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联系生活“活”教语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zhang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制订、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付诸实施后,笔者先后使用过“人教版”和“苏教版”初中教材,研究过其它版本的教材,除领略了它们全新的理念外,最深的感受莫过于它们都遵循了“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的教材编写原则,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尤其是“人教版”综合性学习专题的设置,牢牢把握了学生生活的主线,写作和口语交际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这一教材编写理念,无疑使语文教学回归了本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欲望。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施者,教学的组织和参与者,就应该重视这一理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去活学活用新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联系学生的生活,“活”教语文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认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语文学习主要靠学生自主、自觉,靠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教给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凭自己较丰厚的语文素养去引导和激发学生旺盛而持久的学习情趣,凭自己的学习经验去陶冶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正因为如此,要学生去联系生活活学语文,教师就得煞费苦心甚至可以说是苦心孤诣地去诱导学生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1.要从感性的角度去引导。
  初中学生,正处在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认知阶段,他们最容易被新、奇、异、美的事物感动。语文老师如果能抓住这一点,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求新求异思维,从存在或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人、事、物,情、景、理入手,引导他们感悟生活,领悟其中的奥妙,就很容易激发他们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每年的第一次寒冷、第一次酷热、第一次最强烈的台风,久晴后的第一场雨,久雨后的第一次天晴,等等,都是语文学习的好材料。语文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悟这些“第一次”,然后作文。如果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有立竿见影的提高,就要马上采取读例文、出小报、推荐投稿等激励措施,巩固成果;用开感悟、体验会等形式给有收获的学生,提供交流、展示平台,让他们谈切身体会。这样做,其他学生定能从这些“榜样”“模范”们的事例中,深刻感悟到生活与语文关系之密切,找到学习的捷径。
  2.课文教学要教给学生联系生活“活”学语文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教学,虽然我们不一定从文学的角度去鉴赏,但只有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分析,学生才能学有所得,或者说学而多得。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语文教育界就语文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展开过教学大讨论,认为“少慢差费”是问题的根源。为什么会“少慢差费”呢?学术界没形成共识,但教学离开学生的认知水平、脱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是主要原因之一。新教材跟旧教材相比,无论是课文,还是综合性学习,都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我们的教学就更有理由引导学生去感受教材所赋予的生活魅力。譬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中的广告词学习,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去收集整理各类商业广告,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分类品评广告遣词用语的形式、技巧和手法,我们只需作点拨式的讲解,学生即可体会广告词与语文、商品及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其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又譬如学鲁迅的《风筝》,我们可以边教课文边让学生联系实践,说或写童年时期类似的生活经历;也可以谈谈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学学主题的提炼方法,等等。学朱自清的《春》,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对春草、春树、春花、春雨的感受、体验,去“悟”作家描写这类事物的角度和技法,从对比中找到可资学习借鉴的绝妙之处,反省自己观察体验生活的不足之处、语言储备的贫乏之处,写作技法的蹩脚之处等。这样做,课文教学的“例子”作用才能充分显现,学生观察、体验和加工生活的能力才能显著提高。
