时,设备技术的不断精进,使我们可以抱有这样的设想:各种无线传感仪可以把测量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送到专用的监护仪器或者各种通信终端上,如PC、手机、PDA等,医生可以随时了解被监护病人或者跟踪研究人群的病情和生理状况,进行及时处理统计,还可以应用无线传感网络长时间地收集人的生理数据,这些数据在研制新药品的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
微信医疗:
效果如何?
微信自2014年推出智慧医疗服务以来,目前覆盖了北、上、广以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多个省市。全流程合作医院近百家,其中接入微信挂号的有大约1200家,官方表示服务了300万名患者。从传统医院与微信的合作方式上看,目前微信医疗服务方式主要是挂号、支付、医患沟通等方面。如在过去一年中,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首个打通医保实时结算,粤北人民医院首个支持微信离院医患沟通,武汉口腔医院是首个微信智慧医院,佛山中医院首次完成微信支付,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首个提供就医深度提醒服务。
微信团队表示,将持续与合作伙伴深化合作,让更多北京市民通过智慧“京医通”,享受“将医院放进口袋”的微信全流程就诊体验。据了解,微信打算进入药品O2O领域,用价格优惠和用药安全来吸引用户。
微信智慧医疗解决方案从改善就医流程开始,直击传统行业痛点,解决看病“三长一短”问题,即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待时间长、结算排队时间长、医生看病时间短。
以“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可以看作是智慧医疗的雏形。那么,微信智慧医疗全流程服务包括什么?记者了解到,微信挂号,候诊提醒;微信支付诊间费用,电子报告微信实时送达;微信导航;微信即时通知推送;票据电子化,微信即时通知。另据了解,微信智慧医疗囊括的医疗增值服务还有很多,医疗档案的储存,远程医疗、移动医疗设备的连接等未来都有望通过微信对有需要的病患开通。
看似无所不能的微信智慧医疗,实际试点效果如何?数据显示,目前在全流程接入的医院中,平均用户使用服务占比达40%,微信支付占有20%。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为例,自2014年7月上线试用,月平均交易笔数达到近1.17万单,据测算平均为患者节约了3.5小时的时间。一些受访者表示,如果能够覆盖所有医院,的确能带来便利,但是没有智能手机或不能熟练操作微信的人群则认为要全面铺开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某医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微信交互平台可以提供工作效率,节省成本,但是全国大大小小的医院不少,不是每个医院都能有专业的团队、完备的技术平台作支撑。
据悉,微信智慧医疗未来将实现更长链条的连接,打造更多“放在口袋里的医院”:流畅的就医体验、电子化病历查询、微信健康自我管理,院内管理移动化甚至微信远程会诊,而储存在云端的健康大数据,还可为流行病与重大疾病预警与管理打下基础。
移动互联网:
仅解决医务管理
“自2014年开始,大量资本投入到数字医疗、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等领域。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真正做到技术与资源很好结合,同时又能促进医生、医院、患者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大家仍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副书记黄勇说,“通过前期占领市场来抢占先机的厂商比较多,但并不是抢占了足够用户与市场就能成为赢家的。”
移动医疗的火热让阿里、腾迅等互联网巨头火速冲了进来,微信、支付宝进军互联网医疗,让医院通过它的平台建立服务号,这样的模式在各大医院进行的如火如荼。通过这样的服务号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哪些呢?黄勇介绍,预约挂号、查询报告、在线结算、院内导航等是这些服务号的主要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在黄勇看来都不是医疗服务的本质,仅是医疗事务的管理。
自从有互联网,就有了寻医问药、在线咨询模式的平台,对于在线问诊,诊后咨询,到底合不合规?未来是否会纳入监管?今年4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除目前合规的远程医疗外,互联网上其他一些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询,但是不能开展诊治工作。
“服务管理、服务等级保证、服务信誉鉴定、服务持续性等问题都是制约网络医疗发展的因素。“对于网络上的诊疗平台,黄勇提出,在没有见到患者之前,不能进行实时性的诊疗活动,意味着不能开医嘱。这无疑表明,网络医疗在政策环境下不可行。”
由网络医院
看移动医疗前景
