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回归日常生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hs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经历从高一到高三多次轮回教学的语文教师,我有一个深刻的感触:高一刚入学的学生还可以写出个性鲜明,情感真挚的作文;到了高二,进行规范的文体训练后,作文明显少了许多鲜活的生命气息;到了高三,进行高考模式作文训练后,许多学生都说,不知道该怎样写作文了,作文水平还不如高一,那种最初在作文中散发的生活和生命气息很难找到了。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面对这种局面,内心有着说不出的悲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作文教学现状?该是我们进行冷静思考的时候了。
  一.写作的实质
  写作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体验过程,是一个创作个体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与生命,然后产生一种独到的认知或者情感体验,最后用文字形式把这种体验或认知表达出来,以期来证明自己、宣泄情感甚至与他人实现精神碰撞与交流的过程。对于热爱写作的人来说,它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虽然作家的创作与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对生活的体悟、内心情感的触发以及想表达自己的强烈欲念是一样的。
  二.高中作文写作的现状
  内容空洞,结构花哨,口气虚假。总之,作文缺少高中生该有的风华正茂,没有真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老师总批评学生作文没有“我”,没有生活。学生总抱怨整天被关在教室里,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生活。于是乎许多老师和学生就认为,作文写不好,是因为没有生活。著名学者曹文轩曾批判这种错误的看法,他说:不要总怀疑自己没有生活,因为生活无处不在,人一睁开眼睛就是生活。
  三.谁该为学生作文中生活旁落负责
  首先,就目前的教育环境看,高中生三点一线的生活是比较封闭的,生活空间相对窄小闭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他们的处境很无奈。
  其次,为了满足应试的需求,许多教师从高一开始就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写什么,怎么写,往往都是老师圈定的,即使是选材,也要求学生写一些升华了的“样板化”的生活,一步步把学生推上了远离自我、远离生活的道路。当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不到规定的生活的时候,只能生编硬造,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就枯燥乏味,没有生活气息。
  四.如何实现学生作文中生活观的回归?
  第一、你的生活很重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转变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其实人最不缺的就是生活。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在生活着,所不同的是每个人的生活不同罢了。“你的生活很重要”,引导他们去发现生活,发现自然的美好,发现青春的绚丽,发现亲情的温暖,发现人性的善良。练就了发现的眼睛,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写作题材,在写作中就能做到信手拈来。
  第二、把生活的芝麻磨成艺术的香油。
  写作虽然源于生活,却不能复制生活。因为生活是芜杂、琐碎、粗糙、表面化的。如果像摄像机一样实录生活的话,最终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像生活一样粗糙。从写作的实质来看,它所诞生的是心灵或精神艺术产品。
  那么怎样才能把生活的芝麻磨成艺术的香油呢?
  首先,先拿来,再挑选,即重新整合、过滤自己所占有的大量的生活素材。就是把材料中同类或不同类的或取其一删除其他,或打破时空限制,重新组合,把可有可无的大众化的材料删去,以达到典型精练的效果。例如老舍的《想北平》,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可以从大处着眼,比如故宫、天坛、地坛、长城、颐和园等,但老舍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老城墙、小蝌蚪、嫩蜻蜓,西山的沙果、海棠,带着白霜儿的黑枣等。就是这些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的事和物,才最具有浓郁的老北平特色,才能表明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而这种情感不是借匆匆过客眼中的“大”北京所能表达的,老舍用自己独到的认识、思考和审美,链接了生活中北京平民日常生活、物产等材料,写出了作者心中属于他的北京。
  其次,让文字在心灵中润色升华。文章的语言可质朴真挚、可明白晓畅、可轻盈婉约、可深沉厚重等。这与每个作者独到的认知、思考、审美,甚至胸怀和人格有关。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情感更醇厚,思想更深邃,作品更厚重?语文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出“小我”,多接触各种媒体,多读书看报,多关注社会生活,不断地开拓视野,增强审美能力,丰富内心世界,提升精神品位。能用更开放的思维思考问题,能用世界的、长远的眼光去审视生活和生命。让学生的血液里流淌着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学生的的脉搏与时代一同跳动,做到身在教室而胸怀天下。拥有这样丰富内心世界的学生,不愁他不能将生活的芝麻磨成滴滴浓郁的艺术的香油。
  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大生活观”意识,也许这才是一个能提高作文教学效能的有效途径。