  3.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写作范例,去感化学生“活”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名作家的创作经验虽然魅力无穷,但学生往往觉得太高深、太遥远,可望而不可及,容易产生可“登堂”却不能“入室”的心理障碍。语文老师本身的创作实例或下水作文最具吸引力、感染力,最有说服力,因为教师完全可以和学生一起感受同一生活,并把它诉诸文字。这样的写作实例,既能让学生对老师的写作指导心悦诚服,又能使他们觉得文学创作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收到激励他们留心观察体验生活,多下功夫积累语言材料,多花时间饶有兴味写作的效果。这方面,笔者有较深刻的体会。2008年,笔者在学校开设了“古代诗歌鉴赏和写作专题”研究课。“神六”发射升空那天,辅导课刚好上完古代格律诗的鉴赏和写作,笔者便要求学生仔细观看电视台直播“神六”发射、运行及返回的新闻,并对学生说老师要和他们一起写作格律诗。第二天上语文课时,笔者把自己连夜赶写的《七律·贺“神六”》作为教学素材,把自己酝酿诗的过程和感受详细讲给学生听,把写作时字词的推敲和斟酌过程加以剖析,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与写作的关系,明白诗歌写作确有奥秘:一定要对写作对象有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但并不神秘,只要留心写作对象,具备一定的语文修养,谁都可以成为诗人。教师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把自己的写作体会作为教学素材,比讲授课文更能激发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技巧
  
  语文学习主要靠学生自觉,靠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师的作用主要是教给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凭自己较丰厚的语文素养去激发学生旺盛而持久的学习情趣,凭自己的学习经验去陶冶学生的语文学习品质,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语文同样要注重方法和技巧指导。
  1.要教会学生用感觉器官去细心观察体验生活。
  这是教师一提,学生就懂,卑之无甚高论的问题。但我们的学生观察体验生活时却常常被忽视,非教师启发不可。笔者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水平只停留在能识别文章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而不太懂这些描写是用什么感觉器官感受到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用一堂课的时间,既教他们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和作用,也教他们怎样用各种感觉器官多角度去感受同一事物,并以课堂及周边环境作为实例,让他们去实践,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教后面的课文,如《生命,生命》、《春》、《济南的冬天》等,只要一点,学生就明白了;要他们写自己的生活,不少学生能把真实、具体的感受从多个角度用文字描述出来。由此可见,方法和技巧指导很重要。
  2.要启发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感悟课文。
  我们都知道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因为他们感受生活的能力比一般人强,“在一些平常事物上却能发现那些闪光发亮的东西,能够代表一个人最特出的性格”。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笔者深刻体会到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非引导他们用心“悟”不可。这种“悟”包括从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文章中“悟”——读别人的文章,其实是在“悟”别人的生活;“悟”自己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在用“心”写文章。正因为如此,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感悟生活,感悟课文的方法——用“心”去“悟”。为了让学生学会“悟”,笔者上过一次以“树与人”为话题的综合性学习课。我校是百年老校,校园树种繁多,姿态各异:有的像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有的如雍容典雅的贵妇人;有的似彬彬有礼的谦恭君子,有的是桀骜不驯的猛张飞,有的像纤细柔软弱的病西施……其中艺术馆和饭堂一带的树尤其有特色,但学生往往视而不见,见其形而不知其神,不能发掘“树”的人格魅力。于是笔者把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索月球奥秘”改为“树与人”,利用一堂课的时间,带学生到学校艺术馆和饭堂前观察、体验树,希望他们能“悟”到树的人格。笔者要求学生:①认真细致观察各类树的形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去“悟”树的“形”与“神”;②用比较法“悟”出树的“形”“神”跟人的“形”“神”的相同相通或相异之处;③把观察思考写成文章;④观察过程中有疑问可以讨论,有疑惑可以问老师。整堂课,学生情趣盎然,思维活跃,想象力、思维力并不比笔者逊色。部分学生的作文情文并茂,笔者不得不感叹他们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课文的学习也是一样,我们往往只注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忽视了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跟文本对话,因而学生从小学到中学读了几百甚至几千篇文章,写起文章来,仍然是搔破头皮也找不到写作章法和套路。笔者曾作过一次问卷调查,要求学生真实回答以下问题:①你写作文时会不会联系学过的课文写法?②你学过、背诵过的文章,对你写作文有过帮助的有多少篇?大部分学生答的都是“不会”“不多”。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没学透,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地学精读课文、背指定篇目,留下的印象不深,甚至除记得题目,其它都丢得干干净净了;二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组织教学。为改变这种现状,教朱自清的《春》时,笔者采用比较法,联系当时的秋天景色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把校园的草、花跟课文比较,把顺德的秋风跟课文中的春风比较,找出其异同,然后用课文的写法去写顺德的秋天。这篇课文的教学和作文讲评共花了五节课,耗时确实多,但从学生作文反馈出来的信息来看,笔者觉得值得,因为学生学会了实在的东西。
  
