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能力培养”的视角,重新审视毕业设计全过程蕴含的待提升能力,阐述“用计算思维培养专业基础知识体系,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顶岗实习能力,用多元化的质量观指导毕业设计”这三个有效的培养措施。
[关键词] 毕业设计;计算思维;校企合作;多元质量观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36-02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学生各种职业技能的练兵场,毕业设计的培养质量直接体现了高校的教学实力。江苏省教育厅非常重视毕业设计质量,每年都对各大高校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抽检,并以此督促高校提升管理力度。
1 毕业设计各环节中待提升的能力
1.1 顶岗实习过程中待提升的能力
顶岗实习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2 1”教育模式的一个环节,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实习,在这一年内,学生要变成社会人,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因而对其自身的素质、能力锻炼有很大的作用。
在这个环节,学生应将已具备的公共素质与专业素质结合并应用到岗位上,形成如下能力:(1)岗位适应能力。包括与人沟通、团队协作、服从岗位调度;还包括岗位的契合度,能独挡一面,如熟练掌握岗位的业务流程;熟悉岗位中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简单维护;承担岗位的全部职责;(2)应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对自己承担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能联系自己专业所学,反向分析、逆向抽象,能用理论知识、原理或框图等形式解释、描述、匹配现有的工作过程,提升岗位的熟练度,并能钻研、解决岗位的现有难题,提高综合能力;(3)不断进取的再学习能力。结合岗位、专业所学、有益培训等一切可利用因素,持之以恒的干中学、学中干,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理实一体化,融入岗位,刻苦钻研,不断克服岗位难题,综合应用并开拓创新。学生应一步一个脚印,从劳动者角度去了解岗位,从知识者的角度去认识岗位,从岗位人的角度去优化岗位。
1.2 毕业设计中蕴含的待提升能力
毕业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学生选题、下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撰写、毕业答辩准备”等诸多环节,学生因个体存在差异,虽然经过相同的毕业设计过程,最终获得的能力却不尽相同。不需要过多强调理论型、思辨型、学术型、设计型、应用型、管理型、经营型等某个类型的好坏,只需关注整个培养过程的安排是否妥当,指导老师给出的能力训练过程是否充实、合理、有效。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着力培养两方面能力:(1)课题选择能力。能分析自己的个性、专业特长进行科学双向选题,能利用数字图书馆及网络进行资料收集,有效地辨析选题方向,如选择“工程实践型、科研型、调研报告型、技术提升与创新”等方向课题,同时对课题的任务量大小进行评估,对课题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撰写文献综述,进行开题,并安排技术方案,进行设计进度安排;(2)毕业设计过程控制能力。具有坚持完成设计的意志力;能快速搭建实验原型或数据原型模型并进行设计探索,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尊重事实,及时记录、分析、处理、反馈、汇总数据的能力;具有纯粹的论文写作的能力,综合处理数据、图表化表达、可视化显示的能力;复合交叉学科应用的能力;准备答辩资料的能力。
1.3 毕业答辩中蕴含的待提升能力
毕业答辩中主要提升两方面能力:(1)系统总结顶岗实习的能力。能认真实习并撰写实习心得,争取签订正式的协议或用工合同的能力;(2)答辩的表达能力。综合性描述重点、亮点的关键性技术、解决方案介绍的能力,能利用电子文稿进行图表化表达;组织语言,流利的文字表达、沟通能力。
2 培养方式的创新
2.1 利用计算思维来培养学生毕业设计中所需的 专业基础能力
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获取渠道除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还来自课外书籍、网络资源、自身实践。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却多种多样,当下流行的方法中,将计算思维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是一个较好的手段。
计算思维是利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对现有的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分析挖掘数据联系,建立计算机模型的一种思维[1],它强调将问题复杂的一面进行简化;将问题表象化的一面转换成可解的数据模型或程序流程;去粗取精进行约减、逐步递推进行等效、具体细分进行解答是其本质特征。计算思维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手段,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计算思维符合当下流行的“工学结合”培养形式。计算思维中的抽象、建模区别于数学上的抽象和建模概念,不注重推理和演算,更侧重于将现实问题转化为具体的计算机可解问题。
