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不断发展的都市环境和社会不仅带来经济和技术的变化,而且带来个人和空间异常关系的场景不断转换。人类和周围环境、与环境各种要素之间有着多元互动的作用,随之而来的是对设计及美学新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演变。
人类生活与设计之间至关重要的关系使建筑师背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和技术责任。建筑设计必须功能实用、结构合理、满足防火要求、方便残疾人使用等。设计师受到自然法则及社会法规的限制,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经济的、社会的、人文的、审美的因素等等,人们对建筑师的期望也很高,大大超出了技术要求。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写到:“建筑师应该擅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何学,熟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或天体理论的知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建筑设计和建设中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需求,建筑原则三要素“坚固、实用、美观”中的美观得到空前的强调,我们不但期望建筑空间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而且更加注重空间人性化,以满足我们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需求,现在的建筑师似乎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断徘徊。
一、功能与美学
约翰·拉斯金在他的名著《建筑七灯》中说:“建筑学是一门装饰布置人类建筑物的艺术,……使人们看了之后给他们带来头脑的健康、力量和愉悦。”因此,建筑师不仅仅是创造为人服务的空间,而且应该满足人们视觉感官的需要。
现实的生活中存在着一些最为显著的例子,有的设计作品艺术品质完全彻底超过了它的功能性。在某种意义上,相对于设计的艺术性,它的功能性已经是次要的了,由于装饰的过度,设计作品的功能性完全无容身之所了。建筑本身极尽富丽奢华,与其绚丽的装饰相比,建筑的功能本身已经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了。
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建筑彻底摒弃了设计的装饰性,只有纯粹的功能性。就像著名建筑师密斯认为的那样——装饰就是罪恶。这在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事实上设计作品本身的功能就存在着美感,这种美是与它本身的功能与生俱来的。密斯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这种把形式美和功能美截然对立的美学思想,只能表示出人们所理解的功能和功能美、形式和形式美是十分狭隘的。经过了以艺术为最高追求到以功能为最高追求的发展,建筑师的审美意识逐渐成熟。尽管在设计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分歧,但建筑师们逐渐能够客观地对待艺术和技术之间、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人们对功能与形式之间关系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
传媒的快速发展使对消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建筑师似乎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断徘徊:纯粹作为艺术的建筑设计作品和纯粹作为实用的建筑设计作品。有的建筑师追求形式,有的建筑师强调功能;有的建筑师追求华丽,有的建筑师强调朴素。在项目的竞争中,有时为了达到承建项目设计任务的目的,甚至不惜走极端。尽管有哗众取宠之嫌,但还是会赢得一定层面人士的欢迎,而且一定程度上追求新奇和怪诞的尝试,也是推动形式不断创新的动力。
二、功能主义的美学诠释
从建筑的本质和建筑的发展历程来看,形式与功能对于建筑来讲,犹如光的波动和粒子的两个属性,二者都是对建筑进行不同方式描述的手段,如何在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是我们建筑师们的不懈追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消费文化消解了建筑设计在文化意义上的深度,我们很难从建筑设计作品中体味到其在文化意义上的深度。每每试图回味,却没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对于建筑设计作品,人们已经不再从文化意义的深度上去要求它了,无论对作品进行怎样的解释,我们都会觉得苍白无力和牵强附会。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对待文化态度的改变,譬如各种风格的建筑设计随便可以出现在任何地域、任何场所。建筑设计作品变成了符号的组合,在符号的拼凑中,我们消解了设计文化原有的深度和精神内涵。建筑设计已经失去了积极创造时代和反映时代的角色,有时甚至成为图案和符号的拼凑和组合,形式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强调。