近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网络医院正式上线启动,一直被称为可能“颠覆传统医疗模式”的移动医疗终于亮剑。于是,关于网络诊疗这一新型医疗模式是否合法,是否靠谱,是否适应中国国情,移动医疗的前景和方向究竟如何,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移动医疗的定义是通过使用PDA、移动电话、卫星通信等移动通信技术来提供医疗信息和医疗服务,以达到有效改善医护流程和质量的目的。在互联网经济已被高度认可的信息时代,移动医疗在医疗信息提供和共享上的作用已成共识,通过移动数据处理,网上和手机预约挂号、检验报告查询、医疗费用网上和手机支付,医疗信息通过无线网络、条形码、二维码的采集、整合、共享,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移动医疗发展的另一个标志——应用移动设备向健康管理领域的渗透,已势不可挡。移动医疗在健康管理上的应用,开拓了健康管理的新模式。
关于网络医院、网络诊疗的争议,主要体现在法律主体、责任主体、运营模式、准入制度、管理要点上,但笔者认为更应探讨其市场需求、民生需求和应用前景。
“看病难、看病贵”是世界性医疗体制和服务体系的难题,其中,优质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医流程的繁杂、病人往返医院的辛劳和不便等,往往是矛盾焦点。移动医疗具有便捷、空间距离改变、诊疗范围辐射的优势,也客观存在不能直面问诊、无法体格检查等局限。美国等发达国家应用Google等网络软件推出移动医疗等服务项目(美国有十几个州允许医生通过移动医疗诊疗和处方),保险公司向移动医疗购买服务,被认为大大缩短了诊疗时间和降低了医疗成本。我国“好大夫”、“春雨掌上医生”、“丁香园”等提供在线咨询以及众多医生通过微信、微博提供的咨询等服务模式,都是移动医疗的雏形和探索。笔者认为,在中国目前的医疗体制和服务体系现状下,应用网络医院、移动医疗进行疑难杂症远程会诊、网上疾病咨询等,对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缓解看病难、减少医疗成本、改善就医流程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应用前景良好。
关于网络医院和移动医疗的法律和责任主体、医疗纠纷处理、准入监管和医政管理,笔者认为,要以传统医疗的法律法规为底线,而不应以载体和手段的改变而改变法律关系。在我国现有法律下,远程会诊参照会诊的法规,会诊医师提出咨询甚至指导诊疗或主刀手术,法律和责任主体是病人所在医院;同样原理,网络医院和移动医疗,在我国现行法律下,法律主体仍然是医院,任何网络医院和移动医疗一定隶属于合法经卫生行政准入的医疗机构。医院在承担法律、经济、医疗责任的同时,理所当然成为医疗纠纷中的供方代表;医院在具有聘任医生、医疗收费的权力的同时,有提供服务、保证质量、医事管理的义务;医院和医生之间,则依然是聘任、合同或雇佣关系;患者在网络医院就诊与在实体医院就诊一样,而且更为强调病史和资料提供的准确性,并且在医生提供告知义务的同时,患者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同时也拥有与实体医院相同的维权权力;卫生行政部门如同对实体医院的管理一样,对网络医院、移动医疗的诊疗行为拥有准入、监督等执法和管理责任。随着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卫生政策和医政管理的完善成为移动医疗健康发展的亟待。
总之,面对移动医疗这样的新生事物,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者应从信息时代的大势看医疗发展的趋势,因势利导,务实地从顶层设计、法律规范、准入监督等着手,以保证质量、服务民生、便捷患者为宗旨,在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上积极探索和有所作为。
来源:中国医药报 物联网技术
从治疗走向预防
“4P”医学模式的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更加强调人的主动性,强调日常生活行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性,体现“防大于治”。
中国名医扁鹊曾说自己的医术比不上中兄,中兄的医术比不上长兄。原因在于:他的长兄总是治病于发病前,中兄治病于发病初期,而他却治病于病情恶化之后。从治疗走向预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顾此失彼,健康状况普遍不佳。而更为致命的是,人们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获知自己身体状况的相关数据。多数人在无知无觉或后知后觉中被疾病捕获。从现有的预防手段上看,人们预防疾病的措施还局限在完善饮食、规律生活和适当娱乐等基本手段,更高层次的实时监测血压、心跳等都不是他们自己能做到的。于是,一些高科技的穿戴型医疗设备应运而生,通过设备和数据,借助数字化、可视化模式,进行生命体征采集与健康监测,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让更多人共享,这就是智慧医疗的初级阶段。
同时,设备技术的不断精进,使我们可以抱有这样的设想:各种无线传感仪可以把测量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送到专用的监护仪器或者各种通信终端上,如PC、手机、PDA等,医生可以随时了解被监护病人或者跟踪研究人群的病情和生理状况,进行及时处理统计,还可以应用无线传感网络长时间地收集人的生理数据,这些数据在研制新药品的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
微信医疗:
效果如何?