例如,建设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建设者的分析简化后,得到一些子系统,如员工档案管理(员工的日常档案维护、招聘与离职)、员工奖惩绩效管理(业绩考核)、任职管理(员工培训、技术职务评审、干部任免等)、工资管理等,子系统是计算思维的一步转换,经多步转换后,最终依赖于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编程技术就能处理。
在数据库的数据表中,数据间是存在联系的,比如一个员工离职了,会涉及其他所有子系统数据的更新,如果某个员工的家庭住址变换了,就只涉及员工档案管理模块,这些内容都是计算思维关注的,这些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此类毕业设计的基础,因此学生在日常教学环境中进行知识积累,需要计算思维这一建构学习方法,才能不断领悟与超越,系统地理解书本上难以直接找到的知识核心,以此来拓展毕业设计的基本能力。
2.2 利用校企合作训练学生的顶岗实习技能,拓 展毕业设计能力
顶岗实习时学生需很快适应企业环境,完备自己的社会公共知识,成为全面的职场人,除了上述需打好的知识基础外,更重要地是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优势、真实的实践环境,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技能,寻找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或寻找合适的校外指导老师。 学校与企业在这个环节中,应该深层次地合作,相互共享技术和师资。例如,大型企业的技术优势明显,可以派出校外指导老师,可以提供优秀毕业设计课题给学生,可以让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部分科研,以此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力。学生在这样的企业能很快锻炼出自己的顶岗能力,完善毕业设计的成果;如果是小型企业,那么可以由学校教师、企业骨干、学校顶岗学生三者共同参与,团队协作共同攻关技术难题,学生获得经验后,撰写技术实践报告;如果学生只是在某企业顶岗,依然要求企业的师傅认真指导,从做人和顶岗两个方面去培养学生,使得学生在团队合作、商业法规、社会常识等方面大大提高。学校的教师也应该时常联系学生,提醒他们做好顶岗实习日记,不断总结岗位经验。还可以抽出时间,去企业看望学生,调研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反馈给学校,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将“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合作模式做实、做牢,为学生成才提供满意的实践场所。
2.3 多元的质量观下多元化地指导学生,提高毕 业设计能力
多元质量观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质量观[2],对每个学生的认识更深入。学生在先天的潜能、秉性、性格、爱好、志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将导致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出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不同学生可能被培养成为理论型、思辨型、学术型、设计型、应用型、管理型、经营型的不同个体。因此,多元质量观不主张采用绝对的、一元的质量观,而提倡多元化地培养学生,允许指导教师身份多元化(可以是学校老师,可以是企业技术骨干,可以是学校老师和骨干联合指导)。允许科学选题多元化(课题类型多元化,课题设计的场所多
(下转第51页)
元化)。允许指导老师指导过程形式多元化,指导教师可以采取面授方式,指导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及网络收集资料,有效地辨析选题方向,同时对课题的任务量大小进行评估,对课题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撰写文献综述,进行开题,并安排技术方案,进行设计进度安排;可以采用电话联系、E-mail、QQ、MSN、聊天室等技术手段进行立体化师生交流和个别指导,如利用MSN多播技术,讲授难点,博客上写清技术方案和原理,QQ上传下载,指导对方的电子作品。
多元化指导涉及到的过程控制具体流程为“学生选题、下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撰写、毕业答辩准备”。学生必须整理好联系记录整理:(1)看清近阶段教师布置的任务和注意事项;(2)整理询问的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3)归纳交流的心得,分享成功的调试经验,每周1~2次为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个性,保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创新潜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良好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
2.4 结合人文关怀去培养学生的能力
除了以上三点,融入人文关怀或开设专门人文教学环节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反复失败不气馁的勇气,从而为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多元能力的人做铺垫。
毕业设计期间,除了制度、人力保障外,同时注意做好几项工作:班主任工作,指导老师工作,督导抽查与同事互查的监督工作,转变毕业设计质量多元评价机制,让每个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提高。注重对学生各种实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特长变成创新能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M.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3):33-35.