一时之间,形式成为建筑设计的灵魂。媒体的发达和信息传递的迅速为人们的选择提供了各种可能,而且现代技术的进步也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可以使建筑的形式脱离它的使用功能,可以使形式完全独立于功能而存在。在相同的建筑外表下面可以安排几乎任何功能,形式似乎已经无法反映建筑的性质,譬如在一个非常古朴的中世纪建筑或唐风庙宇中可能就是一个追求技术不断更新的I T信息产业公司。
但是把艺术创作与建筑设计等同,很快就会带来问题,建筑设计作品的艺术品质完全掩盖了它自身的功能性,就如同建筑理论家肯尼斯·弗兰普顿在《千年七点》一书中论述的那样,“建筑实践越是脱离社会的总体需求,就越容易成为一篇仅为暴发户阶层所全神贯注的、过于美化的演讲。”使建筑设计可能会沦为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活动,而建筑师们面临的服务对象恰恰应是广大民众。
建筑师创作的最理想境界是集功能与美感于一体,不断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改善和优化人类生存的环境。最完美的建筑应该既是功能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生存的物质空间,而且能够改善人们的人文精神存在。在这一点上,很多前辈建筑师们用他们自己的设计实践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三、实例分析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实例来进一步分析蕴含在功能之中的美感。
1、现代建筑的构件遮阳设计就是功能与艺术、技术的良好结合。
良好的建筑遮阳设计不仅有助于节能,符合未来的发展需要,而且遮阳构件成为影响建筑形体和美感的关键要素。在设计中,遮阳构件的设计往往凸现了建筑的形式特征,如乡土感、高科技感和现代感等。
建筑设计中常见的采用构件的遮阳方式有如下几种:垂直遮阳、水平遮阳、格栅遮阳、平面板式遮阳和窗帘式遮阳等。但不管是哪种遮阳方式,遮阳构件本身都达到功能和形式统一。遮阳构件成为建筑的一种装饰特征,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形体,成为建筑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充分挖掘出建筑构件功能中的美感。
奔驰公司总部办公大楼采用的就是黄色垂直遮阳板,其竖向的形式成为建筑的一种装饰手法,使人耳目一新,给人一种充满变化的韵律感,体现出其建筑艺术的魅力。
建筑在德国柏林的北欧五国(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大使馆采用的就是水平遮阳板构件,绿色流线型截面的遮阳板密密地覆盖在建筑的窗户外侧,与整个墙面融为一体。
勒·柯布西埃设计的印度昌迪加尔议会大厦和高等法院,就是成功地运用格栅遮阳的经典杰作。其粗犷的混凝土装饰面层、独特的造型与格栅遮阳完美结合在一起,独树一帜,在建筑發展史上影响深远。
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像光圈一样能够根据阳光的强弱自动调节的采光遮阳窗,采用了最先进的材料、构造技术,利用光感技术精确地进行精确地调节,达到采光和遮阳的目的。遮阳构件的形式来源于阿拉伯建筑的传统几何形图案,采用极富现代感的金属材质,充分利用材料的金属性能,体现出了功能与技术、艺术的完美结合。
2、建筑中采用的新材料和新工艺往往把功能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革命性的材料、纯粹和节省的设计,注重质量和工艺的自然结构,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委婉清澈的奢华和纯粹带一点硬朗的风格。譬如双层玻璃幕墙的采用,综合地解决了采光和通风问题,同时也达到节能的效果。这一个优点使它成为现代建筑围护结构的一个亮点,而且这一技术日趋成熟,改善了玻璃幕墙的隔热性能,在节约能源消耗方面具有很大的突破。
譬如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柏林国会大厦的侧窗均为双层窗,外层为防卫性的层压玻璃,内层为隔热玻璃,两层之间为遮阳装置,侧窗的通风既可以自动调节也可人工控制。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得到自然通风和换气,新鲜空气的换气量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2次到5次。由于双层窗的外窗可以满足保安要求,内层窗也可以随时打开。
3、建筑的照明设计充分地把功能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建筑的照明设计是室内设计中至关重要的要素。照明设计不但要充分满足基本照明需要,而且还要为室内装修和装饰的效果服务,同时还关系到是否节能、环保。
柏林国会大厦改建后的议会大厅与一般观众厅不同,主要依靠自然采光,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锥體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议会大厅两侧的内天井也可以补充自然光线,基本上可以保证议会大厅内的照明,从而减少了平时的人工照明。穹顶内还设有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沿着导轨缓缓移动的遮光板和倒锥形反射体都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有人把倒锥体称做“光雕”或“镜面喷泉”。日落之后,穹顶的作用正好与白天相反,室内灯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顶成了发光体,有如一座灯塔,成为柏林市独特的景观。
