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特的“桦皮文化”
生活在北半球高寒地区的游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桦皮文化。从欧洲北部到亚洲的东北部,直到北美洲地区,凡是生活在北纬50度附近的人们,都擅于用桦树皮来制作生活、生产用具。而在大兴安岭茫茫的林海中,生长着大片的桦树。这种树木挺拔俊秀,树皮柔韧易塑,为生活在这里的鄂伦春等北方民族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他们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产生活的工具和工艺品,并沿袭、发展成为一种传统,这就是当地独特的“桦皮文化”。
如今,鄂伦春人仍然固守着“桦皮文化”的传统,继续剥采桦树皮,用来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其中包括:碗、盆、火柴盒、水桶、针线盒、筷子盒、桦树皮篓、桦树皮船及“撮罗子”(一种圆锥形房屋)等。
每年农历的五、六月,白桦树的树干水分充足,树皮也比较容易剥取。鄂伦春人一般就是在这个时候剥取桦树皮的。他们剥桦树皮的技术非常高,剥下来的树皮仍然保持完整,而且不会伤害到树干,这样就不会影响树木的继续生长。将桦树皮去掉硬皮后,用刀削得平平整整,再用火烤或经过蒸煮,桦皮就会变得较为柔韧,可以裁剪成人们所需要的形状,再用野兽的鬃毛或筋膜作线,缝成需要的生活用品。为了防止桦皮裂口或漏水,有的桦皮制品需要进一步做“裹边”加工,就是用松油封住有缝隙的地方。
桦皮为屋
桦皮是鄂伦春人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无论是住人的“仙人柱”,还是贮存衣物、肉干、粮食及野菜、野果等物品的“奥伦”(即搭在高处的仓房),以及临时在野外搭建的小棚子,都以桦树皮为主要原料。
梳妆盒
鄂伦春人所制的桦树皮器皿(mǐn)非常精巧,其形状大小各异,装饰风格独特,在器具外壳上主要绘有几何纹、动物纹、花草纹三种纹饰。在这些桦树皮器皿中,做得最精巧的莫过于“阿达马勒”盒。这是姑娘们出嫁时用的梳妆盒,盒上多刻有“南绰罗花”(相思花),反映了鄂伦春人对婚姻幸福的祝愿,祝福青年人爱情忠贞,夫妻白头到老。
桦皮船
桦皮船,鄂语称“木若沁(qìn)”,是鄂伦春族用来狩猎、捕鱼以及渡河、驮载的工具。桦皮船的形状很特殊,船体中部较宽,船头、船尾尖细并微微上翘,好像一只剖开的梭子。桦皮船具有体轻、速度快的特点,一般一个人即能搬运,可搭载2~3人。
随着历史的变迁,白桦树作为具有生命灵性的偶像,早已在鄂伦春人的物质及精神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桦皮文化在现代文明的今天,仍然传承着一个民族的脉搏,讲述着一个民族和一片森林的沧海桑田……
猎枪
鄂伦春人主要生活在大小兴安岭,那里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松、红松、桦树、柞(zuò)树、杨树等耐寒树种,以及木耳、蘑菇、榛子等土特产。林中还栖息着虎、熊、鹿、狍(páo)子、野猪、貂(diāo)、狐狸、野鸡等各种珍禽异兽。他们世世代代就凭借着一杆猎枪,游猎在这茫茫的山林之中。曾听说鄂伦春族可以家家都拥有枪支,还不是猎枪,而是真正的现代化武器——半自动步枪。但为了拯救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保护森林环境,从1996年开始,大兴安岭地区开始实行“禁猎”。鄂伦春人怀着对大森林的无限眷(juàn)恋,告别了传统的狩猎生活,从此放下猎枪,开始从事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大兴安岭的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和牺牲。
快马
“骑快马的,感觉不到路远;朋友多的,感觉不到困难。”这是鄂伦春族一句有名的谚语。经常听人说,蒙古族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而鄂伦春族也完全可以配得上这个称号。无论男女,都精骑善射,一匹马,一杆枪,驰骋(chěng)在广阔的兴安岭上,这就是勇敢的鄂伦春人。即便是那些身材矮小、看起来貌不惊人的鄂伦春男人,当他一跨上马背时,那威风立刻就显现出来了。过去在鄂伦春的狩猎季节,经常可以看到一支支马队从山坡上飞奔而下,马蹄“哒哒”地在山石上踏过,火星飞溅。有人甚至见过一位老太太弯腰把她的孙女抱上马,二人骑马在山林里飞驰,也是如履平地,显现出鄂伦春族在山林中奔驰纵横的英姿。
崇拜熊
在大兴安岭的各种猛兽中,熊是鄂伦春人最崇拜的动物。这不光是因为熊力大无穷,而且由于熊能够像人一样,用两条后腿站起来走路,所以鄂伦春人认为熊与人有某种亲缘关系,甚至将熊看作人的祖先。在传说中,一个鄂伦春妇女在山中迷了路,不得不一直在深山密林中漂泊,最后就变成了熊。因此熊成为鄂伦春人主要的崇拜对象。平时不能随意直呼其名,而要像称呼长辈那样称其“阿玛哈”(舅父)、“雅亚”(祖父)、“俄特日肯”(老爷子)。打猎时如果打到熊,就要集合起全部落的人,一起怀着尊敬的心情,将熊肉平分吃掉。之后,再将熊头和骨头放在树上,像人一样举行风葬。这也是这个“山岭上的民族”最独特的文化风俗之一。