[2]刘化喜.多元质量观讨论中的误区分析与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6):65-69.
[关键词] 毕业设计;计算思维;校企合作;多元质量观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36-02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学生各种职业技能的练兵场,毕业设计的培养质量直接体现了高校的教学实力。江苏省教育厅非常重视毕业设计质量,每年都对各大高校进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抽检,并以此督促高校提升管理力度。
1 毕业设计各环节中待提升的能力
1.1 顶岗实习过程中待提升的能力
顶岗实习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2 1”教育模式的一个环节,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实习,在这一年内,学生要变成社会人,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因而对其自身的素质、能力锻炼有很大的作用。
在这个环节,学生应将已具备的公共素质与专业素质结合并应用到岗位上,形成如下能力:(1)岗位适应能力。包括与人沟通、团队协作、服从岗位调度;还包括岗位的契合度,能独挡一面,如熟练掌握岗位的业务流程;熟悉岗位中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简单维护;承担岗位的全部职责;(2)应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对自己承担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能联系自己专业所学,反向分析、逆向抽象,能用理论知识、原理或框图等形式解释、描述、匹配现有的工作过程,提升岗位的熟练度,并能钻研、解决岗位的现有难题,提高综合能力;(3)不断进取的再学习能力。结合岗位、专业所学、有益培训等一切可利用因素,持之以恒的干中学、学中干,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理实一体化,融入岗位,刻苦钻研,不断克服岗位难题,综合应用并开拓创新。学生应一步一个脚印,从劳动者角度去了解岗位,从知识者的角度去认识岗位,从岗位人的角度去优化岗位。
1.2 毕业设计中蕴含的待提升能力
毕业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学生选题、下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撰写、毕业答辩准备”等诸多环节,学生因个体存在差异,虽然经过相同的毕业设计过程,最终获得的能力却不尽相同。不需要过多强调理论型、思辨型、学术型、设计型、应用型、管理型、经营型等某个类型的好坏,只需关注整个培养过程的安排是否妥当,指导老师给出的能力训练过程是否充实、合理、有效。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着力培养两方面能力:(1)课题选择能力。能分析自己的个性、专业特长进行科学双向选题,能利用数字图书馆及网络进行资料收集,有效地辨析选题方向,如选择“工程实践型、科研型、调研报告型、技术提升与创新”等方向课题,同时对课题的任务量大小进行评估,对课题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撰写文献综述,进行开题,并安排技术方案,进行设计进度安排;(2)毕业设计过程控制能力。具有坚持完成设计的意志力;能快速搭建实验原型或数据原型模型并进行设计探索,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尊重事实,及时记录、分析、处理、反馈、汇总数据的能力;具有纯粹的论文写作的能力,综合处理数据、图表化表达、可视化显示的能力;复合交叉学科应用的能力;准备答辩资料的能力。
1.3 毕业答辩中蕴含的待提升能力
毕业答辩中主要提升两方面能力:(1)系统总结顶岗实习的能力。能认真实习并撰写实习心得,争取签订正式的协议或用工合同的能力;(2)答辩的表达能力。综合性描述重点、亮点的关键性技术、解决方案介绍的能力,能利用电子文稿进行图表化表达;组织语言,流利的文字表达、沟通能力。
2 培养方式的创新
2.1 利用计算思维来培养学生毕业设计中所需的 专业基础能力
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获取渠道除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还来自课外书籍、网络资源、自身实践。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却多种多样,当下流行的方法中,将计算思维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是一个较好的手段。
计算思维是利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对现有的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分析挖掘数据联系,建立计算机模型的一种思维[1],它强调将问题复杂的一面进行简化;将问题表象化的一面转换成可解的数据模型或程序流程;去粗取精进行约减、逐步递推进行等效、具体细分进行解答是其本质特征。计算思维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手段,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计算思维符合当下流行的“工学结合”培养形式。计算思维中的抽象、建模区别于数学上的抽象和建模概念,不注重推理和演算,更侧重于将现实问题转化为具体的计算机可解问题。
例如,建设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建设者的分析简化后,得到一些子系统,如员工档案管理(员工的日常档案维护、招聘与离职)、员工奖惩绩效管理(业绩考核)、任职管理(员工培训、技术职务评审、干部任免等)、工资管理等,子系统是计算思维的一步转换,经多步转换后,最终依赖于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编程技术就能处理。
