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标”要求、现实问题需要强化理解力的培养
(一)强化理解力的培养,落实“课标”阅读要求
《课标》明确地提出了“理解能力”的概念,要求将对文本的理解,转变为学生语文阅读实践的能力。在“评价建议”中还具体强调:对精读要“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阅读是创造性的文本理解过程,是读者把读物内化为自身知识和观念的过程。文本的理解在于文本意义的生成,需要读者从字里行间去透视隐藏在表面语义之后作者的重要信息和写作意图,并作出恰切的诠释和阐发,才能产生全新而具创意的阅读历程,这些都需要阅读理解力做支撑。提升阅读素养的关键是提高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基础和关键是文本理解力,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理应成为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和重点。
(二)强化理解力的培养,改变教学窘困现状
我区整体而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薄弱,制约着阅读的准确性、顺畅性与深入性,影响着阅读素养的发展。从课堂观察及考试评价中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和结构的能力,提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将文本信息与既有经验建立联系形成对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解释能力,以及对内容、情感、人物、表达方法作出评价等阅读能力较差。教师欠缺阅读理解力培养策略,是制约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主要原因。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确定茫然、教学步骤含糊、重记忆轻理解、重表象轻内涵等问题,致使学生阅读水平在浅层次徘徊。
二、“层级阅读”是增进学生阅读理解力的有效策略
(一)系统认知理解力是建构“层级阅读”的基础
阅读是以书面信息符号为对象的外部语言的内化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考察,阅读是一个对读物进行感知—联想—思维—记忆—迁移的过程。从行为科学来考察,阅读过程则是一个对读物的认读—理解—评价—积累—运用的过程。两个理论比较得出,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其常规模式可分前后相连、逐步深化、相互影响等五个阶段,即认读—感知阶段,理解—联想阶段,评价—思维阶段,积累—记忆阶段,运用—迁移阶段。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能力层级理论和知识分类理论,以及阅读理解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标准,许多学者尝试对理解能力进行剖析。李毓秋、张厚粲的《中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结构的研究》从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论述阅读理解能力的结构应由“认读能力、一般理解能力、深层理解能力、评价鉴赏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五种能力构成。章熊在《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一书中,依据国内外学者已取得的共识,将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过程确定为“复述性理解、解释性理解、评价性理解、创造性理解”四个层级。国际、国内研发出许多阅读能力评价机制,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素养。《国际儿童评估计划》(简称PISA),主要从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信息的能力、思考和判断能力三个层面来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认为:理解力即阅读理解的能力。它包含读者从感知到的语言符号中获取正确意义的整个过程中所需要的多种能力,不仅是对词、句、段、篇言语所负载的思想内容的领悟和认识,还有对言语表达形式的领悟和把握,同时还包括对作品的鉴赏与评价,以及解决问题与积累运用。
(二)“层级阅读”操作遵循和基本框架
层级阅读。把握阅读活动的有序进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零散到系统、由表层到深层的“概要性阅读、推敲性阅读、赏析性阅读、延展性阅读”四种阅读方式,推进“复述性理解、解释性理解、赏析性理解、创造性理解”四种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能力层级培养的有机联系,循序渐进地实施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概要性阅读与复述性理解。概要性阅读是对阅读材料的泛览概观、总体审视和宏观把握。通过概要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复述性理解能力,即学生能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整体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推敲性阅读与解释性理解。推敲性阅读是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抓住精髓,字斟句酌,精细研读,透彻把握。通过推敲性阅读,培养学生的解释性理解能力,即能提取符合要求的相关信息,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段落、形象和思想感情作出符合文意的解释。
鉴赏性阅读与赏析性理解。鉴赏性阅读是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形式进行鉴别和欣赏。通过鉴赏性阅读,培养学生的评价性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文章结构、艺术技巧、人物形象、写作风格及語言运用等进行赏析评价。
延展性阅读与创造性理解。延展性阅读是在对文本解读、阐释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引申、拓展。通过延展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理解能力,即学生能迁移各种阅读技能,言语口头或书面表达其独特、新颖的见解或思路,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完成文本向实践的迁移。
(三)准确把握各层级的要素及相互关系是实施“层级阅读”的关键
以理解力为核心的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基本框架结构,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要求为依据,以《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系统》“整体感知、获取信息、形成解释、做出评价和解决问题”五种阅读基本能力要素为重点,以“复述性理解、解释性理解、赏析性理解、创作性理解”四种阅读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层级阅读”纵向系列。有读者紧扣原篇章,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还原作者的思想过程的客观性理解;有通过推论、想象、推测、批判性思维、创意,有依据地引申、拓展篇章内容,以及评鉴篇章内容与表达,提出独到的见解,对篇章进一步加工,基于原篇章又超离原篇意的主观性理解。易于帮助学生形成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进而与文本交流、对话的技能或策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情感及表达形式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实践证明,层级教学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的认知规律,沿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路径,引导学生有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有效实施“层级阅读”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系统提升,对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目标要求,改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薄弱的现状以及教师阅读理解力培养策略欠缺的实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强化理解力的培养,落实“课标”阅读要求