四、如何兼顾功能与美观
肯尼斯·弗兰普顿还认为:“与其他形式不同,建筑不可救药地同日常生活混淆在一起。在这方面,它是文化和生活的环境,本身是一种文化表现,因此它无法令人信服地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艺术形式。”因此,在建筑形式的创造过程中,我们建筑师除了刻意地追求形式外,还应该不断地追求和发觉功能要素中所蕴含着的形式美感,充分发挥功能要素自身的形式潜力,寻求功能中的美感。
在功能中追寻美感并不等同于简单化,而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更多的含义,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复杂。不是侧重造型元素自身的复杂,而是侧重通过挖掘功能要素本身的潜力来形成形式的层次感和丰富感。
当然,在功能中追寻美感也往往会导致一些程式化的偏见,它一方面对设计要素要求严格,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材料等简化到最少的程度;另一方面要建立起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对话,通过精细的比例和细部来显示空间的架构和环境的氛围。虽然色彩和材料都很单一,但色彩效果的形成非常复杂,使用的材料品质好、价格高。其设计思想包涵了一些永恒的美学价值观,如对材料自身和工艺技术的尊重,以及关注细部的精确和单纯的设计元素等。
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大师阿尔伯蒂对建筑的美学原则提出过独特的见解:“所有建筑的美基本上都是从三种东西中产生出来的,即:数目、形状和各个不同部分的组合”。“建筑艺术问题就是要使一定数量的部件连接与统一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必须有各个部分的力量和精神,这样整体就和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否则各个部分就一定会互相冲突与不一致,同时,由于这样的不一致,就一定会破坏整体的统一与美”。在经济快速发展、追求短期利益的今天,这些慧智的言语仍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建筑十书》 《建筑七灯》 《千年七点》等。
不断发展的都市环境和社会不仅带来经济和技术的变化,而且带来个人和空间异常关系的场景不断转换。人类和周围环境、与环境各种要素之间有着多元互动的作用,随之而来的是对设计及美学新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演变。
人类生活与设计之间至关重要的关系使建筑师背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和技术责任。建筑设计必须功能实用、结构合理、满足防火要求、方便残疾人使用等。设计师受到自然法则及社会法规的限制,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经济的、社会的、人文的、审美的因素等等,人们对建筑师的期望也很高,大大超出了技术要求。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写到:“建筑师应该擅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何学,熟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或天体理论的知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建筑设计和建设中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已经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需求,建筑原则三要素“坚固、实用、美观”中的美观得到空前的强调,我们不但期望建筑空间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而且更加注重空间人性化,以满足我们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需求,现在的建筑师似乎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断徘徊。
一、功能与美学
约翰·拉斯金在他的名著《建筑七灯》中说:“建筑学是一门装饰布置人类建筑物的艺术,……使人们看了之后给他们带来头脑的健康、力量和愉悦。”因此,建筑师不仅仅是创造为人服务的空间,而且应该满足人们视觉感官的需要。
现实的生活中存在着一些最为显著的例子,有的设计作品艺术品质完全彻底超过了它的功能性。在某种意义上,相对于设计的艺术性,它的功能性已经是次要的了,由于装饰的过度,设计作品的功能性完全无容身之所了。建筑本身极尽富丽奢华,与其绚丽的装饰相比,建筑的功能本身已经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了。
