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出露地表的矿床数量逐步减少,找矿方向由浅部找矿转向深矿,难度加大。文章提出了制约深部找矿的三点因素:(1)成矿理论;(2)矿化信息提取;(3)地质人才。提出解决深部找矿三大途径。
【关键词】深部找矿;制约因素
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程度的逐年提高,地表露头矿和浅部矿愈来愈少;但由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进一步增加,现阶段探明矿床的资源储量已满足不了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深部找矿(地表以下500米至地表以下1500米)逐渐成为今后地质找矿的必然之路。那么“制约深部找矿的因素”是什么呢?主要就是成矿理论、矿化信息提取、地质人才这三大因素。
1. 基础因素
成矿的理论现阶段,世界上成矿理论研究日渐深入和丰富,新的矿床成因理论和认识不断出现,如深部流体(成矿)作用理论、矿床成矿系列理论、矿床模式理论、地质力学理论、地质异常理论、成矿系统理论、地球化学块体理论等,它们的出现及发展对深部找矿突破具有指导性作用。没有运用成矿理论进行深部找矿,就会失去深部找矿的底层基础,找矿工作进入乱找、难找、找不到的局面。成矿理论是制约深部找矿的基础性因素。
1.1深部流体(成矿)作用理论。近十年来的地壳流体研究成果表明,地壳深部存在着大规模的流体活动。有流体活动特别是有大规模流体活动的地方就有形成矿床的可能,对那些与流体运动密切相关的Au、Ag、Zn、Cu、Sb、Hg、Sn等矿床来说尤为如此。因此,地壳深部,特别是地壳深部较浅处3~5Km范围内,在一定的构造岩性条件下发生矿化富集、形成矿体应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这就为地质人员从已知矿田、矿带、礦床开展深部探矿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理论依据。
1.2矿床成矿系列理论。矿床成矿系列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在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与一定的地质成矿作用有关,在不同地质构造部位形成的不同矿种、不同类型并具有成因联系的矿床自然组合。属于这种组合的矿床在不同层次上发生相互联系。按层次可将成矿系列分为:成矿系列组合、成矿系列类型、成矿系列、成矿亚系列、矿床式和矿床共六个序次。成矿系列的概念,采用成矿分析理论基础,对促进成矿预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年,陈毓川院士又进一步提出成矿谱系的概念:认为成矿系列是一定地质历史时期的产物,与一定的构造旋回有关。地质演化具有多旋回性,成矿系列也必然有多旋回的特点,而且特点是有变化的。可以把特定区域成矿作用的演化历史与分布规律称为成矿谱系。通过建立成矿谱系,从整个地质历史时期审视特定区域内成矿分布的时空规律,评价找矿的战略意义。在此基础上,也有人提出“全位成矿”与“缺位找矿”等观点。这一理论为深部找矿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 关键性因素
2.1矿化信息的提取任何一种矿都赋存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中,有其特定的成矿地质条件,这是地质找矿的前提。一个矿床和它所处的区域地质条件,又有物性差异,并通过不同的岩石建造所形成的不同磁性、电性、密度等等表现出来,从而造成了不同的地球物理场。不同的岩石建造产生不同的化学性质,这种差异又形成了不同的地球化学场。在找矿勘查中,人们通过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认为成矿有利地段的物理场、化学场提取信息,从而判断是否有矿体存在及矿体存在的形态分布,然后实施工程验证。能直接指示矿体存在的信息及矿体存在形态分布的信息称为“直接矿化信息”。直接矿化信息成功提取与否关系到找矿重大突破。在出露矿、浅表矿找矿时期,地质找矿的基础是浅表、地表露头,矿化信息取得相对简单。
2.2上世纪50~70年代,地质人员采用直接找矿方法,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跑野外,用双脚去发现地表露头,凭着丰富的经验,提取各种找矿矿化信息等。把辨认矿化直接信息的能力从人类肉眼的百分之几提高到百万分之几,根据地球化学方法圈出的异常是一种矿化“微露头”,是地质找矿直接信息“朴真”特性的延续,起着直接信息的独特作用。直接信息是提取矿化信息中的最可靠信息,所以地球化学方法在浅表找矿期起到先导作用,形成现在的找矿技术体系:“区域化探扫面作为先导,地质填图为基础,地质地化综合剖面横切异常,针对异常采用物探追索其延伸,地表浅部工程揭露、再实施少量钻探工程深部验证。”化探、地质、物探、探矿工程等学科只要按照科学规范行事,大多数情况都能提取到较多直接矿化信息,然后依据直接矿化信息找到矿床。用单学科技术进行矿化信息提取,进行深部找矿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应看到多学科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互补性。地质学需要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提取的深部间接信息;地球物理需要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的帮助,将物理场信息转化为地质、矿产等信息;地球化学同样需要地质学帮助解决异常的成因,需要地球物理确定异常深部的定位等。
2.3多学科之间这种相互依赖、彼此互补关系,决定了进行深部找矿在矿化信息提取方面,要建立新一代具有“多学科技术合作融合”特性的找矿技术体系。要取得深部找矿的好成果,必须依靠科技,发展新技术,建立新一代“矿化信息提取”的找矿技术体系。
