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眩晕症的病因和护理。
方法:对50例眩晕症患者实行辩证施护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通过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使症状明显减轻,发生率降低,提高了治愈率及生活质量。
结论:采取综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及适当的功能锻炼是治愈和减少眩晕症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眩晕症 辩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45-01
眩晕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它是因空间定位觉障碍产生的一种运动幻觉或错觉,患者出现主观空间定向觉错误,并且能够明确叙述自身转动或环境转动的现象[1],是一种常见疾病,可由多个系统疾病引起,以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多见(74.6%)[2]。现将我科2011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50例眩晕症患者的辩证施护报告如下。
1 临床分析
1.1 临床资料。2011年9月~20l2年3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0例眩晕症患者,无精神异常,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在26—76岁,给予对症治疗和相关护理后42例头晕消失,8例头晕改善。
1.2 临床特点。其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发作时视物旋转或倾倒,伴有恶心、呕吐,不敢睁眼。20例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昏,其中3例头痛剧烈,颈部强直,1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16例有耳鸣及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11例出现眼震;2例有视力障碍;1例有精神障碍如抑郁。个别患者有面部、上肢麻木、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及短暂的共济失调。
1.3 辅助检查。经颅多谱勒检查30例,其中25例异常,多提示椎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颈内动脉供血不足;颈椎x线片或CT检查30例发现颈椎病者,22例,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突出、生理弯曲变直、椎间孔狭窄、韧带钙化等;在发作时或发作1~2天后有38例做头CT检查,10例做头颅MRI检查,提示基底节区梗死12例,颞叶梗死2例,小脑梗死3例,延髓背外侧梗死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小脑出血2例,颅内肿瘤2例,脑萎缩9例。
2 辩证分型
2.1 脑血管性眩晕:脑血管性眩晕常见以下几种类型:①迷路卒中:又称内听脉血栓形成。②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③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VBI)或脑梗死。④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⑤颈动脉窦综合征。⑥颈性眩晕[3]:也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
2.2 内耳眩晕:为眩晕的最常见病因之一,病因不明。其典型症状是突发性剧烈的旋转性眩晕,伴有耳呜,波动性或渐进性听力减退或耳聋。患侧耳部胀满感、压迫感。
2.3 颅内肿瘤性眩晕:桥小脑角、脑干、小脑、第四脑室和大脑半球肿瘤均可发生眩晕,可由于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前庭系统,或因颅压高,使第四脑室底前庭神经核充血、肿胀而引起。
2.4 前庭神经元炎: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为病毒感染;病变部位在前庭神经末梢、前庭神经元、前庭神经(即核前部分)。本病多发于30~50岁,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2.5 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又称内耳耳石症。发病年龄30~60岁,老年人更常见。内耳耳石由于头位改变,重力作用而移位,刺激前庭神经末梢引起眩晕和眼震。
2.6 晕动病:由于乘飞机和车船时,内耳迷路受刺激引起前庭功能紊乱。
2.7 偏头痛性眩晕[4]:有偏头痛发作史及家族史及性别差异,女性多于男性。表现为眩晕发作,枕部疼痛,无神经系统及耳部症状体征。
2.8 多病因综合征:高血压、血脂紊乱、血流变异常、糖尿病、精神障碍等。其特点是兼有以上疾病,眩晕无明显的发作缓解期,常伴有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焦虑等。
3 辩证施护
3.1 一般护理。以热情和蔼可亲的态度关心和了解患者,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嘱患者避免情绪波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病室应整洁,空气新鲜,光线柔和,保持环境安静;注意观察发作前的先兆症状,如胸闷、泛恶、视物昏花等;起坐动作不宜过快,少做旋转、弯腰动作,行走时可借助手杖扶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日测血压、体温2次,高血压病患者,每4~6小时测血压1次,并记录,如发现患者言语謇涩、肢体麻木、活动不便、口眼歪斜等,应嘱患者卧床休息,并立即报告医生;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可多食水果、蔬菜、豆类、海带,尽量少食辛辣、肥腻、生冷、钠盐及酒烟;发作时呕吐严重不能进食者,应输液从静脉供给营养,稍缓则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2 辩证护理。
3.2.1 脑血管性眩晕。出血性疾病引起眩晕者,应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柔和,嘱其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引起情绪激动的外界因素,进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对于缺血性疾病引起眩晕者,嘱其积极配合治疗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对于颈性眩晕者,可用颈部牵引、理疗、按摩;适当应用血管扩张药、改善微循环药和维生素类等。
3.2.2 内耳眩晕。做好精神护理,劝导患者要心情舒畅;劝说其少生气、少动怒、解除忧虑、恐惧,消极悲观情绪,同时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保持心情愉快地接受治疗。此型患者常因体位改变而呕吐剧烈,故应在发作期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清淡少辛辣食品、忌烟酒。
