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政府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过程,实质就是向市场投放资源的过程。中央政府如何在这各路众神狂欢时刻保持清醒,平衡各方利益考验管理者的政治智慧以及对大趋势的研判力。
对于关心4万亿投资的中国民众来说,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悬念的通气会。四平八稳,波澜不惊。
5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中央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王伟坦承,检查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即为个别部门和地方工作抓得不紧、措施不得力,收到投资计划和投资预算后分解下达不及时,致使总体工作进展比较慢。
走马观花?
然而这又是一场未开始唱戏便做足前台功夫的检查,检查组还没有出发,检查的内容等相关通告,已令地方政府心知肚明。
今年3月30日,由中纪委牵头,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发改委等五部委组成联合检查组,分成24个小组派往全国各地,以全程监控2340亿元投资分配到各地的项目投资建设情况。检查为期一个月。采取驻地检查和巡回检查两种方式。检查组由中纪委驻各部门的纪检组长以及江苏、黑龙江等省原纪委书记带队,严格执行了任职与籍贯回避。每个组由五部委人员混编,人数在10人左右。
财政部一位官员表示,检查的重点在于,对第一轮1000亿元投资项目进行抽查,保证今年中央新增1300亿元投资项目尽快启动,检查地方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同时,落实2000亿元地方债券,也成为检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任务是要抓好“六查”,即“查开工、查投向、查程序、查内容、查资金、查管理”。检查组主要采用“听、查、看”的方式。一是听取关于项目进度情况的汇报;二是调阅项目审批、招投标手续、建筑材料采购单、资金拨付单或银行进账单等相关档案资料;三是实地查看工程的进度。
对于本轮检查,地方政府表现出高度重视,各省区市绝大多数成立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许多地方要求所有新增项目在中央检查组到来之前完成招投标,有施工队进场。在河南焦作市,一些县开展“我为千亿元项目添光彩”活动,以迎接中央检查组的检查。
中央检查组要求对整改不力的,将视情况收回或调整中央投资,或减少安排新增中央投资。但发布会没有披露中央检查组发现问题的具体地区、单位和项目。
中央第23检查组负责对青海省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该检查组一名来自审计署的官员向本刊记者透露,由于青海省地处高寒地区,有效施工期短,项目开工时间普遍较晚,2009年下达中央投资项目基本上处于设计和招标阶段。此外,个别项目擅自变更建设用地、有的项目还出现用白条抵账现象,如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农村沼气项目支付凭证中出现5张白条,金额达58万元。
此外,据本刊记者了解,去年12月和今年2月,中央投资7亿元紧急下拨给湖北省62个拉动内需项目中,有14个项目迄今仍未开工。
分析人士指出,中央派出的检查组必须得到各地政府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监督效果。但是各地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为本地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不大可能愿意配合中央检查组查办项目中巧立名目和弄虚作假的行为。另外,检查组要想掌握全面、深入、细致、真实的情况,基本上很难。
从去年11月底到今年1月下旬,中央纪委监察部等部门已派出第一轮24个中央检查组。据报道,第一轮检查中,没有发现将新增中央投资用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以及用于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项目等严重违反规定的情况,也没有发现索贿受贿、贪污私分、截留克扣、挪用挤占等违纪违法行为。与第一轮相比,本轮检查时间更短,而项目更多。
土地、环保两大关难守
同时,一些人士亦担心,新增中央投资计划以及所带动的大量社会项目即将在短期内激增,无疑会增加用地需求,违规违法用地可能出现大规模反弹。中央和地方庞大的投资项目正在让中国刚刚收紧的土地闸门再度宽松。
自2008年11月4万亿投资计划落地以来,国土资源部先后以“中央项目可申请先行用地”、“释放未来用地指标”等政策缓解土地供给压力。广东、河北、辽宁等13个省区甚至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以下简称“周转指标”)名义从国土部借出用地指标。国土部有关负责人称,今年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周转指标”下达。显然,这场堪称国土部史上最大规模的借地行动,来源于不断扩大的地方土地缺口。
据初步测算,为扩大内需,4万亿的投资计划,大口径要新增建设用地120万亩。这还主要是中央的投资项目,没有完全包括地方拟定的投资计划。如果按目前各地投资计划汇总出来的18万亿元来计,现在能够提供的土地指标,远远无法保证这些项目的用地需求。以河北省为例,今年需要新增用地规模约为21万亩,国家下达指标只有17万亩。如何填补这4万亩的缺口,成为河北投资项目落地的难题。
一位参与检查组的中纪委驻国土资源部纪检组的官员向本刊记者表示,一些地方已显示出借机圈地搭便车的苗头。
国土部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应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以此来推算,今明两年可以“合法”占用的耕地只有700多万亩。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即使没有任何增速,那么今明两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也将达到35万亿元。按照国土资源部“每亿元投资需要44亩地”的标准来计算,完成这高达35万亿元的投资,则需要土地1540万亩,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曾透露,目前,我国建设用地中闲置土地、空闲土地、批而未供土地大约有400万亩,即使把这400万亩土地全部利用,需求仍远远超出了政府目标。