2.4至于新一代“矿化信息提取”的找矿技术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
(1)大探测深度: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好、抗干扰能力强
等特性,能取得深部直接矿化的信息,探测深度达1000m以上。
(2)集成性和综合性:强调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学科技术融合与集成。以地质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促进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等资料的融合。
(3)快捷有效:能够在野外快速推广,方便应用,成本相对较低,并能获得良好的实际找矿效果。
3. 重要性因素
(1)地质人才成矿理论预测的不确定性很大,深部找矿中的成矿理论只是在宏观上指导地质人员选择大范围攻深区域,在新一代找矿技术体系尚未建立情况下,如何迅速逐步缩小攻深靶区,需要地质人才来解决。只有地质人才才能从控矿地质因素入手,地质技术不管如何先进,最终必须通过地质人才去操作和识别其探测到的深部信息。地质人才是深部找矿过程中能动性最好的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在分析加强地质人才培养等问题时指出:地质人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地质人才,再创新的成矿理论也只是理论,再尖端的找矿技术也只是技术,无法发挥其作用。只有通过地质人才掌握成矿理论、运用找矿技术,发挥了理论、技术的作用,深部找矿成果才会有所显现。应把人才、理论、技术形成一个很好的找矿整体。
(2)要取得深部找矿成果,必须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提高野外津贴标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按参与深部找矿及开采项目贡献大小来进行分配的新机制。加强地质人才队伍培养和人才业务能力建设,把地质人才培养与深部找矿项目组织实施紧密结合,培育和造就地质类创新型人才,更好地开展深部找矿工作,取得更大的深部找矿成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制约深部找矿成果的三大因素是:成矿理论、矿化信息提取和地质人才。针对三大制约因素,提出深部找矿三大途径:
(1)加强成矿理论的学习、吸收、发展、创新;(2)发展新技术,建立新一代具“多学科技术融合”特性的找矿技术体系;(3)建立健全地质人才开发和管理体制。加强成矿理论的学习、吸收、发展和创新,建立新一代找矿技术体系,在健全地质人才管理体制下,通过踏实工作,必定能取得找矿突破成果。
参考文献
[1]叶天竺等.金属矿床深部找矿中的地质研究.中国地质.
[2]王庆乙,胡玉平.金属资源的紧缺与隐伏矿找矿的思考.地质与勘探.
[文章编号]1006-7619(2013)10-18-892
【关键词】深部找矿;制约因素
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程度的逐年提高,地表露头矿和浅部矿愈来愈少;但由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进一步增加,现阶段探明矿床的资源储量已满足不了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深部找矿(地表以下500米至地表以下1500米)逐渐成为今后地质找矿的必然之路。那么“制约深部找矿的因素”是什么呢?主要就是成矿理论、矿化信息提取、地质人才这三大因素。
1. 基础因素
成矿的理论现阶段,世界上成矿理论研究日渐深入和丰富,新的矿床成因理论和认识不断出现,如深部流体(成矿)作用理论、矿床成矿系列理论、矿床模式理论、地质力学理论、地质异常理论、成矿系统理论、地球化学块体理论等,它们的出现及发展对深部找矿突破具有指导性作用。没有运用成矿理论进行深部找矿,就会失去深部找矿的底层基础,找矿工作进入乱找、难找、找不到的局面。成矿理论是制约深部找矿的基础性因素。
1.1深部流体(成矿)作用理论。近十年来的地壳流体研究成果表明,地壳深部存在着大规模的流体活动。有流体活动特别是有大规模流体活动的地方就有形成矿床的可能,对那些与流体运动密切相关的Au、Ag、Zn、Cu、Sb、Hg、Sn等矿床来说尤为如此。因此,地壳深部,特别是地壳深部较浅处3~5Km范围内,在一定的构造岩性条件下发生矿化富集、形成矿体应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这就为地质人员从已知矿田、矿带、礦床开展深部探矿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理论依据。
1.2矿床成矿系列理论。矿床成矿系列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在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与一定的地质成矿作用有关,在不同地质构造部位形成的不同矿种、不同类型并具有成因联系的矿床自然组合。属于这种组合的矿床在不同层次上发生相互联系。按层次可将成矿系列分为:成矿系列组合、成矿系列类型、成矿系列、成矿亚系列、矿床式和矿床共六个序次。成矿系列的概念,采用成矿分析理论基础,对促进成矿预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年,陈毓川院士又进一步提出成矿谱系的概念:认为成矿系列是一定地质历史时期的产物,与一定的构造旋回有关。地质演化具有多旋回性,成矿系列也必然有多旋回的特点,而且特点是有变化的。可以把特定区域成矿作用的演化历史与分布规律称为成矿谱系。通过建立成矿谱系,从整个地质历史时期审视特定区域内成矿分布的时空规律,评价找矿的战略意义。在此基础上,也有人提出“全位成矿”与“缺位找矿”等观点。这一理论为深部找矿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 关键性因素
