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赏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ff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般的认知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思维训练主要集中在数学科目,学生的思维培养好像跟语文教师没有多大关系,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和思维训练。这种思维培养和思维训练既可以体现在作文和现代文的教学中,也可以落实到古诗词的教学中。
  一、调动表象储备,培养形象思维
  古诗词讲究“话语含蓄”,这种特性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起了很大的作用。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于对直观事物的了解,让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让他们感兴趣、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的事物。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充分调动他们对有关事物形象的储备(如实物、生活场景等),让他们有更为直观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形象思维的能力,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画鸡》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公鸡的形象是怎样的,和母鸡有什么区别,然后引导他们抓住公鸡突出的形象特征:鸡冠、尾巴的特点以及雄赳赳的气势。当学生头脑中对公鸡的表象储备被激发出来后,再引导学生朗读和解析“头上红冠不用戴,满身雪白走将来”的公鸡形象。又如,在教学《村居》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什么时候放过风筝,当时天气是怎样的,放风筝时的心情如何;然后再来导入新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村居》前两句对天气和景物描写的特点,让他们明白这种天气适合放风筝,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引入了第三、四句对儿童忙着放风筝的描写。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调动表象储备的导入方式,其实是为了引导学生能够“入境”,让他们能设身处地地化为诗人的身份或诗中人的身份步入诗境中,从诗歌中得到“真”的体验和“美”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仅对诗歌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还会乐学诗歌。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形象思维
  小学生的表象储备和认知水平毕竟因为年纪的关系受到影响,而现代信息技术刚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文字与图片、动画、影像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理解“可视的形和不可视的情”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把看到的、想象到的事物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他们的思绪在课堂轻松的学习气氛中自由展开,从而真正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在教学《敕勒歌》时,可以在整体感知和赏析结束后,给学生观看大草原的视频,加深他们对诗歌中呈现的草原的印象,让他们对大草原心生向往,并引导他们结合画面和诗歌,用笔把自己向往的草原的样子描述出来。又如,在教学《悯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李子柒《稻谷的一生》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他们每天吃的大米的由来。有声有色且富有情怀的画面,很好地契合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点,在观看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被很好地激发了出来。学生既了解了事物的发展特点,又切实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内涵,从而丰富了自己的感性认知。
  三、通过诗歌鉴赏,训练逻辑思维
  无论什么学科,在教学预设阶段,教师就应考虑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逻辑性。古诗词教学也是如此。比如,在赏析诗歌时,知人论世应该是最难的一点,所以教师一般将知人论世放置于诗歌的整体感知和语言品味之后。再比如,在教学前,教师也应考虑选择一个合适的课堂时机进行诗歌的音频范读或视频朗诵。在古诗词的赏析中,教师要善于在诗词鉴赏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1. 谋篇布局,渗透逻辑思维。在创作作品前,作家或诗人都要经历一段酝酿、构思的过程,要对心中的素材或景物进行取舍、组合,这过程其实就是逻辑思维创作过程。比如,登高类的诗作,常常遵循“登高望远抒怀”的思路,即从景到情的创作逻辑。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就不能忽略诗歌的内在各种逻辑关系。
  如《忆江南》开头一句就是“江南好”,学生一下子就能体会到白居易对江南的赞颂和热爱之情。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爱”呢?接下来的“风景旧曾谙”,点明了这种感情来自于诗人的个人亲身体验。那风景又好在哪呢?好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如此之好的景,又是诗人亲眼欣赏到的,让诗人“能不忆江南”?这一首诗歌,前后是相互关联的,而这种关联,其实也就是逻辑思维过程。这样,在引导学生对诗歌文本内容的理解过程中,就渗透了逻辑思维的训练。
  2. 诗文阅读,训练逻辑思维。在诗歌教学中,积极开展同类题材诗歌的比较阅读,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会有更大的帮助。
  如同样是送别诗,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前两句通过夜雨、江面、孤峙的楚山,营造出了一幅苍茫凄清的画面,烘托了送别时的不舍和孤寂;而后两句话锋一转,自比冰壶,来表现初心不变、乐观坚强的情感。这是一种转折关系。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前两句通过朝雨、轻尘、青柳,营造出一种清新凄冷的氛围,这氛围为深情的离别提供了典型的环境;与后两句通过劝酒和劝酒辞,写出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这是一种因果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比较阅读或群文阅读,在鉴赏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遣词造句,提升逻辑思维。古人作诗,讲究咬文嚼字,斟酌字句,反复锤炼。五代南唐有位诗人江为,创作出了“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北宋的林逋在《山园小梅》中借鉴了这两句,并各改一字,将“竹”字改为“疏”字,将“桂”字改为“暗”字。后世说起写梅,称赞的都是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词语选用的恰當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作品的成败。而诗人潜心精选词语的过程,少不了逻辑知识的积累和使用。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分析诗人是如何进行遣词造句的,引导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思考诗人遣词造句的逻辑出发点,从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除了赏析“绿”字的妙处外,教师还可以抓住“又”字呈现的时间的变化(一年又这么过去了,意味着诗人又在外漂泊了一年),理解“又”字中诗人的无奈。