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信仰教育在教育系统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当代大学生信仰选择的主流是好的、科学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大学生成长特点及自身思想文化素养等因素有着密切关联。要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当前就必须注意教育目标的层次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教育效果的现实性。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追求;对策
大学生信仰的塑造与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此也就成为目前社会和高校广泛关注的教育问题,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在大学这一独特的阶段,对学生进行信仰的重塑与培养,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信仰应该成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与动力源泉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状态,它表现为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由衷依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它统摄着人的整个精神领域,是人们一切行动的指南和精神支柱。
信仰是人生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奋斗与前进的过程,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前行的过程中,人们不但需要克服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同时也必须不断地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因此,成功的人生实践之旅必须有足够的动力才能不断前进。
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犹如一座大厦,缺少坚实的支柱就会倒塌,人的精神世界也是这样。在现实世界中,当人们遇到特别的困难和重大的打击,有时甚至处于濒临绝望的境地的时候,如果没有一种力量来支撑自己,人的意志就会垮塌下来。
二、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现状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信仰追求现状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日益深入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如潮水般涌入,并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领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广大青年学生群体。大学生中也存在着信仰缺失的危机:
第一,信仰的非理性化。研究表明,信仰一旦处于不坚定的状态,理性与非理性的比重关系就会失调,非理性就会成为影响人们行动方向的主要决定力量。这对于一部分涉世未深、欠缺人生阅历和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尤为突出。他们追求“非主流”、“不走寻常路”,对一些现实问题,不加以理性思考。
第二,信仰的多元化。大学生由于年龄上的原因,思维活跃、发散,信仰选择也存在着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在信仰选择上已不再是单一的信仰,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信仰的多元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信仰追求的一种现实情形。
第三,信仰的世俗化与功利化并存。有的年轻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只关心一些与切身利益有关的现实问题,忽视精神领域里的信仰与追求,把物质神圣化,把“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认为信仰只有在“获利”、“有所得”或者能够带来更多物质享受的情况下,才值得去信仰。信仰世俗化与功利化的消极影响已经侵蚀了部分青年人的思想,削弱了信仰追求的坚定性。
另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学习就业等压力日趋增高,也是外在的原因;而大学生自身迷失自我,浮躁不安,则是造成信仰危机重要内在原因。
三、关于大学生信仰重塑的探索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和中国社会面临转型的背景下,多元的社会生活现实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青年人面临着许多选择,从而引发了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衡。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重塑大学生的信仰追求就成为了值得探索和深思的问题:
第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正面而有力的舆论宣传能够激发青年人积极向上、敢于拼搏的劲头,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信仰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团学阵地进行舆论宣传,要抓住一切可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事件和活动来对其进行理想信仰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另外,从社会大环境上要肃清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某些腐化、堕落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从而提高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度。
第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主导作用,并突出实践环节。要改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授课方法,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和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来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事情,对大学生信仰的塑造和培养也要在实践中渗透。信仰虽然是一种精神领域的活动,但是它却有着指引人们行动的力量,因此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第三、改善大学生自身的认知方式。认知方式是一个人思想观点、思维方式、是非标准和基本信念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正面、积极的态度向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相关知识的介绍和普及,让他们了解认知方式的作用及其心理过程的规律,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使自己的认知方式逐渐走向成熟,并学会以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态度来看待客观世界,从而塑造和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信仰体系。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追求;对策
大学生信仰的塑造与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此也就成为目前社会和高校广泛关注的教育问题,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信仰教育,在大学这一独特的阶段,对学生进行信仰的重塑与培养,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信仰应该成为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与动力源泉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状态,它表现为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由衷依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它统摄着人的整个精神领域,是人们一切行动的指南和精神支柱。
信仰是人生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奋斗与前进的过程,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前行的过程中,人们不但需要克服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同时也必须不断地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因此,成功的人生实践之旅必须有足够的动力才能不断前进。
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犹如一座大厦,缺少坚实的支柱就会倒塌,人的精神世界也是这样。在现实世界中,当人们遇到特别的困难和重大的打击,有时甚至处于濒临绝望的境地的时候,如果没有一种力量来支撑自己,人的意志就会垮塌下来。
二、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现状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信仰追求现状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日益深入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如潮水般涌入,并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领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广大青年学生群体。大学生中也存在着信仰缺失的危机:
第一,信仰的非理性化。研究表明,信仰一旦处于不坚定的状态,理性与非理性的比重关系就会失调,非理性就会成为影响人们行动方向的主要决定力量。这对于一部分涉世未深、欠缺人生阅历和经验的大学生来说,尤为突出。他们追求“非主流”、“不走寻常路”,对一些现实问题,不加以理性思考。
第二,信仰的多元化。大学生由于年龄上的原因,思维活跃、发散,信仰选择也存在着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在信仰选择上已不再是单一的信仰,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信仰的多元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信仰追求的一种现实情形。
第三,信仰的世俗化与功利化并存。有的年轻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只关心一些与切身利益有关的现实问题,忽视精神领域里的信仰与追求,把物质神圣化,把“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认为信仰只有在“获利”、“有所得”或者能够带来更多物质享受的情况下,才值得去信仰。信仰世俗化与功利化的消极影响已经侵蚀了部分青年人的思想,削弱了信仰追求的坚定性。
另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学习就业等压力日趋增高,也是外在的原因;而大学生自身迷失自我,浮躁不安,则是造成信仰危机重要内在原因。
三、关于大学生信仰重塑的探索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和中国社会面临转型的背景下,多元的社会生活现实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青年人面临着许多选择,从而引发了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衡。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重塑大学生的信仰追求就成为了值得探索和深思的问题:
第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正面而有力的舆论宣传能够激发青年人积极向上、敢于拼搏的劲头,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信仰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团学阵地进行舆论宣传,要抓住一切可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事件和活动来对其进行理想信仰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另外,从社会大环境上要肃清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某些腐化、堕落现象,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从而提高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度。
第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主导作用,并突出实践环节。要改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授课方法,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和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来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事情,对大学生信仰的塑造和培养也要在实践中渗透。信仰虽然是一种精神领域的活动,但是它却有着指引人们行动的力量,因此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第三、改善大学生自身的认知方式。认知方式是一个人思想观点、思维方式、是非标准和基本信念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正面、积极的态度向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相关知识的介绍和普及,让他们了解认知方式的作用及其心理过程的规律,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使自己的认知方式逐渐走向成熟,并学会以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态度来看待客观世界,从而塑造和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信仰体系。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