2.1矿化信息的提取任何一种矿都赋存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中,有其特定的成矿地质条件,这是地质找矿的前提。一个矿床和它所处的区域地质条件,又有物性差异,并通过不同的岩石建造所形成的不同磁性、电性、密度等等表现出来,从而造成了不同的地球物理场。不同的岩石建造产生不同的化学性质,这种差异又形成了不同的地球化学场。在找矿勘查中,人们通过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认为成矿有利地段的物理场、化学场提取信息,从而判断是否有矿体存在及矿体存在的形态分布,然后实施工程验证。能直接指示矿体存在的信息及矿体存在形态分布的信息称为“直接矿化信息”。直接矿化信息成功提取与否关系到找矿重大突破。在出露矿、浅表矿找矿时期,地质找矿的基础是浅表、地表露头,矿化信息取得相对简单。
2.2上世纪50~70年代,地质人员采用直接找矿方法,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跑野外,用双脚去发现地表露头,凭着丰富的经验,提取各种找矿矿化信息等。把辨认矿化直接信息的能力从人类肉眼的百分之几提高到百万分之几,根据地球化学方法圈出的异常是一种矿化“微露头”,是地质找矿直接信息“朴真”特性的延续,起着直接信息的独特作用。直接信息是提取矿化信息中的最可靠信息,所以地球化学方法在浅表找矿期起到先导作用,形成现在的找矿技术体系:“区域化探扫面作为先导,地质填图为基础,地质地化综合剖面横切异常,针对异常采用物探追索其延伸,地表浅部工程揭露、再实施少量钻探工程深部验证。”化探、地质、物探、探矿工程等学科只要按照科学规范行事,大多数情况都能提取到较多直接矿化信息,然后依据直接矿化信息找到矿床。用单学科技术进行矿化信息提取,进行深部找矿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应看到多学科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互补性。地质学需要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提取的深部间接信息;地球物理需要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的帮助,将物理场信息转化为地质、矿产等信息;地球化学同样需要地质学帮助解决异常的成因,需要地球物理确定异常深部的定位等。
2.3多学科之间这种相互依赖、彼此互补关系,决定了进行深部找矿在矿化信息提取方面,要建立新一代具有“多学科技术合作融合”特性的找矿技术体系。要取得深部找矿的好成果,必须依靠科技,发展新技术,建立新一代“矿化信息提取”的找矿技术体系。
2.4至于新一代“矿化信息提取”的找矿技术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
(1)大探测深度: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好、抗干扰能力强
等特性,能取得深部直接矿化的信息,探测深度达1000m以上。
(2)集成性和综合性:强调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学科技术融合与集成。以地质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促进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等资料的融合。
(3)快捷有效:能够在野外快速推广,方便应用,成本相对较低,并能获得良好的实际找矿效果。
3. 重要性因素
(1)地质人才成矿理论预测的不确定性很大,深部找矿中的成矿理论只是在宏观上指导地质人员选择大范围攻深区域,在新一代找矿技术体系尚未建立情况下,如何迅速逐步缩小攻深靶区,需要地质人才来解决。只有地质人才才能从控矿地质因素入手,地质技术不管如何先进,最终必须通过地质人才去操作和识别其探测到的深部信息。地质人才是深部找矿过程中能动性最好的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在分析加强地质人才培养等问题时指出:地质人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地质人才,再创新的成矿理论也只是理论,再尖端的找矿技术也只是技术,无法发挥其作用。只有通过地质人才掌握成矿理论、运用找矿技术,发挥了理论、技术的作用,深部找矿成果才会有所显现。应把人才、理论、技术形成一个很好的找矿整体。
(2)要取得深部找矿成果,必须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地质人才开发机制和管理体制,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提高野外津贴标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按参与深部找矿及开采项目贡献大小来进行分配的新机制。加强地质人才队伍培养和人才业务能力建设,把地质人才培养与深部找矿项目组织实施紧密结合,培育和造就地质类创新型人才,更好地开展深部找矿工作,取得更大的深部找矿成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制约深部找矿成果的三大因素是:成矿理论、矿化信息提取和地质人才。针对三大制约因素,提出深部找矿三大途径:
(1)加强成矿理论的学习、吸收、发展、创新;(2)发展新技术,建立新一代具“多学科技术融合”特性的找矿技术体系;(3)建立健全地质人才开发和管理体制。加强成矿理论的学习、吸收、发展和创新,建立新一代找矿技术体系,在健全地质人才管理体制下,通过踏实工作,必定能取得找矿突破成果。
参考文献
[1]叶天竺等.金属矿床深部找矿中的地质研究.中国地质.
[2]王庆乙,胡玉平.金属资源的紧缺与隐伏矿找矿的思考.地质与勘探.
[文章编号]1006-7619(2013)10-1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