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留言】 把励志玩成一个字眼,再跟成功捆在一起,成为那些没耐心、避挫折、天天指望一夜暴富之人的安慰剂。这样的字眼是入不了王欣的法眼的,尽管他已经成功,奋斗之路也足可励志。他在用20余年的时间,重复着一个相当老派的道理。就是这份“老”和“理”,让他登上了工人之巅。
首席技能专家
王欣比我想象的要儒雅很多。深蓝色的工作服越发显出他高挑、清瘦的身材,眼睛很漂亮,常常闪着自信的神采。很难在他身上找到一线工人的粗粝感,相反的,他举手投足都有种知识分子似的沉稳和文雅。“现在流行的是知识型的工人,傻大黑粗卖苦力早就过时了。”这是王欣的话。
老沈阳人大概都知道黎明厂,也就是现在的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个老牌的军工企业至今仍然焕发着青春,科研试制及快速反应中心刚刚成立,王欣是成员之一。这天,恰好是中心的揭牌仪式。
王欣在黎明科研工装厂模具工部数控铣班工作了20余年,第一天到快反中心报到,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过,他的目的很明确:“我已经有了很多荣誉,有了以我名字命名的班组。继续留在原厂,我可以安安稳稳地一直走下去,享受各种待遇,但是我不想总是重复同样的事情,我愿意接受挑战,机遇总是与压力并存。”说这话时,他显得意气风发,似乎放眼未来,满是希望和光明。
“我们赶上了黎明最好的时代,国家和公司都特别重视人才。虽然我是工人,但你看(他指着他的胸卡),我是‘首席技能专家’,又是全国劳模,我这个级别享受公司副部级待遇,开会坐在最前排,汽车都能开进厂。价值得到承认,工作上心情舒畅,怎么不高兴?”
他一点没吹牛。揭牌仪式结束后,黎明公司董事长特意和他握手、寒暄;试制反应中心成员合影,他被安排在老总身边——这说明什么?地位!王欣可不是普通的蓝领工人,他就是传说中的金蓝领。
赌气扬威
金蓝领,是一个职业新概念。他们在工作性质上是蓝领,但绝不是普通劳工的蓝领。他们有一技之长,在知识方面也有自己的专攻,又善于实际操作,是某一方面技术的精英,因此为企业所看好,拿着较高的薪水,被称为“金蓝领”。
为啥说王欣的蓝领上带金边?因为水平高,技术牛,就连掌握着世界一流技术的德国公司都服了他。
那是王欣被公司派往德国参加新设备引进的时候。初到德国,他就见识到了德国在技术上的强大优势。国内两个小时才能完成的锻模,德方只需要20分钟。他想向老外学,但人家不肯教,他为赌一口气偷偷地学。可没想到,竟因此为公司解决了大麻烦。
德国产的德玛吉数控铣床,加工制造精度达到0.005mm,造价200多万人民币,是完成某新机生产的关键设备,可是,王欣却在验收时发现了大问题。
王欣是个数控铣操作高手,早就练就了一双灵耳。当这个德产机床转速达到30000转的时候,他听出机床有异响。凭借多年经验,王欣断定:“一定是主轴轴承出现了问题。不仅会降低加工精度,还会影响机床使用寿命,必须要求德方马上更换。”
可德国厂家说这是正常现象,不会影响加工精度,根本不同意更换。于是,王欣提出用零件来检验加工精度。德方以生产忙,没有工人为借口来搪塞。王欣说:“我可以操作。”
没人相信,短短十几天的时间,从来没有操作过这种设备的王欣能操作这台宝贝机床。可他就是当场加工出了零件,30000转,精度为0.007mm——这说明设备加工精度没有达到0.005mm的标准。可德方还是不肯相信,又找来自己的高级技工加工,结果零件精度仅为0.008mm。最后,德方无话可说,在震惊和佩服中无条件更换了设备。
如果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更换一个轴承就需要20多万人民币。王欣不仅用技术为公司挽回了损失,更为中国技术工人赢得了尊重。
其实,这只是王欣众多功绩之一。加入黎明公司的20多年来,他先后攻克了国家新一代发动机重点攻关项目“某新机机匣类整体浇铸蜡模”和“某型新机斜支板承力框架蜡模”等230多项攻关任务,完成了15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200多个技术难题,年平均完成工时6000多小时,年创造节约产值80余万元。所以,为啥王欣副部级待遇?人才!
