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它贯穿于中学教学的方方面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众所周知,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得力工具。
【关键词】德育渗透;音乐;课堂教学;得力工具
【中图分类号】G430.2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65-01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是以有组织的音乐为材料,以审美为核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设施并独具特色的育人实践活动。它的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接受方式,在激发人的感情方面比其他姊妹艺术来得更直接,更迅速,且效率更高;而它的非语义性,又给欣赏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促其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音乐艺术的天空。
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目标,而是通过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经典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和欣赏等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认真体验,使其内心情感渗透到作曲家所表现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去,在高雅艺术(音乐)的熏陶下,其身心就不断地得到愉悦,从而使心灵得以升华,并由此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建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教化作用。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浸润学生的心灵远胜于空洞的说教。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在塑造美好的心灵、陶冶儿童高尚的情操方面产生着巨大的渗透力和内化力。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艺术形象去感染儿童的心灵,启迪儿童的心里智慧,从而去美化儿童的内心世界,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最主要的是因材施教,然后是利用有效的手段去实施。这里所讲的因材施教,一方面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施教,另一方面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施教,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善人格的人。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先天素质、审美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它影响和制约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一致性。比如,性格开朗的学生往往善于表现,先天素质好的或有一定学习基础的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愉快感。另外,男女学生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采取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和谐发展的教学原则。既能让一般的学生学到知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又能使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在这方面的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一、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活泼乐观的情绪
现行音乐教材中有不少儿童喜爱的好歌(乐)曲,针对学生的孤独、自私、脆弱等性格特征,可利用教材中积极的音乐形象,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乐观活泼的情绪。如《海鸥》、《鹰》、《我爱沙滩,我爱大海》、《天地之间的歌》等,这些歌曲体现了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主题。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进行“五爱”教育
现行音乐教材中编入不少关于“五爱”教育的歌(乐)曲,如:表现尊师重教、文明礼貌的有《甜甜的秘密》、《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咱们从小讲礼貌》;表现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有《拾豆豆》、《粉刷匠》、《劳动最光荣》、《小牧笛》等;表现英雄人物和人物优秀品质的有《赖宁——共和国的小英雄》、《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等;表现热爱祖国的有《中国人民共和国》、《八月桂花遍地开》、《我们美丽的祖国》等;表现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有《团结就是力量》、《一根竹笛容易弯》、《大鹿》等。这些音乐作品都是极好的教育素材。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灵活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理想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歌(乐)曲中的艺术形象,帮助学生通过审美来达到陶冶情操、培养积极进取精神、树立远大理想的目的。如:《小白船》、《时间像小马车》、《划船》、《水晶般的心》、《赛船》、《小骑兵之歌》、《我是人民小骑兵》等作品,表现了少年儿童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表达了他们对理想的追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等能力的同时,利用音乐形象的思想性,适时激发学生的思想情绪,充分调动其积极的因素,因势利导,使其自觉树立一种生活的信念,即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四、音乐能育德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靠灌输,是依靠音乐对人思想感情激起的强烈共鸣,潜移默化地产生教育作用,使学生把美好、崇高的境界作为追求向往的目标,而追求美的目标必须影响着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爱美必须择善而行,“从善”必“弃恶”,“爱美”必“痛丑”,所谓“知美导”、“识善恶”,有了美与丑、美与恶的爱憎分明的态度,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就有了情感的基础。
音乐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除了自己本身所固有的教育教化功能外,还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洽、催化,从而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注意一个“巧”字,切不可牵强附会或喧宾夺主。所谓“巧”即巧妙取材,巧妙结合学生与教材实际,让德育教育在似有似无终进行,使其渗透到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而不是孤立的进行德育教育。
21世纪已向我们张开欢迎的臂膀,新的世纪面临新的挑战,只要我们明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美感”渗透为核心,加大教研的力度,深化教学改革,重视音乐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变陈旧落后的音乐教学观念,使之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的要求,新的挑战必将成为新的机遇,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开创音乐教育的崭新局面。