另外一个突出的就是环保问题,在“保增长”成为一号政治任务的形势下,环保部也放开口子。
《纽约时报》近日在《经济低迷改变中国产业发展优先权》的报道中称,中国全力倾向于保护经济增长:一大批污染企业被环保部和地方环保局放行,重新开工和上马。
中国环保部副部长吴晓清说,自去年11月至今年2月底,环保部共受理了环评申请195个,同期批复了246个,涉及的项目总投资是9700多亿元。环保部官员称同时拒绝了14个投资总额约150亿元的石化、造纸等项目。地方环保部门审批速度更快,河北省1天之内就批了4个水泥石。连环保部的官员都不得不承认“存在滥用‘绿色通道’政策的问题”。
豆腐渣工程隐忧
此外,从本轮检查结果来看,此前专家所担心的地方政府资金配套的问题并非杞人忧天。审计署近期重点抽查的335个中央新增投资项目中,截至3月底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只有47.98%。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是资金配套到位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但是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认为,随着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地方政府的资金配套是有保证的。
张少春透露,2300亿中央政府新增的投资需要地方政府配套1700亿元。到4月底,地方在没有发债之前,已经到位资金是880亿元。现在23个省发行了26期共1118亿元债券。
“如果个别地方配套不足的话,必须调整投资结构,优先保证民生工程、保证中央的投资项目。”张少春说。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一位专家表示,在当前形势下,如果继续大规模增加中央政府投资,地方政府积极性进一步膨胀,将有可能导致投资力度过大,扩张较快,从而埋下经济过热的隐忧。
管理层对此已有所考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减少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
“当前政府采取的扩大内需措施已开始显露效果,出口的重要性被重新强调,这意味着中央层面大规模的资金拨付已经接近尾声。”上述发改委专家向记者表示。
经济分析人士认为,地方政府对现有存在问题的项目进行整改,关系到未来建设项目的争取,因而不得不予以重视。但当前中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微妙的时间窗口,中央财政大规模投入已告一段落。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整改”意愿可能削弱。容易留下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对于那些真正发现问题仍“整改不力的”,不能仅仅停留于收回或调整投资这种对事不对人的“软”处理上,应当启动行政问责,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或领导干部责任。
对于关心4万亿投资的中国民众来说,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悬念的通气会。四平八稳,波澜不惊。
5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中央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王伟坦承,检查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即为个别部门和地方工作抓得不紧、措施不得力,收到投资计划和投资预算后分解下达不及时,致使总体工作进展比较慢。
走马观花?
然而这又是一场未开始唱戏便做足前台功夫的检查,检查组还没有出发,检查的内容等相关通告,已令地方政府心知肚明。
今年3月30日,由中纪委牵头,财政部、监察部、审计署、发改委等五部委组成联合检查组,分成24个小组派往全国各地,以全程监控2340亿元投资分配到各地的项目投资建设情况。检查为期一个月。采取驻地检查和巡回检查两种方式。检查组由中纪委驻各部门的纪检组长以及江苏、黑龙江等省原纪委书记带队,严格执行了任职与籍贯回避。每个组由五部委人员混编,人数在10人左右。
财政部一位官员表示,检查的重点在于,对第一轮1000亿元投资项目进行抽查,保证今年中央新增1300亿元投资项目尽快启动,检查地方配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同时,落实2000亿元地方债券,也成为检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任务是要抓好“六查”,即“查开工、查投向、查程序、查内容、查资金、查管理”。检查组主要采用“听、查、看”的方式。一是听取关于项目进度情况的汇报;二是调阅项目审批、招投标手续、建筑材料采购单、资金拨付单或银行进账单等相关档案资料;三是实地查看工程的进度。
对于本轮检查,地方政府表现出高度重视,各省区市绝大多数成立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许多地方要求所有新增项目在中央检查组到来之前完成招投标,有施工队进场。在河南焦作市,一些县开展“我为千亿元项目添光彩”活动,以迎接中央检查组的检查。
中央检查组要求对整改不力的,将视情况收回或调整中央投资,或减少安排新增中央投资。但发布会没有披露中央检查组发现问题的具体地区、单位和项目。
中央第23检查组负责对青海省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该检查组一名来自审计署的官员向本刊记者透露,由于青海省地处高寒地区,有效施工期短,项目开工时间普遍较晚,2009年下达中央投资项目基本上处于设计和招标阶段。此外,个别项目擅自变更建设用地、有的项目还出现用白条抵账现象,如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农村沼气项目支付凭证中出现5张白条,金额达58万元。
此外,据本刊记者了解,去年12月和今年2月,中央投资7亿元紧急下拨给湖北省62个拉动内需项目中,有14个项目迄今仍未开工。
