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集体形式则是班级。班级不仅代表一种制度教育同时还是文化的象征。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班级的凝集力,班级文化犹如一个磁场,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班级文化也被称为非显性教育。新课改标准下对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班级和学校的可持续同步发展。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实践;思考
一、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建设层次较浅
班级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一般可以划分为表层、里层、内核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中,表层包括班级环境的布置、班容班貌以及班级的标准等;里层包括班级纪律、奖惩机制、计划组织等制度形态的文化建设;内核包括价值观、理想情操、道德素养等深层次的文化建设。物质形态即表层的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外壳,制度形态即里层的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支柱,精神形态即内核的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真正核心所在。但是,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对班级文化的理念不够全面和深入,工作的重点在班级环境、班容班貌以及班级制度等表层和里层班级文化建设上,而对精神层面的班级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深层次的班级文化建设经验和水平,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的层次较为浅显,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随意性较大
由于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的行为不够规范。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是评主观判断来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无法形成个性化的班级文化特色。其次,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整个设计,导致班级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主题。
(三)班级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空心化
多数教师习惯用成绩和纪律两大指标进行学生的评定,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已经植根于许多教师的心中,对班级文化建设具有很大的制约性,影响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科学化发展。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需要通过组织各类活动来发展学生的个性,还需要通过多元价的值取向来引导主导价值观的建立,进而形成班级文化认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班级文化建设最核心、最本质的目的所在以及班级文化的灵魂支撑。
(四)班级文化建设形式化
班级文化建设是高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因此应该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多模式的班级文化建设。而实践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只有通过组织各类班级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班级文化的魅力并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但是多数班级在进行文化建设时流于形式,只是单纯的响应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号召,开展“大呼隆”式的活动,无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制度班级文化建设计划
为了有效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在建设之前应制定具体的班级文化建设计划。首先,确定班级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学校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应将具体的内容落实到班级中。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综合情况,和学生及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制定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活动计划。并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由学生集思广益来起一个个性化的名称和口号,进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力度,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信号,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
(二)创建个性化的班级教育理念
班级处于高中教育和教学的中的一线地位,班级文化建设追求个性化的教育理念,需要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这就需要班主任独具慧眼,具有独特且富有创造性的班级设计和管理能力。教师在班级活动中不仅仅是扮演成员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重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班级的文化建设,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同学。其次,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应充分融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班级文化并体现学习的理念和精神。
(三)建立柔性化的班级文化
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出发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注重解放思想,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应给予班级更多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坚持“因材施教、因班施育”的教育理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第一,强化班级主流价值观建设。通过班级全体成员充分讨论,形成属于本班的独特的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应该引领班级各项活动,引导每个成员的学习和生活。
第二,采取小组竞赛积分法的管理方式。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并选取每一组的小组长,再制定具体的班级活动积分规则,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不断积累分数,并采取小组竞争的方式进行小组比选。通过这一方法来提高高中生的积极性,并不断提高班级凝聚力,并且学生的班级班规遵守情况也会显著改善。
第三,采取“班级文化社团”的管理方式。来不断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班级活动的顺利展开,并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自律性。让学生在课余活动中感受到不同的氛围,学习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
第四,采取“领导带头”的管理方式。让全班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并采取学科带头轮班制度,并对每一位带头人进行评分,并给予优秀学生奖励。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不拘泥于形式,采取柔性化的管理模式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进而提高班级的凝集力,促进每一名同学发挥个人特长,并逐步提高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08:56-60.
[2]李幽然,李灿,张彦花.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2:45-48.
[3]金利芳,刘美良.文化为核,化育心灵——谈新时期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1,04:23-24.
[4]王容.聚焦精神文化 营造成长乐园——基于六三学社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案例反思[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4:67-69.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实践;思考
一、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建设层次较浅
班级文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一般可以划分为表层、里层、内核三个层次的内容。其中,表层包括班级环境的布置、班容班貌以及班级的标准等;里层包括班级纪律、奖惩机制、计划组织等制度形态的文化建设;内核包括价值观、理想情操、道德素养等深层次的文化建设。物质形态即表层的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外壳,制度形态即里层的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支柱,精神形态即内核的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真正核心所在。但是,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对班级文化的理念不够全面和深入,工作的重点在班级环境、班容班貌以及班级制度等表层和里层班级文化建设上,而对精神层面的班级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深层次的班级文化建设经验和水平,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的层次较为浅显,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随意性较大
由于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的行为不够规范。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是评主观判断来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也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无法形成个性化的班级文化特色。其次,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整个设计,导致班级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主题。
(三)班级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空心化
多数教师习惯用成绩和纪律两大指标进行学生的评定,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已经植根于许多教师的心中,对班级文化建设具有很大的制约性,影响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科学化发展。班级文化建设不仅仅需要通过组织各类活动来发展学生的个性,还需要通过多元价的值取向来引导主导价值观的建立,进而形成班级文化认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班级文化建设最核心、最本质的目的所在以及班级文化的灵魂支撑。
(四)班级文化建设形式化
班级文化建设是高中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因此应该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多模式的班级文化建设。而实践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只有通过组织各类班级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班级文化的魅力并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但是多数班级在进行文化建设时流于形式,只是单纯的响应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号召,开展“大呼隆”式的活动,无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制度班级文化建设计划
为了有效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在建设之前应制定具体的班级文化建设计划。首先,确定班级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学校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应将具体的内容落实到班级中。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综合情况,和学生及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制定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活动计划。并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由学生集思广益来起一个个性化的名称和口号,进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力度,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信号,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
(二)创建个性化的班级教育理念
班级处于高中教育和教学的中的一线地位,班级文化建设追求个性化的教育理念,需要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这就需要班主任独具慧眼,具有独特且富有创造性的班级设计和管理能力。教师在班级活动中不仅仅是扮演成员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重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班级的文化建设,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同学。其次,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应充分融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班级文化并体现学习的理念和精神。
(三)建立柔性化的班级文化
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出发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注重解放思想,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应给予班级更多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坚持“因材施教、因班施育”的教育理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第一,强化班级主流价值观建设。通过班级全体成员充分讨论,形成属于本班的独特的主流价值观。主流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应该引领班级各项活动,引导每个成员的学习和生活。
第二,采取小组竞赛积分法的管理方式。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并选取每一组的小组长,再制定具体的班级活动积分规则,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不断积累分数,并采取小组竞争的方式进行小组比选。通过这一方法来提高高中生的积极性,并不断提高班级凝聚力,并且学生的班级班规遵守情况也会显著改善。
第三,采取“班级文化社团”的管理方式。来不断提高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班级活动的顺利展开,并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自律性。让学生在课余活动中感受到不同的氛围,学习更多的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
第四,采取“领导带头”的管理方式。让全班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并采取学科带头轮班制度,并对每一位带头人进行评分,并给予优秀学生奖励。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不拘泥于形式,采取柔性化的管理模式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进而提高班级的凝集力,促进每一名同学发挥个人特长,并逐步提高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08:56-60.
[2]李幽然,李灿,张彦花.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2:45-48.
[3]金利芳,刘美良.文化为核,化育心灵——谈新时期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2011,04:23-24.
[4]王容.聚焦精神文化 营造成长乐园——基于六三学社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案例反思[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