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文分析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内涵并结合自主学习的主观和客观影响因素针对性的提出了通过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加强思想引导,端正学习动机、优化学习资源,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策略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培养策略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91-02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且不会自学提高、不会自寻信息的人。”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适应知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助于培养个人的综合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生存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发展学生的潜能。作为高校,不仅应当为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为个人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界定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习方式,与自我教育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密切相关,通过学习者自我选择,自我内化,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各方面素质的一种自律、自主的活动。同时也是自我认识、评价、约束、激励和完善的教育活动。自主学习重视个体差异,鼓励学习者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使学习者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自我选择,自我提高。
大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的自觉主动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特点,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以及所需学习材料等,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以实现自觉主动学习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突出了学生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三个基本特征。
三、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影响因素
(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能力认识,它的强弱影响着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习者的任务选择、努力程度以及坚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面对困难时,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克服。而且随着每次目标的实现,其自我效能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这又鼓励了他们再去挑战有难度的学习任务。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担心失败,每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坚持性较弱,不加努力就放弃了。这就使其自我效能感愈加低下,从而阻碍了其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2)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来源于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外部动机是由外界诱因引起的。无论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都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相对于外部动机而言,内部动机更能保持学生学习信念的坚定,学习活动的持久性;外部动机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不利于保持学习活动的持久性。当学生从思想上以追求真知、成长成才为学习动机时,便能长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学业水平,努力拓宽自身知识;而对于那部分仅以通过考试为学习动机的学生而言,则明显表现出缺乏对知识的钻研精神,存在侥幸心理,学习动力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出现补考、重修甚至考试作弊现象;当然,在学生群体中还存在学习动机严重缺失的现象,这部分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为父母或外界环境所逼迫才学习,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待自主学习产生无所谓甚至抵触的态度。
(3)学习策略。有研究者曾经说过,成功的学习者学会了怎样学习,他们掌握了学习策略,这种策略使他们采纳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和独立地学习所学内容,所以他们具有学习自主性。研究结果表明,善于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的大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高,而那些不能正确运用学习策略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
(4)心理和情感因素对自主学习的影响。研究表明,自主的学习者都具有一种内部的心理生成机制,所谓内部的心理生成机制,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会刺激学习者更加主动地学习。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我国大学生相对国外大学生更加注重情感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时成为学习者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尤其对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来说。情感状态还不稳定,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心理状态,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能的正常发挥,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促使其进行自主学习。
(二)客观影响因素
(1)独立个性与教育民主的缺乏。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学校以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形式规定出一致性的培养要求,由教师主要以课堂讲授方式,向学生系统灌输以固定教材为载体的知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体积极性不能很好的得以发挥。由于大学生的独立个性不能得以充分展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其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此外,如果教师的观念陈旧,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学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其结果势必不利于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及主動探索的学习精神的培养,从而阻碍着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2)学业时间管理。学业时间的自我管理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表现,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保证。研究表明,通常大学生对学业时间的自我管理意识并不很强。在自定步速条件下,大学生的学习往往出现“先松后紧”的情况,开始时学习抓得不紧,往后拖延,到任务完成的最后期限抓得很紧。其结果是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甚至还有可能导致考试焦虑的产生。 (3)资源、环境的影响。自主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占主体地位,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存在较大影响。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必要的学习资源,譬如图书馆、网络工具等是学生的必备工具;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必要环境。优良的学习资源、浓郁的学习风气能够起到为学生提供和谐、上进的成长环境,能够使努力求知、追求进步内化为学生思想中的自觉,能够使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去追求,去成长。因此,学习资源是否配置合理,学习氛围是否浓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也是当前许多高校注重加强图书馆、自习室等学习资源建设,并致力于优良学风建设的原因所在。
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自主学习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必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营造高校良好学习氛围创建有效途径。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而入手:
(一)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性因素。因此,要设法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其中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其有更多的成功体验尤为重要。此外,学习策略的优劣也关系着其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研究表明,那些能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的大学生通常其自我效能感也很高。因此,还要进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训练,如教给他们有关元认知的知识,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与调节等。学习策略的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要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效果评价随时调整原有的学习方法,使学习策略与学习目标相互融合,取得最大效果。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策略意识,通过科学教授学习策略,结合学科的学习策略教学、交叉式学习策略教学,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等方式提高学生运用学习策略,促进学生树立学习策略意识。
(二)加强思想引导,端正学生学习动机
远大的理想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终极目标,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坚定的信念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进入大学学习前,学生基本处于“应试教育”体制之下,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完全服务于高考需要;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教育,学生学习动机仅仅为了考取理想大学。因而,进入大学后,学生学习目标突然消逝,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信念缺失更使学生遇到困难便产生逃避心理,学习状态每况愈下。虽然,高校也在进行思想教育,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此外,简单的课堂说教,并没有打动学生,学生仅仅将相关课程看作是赚学分的工具,并未真正将课程内容内化为思想积极进步,部分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仍处于混沌状态。因而,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并探索有效途径,使思想教育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教育内容入心、入脑,促使学生以远大理想为指引,坚定信念、端正学习动机,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基础条件。
(三)优化学习资源,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学习必要条件
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学习氛围构成了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对自主学习活动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学习空间、设施设备等作为影响学习活动的物质环境;人际关系、指导形式、学习形式等作为影响学习活动的人文环境;学校的校风、班风、寝风、学风等作为影响学习活动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不同的影响。高校应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图书馆、网络系统、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空间以及必要的工具;加强校风、班风、寝风、学风建设,为自主学习营造良好氛围;学生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健康的心理环境,为自主学习提供基础。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空间拓展为开放性的空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来源于课堂,通过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独立、自由、自主地学习,快速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在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评价,激发了求知欲望,从而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昕, 赵修文.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12.
[2]任春华, 桑青松.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11.
[3]汪志君, 張鲁冀.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6.
[4]刘永康. “自主学习”的是与非[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 9.
[5]王桐岳. 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其能力培养[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关键词】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培养策略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191-02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且不会自学提高、不会自寻信息的人。”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适应知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助于培养个人的综合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生存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发展学生的潜能。作为高校,不仅应当为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为个人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界定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习方式,与自我教育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密切相关,通过学习者自我选择,自我内化,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各方面素质的一种自律、自主的活动。同时也是自我认识、评价、约束、激励和完善的教育活动。自主学习重视个体差异,鼓励学习者在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使学习者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自我选择,自我提高。
大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的自觉主动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特点,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以及所需学习材料等,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以实现自觉主动学习的学习理论和学习模式,突出了学生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三个基本特征。
三、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影响因素
(1)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能力认识,它的强弱影响着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习者的任务选择、努力程度以及坚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面对困难时,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克服。而且随着每次目标的实现,其自我效能感得到进一步的增强,这又鼓励了他们再去挑战有难度的学习任务。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担心失败,每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坚持性较弱,不加努力就放弃了。这就使其自我效能感愈加低下,从而阻碍了其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2)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来源于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外部动机是由外界诱因引起的。无论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都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相对于外部动机而言,内部动机更能保持学生学习信念的坚定,学习活动的持久性;外部动机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不利于保持学习活动的持久性。当学生从思想上以追求真知、成长成才为学习动机时,便能长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身学业水平,努力拓宽自身知识;而对于那部分仅以通过考试为学习动机的学生而言,则明显表现出缺乏对知识的钻研精神,存在侥幸心理,学习动力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出现补考、重修甚至考试作弊现象;当然,在学生群体中还存在学习动机严重缺失的现象,这部分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为父母或外界环境所逼迫才学习,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待自主学习产生无所谓甚至抵触的态度。
