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堂教学要求提高有效性。面对实践中“满堂问”的误区,笔者从课堂提问的设计入手,分提问前、提问时、提问后三个阶段,探讨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满堂问提问设计 提问时机 提问评价
新课程改革提倡“对话教学”和“互动教学”。“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让教师将课堂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同时课堂提问本来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问题设计的好,可以引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但是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不解或是曲解,由传统的“满堂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问”。这种课堂虽然教学气氛活跃了,甚至显得热闹非凡,看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实际上都是无效提问,其结果只能导致无效教学。
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的行为,使其更为有效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教学而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问前:精心设计,选好方式
精心设计提问,意思是指在上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选好问点。这些问点可以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有效提问可以引导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在《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这框,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我们有哪些政治权利,我们就可以把问点放在这里。也同样,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和历史的选择》这框中,执政方式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也是我们的问点所在。
同时,我们还要针对知识点的等级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好提问方式,既该怎么问?如果是了解等级,就可以用“是什么”或“什么是”;如果是理解等级,就可以用“为什么”;如果是运用等级的,就可以用“请运用……知识,分析说明……。”或者“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最重要的是设计提问的环节,即针对一个知识点,怎样通过提问的形式既为突破知识点做铺垫,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加深理解。如在讲到“国家的含义及其根本属性”时,就可以设置这样一系列的问题:“简单概括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工具)“谁来运用这一工具,为谁服务?”(统治阶级)“是不是所有的阶级都是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既然国家这一工具不是为所有阶级服务的,那她具有怎样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二、提问时:抓住时机,热情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课堂提问的时机是要细心选择的,过早则学生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成了马后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选择最佳时机,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中,一般的提问时机有这几种情况:
在新课导入时,适当设置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学习目标明确。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讲到《民主监督》时,可以就课本的卖瓜农为例,设置如下问题:“针对此种情况,该瓜农应行使什么权利?”“他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去行使呢?”(前一问是复习监督权,后一问就是贯穿新课。)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疑惑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设置问题,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讲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中的依法执政,有一个问题就是“党的主张是否等于国家意志”?要解决这一困难,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国家意志(或者国家政策)是在哪个机关作出决策的?”这是我们上一框学习的内容,全国人大具有决定权,决定全国一切重大事务。很明显党的主张不等于国家意志。“那么,党的主张能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呢?”学生自然就会的出结论,把党的主张拿到全国人大审议表决,如果通过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也体现了党的执政方式——依法执政。
三、提问后:耐心等候,及时评价
教师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而这样的提问也是无效的。教师提问后应该等候一段时间,学生将会给出更加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同时,教师还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的鼓励性词语,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的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自信会极大的增强,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也将会增强。
同样,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应该及时评价。如果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将没有激情,得不到鼓励,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加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乃至教学的有效性。但是,课堂又是多变的,课堂提问还要注意灵活性,在实践中不断地应变。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满堂问提问设计 提问时机 提问评价
新课程改革提倡“对话教学”和“互动教学”。“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让教师将课堂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同时课堂提问本来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问题设计的好,可以引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但是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不解或是曲解,由传统的“满堂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问”。这种课堂虽然教学气氛活跃了,甚至显得热闹非凡,看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实际上都是无效提问,其结果只能导致无效教学。
那么,怎样才能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的行为,使其更为有效的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为有效教学而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问前:精心设计,选好方式
精心设计提问,意思是指在上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选好问点。这些问点可以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有效提问可以引导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在《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这框,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我们有哪些政治权利,我们就可以把问点放在这里。也同样,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人民和历史的选择》这框中,执政方式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也是我们的问点所在。
同时,我们还要针对知识点的等级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好提问方式,既该怎么问?如果是了解等级,就可以用“是什么”或“什么是”;如果是理解等级,就可以用“为什么”;如果是运用等级的,就可以用“请运用……知识,分析说明……。”或者“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最重要的是设计提问的环节,即针对一个知识点,怎样通过提问的形式既为突破知识点做铺垫,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加深理解。如在讲到“国家的含义及其根本属性”时,就可以设置这样一系列的问题:“简单概括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工具)“谁来运用这一工具,为谁服务?”(统治阶级)“是不是所有的阶级都是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既然国家这一工具不是为所有阶级服务的,那她具有怎样的根本属性?”(阶级性)。
二、提问时:抓住时机,热情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显得十分重要。课堂提问的时机是要细心选择的,过早则学生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成了马后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选择最佳时机,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中,一般的提问时机有这几种情况:
在新课导入时,适当设置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学习目标明确。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讲到《民主监督》时,可以就课本的卖瓜农为例,设置如下问题:“针对此种情况,该瓜农应行使什么权利?”“他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去行使呢?”(前一问是复习监督权,后一问就是贯穿新课。)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疑惑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设置问题,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讲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中的依法执政,有一个问题就是“党的主张是否等于国家意志”?要解决这一困难,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国家意志(或者国家政策)是在哪个机关作出决策的?”这是我们上一框学习的内容,全国人大具有决定权,决定全国一切重大事务。很明显党的主张不等于国家意志。“那么,党的主张能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呢?”学生自然就会的出结论,把党的主张拿到全国人大审议表决,如果通过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也体现了党的执政方式——依法执政。
三、提问后:耐心等候,及时评价
教师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作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同学来回答,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而这样的提问也是无效的。教师提问后应该等候一段时间,学生将会给出更加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同时,教师还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的鼓励性词语,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对于后进生还可用一些浅显的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自信会极大的增强,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也将会增强。
同样,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应该及时评价。如果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将没有激情,得不到鼓励,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加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乃至教学的有效性。但是,课堂又是多变的,课堂提问还要注意灵活性,在实践中不断地应变。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