你得喜欢它
今天的王欣,早已拿到了本科学历,英文水平足够专业应用,懂理论,会编程,操作上是高手中的高手,就像他说的,这是最时兴的“知识型工人”,但他给我讲述的,都是最“老派”的观念,第一条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1987年,王欣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黎明技校毕业,进入黎明工具分公司。其实,他本来的专业是车工,可是,当时黎明刚刚引进数控铣设备,急需培养专业人才,王欣被第一批选送南京培训数控铣操作,从此改行当了数控铣工人,并从此开展了关于这个专业的全方位立体式学习。
数控机床的面板及操作说明书都是英文的。王欣英语基础差,怎么办?学吧!只要是跟专业相关的英语单词,每遇必记,直到今天,他仍有随身携带电子辞典的习惯。就这么着,他硬是靠自学攻下了专业英语。
编程是数控铣的上一道工序,作为数控铣工来说,只要在数控机床上根据编程人员所编的程序干活就可以,如何编程其实没有必要掌握,但王欣发现操作中经常会遇到编程不完善的地方,如果每次都要找专业的程序员修改,会降低效率,不如自己学会解决。
他去复印专业书籍自学,看不懂的就“偷师”。“我一个普通工人,又不是那个专业的,也不好老问人家。就今天请教甲,明天跟着乙,给别人添了不少麻烦。”可就这样,居然让他学成了编程高手。“我们编的程序要是有问题,全靠王欣‘堵漏’呢。”编程员门剑说。
此外,利用业余时间,王欣在黎明工学院和职工大学,分别完成了大专和本科的学习,从理论到实践全副武装。
现在,王欣出了名的绝活是“一听”、“一看”、“一把刀”、“三量尺”。同样一个“活儿”,别人不敢采用的转速、吃刀量,在王欣那里却运用自如。工友说:“一般人加工的产品,有些粗糙好比瓶盖,王欣加工的则像瓶体一样光滑,你说他的活干得多漂亮!”
我问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学习热情,他说:“你得喜欢它啊。爱干,就能钻进去,就干得好。”
老辈的话有道理
其实,王欣要感谢2001年的公司职工技能大赛,他就是从那时起,走入人们视野的。那是公司第一次将数控铣工列入竞赛项目,王欣代表车间参赛,一举夺魁。
在此之后,各种奖杯和荣誉就接踵而至。
2004年,王欣代表黎明公司参加辽宁省及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获得全国第六名。
2003年、2005年和2007年,他在黎明公司连续三届职工技能运动会上,获得数控铣工第一名,成为沈阳市首位获得轿车重奖的一线工人。
此外,王欣是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0年,他更是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不必艳羡王欣的好运,这样的成功只说明一个道理: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王欣只是一直在准备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王欣这第二条“老派”观念,来自他的父母。
王欣是典型的黎明子弟。父、母、兄、姐都是黎明工人,从小在黎明宿舍区生活,“接触的一切都跟黎明有关,我们那的孩子,连上大学都是一水的航空学院。长大了进黎明好像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想法,根深蒂固。”
是厂还是家,对王欣来说,有时候是分不清的。上个世纪90年代,黎明遇到了最大的危机,很多人至今记得,当时厂里财务处的小黑板上总是写着:“工资正在途中。”当时的黎明,以“洗手没肥皂,干活没手套,工资没有号”闻名沈阳,大批工人跳槽离厂,但已经是骨干的王欣却留了下来。
“并不是我有多高尚,我只是没有想过离开,就像有种宿命感。”后来王欣当劳模后,演讲稿的题目就叫《黎明是我的根》。
当王欣还在谈婚论嫁的年纪时,他并不甘心一直当个工人。“当时想当技术员,觉得比工人地位高,好找对象。”可父亲说,我当了一辈子工人也没觉得低人一等,踏踏实实干活,总有出头之日。于是,王欣继续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在实践中锻造自己的技术,直到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就像他说的,“金子总会发光的。”