(3)学习策略。有研究者曾经说过,成功的学习者学会了怎样学习,他们掌握了学习策略,这种策略使他们采纳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和独立地学习所学内容,所以他们具有学习自主性。研究结果表明,善于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的大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高,而那些不能正确运用学习策略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
(4)心理和情感因素对自主学习的影响。研究表明,自主的学习者都具有一种内部的心理生成机制,所谓内部的心理生成机制,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会刺激学习者更加主动地学习。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我国大学生相对国外大学生更加注重情感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时成为学习者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尤其对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来说。情感状态还不稳定,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心理状态,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能的正常发挥,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促使其进行自主学习。
(二)客观影响因素
(1)独立个性与教育民主的缺乏。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学校以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形式规定出一致性的培养要求,由教师主要以课堂讲授方式,向学生系统灌输以固定教材为载体的知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主体积极性不能很好的得以发挥。由于大学生的独立个性不能得以充分展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其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此外,如果教师的观念陈旧,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学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其结果势必不利于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及主動探索的学习精神的培养,从而阻碍着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2)学业时间管理。学业时间的自我管理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表现,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保证。研究表明,通常大学生对学业时间的自我管理意识并不很强。在自定步速条件下,大学生的学习往往出现“先松后紧”的情况,开始时学习抓得不紧,往后拖延,到任务完成的最后期限抓得很紧。其结果是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甚至还有可能导致考试焦虑的产生。 (3)资源、环境的影响。自主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占主体地位,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存在较大影响。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必要的学习资源,譬如图书馆、网络工具等是学生的必备工具;学习空间和学习氛围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必要环境。优良的学习资源、浓郁的学习风气能够起到为学生提供和谐、上进的成长环境,能够使努力求知、追求进步内化为学生思想中的自觉,能够使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去追求,去成长。因此,学习资源是否配置合理,学习氛围是否浓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将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也是当前许多高校注重加强图书馆、自习室等学习资源建设,并致力于优良学风建设的原因所在。
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自主学习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教师积极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必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营造高校良好学习氛围创建有效途径。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而入手:
(一)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性因素。因此,要设法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其中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其有更多的成功体验尤为重要。此外,学习策略的优劣也关系着其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研究表明,那些能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的大学生通常其自我效能感也很高。因此,还要进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训练,如教给他们有关元认知的知识,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与调节等。学习策略的运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要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效果评价随时调整原有的学习方法,使学习策略与学习目标相互融合,取得最大效果。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策略意识,通过科学教授学习策略,结合学科的学习策略教学、交叉式学习策略教学,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等方式提高学生运用学习策略,促进学生树立学习策略意识。
(二)加强思想引导,端正学生学习动机
远大的理想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终极目标,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坚定的信念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催化剂。
进入大学学习前,学生基本处于“应试教育”体制之下,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完全服务于高考需要;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教育,学生学习动机仅仅为了考取理想大学。因而,进入大学后,学生学习目标突然消逝,失去了学习的原动力;信念缺失更使学生遇到困难便产生逃避心理,学习状态每况愈下。虽然,高校也在进行思想教育,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此外,简单的课堂说教,并没有打动学生,学生仅仅将相关课程看作是赚学分的工具,并未真正将课程内容内化为思想积极进步,部分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仍处于混沌状态。因而,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并探索有效途径,使思想教育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教育内容入心、入脑,促使学生以远大理想为指引,坚定信念、端正学习动机,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基础条件。
(三)优化学习资源,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学习必要条件
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学习氛围构成了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对自主学习活动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学习空间、设施设备等作为影响学习活动的物质环境;人际关系、指导形式、学习形式等作为影响学习活动的人文环境;学校的校风、班风、寝风、学风等作为影响学习活动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不同的影响。高校应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图书馆、网络系统、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足够空间以及必要的工具;加强校风、班风、寝风、学风建设,为自主学习营造良好氛围;学生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健康的心理环境,为自主学习提供基础。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空间拓展为开放性的空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来源于课堂,通过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独立、自由、自主地学习,快速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在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评价,激发了求知欲望,从而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昕, 赵修文.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12.
[2]任春华, 桑青松.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11.
[3]汪志君, 張鲁冀.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6.
[4]刘永康. “自主学习”的是与非[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 9.
[5]王桐岳. 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其能力培养[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