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建筑彻底摒弃了设计的装饰性,只有纯粹的功能性。就像著名建筑师密斯认为的那样——装饰就是罪恶。这在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事实上设计作品本身的功能就存在着美感,这种美是与它本身的功能与生俱来的。密斯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
这种把形式美和功能美截然对立的美学思想,只能表示出人们所理解的功能和功能美、形式和形式美是十分狭隘的。经过了以艺术为最高追求到以功能为最高追求的发展,建筑师的审美意识逐渐成熟。尽管在设计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分歧,但建筑师们逐渐能够客观地对待艺术和技术之间、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人们对功能与形式之间关系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
传媒的快速发展使对消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建筑师似乎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断徘徊:纯粹作为艺术的建筑设计作品和纯粹作为实用的建筑设计作品。有的建筑师追求形式,有的建筑师强调功能;有的建筑师追求华丽,有的建筑师强调朴素。在项目的竞争中,有时为了达到承建项目设计任务的目的,甚至不惜走极端。尽管有哗众取宠之嫌,但还是会赢得一定层面人士的欢迎,而且一定程度上追求新奇和怪诞的尝试,也是推动形式不断创新的动力。
二、功能主义的美学诠释
从建筑的本质和建筑的发展历程来看,形式与功能对于建筑来讲,犹如光的波动和粒子的两个属性,二者都是对建筑进行不同方式描述的手段,如何在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是我们建筑师们的不懈追求。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消费的时代,消费文化消解了建筑设计在文化意义上的深度,我们很难从建筑设计作品中体味到其在文化意义上的深度。每每试图回味,却没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对于建筑设计作品,人们已经不再从文化意义的深度上去要求它了,无论对作品进行怎样的解释,我们都会觉得苍白无力和牵强附会。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对待文化态度的改变,譬如各种风格的建筑设计随便可以出现在任何地域、任何场所。建筑设计作品变成了符号的组合,在符号的拼凑中,我们消解了设计文化原有的深度和精神内涵。建筑设计已经失去了积极创造时代和反映时代的角色,有时甚至成为图案和符号的拼凑和组合,形式的重要性得到了空前的强调。
一时之间,形式成为建筑设计的灵魂。媒体的发达和信息传递的迅速为人们的选择提供了各种可能,而且现代技术的进步也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可以使建筑的形式脱离它的使用功能,可以使形式完全独立于功能而存在。在相同的建筑外表下面可以安排几乎任何功能,形式似乎已经无法反映建筑的性质,譬如在一个非常古朴的中世纪建筑或唐风庙宇中可能就是一个追求技术不断更新的I T信息产业公司。
但是把艺术创作与建筑设计等同,很快就会带来问题,建筑设计作品的艺术品质完全掩盖了它自身的功能性,就如同建筑理论家肯尼斯·弗兰普顿在《千年七点》一书中论述的那样,“建筑实践越是脱离社会的总体需求,就越容易成为一篇仅为暴发户阶层所全神贯注的、过于美化的演讲。”使建筑设计可能会沦为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活动,而建筑师们面临的服务对象恰恰应是广大民众。
建筑师创作的最理想境界是集功能与美感于一体,不断提升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改善和优化人类生存的环境。最完美的建筑应该既是功能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生存的物质空间,而且能够改善人们的人文精神存在。在这一点上,很多前辈建筑师们用他们自己的设计实践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三、实例分析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实例来进一步分析蕴含在功能之中的美感。
1、现代建筑的构件遮阳设计就是功能与艺术、技术的良好结合。
良好的建筑遮阳设计不仅有助于节能,符合未来的发展需要,而且遮阳构件成为影响建筑形体和美感的关键要素。在设计中,遮阳构件的设计往往凸现了建筑的形式特征,如乡土感、高科技感和现代感等。
建筑设计中常见的采用构件的遮阳方式有如下几种:垂直遮阳、水平遮阳、格栅遮阳、平面板式遮阳和窗帘式遮阳等。但不管是哪种遮阳方式,遮阳构件本身都达到功能和形式统一。遮阳构件成为建筑的一种装饰特征,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形体,成为建筑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充分挖掘出建筑构件功能中的美感。
奔驰公司总部办公大楼采用的就是黄色垂直遮阳板,其竖向的形式成为建筑的一种装饰手法,使人耳目一新,给人一种充满变化的韵律感,体现出其建筑艺术的魅力。
建筑在德国柏林的北欧五国(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大使馆采用的就是水平遮阳板构件,绿色流线型截面的遮阳板密密地覆盖在建筑的窗户外侧,与整个墙面融为一体。