现在,王欣早已不在乎当不当技术员,他可以坦然地报出自己工人的身份,甚至有几分得意,“这条路走对了。”不过事后,他嘱咐我把他描述得谦虚些,“别让人觉得我当了劳模就骄傲起来了。”不过,我觉得他应该感到自豪。
从普通员工到首席技术专家,中间隔着五级,王欣是目前黎明的最高级别。这个在最传统的工人思维统摄下走出的,时下最流行的金蓝领,在自己创造的成就中,感受着满溢的幸福。W
本栏责编/王迅
[email protected]
首席技能专家
王欣比我想象的要儒雅很多。深蓝色的工作服越发显出他高挑、清瘦的身材,眼睛很漂亮,常常闪着自信的神采。很难在他身上找到一线工人的粗粝感,相反的,他举手投足都有种知识分子似的沉稳和文雅。“现在流行的是知识型的工人,傻大黑粗卖苦力早就过时了。”这是王欣的话。
老沈阳人大概都知道黎明厂,也就是现在的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个老牌的军工企业至今仍然焕发着青春,科研试制及快速反应中心刚刚成立,王欣是成员之一。这天,恰好是中心的揭牌仪式。
王欣在黎明科研工装厂模具工部数控铣班工作了20余年,第一天到快反中心报到,他还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过,他的目的很明确:“我已经有了很多荣誉,有了以我名字命名的班组。继续留在原厂,我可以安安稳稳地一直走下去,享受各种待遇,但是我不想总是重复同样的事情,我愿意接受挑战,机遇总是与压力并存。”说这话时,他显得意气风发,似乎放眼未来,满是希望和光明。
“我们赶上了黎明最好的时代,国家和公司都特别重视人才。虽然我是工人,但你看(他指着他的胸卡),我是‘首席技能专家’,又是全国劳模,我这个级别享受公司副部级待遇,开会坐在最前排,汽车都能开进厂。价值得到承认,工作上心情舒畅,怎么不高兴?”
他一点没吹牛。揭牌仪式结束后,黎明公司董事长特意和他握手、寒暄;试制反应中心成员合影,他被安排在老总身边——这说明什么?地位!王欣可不是普通的蓝领工人,他就是传说中的金蓝领。
赌气扬威
金蓝领,是一个职业新概念。他们在工作性质上是蓝领,但绝不是普通劳工的蓝领。他们有一技之长,在知识方面也有自己的专攻,又善于实际操作,是某一方面技术的精英,因此为企业所看好,拿着较高的薪水,被称为“金蓝领”。
为啥说王欣的蓝领上带金边?因为水平高,技术牛,就连掌握着世界一流技术的德国公司都服了他。
那是王欣被公司派往德国参加新设备引进的时候。初到德国,他就见识到了德国在技术上的强大优势。国内两个小时才能完成的锻模,德方只需要20分钟。他想向老外学,但人家不肯教,他为赌一口气偷偷地学。可没想到,竟因此为公司解决了大麻烦。
德国产的德玛吉数控铣床,加工制造精度达到0.005mm,造价200多万人民币,是完成某新机生产的关键设备,可是,王欣却在验收时发现了大问题。
王欣是个数控铣操作高手,早就练就了一双灵耳。当这个德产机床转速达到30000转的时候,他听出机床有异响。凭借多年经验,王欣断定:“一定是主轴轴承出现了问题。不仅会降低加工精度,还会影响机床使用寿命,必须要求德方马上更换。”
可德国厂家说这是正常现象,不会影响加工精度,根本不同意更换。于是,王欣提出用零件来检验加工精度。德方以生产忙,没有工人为借口来搪塞。王欣说:“我可以操作。”
没人相信,短短十几天的时间,从来没有操作过这种设备的王欣能操作这台宝贝机床。可他就是当场加工出了零件,30000转,精度为0.007mm——这说明设备加工精度没有达到0.005mm的标准。可德方还是不肯相信,又找来自己的高级技工加工,结果零件精度仅为0.008mm。最后,德方无话可说,在震惊和佩服中无条件更换了设备。
如果没有发现这个问题,更换一个轴承就需要20多万人民币。王欣不仅用技术为公司挽回了损失,更为中国技术工人赢得了尊重。
其实,这只是王欣众多功绩之一。加入黎明公司的20多年来,他先后攻克了国家新一代发动机重点攻关项目“某新机机匣类整体浇铸蜡模”和“某型新机斜支板承力框架蜡模”等230多项攻关任务,完成了150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200多个技术难题,年平均完成工时6000多小时,年创造节约产值80余万元。所以,为啥王欣副部级待遇?人才!