  辛红梅,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邳州。责任编校:王 玲
其他文献
我在教《失街亭》一文时,发现作者不管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绘,还是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都匠心独运地安置了许多个“三”,或言语,或表情,或行为,或波折,如诸葛亮有三嘱、三哭,马谡有三笑,司马懿有三探,街亭鏖战有三折三起。于是我借助课文中“三”的妙用,引导学生迅速而全面地把握了全文主旨,了解了人物,加深了对小说特色的理解。课文学完之后,学生意犹未尽,我便趁热打铁适时印发了课文第二处省略号删节的关于“空城计”
缘于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和扎根沃土、耕犁文化的共同追求,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徜徉在绿意葱茏的校园,遥望沧桑厚重的明城墙、峨然挺拔的阅江楼,笑谈“环顾中原谁为主,从容骑马上峰巅”的自信,挥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虽曾经历“拔剑四顾心茫然”之困惑,但终将步入“豁然开朗”之境界。这就是我们——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初中部语文教研组,一群语文沃土上的快乐耕耘者。全组现有22位教师,其中高级教师5人,市学科带
“不想到一点就写”、“要坚持辩证思维”,这两条原则集中地表明了论文写作的要领。由此出发,要谈论文的撰写,就必须先明确一个定位,即谈什么和怎么谈,这是有效谈论的一个重要前提,否则谈的必要和价值就无法保证。罗马神话中的古罗马有一尊奇特的门神叫“两面神”,据说它同时既能看正面、前方,又能看背面、后方,由此联想到后来在研究爱因斯坦创造的“相对论”时,有的学者根据他的思维方式形象地归结出的“两面神思维”。现
这些年,不管因为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还是仅仅因为喜欢吃中国饭菜,的确是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了;但了解中国文学的人依然很少。进美国和欧洲的一些书店,我总要顺便看一下有多少中国文学书。看到的结果是,三五本而已。而在北京的很多书店里,外国文学专柜极其富有,美国文学一溜大书架,法国文学一溜大书架,德国文学一溜大书架。看着形势十分喜人。  去年我在奥马哈的克瑞顿大学驻校写作,和喜欢中文的学生有些交
清代教育家王筠在《教童子法》一文中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也。”可见古人是主张讲授的。时代变迁,而今虽然各式各样的教法层出不穷,但讲授法仍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是毋庸置疑的。那如何在新的时代下让讲授法焕发出灿烂的光彩呢?在听课中我发现,很多教师侧重于讲授内容的科学性、讲授语言的艺术性、注重讲授的启发性,却常常忽略了讲授的适时性,想
这里曾养育了孟浩然、宋玉、皮日休、米芾等文学书法巨匠,这里曾留下了李白、杜甫、苏轼等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这里曾孕育了一代著名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的智慧,这里曾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有着“七省通衢”之美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充满了历史古韵的古城墙内坐落着一座现代气息浓郁的名校,它东南与仲宣楼相对,西南与明襄阳王府相接,西北遥望昭明台,曾是三国名士庞德公的居地,它就是湖北襄阳四
四岁那年,顺应时代气候,城镇居民“下放”。我家从镇上搬到乡下,在一个土坡上新搭了两间半土坯房。屋前屋后是荒坡,再后面就是松树林。母亲拿惯针线的手不得不握起镰刀锄头。  父亲在外做工,不会使田,可从此后他比当地农民还地道,没有离开过屋前黄土。那天父亲一到家放下大挎包,立刻挽起衣袖拿起锄头,到新屋周围转悠。我们几姊妹则乐颠颠地跟在后头。父亲回头问 “你们说这屋前屋后种点啥好?”我们抢答:“桃子、梨子
女士们、先生们:  当我今天选择“做好人,写坏的小说”为我的演讲题目时,我知道我选择了一个相对浅显却更为庄重的演说内容。我不希望在我演讲中,有欧洲人偏爱的那种幽默和笑声,而希望有如现在一样的安静和安静中被我们遗忘的思考和我们彼此交流的启发。  这是我今年内第二次到达西班牙。我已经知道西班牙和整个欧洲的许多国家,孩子们在10岁之前都要学习、理解一种被我们称为“公民手册”或为“公民须知”的那种庄严的文
我们的语文教学承当着怎样的任务,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教什么、怎样教?当我们拘泥于学科特点,过分强调学科性质,拘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套路,争论着是体现工具性还是体现人文性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陷入一个“圈子”,可能会一直在“语文王国的象牙塔”里津津乐道,沉浸于些许创新的得意之中。最近听人聊起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又翻阅了一批蓝本,不禁大吃一惊: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方向似乎有点偏,我们日常语文教学的功夫花得似乎有
广西大化县高级中学坐落于风光秀丽的红水河畔。学校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空气清新,四季如春,是壮乡瑶寨儿女读书的好去处。校园里书声琅琅,笑语盈盈,充满和谐生机并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在这书香雅韵、人文浓厚的校园里,一群德才兼备的语文老师,活跃三尺讲台,引领学生赶超时代潮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大化高中语文组共有27位教师,这是一支团结务实、昂扬向上、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先进队伍。其中特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