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教师,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可巧设悬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中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真正感受到数学中处处有乐趣。
关键词:悬念;巧练;竞争;激励;活动;兴趣
怎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有兴趣而不干瘪?如何让兴趣在课堂中发挥最大化?这是所有数学教师常思考的问题。如果让课堂变精彩,学生便对数学产生浓浓的兴趣,就能自觉地克服困难,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怎样才使数学课堂有无穷的乐趣呢?
一、让悬念成为兴趣的“诱饵”。
在数学教学之中,善于巧抛“诱饵”。一个耐人寻味的数学话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例如: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教师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吸引力,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铺垫。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二、让多样化的巧练成为兴趣的“催化剂”。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主观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但是,当前一些教师在练习内容的安排上没有精选巧设存在着随意性,形式单一,练习机械重复,使学生的负担加重,身心受到压抑,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如精心巧设练习,在口算练习时,可采用:听算、心算、抢答、写卡片、数学游戏等形式,大受学生喜欢。同时还可以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真正让学生在巧练中获得成功。
三、让抢答竞争成为兴趣的“源泉”。
创设巧妙的竞争是课堂必备氛围,没竞争的课堂就没有活力,犹如一潭死水。在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时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哪组表现好或者答对问题,就奖励一朵花,最后看哪组的花多,哪组就为获胜队,最后比赛结果又形成了一幅统计图,让活动结果回到这堂课的主题上来。让比赛贯穿整堂课中,争强好胜的孩子们都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都想为自己的组赢得更多的花,都希望自己的队能获得胜利,活跃的课堂气氛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让激励成为兴趣的“动力”。
激励,它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学的一种艺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智慧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表扬、鞭策及祝愿等激励因素,常给学生一语三春的震撼力量。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给予肯定,使学生认为自己是成功者,自己可以获得成功。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关注与帮助,更应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幸福。在提问性语言中常以“谁来试一试、谁还有更好的、你真的不错、你真行、你很棒、你真聪明”这些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生成更多知识链。对那头脑聪明,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孩子,告诫他们“加油,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让激励性的语言成为学生的无穷动力。
五、让实践活动成为兴趣的“金钥匙”。
华罗庚说过:“人們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践。”因此,教师必须做一名有心人,巧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实践的数学问题,唤醒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与探知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地投到学习中去,这样更能有效学习。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教师只有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譬如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面对真正的生活实践,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在学习中参与的快乐、思维的中的兴趣、成功的欣慰。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在“拼积木”活动中,就大胆让学生尝试拼一拼,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学生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起对未知探索的欲望。
总之,有兴趣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学生的兴趣要教师用爱心去培育与启迪,他们的好习惯要教师用真情去浇灌与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教师,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可巧设悬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中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真正感受到数学中处处有乐趣。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这种意向活动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甚至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兴趣一旦激活,学生既能感受学习的乐趣,又能深知学习是一种需求,就会为自己探究数学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与空间。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悬念;巧练;竞争;激励;活动;兴趣
怎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有兴趣而不干瘪?如何让兴趣在课堂中发挥最大化?这是所有数学教师常思考的问题。如果让课堂变精彩,学生便对数学产生浓浓的兴趣,就能自觉地克服困难,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怎样才使数学课堂有无穷的乐趣呢?
一、让悬念成为兴趣的“诱饵”。
在数学教学之中,善于巧抛“诱饵”。一个耐人寻味的数学话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例如: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教师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吸引力,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铺垫。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二、让多样化的巧练成为兴趣的“催化剂”。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主观因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练习,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但是,当前一些教师在练习内容的安排上没有精选巧设存在着随意性,形式单一,练习机械重复,使学生的负担加重,身心受到压抑,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如精心巧设练习,在口算练习时,可采用:听算、心算、抢答、写卡片、数学游戏等形式,大受学生喜欢。同时还可以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真正让学生在巧练中获得成功。
三、让抢答竞争成为兴趣的“源泉”。
创设巧妙的竞争是课堂必备氛围,没竞争的课堂就没有活力,犹如一潭死水。在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时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哪组表现好或者答对问题,就奖励一朵花,最后看哪组的花多,哪组就为获胜队,最后比赛结果又形成了一幅统计图,让活动结果回到这堂课的主题上来。让比赛贯穿整堂课中,争强好胜的孩子们都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都想为自己的组赢得更多的花,都希望自己的队能获得胜利,活跃的课堂气氛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四、让激励成为兴趣的“动力”。
激励,它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教学的一种艺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智慧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表扬、鞭策及祝愿等激励因素,常给学生一语三春的震撼力量。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给予肯定,使学生认为自己是成功者,自己可以获得成功。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关注与帮助,更应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幸福。在提问性语言中常以“谁来试一试、谁还有更好的、你真的不错、你真行、你很棒、你真聪明”这些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让学生生成更多知识链。对那头脑聪明,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孩子,告诫他们“加油,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让激励性的语言成为学生的无穷动力。
五、让实践活动成为兴趣的“金钥匙”。
华罗庚说过:“人們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践。”因此,教师必须做一名有心人,巧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实践的数学问题,唤醒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与探知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地投到学习中去,这样更能有效学习。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教师只有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譬如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面对真正的生活实践,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在学习中参与的快乐、思维的中的兴趣、成功的欣慰。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在“拼积木”活动中,就大胆让学生尝试拼一拼,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学生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起对未知探索的欲望。
总之,有兴趣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学生的兴趣要教师用爱心去培育与启迪,他们的好习惯要教师用真情去浇灌与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教师,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师可巧设悬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学习中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真正感受到数学中处处有乐趣。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这种意向活动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甚至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兴趣一旦激活,学生既能感受学习的乐趣,又能深知学习是一种需求,就会为自己探究数学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与空间。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