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检验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
西方有教育家曾说过:“最成功的教师都参与到与学生的高水平互动中,这似乎成为决定学生进步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互动活动有助于激励并帮助学生思考,从而促进学习。当学生与教师或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就处于一个更为有利的位置,从而可以去了解和发现学生知道了哪些,不知道哪些。
在传统的课堂中并不存在真正的互动。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只有在你想知道答案时才会提问。而在传统的课堂中提出的大多数问题,教师其实已经知道答案。教师之所以提这类问题,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和理解情况,找出学生学习的难点,而学生的角色则是想出“正确”答案,或者是教师心中的那个答案,我们称这类问题为“猜猜我在想什么?”而教师的角色则是给予学生信息并确认学生是否已接受该信息。
要改善这种现状,改进我们的提问,方法之一就是提一些能够激发和支持思考与学习的更好的问题,并且需要找到更好的提问方式,摆脱追求正确答案的嗜好。下面给出几点建议。
一、精心设计问题,提更好的问题
首先,要关注问题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课堂提问不能为提问而提问,要反思我们为什么提问,通过提问要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什么信息。课堂四十五分钟是有限的,提问是教学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问些什么,是否该问,为什么提问,都应该服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需要。
其次,要关注问题的启发性和启智性。设计的问题要富于启发性,以激发学生思考,能够支持学生乐意去探索、去发现。尽量避免与学生做“猜谜”游戏,只关注学生是否记住某个知识,机械地模仿某种方法。如果我们想挑战学生以扩展他们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那么我们的问题必须能够引发他们思考和讨论,需要设计更多的启发式问题。这类问题需要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扩展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以拓展思维、发展智力。
再者,建议多用探究性的问题获取更多的信息,用提示性的问题给予建议。探究需要更多更准确的问题来捕捉学生的思维,并鼓励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思考,而且能帮助他们清楚地表达与分享他们的思考内容。例如 ,“你能告诉我更多关于……”“你的证据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出……的例子吗?”“你能解释为什么吗?”等。而提示性问题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使用哪些策略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或自己得出答案。例如“你可以尝试……” “……会有帮助吗?”“如果……怎么样?”等。
最后建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更多的关注是如何找出答案的,而不只是关注答案本身。
二、改善提问的策略,更好地提出问题
首先,注意提问的适时性。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地提出问题,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教师更要适时加以点拨,因势利导,以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推敲得出新知识的结论而豁然开朗时,自然会享受一种犹如醍醐灌顶般的喜悦之情。
其次,要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自在地提问和讨论。在很多课堂上,往往是那些公认的聪明学生很容易在讨论中占据支配地位,而其他学生感到没有能力去判断或挑战他们的观点。我们应该让学生们在一起思考和学习,自认为或公认的能力较弱的学生要能够与能力较强的学生持不同意见。相反,能力稍强的同学需要尊重所有同学的想法,若不同意某位同学的观点,则要能够说出原因。在课堂上不允许羞辱和讽刺任何人。
再者,建议提问时使用讨论和对话的语言。讨论是为了分享信息和解决问题而交换彼此的想法;对话则是通过提问和讨论寻求共识,以便获得引导或提示,减少选择,把风险和错误降到最低,并加快概念和原则的“交换”。
还有就是,要留出足够“等待”和“思考”的时间,并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等待”的时间也包括教师要留出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的时间,它可以帮助教师思考隐藏在学生回答背后的东西,以及应该如何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倾听孩子们说什么,是一种非常明确地对他们表示尊重的方法。如果了解學生的想法,就必须倾听。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思考、结对与分享。这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鼓励课堂参与和互动的方法。这种参与是渐进的,先是个体的思考,形成某种观点,然后通过同伴讨论进行补充、发展,接着,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结对),最后,教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分享) 。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问题并适切地提出问题,便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支持学生思考与探索,积极主动并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真正体现其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西方有教育家曾说过:“最成功的教师都参与到与学生的高水平互动中,这似乎成为决定学生进步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互动活动有助于激励并帮助学生思考,从而促进学习。当学生与教师或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就处于一个更为有利的位置,从而可以去了解和发现学生知道了哪些,不知道哪些。
在传统的课堂中并不存在真正的互动。在日常生活中,通常只有在你想知道答案时才会提问。而在传统的课堂中提出的大多数问题,教师其实已经知道答案。教师之所以提这类问题,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和理解情况,找出学生学习的难点,而学生的角色则是想出“正确”答案,或者是教师心中的那个答案,我们称这类问题为“猜猜我在想什么?”而教师的角色则是给予学生信息并确认学生是否已接受该信息。
要改善这种现状,改进我们的提问,方法之一就是提一些能够激发和支持思考与学习的更好的问题,并且需要找到更好的提问方式,摆脱追求正确答案的嗜好。下面给出几点建议。
一、精心设计问题,提更好的问题
首先,要关注问题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课堂提问不能为提问而提问,要反思我们为什么提问,通过提问要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什么信息。课堂四十五分钟是有限的,提问是教学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问些什么,是否该问,为什么提问,都应该服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需要。
其次,要关注问题的启发性和启智性。设计的问题要富于启发性,以激发学生思考,能够支持学生乐意去探索、去发现。尽量避免与学生做“猜谜”游戏,只关注学生是否记住某个知识,机械地模仿某种方法。如果我们想挑战学生以扩展他们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那么我们的问题必须能够引发他们思考和讨论,需要设计更多的启发式问题。这类问题需要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扩展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以拓展思维、发展智力。
再者,建议多用探究性的问题获取更多的信息,用提示性的问题给予建议。探究需要更多更准确的问题来捕捉学生的思维,并鼓励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思考,而且能帮助他们清楚地表达与分享他们的思考内容。例如 ,“你能告诉我更多关于……”“你的证据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给出……的例子吗?”“你能解释为什么吗?”等。而提示性问题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建议:使用哪些策略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或自己得出答案。例如“你可以尝试……” “……会有帮助吗?”“如果……怎么样?”等。
最后建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更多的关注是如何找出答案的,而不只是关注答案本身。
二、改善提问的策略,更好地提出问题
首先,注意提问的适时性。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地提出问题,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教师更要适时加以点拨,因势利导,以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推敲得出新知识的结论而豁然开朗时,自然会享受一种犹如醍醐灌顶般的喜悦之情。
其次,要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自在地提问和讨论。在很多课堂上,往往是那些公认的聪明学生很容易在讨论中占据支配地位,而其他学生感到没有能力去判断或挑战他们的观点。我们应该让学生们在一起思考和学习,自认为或公认的能力较弱的学生要能够与能力较强的学生持不同意见。相反,能力稍强的同学需要尊重所有同学的想法,若不同意某位同学的观点,则要能够说出原因。在课堂上不允许羞辱和讽刺任何人。
再者,建议提问时使用讨论和对话的语言。讨论是为了分享信息和解决问题而交换彼此的想法;对话则是通过提问和讨论寻求共识,以便获得引导或提示,减少选择,把风险和错误降到最低,并加快概念和原则的“交换”。
还有就是,要留出足够“等待”和“思考”的时间,并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等待”的时间也包括教师要留出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的时间,它可以帮助教师思考隐藏在学生回答背后的东西,以及应该如何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倾听孩子们说什么,是一种非常明确地对他们表示尊重的方法。如果了解學生的想法,就必须倾听。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思考、结对与分享。这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鼓励课堂参与和互动的方法。这种参与是渐进的,先是个体的思考,形成某种观点,然后通过同伴讨论进行补充、发展,接着,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结对),最后,教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分享) 。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问题并适切地提出问题,便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支持学生思考与探索,积极主动并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真正体现其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