你得喜欢它
今天的王欣,早已拿到了本科学历,英文水平足够专业应用,懂理论,会编程,操作上是高手中的高手,就像他说的,这是最时兴的“知识型工人”,但他给我讲述的,都是最“老派”的观念,第一条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1987年,王欣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黎明技校毕业,进入黎明工具分公司。其实,他本来的专业是车工,可是,当时黎明刚刚引进数控铣设备,急需培养专业人才,王欣被第一批选送南京培训数控铣操作,从此改行当了数控铣工人,并从此开展了关于这个专业的全方位立体式学习。
数控机床的面板及操作说明书都是英文的。王欣英语基础差,怎么办?学吧!只要是跟专业相关的英语单词,每遇必记,直到今天,他仍有随身携带电子辞典的习惯。就这么着,他硬是靠自学攻下了专业英语。
编程是数控铣的上一道工序,作为数控铣工来说,只要在数控机床上根据编程人员所编的程序干活就可以,如何编程其实没有必要掌握,但王欣发现操作中经常会遇到编程不完善的地方,如果每次都要找专业的程序员修改,会降低效率,不如自己学会解决。
他去复印专业书籍自学,看不懂的就“偷师”。“我一个普通工人,又不是那个专业的,也不好老问人家。就今天请教甲,明天跟着乙,给别人添了不少麻烦。”可就这样,居然让他学成了编程高手。“我们编的程序要是有问题,全靠王欣‘堵漏’呢。”编程员门剑说。
此外,利用业余时间,王欣在黎明工学院和职工大学,分别完成了大专和本科的学习,从理论到实践全副武装。
现在,王欣出了名的绝活是“一听”、“一看”、“一把刀”、“三量尺”。同样一个“活儿”,别人不敢采用的转速、吃刀量,在王欣那里却运用自如。工友说:“一般人加工的产品,有些粗糙好比瓶盖,王欣加工的则像瓶体一样光滑,你说他的活干得多漂亮!”
我问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学习热情,他说:“你得喜欢它啊。爱干,就能钻进去,就干得好。”
老辈的话有道理
其实,王欣要感谢2001年的公司职工技能大赛,他就是从那时起,走入人们视野的。那是公司第一次将数控铣工列入竞赛项目,王欣代表车间参赛,一举夺魁。
在此之后,各种奖杯和荣誉就接踵而至。
2004年,王欣代表黎明公司参加辽宁省及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获得全国第六名。
2003年、2005年和2007年,他在黎明公司连续三届职工技能运动会上,获得数控铣工第一名,成为沈阳市首位获得轿车重奖的一线工人。
此外,王欣是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0年,他更是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不必艳羡王欣的好运,这样的成功只说明一个道理: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王欣只是一直在准备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王欣这第二条“老派”观念,来自他的父母。
王欣是典型的黎明子弟。父、母、兄、姐都是黎明工人,从小在黎明宿舍区生活,“接触的一切都跟黎明有关,我们那的孩子,连上大学都是一水的航空学院。长大了进黎明好像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想法,根深蒂固。”
是厂还是家,对王欣来说,有时候是分不清的。上个世纪90年代,黎明遇到了最大的危机,很多人至今记得,当时厂里财务处的小黑板上总是写着:“工资正在途中。”当时的黎明,以“洗手没肥皂,干活没手套,工资没有号”闻名沈阳,大批工人跳槽离厂,但已经是骨干的王欣却留了下来。
“并不是我有多高尚,我只是没有想过离开,就像有种宿命感。”后来王欣当劳模后,演讲稿的题目就叫《黎明是我的根》。
当王欣还在谈婚论嫁的年纪时,他并不甘心一直当个工人。“当时想当技术员,觉得比工人地位高,好找对象。”可父亲说,我当了一辈子工人也没觉得低人一等,踏踏实实干活,总有出头之日。于是,王欣继续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在实践中锻造自己的技术,直到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就像他说的,“金子总会发光的。”
现在,王欣早已不在乎当不当技术员,他可以坦然地报出自己工人的身份,甚至有几分得意,“这条路走对了。”不过事后,他嘱咐我把他描述得谦虚些,“别让人觉得我当了劳模就骄傲起来了。”不过,我觉得他应该感到自豪。
从普通员工到首席技术专家,中间隔着五级,王欣是目前黎明的最高级别。这个在最传统的工人思维统摄下走出的,时下最流行的金蓝领,在自己创造的成就中,感受着满溢的幸福。W
本栏责编/王迅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