分析人士指出,中央派出的检查组必须得到各地政府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监督效果。但是各地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为本地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不大可能愿意配合中央检查组查办项目中巧立名目和弄虚作假的行为。另外,检查组要想掌握全面、深入、细致、真实的情况,基本上很难。
从去年11月底到今年1月下旬,中央纪委监察部等部门已派出第一轮24个中央检查组。据报道,第一轮检查中,没有发现将新增中央投资用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以及用于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项目等严重违反规定的情况,也没有发现索贿受贿、贪污私分、截留克扣、挪用挤占等违纪违法行为。与第一轮相比,本轮检查时间更短,而项目更多。
土地、环保两大关难守
同时,一些人士亦担心,新增中央投资计划以及所带动的大量社会项目即将在短期内激增,无疑会增加用地需求,违规违法用地可能出现大规模反弹。中央和地方庞大的投资项目正在让中国刚刚收紧的土地闸门再度宽松。
自2008年11月4万亿投资计划落地以来,国土资源部先后以“中央项目可申请先行用地”、“释放未来用地指标”等政策缓解土地供给压力。广东、河北、辽宁等13个省区甚至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以下简称“周转指标”)名义从国土部借出用地指标。国土部有关负责人称,今年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周转指标”下达。显然,这场堪称国土部史上最大规模的借地行动,来源于不断扩大的地方土地缺口。
据初步测算,为扩大内需,4万亿的投资计划,大口径要新增建设用地120万亩。这还主要是中央的投资项目,没有完全包括地方拟定的投资计划。如果按目前各地投资计划汇总出来的18万亿元来计,现在能够提供的土地指标,远远无法保证这些项目的用地需求。以河北省为例,今年需要新增用地规模约为21万亩,国家下达指标只有17万亩。如何填补这4万亩的缺口,成为河北投资项目落地的难题。
一位参与检查组的中纪委驻国土资源部纪检组的官员向本刊记者表示,一些地方已显示出借机圈地搭便车的苗头。
国土部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应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以此来推算,今明两年可以“合法”占用的耕地只有700多万亩。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291亿元,即使没有任何增速,那么今明两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也将达到35万亿元。按照国土资源部“每亿元投资需要44亩地”的标准来计算,完成这高达35万亿元的投资,则需要土地1540万亩,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曾透露,目前,我国建设用地中闲置土地、空闲土地、批而未供土地大约有400万亩,即使把这400万亩土地全部利用,需求仍远远超出了政府目标。
另外一个突出的就是环保问题,在“保增长”成为一号政治任务的形势下,环保部也放开口子。
《纽约时报》近日在《经济低迷改变中国产业发展优先权》的报道中称,中国全力倾向于保护经济增长:一大批污染企业被环保部和地方环保局放行,重新开工和上马。
中国环保部副部长吴晓清说,自去年11月至今年2月底,环保部共受理了环评申请195个,同期批复了246个,涉及的项目总投资是9700多亿元。环保部官员称同时拒绝了14个投资总额约150亿元的石化、造纸等项目。地方环保部门审批速度更快,河北省1天之内就批了4个水泥石。连环保部的官员都不得不承认“存在滥用‘绿色通道’政策的问题”。
豆腐渣工程隐忧
此外,从本轮检查结果来看,此前专家所担心的地方政府资金配套的问题并非杞人忧天。审计署近期重点抽查的335个中央新增投资项目中,截至3月底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只有47.98%。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是资金配套到位率较低的主要原因。但是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认为,随着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地方政府的资金配套是有保证的。
张少春透露,2300亿中央政府新增的投资需要地方政府配套1700亿元。到4月底,地方在没有发债之前,已经到位资金是880亿元。现在23个省发行了26期共1118亿元债券。
“如果个别地方配套不足的话,必须调整投资结构,优先保证民生工程、保证中央的投资项目。”张少春说。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一位专家表示,在当前形势下,如果继续大规模增加中央政府投资,地方政府积极性进一步膨胀,将有可能导致投资力度过大,扩张较快,从而埋下经济过热的隐忧。
管理层对此已有所考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减少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
“当前政府采取的扩大内需措施已开始显露效果,出口的重要性被重新强调,这意味着中央层面大规模的资金拨付已经接近尾声。”上述发改委专家向记者表示。
经济分析人士认为,地方政府对现有存在问题的项目进行整改,关系到未来建设项目的争取,因而不得不予以重视。但当前中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微妙的时间窗口,中央财政大规模投入已告一段落。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整改”意愿可能削弱。容易留下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对于那些真正发现问题仍“整改不力的”,不能仅仅停留于收回或调整投资这种对事不对人的“软”处理上,应当启动行政问责,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或领导干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