微信自2014年推出智慧医疗服务以来,目前覆盖了北、上、广以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多个省市。全流程合作医院近百家,其中接入微信挂号的有大约1200家,官方表示服务了300万名患者。从传统医院与微信的合作方式上看,目前微信医疗服务方式主要是挂号、支付、医患沟通等方面。如在过去一年中,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首个打通医保实时结算,粤北人民医院首个支持微信离院医患沟通,武汉口腔医院是首个微信智慧医院,佛山中医院首次完成微信支付,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首个提供就医深度提醒服务。
微信团队表示,将持续与合作伙伴深化合作,让更多北京市民通过智慧“京医通”,享受“将医院放进口袋”的微信全流程就诊体验。据了解,微信打算进入药品O2O领域,用价格优惠和用药安全来吸引用户。
微信智慧医疗解决方案从改善就医流程开始,直击传统行业痛点,解决看病“三长一短”问题,即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待时间长、结算排队时间长、医生看病时间短。
以“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可以看作是智慧医疗的雏形。那么,微信智慧医疗全流程服务包括什么?记者了解到,微信挂号,候诊提醒;微信支付诊间费用,电子报告微信实时送达;微信导航;微信即时通知推送;票据电子化,微信即时通知。另据了解,微信智慧医疗囊括的医疗增值服务还有很多,医疗档案的储存,远程医疗、移动医疗设备的连接等未来都有望通过微信对有需要的病患开通。
看似无所不能的微信智慧医疗,实际试点效果如何?数据显示,目前在全流程接入的医院中,平均用户使用服务占比达40%,微信支付占有20%。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为例,自2014年7月上线试用,月平均交易笔数达到近1.17万单,据测算平均为患者节约了3.5小时的时间。一些受访者表示,如果能够覆盖所有医院,的确能带来便利,但是没有智能手机或不能熟练操作微信的人群则认为要全面铺开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某医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微信交互平台可以提供工作效率,节省成本,但是全国大大小小的医院不少,不是每个医院都能有专业的团队、完备的技术平台作支撑。
据悉,微信智慧医疗未来将实现更长链条的连接,打造更多“放在口袋里的医院”:流畅的就医体验、电子化病历查询、微信健康自我管理,院内管理移动化甚至微信远程会诊,而储存在云端的健康大数据,还可为流行病与重大疾病预警与管理打下基础。
移动互联网:
仅解决医务管理
“自2014年开始,大量资本投入到数字医疗、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等领域。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真正做到技术与资源很好结合,同时又能促进医生、医院、患者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大家仍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副书记黄勇说,“通过前期占领市场来抢占先机的厂商比较多,但并不是抢占了足够用户与市场就能成为赢家的。”
移动医疗的火热让阿里、腾迅等互联网巨头火速冲了进来,微信、支付宝进军互联网医疗,让医院通过它的平台建立服务号,这样的模式在各大医院进行的如火如荼。通过这样的服务号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哪些呢?黄勇介绍,预约挂号、查询报告、在线结算、院内导航等是这些服务号的主要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在黄勇看来都不是医疗服务的本质,仅是医疗事务的管理。
自从有互联网,就有了寻医问药、在线咨询模式的平台,对于在线问诊,诊后咨询,到底合不合规?未来是否会纳入监管?今年4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除目前合规的远程医疗外,互联网上其他一些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询,但是不能开展诊治工作。