《课标》明确地提出了“理解能力”的概念,要求将对文本的理解,转变为学生语文阅读实践的能力。在“评价建议”中还具体强调:对精读要“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阅读是创造性的文本理解过程,是读者把读物内化为自身知识和观念的过程。文本的理解在于文本意义的生成,需要读者从字里行间去透视隐藏在表面语义之后作者的重要信息和写作意图,并作出恰切的诠释和阐发,才能产生全新而具创意的阅读历程,这些都需要阅读理解力做支撑。提升阅读素养的关键是提高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基础和关键是文本理解力,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理应成为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和重点。
(二)强化理解力的培养,改变教学窘困现状
我区整体而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薄弱,制约着阅读的准确性、顺畅性与深入性,影响着阅读素养的发展。从课堂观察及考试评价中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和结构的能力,提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将文本信息与既有经验建立联系形成对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解释能力,以及对内容、情感、人物、表达方法作出评价等阅读能力较差。教师欠缺阅读理解力培养策略,是制约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主要原因。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确定茫然、教学步骤含糊、重记忆轻理解、重表象轻内涵等问题,致使学生阅读水平在浅层次徘徊。
二、“层级阅读”是增进学生阅读理解力的有效策略
(一)系统认知理解力是建构“层级阅读”的基础
阅读是以书面信息符号为对象的外部语言的内化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考察,阅读是一个对读物进行感知—联想—思维—记忆—迁移的过程。从行为科学来考察,阅读过程则是一个对读物的认读—理解—评价—积累—运用的过程。两个理论比较得出,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其常规模式可分前后相连、逐步深化、相互影响等五个阶段,即认读—感知阶段,理解—联想阶段,评价—思维阶段,积累—记忆阶段,运用—迁移阶段。依据认知心理学的能力层级理论和知识分类理论,以及阅读理解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标准,许多学者尝试对理解能力进行剖析。李毓秋、张厚粲的《中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结构的研究》从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论述阅读理解能力的结构应由“认读能力、一般理解能力、深层理解能力、评价鉴赏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五种能力构成。章熊在《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一书中,依据国内外学者已取得的共识,将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过程确定为“复述性理解、解释性理解、评价性理解、创造性理解”四个层级。国际、国内研发出许多阅读能力评价机制,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素养。《国际儿童评估计划》(简称PISA),主要从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信息的能力、思考和判断能力三个层面来衡量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认为:理解力即阅读理解的能力。它包含读者从感知到的语言符号中获取正确意义的整个过程中所需要的多种能力,不仅是对词、句、段、篇言语所负载的思想内容的领悟和认识,还有对言语表达形式的领悟和把握,同时还包括对作品的鉴赏与评价,以及解决问题与积累运用。
(二)“层级阅读”操作遵循和基本框架
层级阅读。把握阅读活动的有序进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零散到系统、由表层到深层的“概要性阅读、推敲性阅读、赏析性阅读、延展性阅读”四种阅读方式,推进“复述性理解、解释性理解、赏析性理解、创造性理解”四种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能力层级培养的有机联系,循序渐进地实施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概要性阅读与复述性理解。概要性阅读是对阅读材料的泛览概观、总体审视和宏观把握。通过概要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复述性理解能力,即学生能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整体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推敲性阅读与解释性理解。推敲性阅读是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抓住精髓,字斟句酌,精细研读,透彻把握。通过推敲性阅读,培养学生的解释性理解能力,即能提取符合要求的相关信息,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段落、形象和思想感情作出符合文意的解释。
鉴赏性阅读与赏析性理解。鉴赏性阅读是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形式进行鉴别和欣赏。通过鉴赏性阅读,培养学生的评价性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文章结构、艺术技巧、人物形象、写作风格及語言运用等进行赏析评价。
延展性阅读与创造性理解。延展性阅读是在对文本解读、阐释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引申、拓展。通过延展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理解能力,即学生能迁移各种阅读技能,言语口头或书面表达其独特、新颖的见解或思路,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完成文本向实践的迁移。
(三)准确把握各层级的要素及相互关系是实施“层级阅读”的关键
以理解力为核心的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基本框架结构,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要求为依据,以《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系统》“整体感知、获取信息、形成解释、做出评价和解决问题”五种阅读基本能力要素为重点,以“复述性理解、解释性理解、赏析性理解、创作性理解”四种阅读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层级阅读”纵向系列。有读者紧扣原篇章,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还原作者的思想过程的客观性理解;有通过推论、想象、推测、批判性思维、创意,有依据地引申、拓展篇章内容,以及评鉴篇章内容与表达,提出独到的见解,对篇章进一步加工,基于原篇章又超离原篇意的主观性理解。易于帮助学生形成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进而与文本交流、对话的技能或策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情感及表达形式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实践证明,层级教学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的认知规律,沿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路径,引导学生有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有效实施“层级阅读”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系统提升,对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目标要求,改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薄弱的现状以及教师阅读理解力培养策略欠缺的实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