勒·柯布西埃设计的印度昌迪加尔议会大厦和高等法院,就是成功地运用格栅遮阳的经典杰作。其粗犷的混凝土装饰面层、独特的造型与格栅遮阳完美结合在一起,独树一帜,在建筑發展史上影响深远。
巴黎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像光圈一样能够根据阳光的强弱自动调节的采光遮阳窗,采用了最先进的材料、构造技术,利用光感技术精确地进行精确地调节,达到采光和遮阳的目的。遮阳构件的形式来源于阿拉伯建筑的传统几何形图案,采用极富现代感的金属材质,充分利用材料的金属性能,体现出了功能与技术、艺术的完美结合。
2、建筑中采用的新材料和新工艺往往把功能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革命性的材料、纯粹和节省的设计,注重质量和工艺的自然结构,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委婉清澈的奢华和纯粹带一点硬朗的风格。譬如双层玻璃幕墙的采用,综合地解决了采光和通风问题,同时也达到节能的效果。这一个优点使它成为现代建筑围护结构的一个亮点,而且这一技术日趋成熟,改善了玻璃幕墙的隔热性能,在节约能源消耗方面具有很大的突破。
譬如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柏林国会大厦的侧窗均为双层窗,外层为防卫性的层压玻璃,内层为隔热玻璃,两层之间为遮阳装置,侧窗的通风既可以自动调节也可人工控制。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得到自然通风和换气,新鲜空气的换气量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2次到5次。由于双层窗的外窗可以满足保安要求,内层窗也可以随时打开。
3、建筑的照明设计充分地把功能和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建筑的照明设计是室内设计中至关重要的要素。照明设计不但要充分满足基本照明需要,而且还要为室内装修和装饰的效果服务,同时还关系到是否节能、环保。
柏林国会大厦改建后的议会大厅与一般观众厅不同,主要依靠自然采光,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锥體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议会大厅两侧的内天井也可以补充自然光线,基本上可以保证议会大厅内的照明,从而减少了平时的人工照明。穹顶内还设有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沿着导轨缓缓移动的遮光板和倒锥形反射体都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有人把倒锥体称做“光雕”或“镜面喷泉”。日落之后,穹顶的作用正好与白天相反,室内灯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顶成了发光体,有如一座灯塔,成为柏林市独特的景观。
四、如何兼顾功能与美观
肯尼斯·弗兰普顿还认为:“与其他形式不同,建筑不可救药地同日常生活混淆在一起。在这方面,它是文化和生活的环境,本身是一种文化表现,因此它无法令人信服地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艺术形式。”因此,在建筑形式的创造过程中,我们建筑师除了刻意地追求形式外,还应该不断地追求和发觉功能要素中所蕴含着的形式美感,充分发挥功能要素自身的形式潜力,寻求功能中的美感。
在功能中追寻美感并不等同于简单化,而是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更多的含义,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复杂。不是侧重造型元素自身的复杂,而是侧重通过挖掘功能要素本身的潜力来形成形式的层次感和丰富感。
当然,在功能中追寻美感也往往会导致一些程式化的偏见,它一方面对设计要素要求严格,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材料等简化到最少的程度;另一方面要建立起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对话,通过精细的比例和细部来显示空间的架构和环境的氛围。虽然色彩和材料都很单一,但色彩效果的形成非常复杂,使用的材料品质好、价格高。其设计思想包涵了一些永恒的美学价值观,如对材料自身和工艺技术的尊重,以及关注细部的精确和单纯的设计元素等。
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大师阿尔伯蒂对建筑的美学原则提出过独特的见解:“所有建筑的美基本上都是从三种东西中产生出来的,即:数目、形状和各个不同部分的组合”。“建筑艺术问题就是要使一定数量的部件连接与统一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必须有各个部分的力量和精神,这样整体就和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了,否则各个部分就一定会互相冲突与不一致,同时,由于这样的不一致,就一定会破坏整体的统一与美”。在经济快速发展、追求短期利益的今天,这些慧智的言语仍值得我们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建筑十书》 《建筑七灯》 《千年七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