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 执行 本刊编辑部
别动队,一般指为了一些特殊的任务而特别组建或者经过特殊训练的部队,一般人数不会太多,但其成员一般都具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可以说是精英团队。
在这场大灾难与大救援中,由户外人组成的救援队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拥有相对专业与完备的山地救援装备,拥有长期山地户外运动及山地救援的经验。
他们徒步深入因地震而封闭的山区,搜寻幸存者、转移民众、整合有效信息、运送救援物资……
他们是主力救援部队的别动队。
让爱,汇聚在户外 石晓奇
5月,正当人们整理装备,打点行囊,盼着新一年户外活动的高峰会如期而至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降临在中国,降临在四川,降临在那片雪峰高耸,青山环绕,江河交汇,羌寨雕楼散布在原野,诗意般的小镇枕卧于山麓,令无数户外游子神牵梦绕的川北高原。
地震发生,山崩地裂。灾难袭来,举世震惊。也许,大多数人只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其他媒体了解到灾区的景象,却感受到任何灾难大片都无法比拟的强烈震撼。因为,天塌地陷,家园毁于一旦,数万生命瞬间被终止,这惨烈的一幕,就在现实世界里发生,而且发生在那片我们曾去过,我们所熟悉、热爱与神往的地方。于是,像全国人民一样,悲伤、痛惜、忧虑的情感笼罩着每一个户外人的心。
当政府为应对地震做出迅捷的反应,当部队冒死推进震中地区,当救援的人员与物资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不仅灾区的人民看到了温暖,所有关注灾区的人都感到了力量。一种关爱个体的温暖,一种尊重生命的力量。
同样让我们感到震撼与振奋的是民众的参与,是来自民间的力量。一方面是灾区民众的自救与坚强构成了我们已熟悉的画面:另一方面,捐献者人数的众多、志愿者队伍的庞大、救援方式的多样,又有些超出了我们的预想。一时间,“我能为灾区做些什么?”成为人们思维的聚集点。是的,我们能为灾区做什么呢?
古代的先哲给我们以启迪: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爱不求回报,爱不拘阶层,爱却需要载体。当众多的驴友、户外爱好者与户外厂商,户外俱乐部慷慨地捐出资金、产品与装备时,感动之外,我们也收获了欣慰。因为,大爱之中我们得到昭示:越是危难之时,越需要民众的支持,户外行业已是民间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力量。
当代的警句给我们以感动:虽然我不能靠近你,却可以用心去温暖你。爱可以超越时空,爱不限于形式,爱必须转化为行动。当一支支由户外人志愿组成的救援队赶赴灾区的消息传来,振奋之外,我们也体会到了自豪。因为,户外人的切实行动使我们有了身临其地的心境,并有理由用另一句话来表达:伸出我的手,温暖你的心。
我们的视角是有限的,我们的观察是局部的。即使限定在“户外”这一范围,也可能挂一漏万。但不论是徒步,还是驾车,不论是山地救助,还是通讯支持,都曾以特有的户外方式诠释了一个人类生存的基本理念:尊重生命,尊敬自然。惟尊重生命,方能在关爱他人中完善自我,在关注个体中升华为普世;惟尊敬自然,方能在困顿忧患中避免无谓的损失,于危难险境中寻得重生的希望。
这种基本的理念,不仅在这次汶川地震救援中得以体现,而且在世界各地的户外活动与户外救援中常常得到彰显。户外活动,需要面对的环境是自然,需要完善的主体是自我。户外就是一个大课堂,在向我们讲授:自然界只讲法则,人类则必须珍视机缘。相对军队与专业救援队伍来说,户外救援者只是一种辅助,但是作为民间的志愿力量,他们却是装备完善、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特殊队伍,在特殊时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我们一直在倡导户外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理念;我们始终在推广:户外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也坚信:户外是一种生存的能力。通过汶川的抗震救援,更强化了我们这种观点。不妨设想,如果包括野外生存、山地救援在内的户外知识在全民中普及,如果户外救援成为一种常备不懈,数量可观、招之即来的民间力量,如果……过去的经历不能再假想,但将来的规划却需要设计。
自然总能让我们感受到美好,问题是在于能否在感观的体验之外,把握住心智的启迪进而实现观念的转变;自然也常赐予我们灾难,关键在于是否能让灾难沉积为知识与经验,让思想与理念转化为行动与能力。
面对灾难我们渴望关爱,却绝不能将自己托付于等待。自助者,天必助之。自助可以理解为坚强,勇敢,如果注释中加上知识、技能便会更有力量。
面向未来我们追求美好,但绝不讳言挫折与灾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可以界定为一种防护意识,而只有赋予现实的行动,才会有实际的意义。
当最初的创痛渐趋平复,当生存与发展再次成为日常的主题,我们应当警示自己:爱需要传递,爱需要延续,爱也需要能力。在呼唤更多的人关注灾区民众的生计,以持久的关爱支援灾区的重建时,户外界需要明确:确立起敬畏自然的全民意识,推广开与自然和谐的户外运动,我们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别动队,一般指为了一些特殊的任务而特别组建或者经过特殊训练的部队,一般人数不会太多,但其成员一般都具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可以说是精英团队。
