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关键词:数学学习;
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108-001
数字学习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实现意义的建构呢?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一、自由民主。创设自主探索的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无拘无束地交流、探讨,必须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程激励自主。只有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享受自由愉快的数学乐趣,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二、创设情境。诱发自主探索的动机
创设.隋境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有—位老师是这样没计的:
1.课前先组织两位同学进行跳绳比赛:第一个同学跳3次,另一个同学跳4次,每次跳绳时间是1分钟,其他同学生作好记录。
2.上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下面两张统计表:
陈明同学跳绳情况如下:朱珠同学跳绳情况如下!
师:你认为陈明和朱珠谁是今天比赛的冠军?
生1:朱珠是冠军,因为她跳的总个数比陈明多。
生2:陈明是冠军,因为他每次跳的个数都在130个以上,而朱珠有两次是118个和120个。
生3:我不同意他俩的说法,因为陈明和的珠跳的次数不同,这样比较不公平。
师:那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生4:我认为让陈明再多跳一次后进行比较,就公平了。
生5:我认为把朱珠第4次跳的不算,然后进行比较就公平了。
师:如果就这样进行比较,你有没有好的办法?
学生陷入深思,窃窃私语,有一学生举起了手。
生6:是不是可以比较两人平均每次跳多少个,谁多谁就是冠军?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在以上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使教学对学生产生一种很强的吸引力,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
三、提供材料,激活自主探索的过程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讨论、去探索、去发现、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教学的两个片断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片断一:教师首先投影出示下图:
然后让学生思考:图中圆锥①到圆锥②、圆锥③是怎样变化的?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圆锥①到圆锥②底面积不变,高变大了;圆锥①到圆锥③高不变,底面积变大了。接着,教师就问:你觉得这三个圆锥的体积谁最小?学生通过观察和已有的知识得出圆锥①的体积最小。最后,教师又问:那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哪些条件有关?学生运用刚才观察、思考、讨论所获得的信息,认为圆锥的体积与底面积、高有关。这样,既为新生知的教学作了铺垫,也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片断二:(在复习了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后)
师:如果把长方形、三角形这两个图形都沿着高旋转一周,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生:长方形旋转一周会得到圆柱;三角形旋转一周会得到圆锥。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如下图)
师:那么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是相等的,圆柱和圆锥高也是相等的。
师:那么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l:圆锥体积比与他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小。
生2:因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所以旋转一周后得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一半。
生3:我把圆锥倒放在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面,发现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的1/3不到,但比1/4要多。
生4:我猜想: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可能是圆柱体积的1/4。
在以上两个片断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敢于猜想并富于猜想,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认知发生冲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愿望。四、反馈调控。培养自主探索的能力
反馈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评价、教学,及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既可有效地调整教与学的距离,改进教法,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又能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有一个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
生:我发现圆柱形物体里面都是空空的。
师:圆柱形物体都是空心的,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因为有的圆柱形实物是实心的。
师:你们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
生1:蜡烛。
生2:固体胶
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提供反例,自我反思,拓展了认知,加深了对圆柱本质特征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五、实践应用.拓宽自主探索的空间
课外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宽吸收信息的渠道,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接受层面向知识的应用层面推进,因此,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经常组织学生参与调查、走访、实际应用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
关键词:数学学习;
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108-001
数字学习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实现意义的建构呢?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
一、自由民主。创设自主探索的氛围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无拘无束地交流、探讨,必须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程激励自主。只有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享受自由愉快的数学乐趣,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二、创设情境。诱发自主探索的动机
创设.隋境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有—位老师是这样没计的:
1.课前先组织两位同学进行跳绳比赛:第一个同学跳3次,另一个同学跳4次,每次跳绳时间是1分钟,其他同学生作好记录。
2.上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下面两张统计表:
陈明同学跳绳情况如下:朱珠同学跳绳情况如下!
师:你认为陈明和朱珠谁是今天比赛的冠军?
生1:朱珠是冠军,因为她跳的总个数比陈明多。
生2:陈明是冠军,因为他每次跳的个数都在130个以上,而朱珠有两次是118个和120个。
生3:我不同意他俩的说法,因为陈明和的珠跳的次数不同,这样比较不公平。
师:那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生4:我认为让陈明再多跳一次后进行比较,就公平了。
生5:我认为把朱珠第4次跳的不算,然后进行比较就公平了。
师:如果就这样进行比较,你有没有好的办法?
学生陷入深思,窃窃私语,有一学生举起了手。
生6:是不是可以比较两人平均每次跳多少个,谁多谁就是冠军?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在以上过程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使教学对学生产生一种很强的吸引力,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
三、提供材料,激活自主探索的过程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讨论、去探索、去发现、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教学的两个片断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片断一:教师首先投影出示下图:
然后让学生思考:图中圆锥①到圆锥②、圆锥③是怎样变化的?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圆锥①到圆锥②底面积不变,高变大了;圆锥①到圆锥③高不变,底面积变大了。接着,教师就问:你觉得这三个圆锥的体积谁最小?学生通过观察和已有的知识得出圆锥①的体积最小。最后,教师又问:那你认为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哪些条件有关?学生运用刚才观察、思考、讨论所获得的信息,认为圆锥的体积与底面积、高有关。这样,既为新生知的教学作了铺垫,也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片断二:(在复习了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后)
师:如果把长方形、三角形这两个图形都沿着高旋转一周,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生:长方形旋转一周会得到圆柱;三角形旋转一周会得到圆锥。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如下图)
师:那么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是相等的,圆柱和圆锥高也是相等的。
师:那么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l:圆锥体积比与他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小。
生2:因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所以旋转一周后得到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一半。
生3:我把圆锥倒放在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面,发现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的1/3不到,但比1/4要多。
生4:我猜想: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可能是圆柱体积的1/4。
在以上两个片断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敢于猜想并富于猜想,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认知发生冲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索愿望。四、反馈调控。培养自主探索的能力
反馈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评价、教学,及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既可有效地调整教与学的距离,改进教法,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又能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有一个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
生:我发现圆柱形物体里面都是空空的。
师:圆柱形物体都是空心的,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因为有的圆柱形实物是实心的。
师:你们能举个例子来说明吗?
生1:蜡烛。
生2:固体胶
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提供反例,自我反思,拓展了认知,加深了对圆柱本质特征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五、实践应用.拓宽自主探索的空间
课外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宽吸收信息的渠道,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接受层面向知识的应用层面推进,因此,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经常组织学生参与调查、走访、实际应用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