“服务管理、服务等级保证、服务信誉鉴定、服务持续性等问题都是制约网络医疗发展的因素。“对于网络上的诊疗平台,黄勇提出,在没有见到患者之前,不能进行实时性的诊疗活动,意味着不能开医嘱。这无疑表明,网络医疗在政策环境下不可行。”
由网络医院
看移动医疗前景
近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网络医院正式上线启动,一直被称为可能“颠覆传统医疗模式”的移动医疗终于亮剑。于是,关于网络诊疗这一新型医疗模式是否合法,是否靠谱,是否适应中国国情,移动医疗的前景和方向究竟如何,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移动医疗的定义是通过使用PDA、移动电话、卫星通信等移动通信技术来提供医疗信息和医疗服务,以达到有效改善医护流程和质量的目的。在互联网经济已被高度认可的信息时代,移动医疗在医疗信息提供和共享上的作用已成共识,通过移动数据处理,网上和手机预约挂号、检验报告查询、医疗费用网上和手机支付,医疗信息通过无线网络、条形码、二维码的采集、整合、共享,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移动医疗发展的另一个标志——应用移动设备向健康管理领域的渗透,已势不可挡。移动医疗在健康管理上的应用,开拓了健康管理的新模式。
关于网络医院、网络诊疗的争议,主要体现在法律主体、责任主体、运营模式、准入制度、管理要点上,但笔者认为更应探讨其市场需求、民生需求和应用前景。
“看病难、看病贵”是世界性医疗体制和服务体系的难题,其中,优质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医流程的繁杂、病人往返医院的辛劳和不便等,往往是矛盾焦点。移动医疗具有便捷、空间距离改变、诊疗范围辐射的优势,也客观存在不能直面问诊、无法体格检查等局限。美国等发达国家应用Google等网络软件推出移动医疗等服务项目(美国有十几个州允许医生通过移动医疗诊疗和处方),保险公司向移动医疗购买服务,被认为大大缩短了诊疗时间和降低了医疗成本。我国“好大夫”、“春雨掌上医生”、“丁香园”等提供在线咨询以及众多医生通过微信、微博提供的咨询等服务模式,都是移动医疗的雏形和探索。笔者认为,在中国目前的医疗体制和服务体系现状下,应用网络医院、移动医疗进行疑难杂症远程会诊、网上疾病咨询等,对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缓解看病难、减少医疗成本、改善就医流程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应用前景良好。
关于网络医院和移动医疗的法律和责任主体、医疗纠纷处理、准入监管和医政管理,笔者认为,要以传统医疗的法律法规为底线,而不应以载体和手段的改变而改变法律关系。在我国现有法律下,远程会诊参照会诊的法规,会诊医师提出咨询甚至指导诊疗或主刀手术,法律和责任主体是病人所在医院;同样原理,网络医院和移动医疗,在我国现行法律下,法律主体仍然是医院,任何网络医院和移动医疗一定隶属于合法经卫生行政准入的医疗机构。医院在承担法律、经济、医疗责任的同时,理所当然成为医疗纠纷中的供方代表;医院在具有聘任医生、医疗收费的权力的同时,有提供服务、保证质量、医事管理的义务;医院和医生之间,则依然是聘任、合同或雇佣关系;患者在网络医院就诊与在实体医院就诊一样,而且更为强调病史和资料提供的准确性,并且在医生提供告知义务的同时,患者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同时也拥有与实体医院相同的维权权力;卫生行政部门如同对实体医院的管理一样,对网络医院、移动医疗的诊疗行为拥有准入、监督等执法和管理责任。随着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卫生政策和医政管理的完善成为移动医疗健康发展的亟待。
总之,面对移动医疗这样的新生事物,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者应从信息时代的大势看医疗发展的趋势,因势利导,务实地从顶层设计、法律规范、准入监督等着手,以保证质量、服务民生、便捷患者为宗旨,在现代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上积极探索和有所作为。
来源:中国医药报 物联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