【关键词】德育渗透;音乐;课堂教学;得力工具
【中图分类号】G430.2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65-01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是以有组织的音乐为材料,以审美为核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设施并独具特色的育人实践活动。它的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接受方式,在激发人的感情方面比其他姊妹艺术来得更直接,更迅速,且效率更高;而它的非语义性,又给欣赏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促其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音乐艺术的天空。
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以培养音乐家为目标,而是通过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经典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和欣赏等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认真体验,使其内心情感渗透到作曲家所表现的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去,在高雅艺术(音乐)的熏陶下,其身心就不断地得到愉悦,从而使心灵得以升华,并由此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建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教化作用。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浸润学生的心灵远胜于空洞的说教。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在塑造美好的心灵、陶冶儿童高尚的情操方面产生着巨大的渗透力和内化力。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艺术形象去感染儿童的心灵,启迪儿童的心里智慧,从而去美化儿童的内心世界,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最主要的是因材施教,然后是利用有效的手段去实施。这里所讲的因材施教,一方面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施教,另一方面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施教,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善人格的人。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先天素质、审美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它影响和制约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一致性。比如,性格开朗的学生往往善于表现,先天素质好的或有一定学习基础的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愉快感。另外,男女学生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须采取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和谐发展的教学原则。既能让一般的学生学到知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又能使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在这方面的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一、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活泼乐观的情绪
现行音乐教材中有不少儿童喜爱的好歌(乐)曲,针对学生的孤独、自私、脆弱等性格特征,可利用教材中积极的音乐形象,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乐观活泼的情绪。如《海鸥》、《鹰》、《我爱沙滩,我爱大海》、《天地之间的歌》等,这些歌曲体现了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主题。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进行“五爱”教育
现行音乐教材中编入不少关于“五爱”教育的歌(乐)曲,如:表现尊师重教、文明礼貌的有《甜甜的秘密》、《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咱们从小讲礼貌》;表现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有《拾豆豆》、《粉刷匠》、《劳动最光荣》、《小牧笛》等;表现英雄人物和人物优秀品质的有《赖宁——共和国的小英雄》、《歌唱二小放牛郎》、《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等;表现热爱祖国的有《中国人民共和国》、《八月桂花遍地开》、《我们美丽的祖国》等;表现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的有《团结就是力量》、《一根竹笛容易弯》、《大鹿》等。这些音乐作品都是极好的教育素材。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灵活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理想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歌(乐)曲中的艺术形象,帮助学生通过审美来达到陶冶情操、培养积极进取精神、树立远大理想的目的。如:《小白船》、《时间像小马车》、《划船》、《水晶般的心》、《赛船》、《小骑兵之歌》、《我是人民小骑兵》等作品,表现了少年儿童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表达了他们对理想的追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等能力的同时,利用音乐形象的思想性,适时激发学生的思想情绪,充分调动其积极的因素,因势利导,使其自觉树立一种生活的信念,即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四、音乐能育德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音乐在实现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时,并不靠灌输,是依靠音乐对人思想感情激起的强烈共鸣,潜移默化地产生教育作用,使学生把美好、崇高的境界作为追求向往的目标,而追求美的目标必须影响着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爱美必须择善而行,“从善”必“弃恶”,“爱美”必“痛丑”,所谓“知美导”、“识善恶”,有了美与丑、美与恶的爱憎分明的态度,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就有了情感的基础。
音乐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除了自己本身所固有的教育教化功能外,还和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洽、催化,从而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注意一个“巧”字,切不可牵强附会或喧宾夺主。所谓“巧”即巧妙取材,巧妙结合学生与教材实际,让德育教育在似有似无终进行,使其渗透到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而不是孤立的进行德育教育。
21世纪已向我们张开欢迎的臂膀,新的世纪面临新的挑战,只要我们明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美感”渗透为核心,加大教研的力度,深化教学改革,重视音乐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变陈旧落后的音乐教学观念,使之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的要求,新的挑战必将成为新的机遇,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开创音乐教育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