3.2.3 颅内肿瘤性眩晕。嘱患者应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保持乐观的情绪,保持病室清洁、安静,不要从事责任性强的工作,忌辛辣、刺激的食物,进清淡、富营养的饮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3.2.4 前庭神经元炎性眩晕。由于前庭神经元炎是由来自上呼吸道的病毒或胃肠道等其他部位的病毒感染前庭神经及其神经末梢所致,在护理中积极进行健康教育,嘱其保持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观察抗病毒治疗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行心理护理,积极配合治疗。 3.2.5 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积极进行健康教育,采取Barbecue翻滚法和Epley手法进行体位复位治疗[5],指导和宣传手法复位方法对改善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重要性,加强手法复位前、复位时、复位后的心理护理,消除焦虑、恐惧情绪。
3.2.6 晕动病。护理中,嘱患者应保持安静、不动,病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新鲜,避免进食过多,进少油饮食,当发生呕吐时,及时清除呕吐物,减少不良刺激,也可根据医嘱应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止吐药等。
3.2.7 偏头痛性眩晕。积极了解家族史,护理方面嘱其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发病危险因素,减轻压力,坚持有氧运动,规律的睡眠;控制情绪,避免焦虑;避免服过量的雌激素,避免可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密切记录头晕的发作时间及发作前24小时食用的食物。女性在月经期保持情绪稳定。
3.2.8 多病因综合征。在护理中根据病情和医嘱,按时测量血压,行饮食护理,嘱其进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少食多餐,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有精神障碍者,加强安全护理,24小时留陪伴,防止情绪激动及忧思恼怒等不良刺激。
4 结果
通过对50例眩晕患者的辨证施护,认为首先要探明病因,抓住病机,对不同证型作出恰当的护理。对有基础疾病者,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症用药,了解家族史,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清淡的饮食,合理锻炼,戒烟限酒,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总之,临床上实行正确的对症治疗及精心的辨证护理,加之根据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不同的护理措施,并结合个体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护,均能缩短患者的病程,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素珍.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13
[2] 刘成杰.芩梅珠等.急诊眩晕症319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1,2(6):258
[3]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4] EggersSD.Migraine—related vertigo:diagnosisand treatment.Curr Pain Headche
[5] 冯扣兰,宋建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护理[M].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12,33(19):2178-2179
方法:对50例眩晕症患者实行辩证施护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患者通过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使症状明显减轻,发生率降低,提高了治愈率及生活质量。
结论:采取综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及适当的功能锻炼是治愈和减少眩晕症发生的关键。
关键词:眩晕症 辩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45-01
眩晕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它是因空间定位觉障碍产生的一种运动幻觉或错觉,患者出现主观空间定向觉错误,并且能够明确叙述自身转动或环境转动的现象[1],是一种常见疾病,可由多个系统疾病引起,以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多见(74.6%)[2]。现将我科2011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50例眩晕症患者的辩证施护报告如下。
1 临床分析
1.1 临床资料。2011年9月~20l2年3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0例眩晕症患者,无精神异常,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在26—76岁,给予对症治疗和相关护理后42例头晕消失,8例头晕改善。
1.2 临床特点。其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发作时视物旋转或倾倒,伴有恶心、呕吐,不敢睁眼。20例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昏,其中3例头痛剧烈,颈部强直,1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16例有耳鸣及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11例出现眼震;2例有视力障碍;1例有精神障碍如抑郁。个别患者有面部、上肢麻木、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及短暂的共济失调。
1.3 辅助检查。经颅多谱勒检查30例,其中25例异常,多提示椎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颈内动脉供血不足;颈椎x线片或CT检查30例发现颈椎病者,22例,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突出、生理弯曲变直、椎间孔狭窄、韧带钙化等;在发作时或发作1~2天后有38例做头CT检查,10例做头颅MRI检查,提示基底节区梗死12例,颞叶梗死2例,小脑梗死3例,延髓背外侧梗死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小脑出血2例,颅内肿瘤2例,脑萎缩9例。
2 辩证分型
2.1 脑血管性眩晕:脑血管性眩晕常见以下几种类型:①迷路卒中:又称内听脉血栓形成。②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③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VBI)或脑梗死。④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⑤颈动脉窦综合征。⑥颈性眩晕[3]:也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