在数据库的数据表中,数据间是存在联系的,比如一个员工离职了,会涉及其他所有子系统数据的更新,如果某个员工的家庭住址变换了,就只涉及员工档案管理模块,这些内容都是计算思维关注的,这些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此类毕业设计的基础,因此学生在日常教学环境中进行知识积累,需要计算思维这一建构学习方法,才能不断领悟与超越,系统地理解书本上难以直接找到的知识核心,以此来拓展毕业设计的基本能力。
2.2 利用校企合作训练学生的顶岗实习技能,拓 展毕业设计能力
顶岗实习时学生需很快适应企业环境,完备自己的社会公共知识,成为全面的职场人,除了上述需打好的知识基础外,更重要地是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优势、真实的实践环境,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技能,寻找适合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或寻找合适的校外指导老师。 学校与企业在这个环节中,应该深层次地合作,相互共享技术和师资。例如,大型企业的技术优势明显,可以派出校外指导老师,可以提供优秀毕业设计课题给学生,可以让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部分科研,以此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力。学生在这样的企业能很快锻炼出自己的顶岗能力,完善毕业设计的成果;如果是小型企业,那么可以由学校教师、企业骨干、学校顶岗学生三者共同参与,团队协作共同攻关技术难题,学生获得经验后,撰写技术实践报告;如果学生只是在某企业顶岗,依然要求企业的师傅认真指导,从做人和顶岗两个方面去培养学生,使得学生在团队合作、商业法规、社会常识等方面大大提高。学校的教师也应该时常联系学生,提醒他们做好顶岗实习日记,不断总结岗位经验。还可以抽出时间,去企业看望学生,调研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反馈给学校,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将“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合作模式做实、做牢,为学生成才提供满意的实践场所。
2.3 多元的质量观下多元化地指导学生,提高毕 业设计能力
多元质量观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质量观[2],对每个学生的认识更深入。学生在先天的潜能、秉性、性格、爱好、志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将导致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出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不同学生可能被培养成为理论型、思辨型、学术型、设计型、应用型、管理型、经营型的不同个体。因此,多元质量观不主张采用绝对的、一元的质量观,而提倡多元化地培养学生,允许指导教师身份多元化(可以是学校老师,可以是企业技术骨干,可以是学校老师和骨干联合指导)。允许科学选题多元化(课题类型多元化,课题设计的场所多
(下转第51页)
元化)。允许指导老师指导过程形式多元化,指导教师可以采取面授方式,指导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及网络收集资料,有效地辨析选题方向,同时对课题的任务量大小进行评估,对课题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撰写文献综述,进行开题,并安排技术方案,进行设计进度安排;可以采用电话联系、E-mail、QQ、MSN、聊天室等技术手段进行立体化师生交流和个别指导,如利用MSN多播技术,讲授难点,博客上写清技术方案和原理,QQ上传下载,指导对方的电子作品。
多元化指导涉及到的过程控制具体流程为“学生选题、下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撰写、毕业答辩准备”。学生必须整理好联系记录整理:(1)看清近阶段教师布置的任务和注意事项;(2)整理询问的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3)归纳交流的心得,分享成功的调试经验,每周1~2次为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个性,保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创新潜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良好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
2.4 结合人文关怀去培养学生的能力
除了以上三点,融入人文关怀或开设专门人文教学环节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反复失败不气馁的勇气,从而为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多元能力的人做铺垫。
毕业设计期间,除了制度、人力保障外,同时注意做好几项工作:班主任工作,指导老师工作,督导抽查与同事互查的监督工作,转变毕业设计质量多元评价机制,让每个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提高。注重对学生各种实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特长变成创新能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Jeannette M.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3):33-35.
[2]刘化喜.多元质量观讨论中的误区分析与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6):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