生活在北半球高寒地区的游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桦皮文化。从欧洲北部到亚洲的东北部,直到北美洲地区,凡是生活在北纬50度附近的人们,都擅于用桦树皮来制作生活、生产用具。而在大兴安岭茫茫的林海中,生长着大片的桦树。这种树木挺拔俊秀,树皮柔韧易塑,为生活在这里的鄂伦春等北方民族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他们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产生活的工具和工艺品,并沿袭、发展成为一种传统,这就是当地独特的“桦皮文化”。
如今,鄂伦春人仍然固守着“桦皮文化”的传统,继续剥采桦树皮,用来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其中包括:碗、盆、火柴盒、水桶、针线盒、筷子盒、桦树皮篓、桦树皮船及“撮罗子”(一种圆锥形房屋)等。
每年农历的五、六月,白桦树的树干水分充足,树皮也比较容易剥取。鄂伦春人一般就是在这个时候剥取桦树皮的。他们剥桦树皮的技术非常高,剥下来的树皮仍然保持完整,而且不会伤害到树干,这样就不会影响树木的继续生长。将桦树皮去掉硬皮后,用刀削得平平整整,再用火烤或经过蒸煮,桦皮就会变得较为柔韧,可以裁剪成人们所需要的形状,再用野兽的鬃毛或筋膜作线,缝成需要的生活用品。为了防止桦皮裂口或漏水,有的桦皮制品需要进一步做“裹边”加工,就是用松油封住有缝隙的地方。
桦皮为屋
桦皮是鄂伦春人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无论是住人的“仙人柱”,还是贮存衣物、肉干、粮食及野菜、野果等物品的“奥伦”(即搭在高处的仓房),以及临时在野外搭建的小棚子,都以桦树皮为主要原料。
梳妆盒
鄂伦春人所制的桦树皮器皿(mǐn)非常精巧,其形状大小各异,装饰风格独特,在器具外壳上主要绘有几何纹、动物纹、花草纹三种纹饰。在这些桦树皮器皿中,做得最精巧的莫过于“阿达马勒”盒。这是姑娘们出嫁时用的梳妆盒,盒上多刻有“南绰罗花”(相思花),反映了鄂伦春人对婚姻幸福的祝愿,祝福青年人爱情忠贞,夫妻白头到老。
桦皮船
桦皮船,鄂语称“木若沁(qìn)”,是鄂伦春族用来狩猎、捕鱼以及渡河、驮载的工具。桦皮船的形状很特殊,船体中部较宽,船头、船尾尖细并微微上翘,好像一只剖开的梭子。桦皮船具有体轻、速度快的特点,一般一个人即能搬运,可搭载2~3人。
随着历史的变迁,白桦树作为具有生命灵性的偶像,早已在鄂伦春人的物质及精神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桦皮文化在现代文明的今天,仍然传承着一个民族的脉搏,讲述着一个民族和一片森林的沧海桑田……
猎枪
鄂伦春人主要生活在大小兴安岭,那里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松、红松、桦树、柞(zuò)树、杨树等耐寒树种,以及木耳、蘑菇、榛子等土特产。林中还栖息着虎、熊、鹿、狍(páo)子、野猪、貂(diāo)、狐狸、野鸡等各种珍禽异兽。他们世世代代就凭借着一杆猎枪,游猎在这茫茫的山林之中。曾听说鄂伦春族可以家家都拥有枪支,还不是猎枪,而是真正的现代化武器——半自动步枪。但为了拯救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保护森林环境,从1996年开始,大兴安岭地区开始实行“禁猎”。鄂伦春人怀着对大森林的无限眷(juàn)恋,告别了传统的狩猎生活,从此放下猎枪,开始从事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大兴安岭的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和牺牲。
快马
“骑快马的,感觉不到路远;朋友多的,感觉不到困难。”这是鄂伦春族一句有名的谚语。经常听人说,蒙古族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而鄂伦春族也完全可以配得上这个称号。无论男女,都精骑善射,一匹马,一杆枪,驰骋(chěng)在广阔的兴安岭上,这就是勇敢的鄂伦春人。即便是那些身材矮小、看起来貌不惊人的鄂伦春男人,当他一跨上马背时,那威风立刻就显现出来了。过去在鄂伦春的狩猎季节,经常可以看到一支支马队从山坡上飞奔而下,马蹄“哒哒”地在山石上踏过,火星飞溅。有人甚至见过一位老太太弯腰把她的孙女抱上马,二人骑马在山林里飞驰,也是如履平地,显现出鄂伦春族在山林中奔驰纵横的英姿。
崇拜熊
在大兴安岭的各种猛兽中,熊是鄂伦春人最崇拜的动物。这不光是因为熊力大无穷,而且由于熊能够像人一样,用两条后腿站起来走路,所以鄂伦春人认为熊与人有某种亲缘关系,甚至将熊看作人的祖先。在传说中,一个鄂伦春妇女在山中迷了路,不得不一直在深山密林中漂泊,最后就变成了熊。因此熊成为鄂伦春人主要的崇拜对象。平时不能随意直呼其名,而要像称呼长辈那样称其“阿玛哈”(舅父)、“雅亚”(祖父)、“俄特日肯”(老爷子)。打猎时如果打到熊,就要集合起全部落的人,一起怀着尊敬的心情,将熊肉平分吃掉。之后,再将熊头和骨头放在树上,像人一样举行风葬。这也是这个“山岭上的民族”最独特的文化风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