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其思想价值观念直接决定其行为举止,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应重视师德师风,注重细节,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落细;落小;落实
育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思想意识和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从实事、小事、身边事入手,把核心價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头脑。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环境复杂多变,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挑战和困难。
(一)传统的教育模式僵化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课堂的理论灌输和言语说教为主,忽视了对受教育者思维方式的启发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收获的是各种理论,缺乏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实效性,缺少运用理论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困惑的应用性。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方式更为现代化,但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上并没有突破原有的理论框架,内容空洞抽象,并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融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师师德缺失
高校教师是教育的施教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贯彻落实的关键之所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也在不断暴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施教者在课堂上传达着国家的教育方针,但在课下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甚至感染了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还有一部分高校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上课迟到早退、课堂接打电话、随意离开课堂,这也与教师的身份不相符,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确立产生消极影响。
(三)前期思想政治教育弱化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影响下,学习成绩是决定学生能否跻身名校的利器,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重要标准。虽然中小学已开设思想政治课,但并没有达到培育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提升综合素质的理想效果。因此,大学之前的教育在思想价值观念培养方面实际上存在缺位或弱化现象。这就使得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教育的前期基础。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的途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要求高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在大思政格局下,从施教者和受教者两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网络媒体,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一)细化管理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的丰富实践中高度概括抽象出来的。当我们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时,就必须从抽象回到具体。[1]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细化于高效的师德建设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才能够真正发挥它的道德规范、行为指引和价值评判的功效,才能增强核心价值观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高校教师道德品质的高低和政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了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划定基本底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应该把新的教师职业规范十项准则具体融入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中,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切身利益有效结合起来,用具体的细化的规章制度提升高校教师职业素养、道德水平和政治意识,保证施教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抓“小事”,重“小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除了继续发挥思政课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外,还应该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小事”与“小节”。日常生活是价值观产生的现实基础。[2]高校现有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政治色彩浓厚,教育意图明显,纵使设计再精心、安排再周全,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社会实践等细节之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学生无小事”的原则,在大思政格局下,注重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细节,学校领导勤政廉洁、教师爱岗敬业、学校工作人员礼貌待人;学校规章制度公正合理、评优评先公平公开、学生干部选拔公开透明,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时感受、处处体验到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通过自身的切实感受和经验交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导和人生启迪作用,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
(三)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落实,这也是落细、落小的题中应有之义。[3]高校要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从顶层设计走向具体落实,通过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通过在线交流、邮箱设立等形式就学生关心的时事问题、热点问题和学生遇到的各种困惑进行耐心细致的答疑解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加以正面引导,利用网络媒体占领学生思想阵地。
思想与实际有机结合,才能使教育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和物质利益的诱惑,高校要利用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帮助学生梳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小我与大我的有机联系。一方面高校要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近现代历史中伟大人物的干事创业精神,鼓励青年学子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潮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榜样的示范与引领,高校要注重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坚定理想信念、奋斗拼搏的群体,从而对身边同学起到带动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榛树、王程程.简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J].中华文化,2019(1):70.
[2]李晗、张福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生活化的困境与策略探析[J].社科纵横,2019(7):120.
[3]韩杰.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落细落小落实[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4):114.
作者简介:沈荔丹(1980-),女,硕士,辽宁本溪人,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2019年辽宁科技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的载体和途径研究”(XSSZ19002)研究成果。负责人:沈荔丹,参与人:马云娟、齐辉等。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落细;落小;落实
育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思想意识和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实施途径,从实事、小事、身边事入手,把核心價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头脑。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环境复杂多变,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挑战和困难。
(一)传统的教育模式僵化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以课堂的理论灌输和言语说教为主,忽视了对受教育者思维方式的启发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收获的是各种理论,缺乏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实效性,缺少运用理论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困惑的应用性。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方式更为现代化,但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上并没有突破原有的理论框架,内容空洞抽象,并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融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师师德缺失
高校教师是教育的施教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贯彻落实的关键之所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也在不断暴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施教者在课堂上传达着国家的教育方针,但在课下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甚至感染了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还有一部分高校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上课迟到早退、课堂接打电话、随意离开课堂,这也与教师的身份不相符,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确立产生消极影响。
(三)前期思想政治教育弱化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影响下,学习成绩是决定学生能否跻身名校的利器,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重要标准。虽然中小学已开设思想政治课,但并没有达到培育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提升综合素质的理想效果。因此,大学之前的教育在思想价值观念培养方面实际上存在缺位或弱化现象。这就使得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缺乏教育的前期基础。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的途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要求高校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在大思政格局下,从施教者和受教者两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网络媒体,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一)细化管理制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的丰富实践中高度概括抽象出来的。当我们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时,就必须从抽象回到具体。[1]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细化于高效的师德建设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才能够真正发挥它的道德规范、行为指引和价值评判的功效,才能增强核心价值观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高校教师道德品质的高低和政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了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018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划定基本底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应该把新的教师职业规范十项准则具体融入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中,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切身利益有效结合起来,用具体的细化的规章制度提升高校教师职业素养、道德水平和政治意识,保证施教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抓“小事”,重“小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除了继续发挥思政课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外,还应该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小事”与“小节”。日常生活是价值观产生的现实基础。[2]高校现有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政治色彩浓厚,教育意图明显,纵使设计再精心、安排再周全,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社会实践等细节之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学生无小事”的原则,在大思政格局下,注重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细节,学校领导勤政廉洁、教师爱岗敬业、学校工作人员礼貌待人;学校规章制度公正合理、评优评先公平公开、学生干部选拔公开透明,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时时感受、处处体验到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通过自身的切实感受和经验交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导和人生启迪作用,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
(三)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落实,这也是落细、落小的题中应有之义。[3]高校要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从顶层设计走向具体落实,通过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通过在线交流、邮箱设立等形式就学生关心的时事问题、热点问题和学生遇到的各种困惑进行耐心细致的答疑解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加以正面引导,利用网络媒体占领学生思想阵地。
思想与实际有机结合,才能使教育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和物质利益的诱惑,高校要利用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帮助学生梳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小我与大我的有机联系。一方面高校要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近现代历史中伟大人物的干事创业精神,鼓励青年学子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潮中,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榜样的示范与引领,高校要注重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坚定理想信念、奋斗拼搏的群体,从而对身边同学起到带动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榛树、王程程.简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J].中华文化,2019(1):70.
[2]李晗、张福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生活化的困境与策略探析[J].社科纵横,2019(7):120.
[3]韩杰.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落细落小落实[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4):114.
作者简介:沈荔丹(1980-),女,硕士,辽宁本溪人,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2019年辽宁科技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的载体和途径研究”(XSSZ19002)研究成果。负责人:沈荔丹,参与人:马云娟、齐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