2.2 内耳眩晕:为眩晕的最常见病因之一,病因不明。其典型症状是突发性剧烈的旋转性眩晕,伴有耳呜,波动性或渐进性听力减退或耳聋。患侧耳部胀满感、压迫感。
2.3 颅内肿瘤性眩晕:桥小脑角、脑干、小脑、第四脑室和大脑半球肿瘤均可发生眩晕,可由于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前庭系统,或因颅压高,使第四脑室底前庭神经核充血、肿胀而引起。
2.4 前庭神经元炎: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为病毒感染;病变部位在前庭神经末梢、前庭神经元、前庭神经(即核前部分)。本病多发于30~50岁,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2.5 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又称内耳耳石症。发病年龄30~60岁,老年人更常见。内耳耳石由于头位改变,重力作用而移位,刺激前庭神经末梢引起眩晕和眼震。
2.6 晕动病:由于乘飞机和车船时,内耳迷路受刺激引起前庭功能紊乱。
2.7 偏头痛性眩晕[4]:有偏头痛发作史及家族史及性别差异,女性多于男性。表现为眩晕发作,枕部疼痛,无神经系统及耳部症状体征。
2.8 多病因综合征:高血压、血脂紊乱、血流变异常、糖尿病、精神障碍等。其特点是兼有以上疾病,眩晕无明显的发作缓解期,常伴有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减退、焦虑等。
3 辩证施护
3.1 一般护理。以热情和蔼可亲的态度关心和了解患者,消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嘱患者避免情绪波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病室应整洁,空气新鲜,光线柔和,保持环境安静;注意观察发作前的先兆症状,如胸闷、泛恶、视物昏花等;起坐动作不宜过快,少做旋转、弯腰动作,行走时可借助手杖扶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日测血压、体温2次,高血压病患者,每4~6小时测血压1次,并记录,如发现患者言语謇涩、肢体麻木、活动不便、口眼歪斜等,应嘱患者卧床休息,并立即报告医生;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可多食水果、蔬菜、豆类、海带,尽量少食辛辣、肥腻、生冷、钠盐及酒烟;发作时呕吐严重不能进食者,应输液从静脉供给营养,稍缓则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3.2 辩证护理。
3.2.1 脑血管性眩晕。出血性疾病引起眩晕者,应保持环境安静,光线柔和,嘱其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引起情绪激动的外界因素,进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对于缺血性疾病引起眩晕者,嘱其积极配合治疗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对于颈性眩晕者,可用颈部牵引、理疗、按摩;适当应用血管扩张药、改善微循环药和维生素类等。
3.2.2 内耳眩晕。做好精神护理,劝导患者要心情舒畅;劝说其少生气、少动怒、解除忧虑、恐惧,消极悲观情绪,同时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保持心情愉快地接受治疗。此型患者常因体位改变而呕吐剧烈,故应在发作期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清淡少辛辣食品、忌烟酒。
3.2.3 颅内肿瘤性眩晕。嘱患者应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保持乐观的情绪,保持病室清洁、安静,不要从事责任性强的工作,忌辛辣、刺激的食物,进清淡、富营养的饮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3.2.4 前庭神经元炎性眩晕。由于前庭神经元炎是由来自上呼吸道的病毒或胃肠道等其他部位的病毒感染前庭神经及其神经末梢所致,在护理中积极进行健康教育,嘱其保持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观察抗病毒治疗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行心理护理,积极配合治疗。 3.2.5 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积极进行健康教育,采取Barbecue翻滚法和Epley手法进行体位复位治疗[5],指导和宣传手法复位方法对改善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重要性,加强手法复位前、复位时、复位后的心理护理,消除焦虑、恐惧情绪。
3.2.6 晕动病。护理中,嘱患者应保持安静、不动,病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新鲜,避免进食过多,进少油饮食,当发生呕吐时,及时清除呕吐物,减少不良刺激,也可根据医嘱应用抗组织胺药、抗胆碱药、止吐药等。
3.2.7 偏头痛性眩晕。积极了解家族史,护理方面嘱其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发病危险因素,减轻压力,坚持有氧运动,规律的睡眠;控制情绪,避免焦虑;避免服过量的雌激素,避免可诱发偏头痛的食物,密切记录头晕的发作时间及发作前24小时食用的食物。女性在月经期保持情绪稳定。
3.2.8 多病因综合征。在护理中根据病情和医嘱,按时测量血压,行饮食护理,嘱其进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少食多餐,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有精神障碍者,加强安全护理,24小时留陪伴,防止情绪激动及忧思恼怒等不良刺激。
4 结果
通过对50例眩晕患者的辨证施护,认为首先要探明病因,抓住病机,对不同证型作出恰当的护理。对有基础疾病者,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症用药,了解家族史,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清淡的饮食,合理锻炼,戒烟限酒,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总之,临床上实行正确的对症治疗及精心的辨证护理,加之根据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不同的护理措施,并结合个体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护,均能缩短患者的病程,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素珍.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13
[2] 刘成杰.芩梅珠等.急诊眩晕症319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1,2(6):258
[3] 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4] EggersSD.Migraine—related vertigo:diagnosisand treatment.Curr Pain Headche
[5] 冯扣兰,宋建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护理[M].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12,33(19):2178-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