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要坚持以人为本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kk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课堂讨论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存在误区最多的教学方法之一。对地理课堂讨论所存在的误区,已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提出了一些怎样走出误区的具体对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很少有人去思考,地理课堂讨论究竟“为了什么”?又要达到“什么目标”?我们认为,造成地理课堂讨论诸多误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领会地理课堂讨论的精神实质和最终目的。地理课堂讨论的动机(为了什么)和目的(达到什么)是每位地理教师在具体操作课堂讨论时应始终了然于心的。我们认为,地理课堂讨论是为了教会学生做人,为了达到学生成人。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只有把学生放在“人”的角度去考虑学习的动机、目的,才会取得满意地社会教育效能。由此,地理课堂讨论就要围绕如何育人的中心做足文章。
  
  一、注重问题讨论的“人性化”
  
  地理课堂讨论“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先要了解教学目标里的人文精神,要用“人性化”的问题去引导学生“人性化”的讨论。何谓“人性化”问题?问题的难易属于“人性化”,太难或太容易就不够人性;问题提出的时机恰当与否就是“人性化”,信口开河、蜻蜓点水式地随便弄个问题就不够人性;问题的情境属于“人性化”,一般讨论的问题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的,如果问题情境远离学生生活实际,不能满足学生健康生活的心理需要,就是缺乏“人性化”的。因此,人性化的问题情境设置,必然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学生必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如在一次地理的公开课上,有位教师上《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内容时,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北半球海陆分布对大陆的影响比南半球显著”,结果学生不知究竟应该说些什么,讨论场面十分冷清,弄得任教老师十分尴尬。其实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论题缺乏“人性化”,过于复杂,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没有把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作为出题的首要考虑条件。在教学同一内容时,我也组织过一次课堂讨论,学生讨论十分热烈。我并没有什么诀窍,只是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论题设计中给了一些必要的提示。我把討论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1)假设地球不自转,表面是一个物质均一的球面(即没有陆地和海洋之分),那么,全球性大气环流怎样运动呢?(2)实际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它会使全球性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3)实际地球表面有海陆之分,它又影响大气环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种的讨论题直接从关心学生出发,把较复杂、难度较大的地理知识进行合理肢解,提出一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假设,启发学生思考,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独立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关注每位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衡量一堂讨论课质量的重要标志。课堂讨论的“以人为本”,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都是问题讨论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那种只有少数学生的参与,冷落了多数人,表面热热闹闹,没有实质的内容的课堂讨论活动就谈不上“以人为本”。因此,地理课堂讨论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就要关注每一为学生的参与程度。怎样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呢,我认为首先是要搞好小组角色分工工作,要让学生明确分工的目的、方式。而国内标准流行的地理课堂讨论分组形式就是前后桌为自然组。这种分组的盲目必然带来讨论的盲目。正确的做法是:每个小组的成员一定时间内的角色都不同。比如,这周甲生是发言员,乙生是记录员,丙生是小组长,丁生、戊生是核心讨论员等等,彼此的角色一定时间内轮换一次。这样,不同的学生在不同角色中锻炼了自己的不同能力。这能最大程度地杜绝有人不发言、不讨论的误区。
  在课堂讨论中要始终关注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过程,这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的具体体现。关注学生的参与讨论过程,最主要的就是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既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又要关注学生参与的深度。参与的广度是指参与的全体性和全面性,即是否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来了,是否参与到活动课堂讨论的每一个环节中了。参与的深度是指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即学生的参与是否积极主动,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是否有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主动探究、敢于质疑等深层次的参与活动。在高中地理课堂讨论中,我们强调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实际上是要引导学生由被动的浅层次的参与向积极主动的深层次的参与转变,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三、教师主导地位不能旁落
  
  地理课堂讨论的“以人为本”,还体现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上,它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组织应变能力,敏锐的发现解答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热情的能力和调控讨论方向的能力等。如果教师无责任心,在安排讨论时,不能站在学生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而只是为了某种敷衍,论题的设置不作深入的思考论证,讨论前教师不作充分的准备,都是缺乏“以人为本”思想的表现。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仅让学生讨论,对讨论时的情况不闻不问;对不讨论的学生不积极予以教育;对捣乱学生不加以及时制止,课堂讨论效果怎能不低下?如果教师自己对讨论的问题都似懂非懂,难以自圆其说,遇到伶牙俐齿的学生便乱了阵脚,应付两句便匆匆收场,快快逃走了事;或者干脆是为了应付评课,讨论一下走走过场而已,如此的地理课堂讨论组织者怎能谈得上“以人为本”?
  课堂讨论中的教师主导地位,突出地表现在对学生讨论过程的点拨引导上,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发言,并揣摩他们的心理,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这是课堂讨论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点。例如,课堂上讨论:今天的文化扩散与历史上的文化扩散在速度和空间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经过简短的讨论,一般都能得出:今天的文化扩散比历史上的文化扩散的速度要快得多,空间也要大得多。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的交流手段也发展了,世界成了“地球村”。这样的讨论结果从知识层面上来说目的已基本达到,但教师还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作进一步点拨引导: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丰富的文化,应该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样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中国更需要了解世界、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文化,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愿同学们都能努力学习,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未来日益广泛的世界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样学生就能较好的体悟到开放的重要性,为形成一个正确的文化扩散观和开放观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国英语的基础教育中,为了应付考试,老师在课堂上死抠语法,满堂灌,让学生机械地记单词,背课文,做练习等毫无生机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得中学英语教育面临着极大问题,而呼吁全社会的教育要求实行素质教育。在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语言赋予实际的功效,成为人们真正交际的工具而不是应试的工具。  [关键词]课程设计学习兴趣学生老师教材    从初中英语教学的角度,探索英语教学的途径
期刊
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可以与古希腊罗马文明相媲美,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开创了此后数千年的主流教育思想,而几乎同一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也开创了古希腊的教育文明。但是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在当代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西方流传下来的教育模式而不是我们自身沿袭下来的教育模式呢?显然是我们落后了,我们要学习他人的先进文化。那么我们为什么落后
摘 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以其独特的功能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关键词:和谐社会 艺术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和谐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需要符合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人,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高等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
“传道、授业、解惑”一直以来都是传统中人们对教师的职责的概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可以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但在新课程改革下,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课程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更新,而且涉及到教学观念、学习方式的革新。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平等的、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与我们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应在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