  三、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校园生活的语文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
  
  我校学生大多数每周要上五天半课,除寒暑假和“五一”“十一”这两个黄金周外,基本上是在学校生活、学习,很难有机会去感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新课标虽然设置了许多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专题,但基于安全的考虑,学校、家长和老师很难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社会生活空间。这点对学生学好语文的确不利,但只要我们语文老师有心,校园这个小社会仍有许多资源能够被开发和利用,足可以弥补学生因活动空间不足造成生活资源不足的负面影响。
  第一,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特定活动,都可以作为狭义的社会生活去发掘。我们应该事前提醒学生去感悟。
  第二,我们要利用语文课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与。
  第三,我们还可以利用语文课的时间到教室外去开展活动,让学生去跟大自然亲密接触。当然,这种课我们得有明确的任务和目的,得从学语文的角度去活动,否则很容易使语文教学边缘化。
  叶圣陶说:“作家的生活是充实的。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既行。”(见叶圣陶《作文论·谈作文的“源头”时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联系学生生活去“活”教,才能让学生“活”学“活”用,才能让学生做“生活充实”的主人。
其他文献
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文学教育受到严重的冲击,已影响到语文素质教育的整体实施。学生的人文精神失落,不只是语文能力的下降,还涉及整个学生群体的素质异化问题。本文试图就加强初中学生文学能力的问题作一探讨。  文学作为社会科学,对人的精神培养有着巨大的作用,文学修养能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高尚的人格、乐观的志趣。我国的教育历来有重视文学教育的教化作用的传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巩固,从而形成能力,是每个教师努力从事的目的。然而,由于有些课文作者写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教师讲解费力较多,而学生收获并不大,往往事倍功半。根据这一教学现象,为提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际中,我采用了以画代讲的教学手段,在现代文教学、古文教学、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意境及个人的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下面就此浅谈自己的教
西瓜与青蒜、青菜(春、夏小青菜,越冬菜)及土豆(春马铃薯)的间套种植,是笔者根据其不同生育习性与生长季节,而试验探索成功的又一理想的多熟立体复种模式。因在周年生产过程
口才既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说话训练是毋庸置疑的.在此过程中,我采取了不拘一格的形式.让学生敢于开口说话.并能够在讲台上,面对全
一、什么是问题小小说在新时期文学的百花园里,小小说以它独特的结构形态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得到了迅捷的发展,成为读者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引起了评论家的注目。小小说形式
<正> 前《大公报》记者顾建平(1908—1982),致力于新闻事业50年,度过了很不平凡的一生。突出的事迹有四项:(一)1937年天津沦陷后,他在“孤岛”编印地下油印小报,宣传鼓动抗日,历时两年;(二)1941年和1943年,在云南省“无报区”,参与两种日报的刨办工作;(三)1949年重庆市解放前夕,他在《大公报》用假电头发表延安广播电台广播的战讯。他还被国民党逮捕,投入中美合作所的“白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师落实学科计划和进行课堂活动的纽带,也是向学生输入语言信息的一种途径,它兼有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双重功能。教师要使课堂提问设计得合理、恰当和有意义,就必须注重提问的质量,讲究提问的策略。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就语文课堂提问技巧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提问 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在深
本研究以RT-PCR分别扩增了PRRSV美洲型N基因(以NA表示)和欧洲型N基因(以NE表示),并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1)将NA和NE基因片段同时插入pET-32a(+)中构建了双基因融合表达载体
一、概述苏联钢铁工业发展的特点是生铁产量不断提高;铁矿石需要量继续增长;对入炉矿石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富矿石储量日益减少;易选的贫磁铁矿石储量也在减少;采出矿石的平
摘 要: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师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所组织的教学活动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这也就不能不引发我们对教学目标的有效确立进行一番认真的审视和思考。只有准确合理地定位教学目标,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准确 教学目标 有效 语文课堂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学活动的灵魂。但是,由于每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