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有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是箴言。但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有时我们的“忠言”和“良药”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批评,这剂“良药”,如果运用恰当会有收获,否则会适得其反。那么,如何用好批评这剂“良药”呢?
一、批评要针对学生独特的个体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喜欢听好听的话、听“戴高帽”的批评,而有的学生却喜欢主动认错。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我们在用批评这剂“良药”的时候,要针对学生的独特个性,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以求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对于那些性格开朗、易于接受批评的学生,可直接指出他们存在的缺点;对于那些“吃软不吃硬”或性格倔强的学生,教师要力求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谈话;而对于那些“吃硬不吃软”或轻率的学生就不能过于迁就,批评可以言辞严厉,但不能伤害其自尊心。我们也应克服偏爱心理,有的教师对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缺点错误,常常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因此,常常出现一些“学优品差”的学生。可对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错误,总是采取“清算式”、“讥讽式”等不利于育人的批评方式,使得差生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以致变得差上加差。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不论对谁的缺点错误,要一样的批评教育,一样的关心爱护,不能有半点不公。也就是说,教师批评学生采取恰当方式的同时,更要平等,更要克服偏爱心理。
二、批评的艺术性
有时相同的话语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生硬直接地批评学生听起来难免有点“逆耳”,心理上当然也难免会产生抵触的情绪。而幽默式的批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也会接受教师的教育并深受其益。另外,在我们运用批评这剂“良药”的时候,我们也不必拘束与运用语言这一批评方式,也可用肢体语言。如2006年的第一学期,我在处理班级的后门被踢破的事情上,我让学生修理后门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先前所未达到_的效果,这也不失为一种批评的艺术。事实告诉我们,对学生运用批评这剂“良药”也要讲究艺术性,教师也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从而使批评更具艺术性,让学生更易接受教师的教育。在多次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宽松活跃型的批评方式是最好的。这有力地说明学生讨厌教师无缘无故地唠叨,即使是关心的。如果教师选择了唠叨的话,那就意味这要从心理上和学生对立。学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思想上都处于不断地成熟阶段,好多问题都不会想得很透彻。因此,明智的老师不随便去批评学生。他会选择适当的时候,恰当地进行发自肺腑的谈心,聪明的学生便会心领神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批评的适时性和场合
每当学生的行为出现了越轨的情况时,我们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纠正学生行为上的错误,让学生及时认识正确的导向。所以,在我们运用批评这剂“良药”时,千万别出现“事后诸葛”的做法,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清算式”的感觉,这样既不利于及时教育学生,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同时也会给学生产生了做了错事“无所谓”、“没关系”、“反正老师不会批评”这样的想法。我们应及时督促学生改正在行为上出现的错误。不要让学生的“小毛病”变成“大错误”,使学生在错误上越陷越深,我们教师也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让学生走向健康的成长之路。但教师批评学生,最好不要在学生刚犯错误之后,因为这时双方的情绪容易激动,控制不住就容易发生顶撞。可在情绪稳定之后进行,但也不可太过长久,另外,批评的场合也要注意,应尽量避免在人多的场合,有的教师喜欢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在众多的教师注视下进行批评,结果造成学生思想紧张,达不到预期效果。一般来说,比较严肃的事,应单独和学生进行,引起学生重视;一般情况可利用课外活动,也可借故与学生同路,与其做非专题性的批评教育。
四、批评要将“心比心”,以爱为本
学生有很多事做不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正确的做法。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行为采取简单粗暴的批评,学生最多只是知道他所做的可能是错的,但是对于到底怎样做是对的仍不知所措。因为简单粗暴的批评是一种似乎有爱但缺乏“爱”的教育方式,其结果不但无效而且又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讨厌和怨恨老师,进而与老师对立。所以教师批评学生,要以“爱”为基础,不要三句不离“骂”字,甚至大打出手,给孩子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我们应平等地和学生交朋友,并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他们,用平和的心态热情地和他们谈心,含蓄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委婉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孩子明白自己的心愿,从而建立默契关系。在人格上尊重他们,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批评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我们应注意用好这剂“良药”。批评是把双刃剑,在教育了学生的同时,也可能会伤了学生。批评这剂教育教学的“良药”。如何运用得好,最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心比心”,以爱为本,采用艺术化的方法,使学生在正确的教育导向下走上健康顾长的道路。
