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做出相应的改变。其中,中国近代文学内容与题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演变反映物,与此同时,中国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也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即从以上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近代文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
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学;中华民族精神;近代新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01
前言:
古代中国民族精神着重于解决列强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年来很多人也都发现了这种精神的局限性,它是农耕经济社会下的产物,适用于传统的封建专制社会,远远不能体现我国近代社会的需要。多年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推翻封建社会到建立民主主义,每次运动都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更新。这些民族精神先觉者们通过发报刊、兴学堂、写文章等多种文学形式,把新思想和新精神带给普通民众[1]。从而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把振兴中华作为己任,并通过创造时代性的中国文学作品投身于祖国建设中来。
一、中华民族精神近代新变在中国近代文学中的体现
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纸质化形式,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先觉者的先进思想,见证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变迁,更激励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紧密相关,大部分伟大的文学家都是积极的爱国分子,都具有超前正确的民族精神,都积极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因此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精神近代新变很好的一个验证形式。
1.居安思危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近代文学能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的理解居安思危这一含义,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内容更加丰富。中国近代是一部曲折的历史大剧,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传统闭塞的封建社会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近代文学家也有了越来越广泛和全面的世界意识,他们不再局限于“忠君、爱朝”的传统观念,而是能在看似安稳的躯壳下发现迫在眉睫的危险,能意识到全国同胞处在被残害、中国处在被灭国的危亡下[2]。因此中国近代文学内容大部分都是激烈的爱国诗篇和深远的忧患意识,都体现了居安思危中华民族精神。
2.海纳百川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人传统的遵循守旧、不变祖宗之法的思想已经深入骨髓,很难改变。但是随着近代中国不断地被压迫,被瓜分,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变革势在必行,只有变革才能救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于危难之中。因此无论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都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不同,但思想相近的变革运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积极吸取西方文化的优点,并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用包容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文化。前有严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有多位留学生文学翻译著作,更是把马克思思想引入中国,从而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完善。
3.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
自古以来,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就教育中华儿女要与人为善,要以和为贵,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让我们不得不举起斗争的大旗。既然身处在充满斗争的时代,我们就不能被冠以东亚病夫的称号。中国很多的文学作品,对此也深有体现如文天祥著名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都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而且对中华民族斗争精神的描写在中国近代的文学作品中也达到了顶峰。
二、中华民族精神近代新变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文学表达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同时,中华民族精神也影响着中国文学的近代新变。符合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能催生一大批勇于批判旧思想旧社会的文学家,也能激励一大批敢于提出新观点新理论的创作者[3]。从而使中国文學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思想观念,更能使其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中国近代文学的蓬勃发展。
1.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打破了中国文学传统的文体格式和表现手法,使中国近代文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的传统文学把小说等一些文学体裁一直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之乎者也”的思想文章才是以往文学发展的主流,这种文学形式大大不利于普通民众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限制了变革思想的传播,在开放改革的中华民族精神引领下,中国近代文学首次出现了白话文,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也成为了我国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另外,随着新思想的引入,西方文学作品也出现在人们的学习内容中,中国近代文学也拜托了,平铺直叙的表现方式,而把更多的笔墨用于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刻画,是中国近代文学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提升了中国文学以往的语言运用和审美情操,使中国近代文学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口头描写与正规的书面运用是完全不同的,由于教育未能深入普及,普通大众对一些深刻文章的理解会存在很大的偏差,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新变使文学作品更加大众化,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另外随着不屈不挠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体现,中国文学的审美情趣也由原来的温和转变为顽强坚持。
总结:
中国近代文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代表着精神与文学的双重演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昌江.中国近代文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新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1):1-4.
[2]杨昌江.中国近代文化精神新变推动中国近代文学转型[J].文·史·哲研究,2018(4):75-78.
[3]杨昌江.中国近代文学与中国近代民族精神[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1):1-4.
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学;中华民族精神;近代新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01
前言:
古代中国民族精神着重于解决列强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年来很多人也都发现了这种精神的局限性,它是农耕经济社会下的产物,适用于传统的封建专制社会,远远不能体现我国近代社会的需要。多年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推翻封建社会到建立民主主义,每次运动都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更新。这些民族精神先觉者们通过发报刊、兴学堂、写文章等多种文学形式,把新思想和新精神带给普通民众[1]。从而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把振兴中华作为己任,并通过创造时代性的中国文学作品投身于祖国建设中来。
一、中华民族精神近代新变在中国近代文学中的体现
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纸质化形式,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先觉者的先进思想,见证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变迁,更激励了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紧密相关,大部分伟大的文学家都是积极的爱国分子,都具有超前正确的民族精神,都积极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因此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精神近代新变很好的一个验证形式。
1.居安思危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近代文学能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的理解居安思危这一含义,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内容更加丰富。中国近代是一部曲折的历史大剧,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传统闭塞的封建社会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国近代文学家也有了越来越广泛和全面的世界意识,他们不再局限于“忠君、爱朝”的传统观念,而是能在看似安稳的躯壳下发现迫在眉睫的危险,能意识到全国同胞处在被残害、中国处在被灭国的危亡下[2]。因此中国近代文学内容大部分都是激烈的爱国诗篇和深远的忧患意识,都体现了居安思危中华民族精神。
2.海纳百川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人传统的遵循守旧、不变祖宗之法的思想已经深入骨髓,很难改变。但是随着近代中国不断地被压迫,被瓜分,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意识到变革势在必行,只有变革才能救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于危难之中。因此无论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都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不同,但思想相近的变革运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积极吸取西方文化的优点,并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用包容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文化。前有严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后有多位留学生文学翻译著作,更是把马克思思想引入中国,从而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完善。
3.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
自古以来,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就教育中华儿女要与人为善,要以和为贵,但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让我们不得不举起斗争的大旗。既然身处在充满斗争的时代,我们就不能被冠以东亚病夫的称号。中国很多的文学作品,对此也深有体现如文天祥著名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都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而且对中华民族斗争精神的描写在中国近代的文学作品中也达到了顶峰。
二、中华民族精神近代新变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文学表达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同时,中华民族精神也影响着中国文学的近代新变。符合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能催生一大批勇于批判旧思想旧社会的文学家,也能激励一大批敢于提出新观点新理论的创作者[3]。从而使中国文學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思想观念,更能使其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中国近代文学的蓬勃发展。
1.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打破了中国文学传统的文体格式和表现手法,使中国近代文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的传统文学把小说等一些文学体裁一直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之乎者也”的思想文章才是以往文学发展的主流,这种文学形式大大不利于普通民众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限制了变革思想的传播,在开放改革的中华民族精神引领下,中国近代文学首次出现了白话文,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也成为了我国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另外,随着新思想的引入,西方文学作品也出现在人们的学习内容中,中国近代文学也拜托了,平铺直叙的表现方式,而把更多的笔墨用于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刻画,是中国近代文学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提升了中国文学以往的语言运用和审美情操,使中国近代文学耳目一新,振聋发聩。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口头描写与正规的书面运用是完全不同的,由于教育未能深入普及,普通大众对一些深刻文章的理解会存在很大的偏差,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新变使文学作品更加大众化,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另外随着不屈不挠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体现,中国文学的审美情趣也由原来的温和转变为顽强坚持。
总结:
中国近代文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近代新变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代表着精神与文学的双重演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昌江.中国近代文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新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1):1-4.
[2]杨昌江.中国近代文化精神新变推动中国近代文学转型[J].文·史·哲研究,2018(4):75-78.
[3]杨昌江.中国近代文学与中国近代民族精神[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