在这场大灾难与大救援中,由户外人组成的救援队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拥有相对专业与完备的山地救援装备,拥有长期山地户外运动及山地救援的经验。
他们徒步深入因地震而封闭的山区,搜寻幸存者、转移民众、整合有效信息、运送救援物资……
他们是主力救援部队的别动队。
让爱,汇聚在户外 石晓奇
5月,正当人们整理装备,打点行囊,盼着新一年户外活动的高峰会如期而至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降临在中国,降临在四川,降临在那片雪峰高耸,青山环绕,江河交汇,羌寨雕楼散布在原野,诗意般的小镇枕卧于山麓,令无数户外游子神牵梦绕的川北高原。
地震发生,山崩地裂。灾难袭来,举世震惊。也许,大多数人只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其他媒体了解到灾区的景象,却感受到任何灾难大片都无法比拟的强烈震撼。因为,天塌地陷,家园毁于一旦,数万生命瞬间被终止,这惨烈的一幕,就在现实世界里发生,而且发生在那片我们曾去过,我们所熟悉、热爱与神往的地方。于是,像全国人民一样,悲伤、痛惜、忧虑的情感笼罩着每一个户外人的心。
当政府为应对地震做出迅捷的反应,当部队冒死推进震中地区,当救援的人员与物资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不仅灾区的人民看到了温暖,所有关注灾区的人都感到了力量。一种关爱个体的温暖,一种尊重生命的力量。
同样让我们感到震撼与振奋的是民众的参与,是来自民间的力量。一方面是灾区民众的自救与坚强构成了我们已熟悉的画面:另一方面,捐献者人数的众多、志愿者队伍的庞大、救援方式的多样,又有些超出了我们的预想。一时间,“我能为灾区做些什么?”成为人们思维的聚集点。是的,我们能为灾区做什么呢?
古代的先哲给我们以启迪: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爱不求回报,爱不拘阶层,爱却需要载体。当众多的驴友、户外爱好者与户外厂商,户外俱乐部慷慨地捐出资金、产品与装备时,感动之外,我们也收获了欣慰。因为,大爱之中我们得到昭示:越是危难之时,越需要民众的支持,户外行业已是民间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力量。
当代的警句给我们以感动:虽然我不能靠近你,却可以用心去温暖你。爱可以超越时空,爱不限于形式,爱必须转化为行动。当一支支由户外人志愿组成的救援队赶赴灾区的消息传来,振奋之外,我们也体会到了自豪。因为,户外人的切实行动使我们有了身临其地的心境,并有理由用另一句话来表达:伸出我的手,温暖你的心。
我们的视角是有限的,我们的观察是局部的。即使限定在“户外”这一范围,也可能挂一漏万。但不论是徒步,还是驾车,不论是山地救助,还是通讯支持,都曾以特有的户外方式诠释了一个人类生存的基本理念:尊重生命,尊敬自然。惟尊重生命,方能在关爱他人中完善自我,在关注个体中升华为普世;惟尊敬自然,方能在困顿忧患中避免无谓的损失,于危难险境中寻得重生的希望。
这种基本的理念,不仅在这次汶川地震救援中得以体现,而且在世界各地的户外活动与户外救援中常常得到彰显。户外活动,需要面对的环境是自然,需要完善的主体是自我。户外就是一个大课堂,在向我们讲授:自然界只讲法则,人类则必须珍视机缘。相对军队与专业救援队伍来说,户外救援者只是一种辅助,但是作为民间的志愿力量,他们却是装备完善、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特殊队伍,在特殊时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我们一直在倡导户外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理念;我们始终在推广:户外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也坚信:户外是一种生存的能力。通过汶川的抗震救援,更强化了我们这种观点。不妨设想,如果包括野外生存、山地救援在内的户外知识在全民中普及,如果户外救援成为一种常备不懈,数量可观、招之即来的民间力量,如果……过去的经历不能再假想,但将来的规划却需要设计。
自然总能让我们感受到美好,问题是在于能否在感观的体验之外,把握住心智的启迪进而实现观念的转变;自然也常赐予我们灾难,关键在于是否能让灾难沉积为知识与经验,让思想与理念转化为行动与能力。
面对灾难我们渴望关爱,却绝不能将自己托付于等待。自助者,天必助之。自助可以理解为坚强,勇敢,如果注释中加上知识、技能便会更有力量。
面向未来我们追求美好,但绝不讳言挫折与灾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可以界定为一种防护意识,而只有赋予现实的行动,才会有实际的意义。
当最初的创痛渐趋平复,当生存与发展再次成为日常的主题,我们应当警示自己:爱需要传递,爱需要延续,爱也需要能力。在呼唤更多的人关注灾区民众的生计,以持久的关爱支援灾区的重建时,户外界需要明确:确立起敬畏自然的全民意识,推广开与自然和谐的户外运动,我们真的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