一、批评要针对学生独特的个体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喜欢听好听的话、听“戴高帽”的批评,而有的学生却喜欢主动认错。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我们在用批评这剂“良药”的时候,要针对学生的独特个性,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以求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对于那些性格开朗、易于接受批评的学生,可直接指出他们存在的缺点;对于那些“吃软不吃硬”或性格倔强的学生,教师要力求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谈话;而对于那些“吃硬不吃软”或轻率的学生就不能过于迁就,批评可以言辞严厉,但不能伤害其自尊心。我们也应克服偏爱心理,有的教师对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缺点错误,常常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因此,常常出现一些“学优品差”的学生。可对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错误,总是采取“清算式”、“讥讽式”等不利于育人的批评方式,使得差生产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以致变得差上加差。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不论对谁的缺点错误,要一样的批评教育,一样的关心爱护,不能有半点不公。也就是说,教师批评学生采取恰当方式的同时,更要平等,更要克服偏爱心理。
二、批评的艺术性
有时相同的话语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生硬直接地批评学生听起来难免有点“逆耳”,心理上当然也难免会产生抵触的情绪。而幽默式的批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也会接受教师的教育并深受其益。另外,在我们运用批评这剂“良药”的时候,我们也不必拘束与运用语言这一批评方式,也可用肢体语言。如2006年的第一学期,我在处理班级的后门被踢破的事情上,我让学生修理后门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先前所未达到_的效果,这也不失为一种批评的艺术。事实告诉我们,对学生运用批评这剂“良药”也要讲究艺术性,教师也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从而使批评更具艺术性,让学生更易接受教师的教育。在多次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宽松活跃型的批评方式是最好的。这有力地说明学生讨厌教师无缘无故地唠叨,即使是关心的。如果教师选择了唠叨的话,那就意味这要从心理上和学生对立。学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思想上都处于不断地成熟阶段,好多问题都不会想得很透彻。因此,明智的老师不随便去批评学生。他会选择适当的时候,恰当地进行发自肺腑的谈心,聪明的学生便会心领神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批评的适时性和场合
每当学生的行为出现了越轨的情况时,我们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纠正学生行为上的错误,让学生及时认识正确的导向。所以,在我们运用批评这剂“良药”时,千万别出现“事后诸葛”的做法,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清算式”的感觉,这样既不利于及时教育学生,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同时也会给学生产生了做了错事“无所谓”、“没关系”、“反正老师不会批评”这样的想法。我们应及时督促学生改正在行为上出现的错误。不要让学生的“小毛病”变成“大错误”,使学生在错误上越陷越深,我们教师也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让学生走向健康的成长之路。但教师批评学生,最好不要在学生刚犯错误之后,因为这时双方的情绪容易激动,控制不住就容易发生顶撞。可在情绪稳定之后进行,但也不可太过长久,另外,批评的场合也要注意,应尽量避免在人多的场合,有的教师喜欢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在众多的教师注视下进行批评,结果造成学生思想紧张,达不到预期效果。一般来说,比较严肃的事,应单独和学生进行,引起学生重视;一般情况可利用课外活动,也可借故与学生同路,与其做非专题性的批评教育。
四、批评要将“心比心”,以爱为本
学生有很多事做不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正确的做法。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行为采取简单粗暴的批评,学生最多只是知道他所做的可能是错的,但是对于到底怎样做是对的仍不知所措。因为简单粗暴的批评是一种似乎有爱但缺乏“爱”的教育方式,其结果不但无效而且又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讨厌和怨恨老师,进而与老师对立。所以教师批评学生,要以“爱”为基础,不要三句不离“骂”字,甚至大打出手,给孩子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我们应平等地和学生交朋友,并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他们,用平和的心态热情地和他们谈心,含蓄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委婉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孩子明白自己的心愿,从而建立默契关系。在人格上尊重他们,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批评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但是我们应注意用好这剂“良药”。批评是把双刃剑,在教育了学生的同时,也可能会伤了学生。批评这剂教育教学的“良药”。如何运用得好,最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心比心”,以爱为本,采用艺术化的方法,使学生在正确的教育导向下走上健康顾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