这样也就更能体会接下来“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诗人对归乡的期待和迫切之情。在教学诗词时,引导学生品味诗人传神的用字用句,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诗词的情感,又有利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的基础阶段,我们常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同样的,教师之护生,也应为之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应有这种格局和视野,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官桥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对叱咤低学段小学语文教坛上的名师,我一直心存敬意——这么多调皮好动的孩子聚之于一个教室,他们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学生引入高效学习的殿堂。而被学生称为“糖果老师”的许嫣娜,更是其中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笔者从其宏阔的教育教学天地里取几个片段,让读者可以管窥她那非凡的教学智慧。  灵动而有趣的“大小孩”  初见许嫣娜,如果不是已知其已到不惑之年,绝对认为她正处朝气蓬勃的而立之年;而在课堂上,她的手舞足蹈
期刊
为了确保儿童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在小学阶段,特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那么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如何做才能促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帮助他们发展社会性能力?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审视了传统教学模式。考虑到说教方式难以契合儿童的特点,笔者将关注点放在自主活动中,改变课堂的结构思路,给儿童更多的体验机会,以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贴近儿童的需求,得到学生的真心悦纳。与此同时,为了实现育人育心、提升品性目
期刊
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础特征,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延续了“生活性”这一特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基本特征?笔者尝试构建“生活情境行動训练,说做一体行为养成”的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生活行动学习”教育游戏设计原则  “生活情境行动训练,说做一体行为养成”的课堂,就是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立足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以
期刊
人类进入了崭新的智能时代,教育也因此正发生深刻变革。近年来,一系列推进智能技术应用和智慧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规划陆续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步入了新时代。我校自2017年以来,以创建智慧校园为路径,直面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困惑,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漫步“云”端到贴“地”前行,基本实现了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  一、 腾“云”驾雾,优化环境  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
期刊
绘本,又叫图画书,用文字和图画共同讲述一个故事,呈现图文合奏的形态。教师要在绘本教学中利用绘本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下面,以曹爱卫老师执教的《我的幸运一天》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观察:结合图画信息,丰满故事情节  读绘本不只是在读文字、欣赏图画,更要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即从图片中了解、发现、体味故事的内涵和意蕴的能力。  片段一:  师:(出示第2~3页
期刊
【编者按】语文要素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创新编排的重要内容,自统编教材广泛使用以来,语文要素教学引起一线教师和语文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教材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承担的语文要素的教学目的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如何基于语文要素落实统编版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值得讨论。本刊对此刊发两篇文章,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统编教材采用精读、略读、整本书阅读“三位一体”的编排体系,把一个个语文要素、一篇篇课文呈现在师生面前,略读课
期刊
董必武有诗曰:“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活即教育”等观念深入人心。作为当代人民教师,品读陶行知教育名言,品味陶行知教育艺术是为人师者毕生追求与实践的教育目标。  让批评成为美的语言  “我们一方面要求教育的普及,一方面还要改造学校的教育,使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每个人都能享受文化的精华,并且要革除体罚,放弃赶考,使小孩子接受教育的时候,有
期刊
本文主要以2014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下文简称“北师大版教材”)、2014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简称“北师大版教参”)、2011年版美国纽约州数学课程标准《New York State P-12 Common Core Learning Standards for Mathematics》及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出版的2007年版Go Ma
期刊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我校探究“五彩水滴汇成海”的学生评价方式,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全程成长、全要素评价,构建符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评价体系。从“小水滴”到“江水”到“大海”,积少成多,大海银行评价引领学生奋进超越,奔腾不息。  一、大海银行学生评价体系的背景  当下的教育功利性问题依然突出,在大多数人眼中,有好的分数就有好的未来,以分数论成败。立德树人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可利用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安溪竹藤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指尖上的魔幻艺术”。我校处于德苑工艺产业园区域内,50%以上的家长从事家居工艺及其配套行业,学生从小就接触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对工艺品都较为熟悉。基于地域实际,我们把传承竹藤编手工艺作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