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帖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r168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文章的标题本来想写成“茶字”,也就是以茶为文字内容的书法。可是“茶字”两个字联在一起,有点生硬,而且容易产生歧意,让人误以为说的是茶这个字,换成近义词茶帖,好像就顺眼多了。
  话题回到茶帖。从苏轼开始有茶帖墨迹流传,诗人文人书画家爱茶者众多,留下的墨宝中言及受赠或赠人茗茶的,数量很可观。以茶诗、茶文为题材的书法作品,也有不少,如扬州八怪的黄慎。
  当代名家,茶帖最多的可能是赵朴初,他生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喜欢诗词同时享有书名,而今天下名寺常能看到他题的匾额与诗词,70年代末我就读过他的《片石集》,可是直到近些日子我才了解他在60年代中苏论战中的《哭三尼》散曲是毛泽东钦定钦题并指定在人民日报发表用于与苏联斗法,并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迅即在全国流传,遂令赵朴初一夜成名。如此说来,朴老与其说是出世高人。不如说是入世高手,他的佛教造诣我不敢评价,因为只读过他一小册《佛教常识问答》,而他的代圣立言的才能,据我拙见,却达到了独步一时的高度。他可能是继柳亚子、郭沫若之后,毛泽东最器重的政治诗人。他的茶诗很多,墨迹收集成书,颇有几种行市。
  前辈诗文名家的手稿,系统整理出版过的是鲁迅先生,他的文章,在我印象中,只有一两处提到茶。而他的弟弟周作人,则可谓茶人,有多篇名作,论文学或文章成就,与鲁迅相比不遑多让。其实,周作人的手稿同样值得系统整理出版。可惜,至今没有出版家有此眼光。前不久我在拍卖预展上看到了周作人手稿多篇,标价并不高,我向两位富而多金的老板收藏家推荐,结果没有任何回应——其中一位托我帮着掌眼看一本王雪涛的早年册页(周作人手稿价格连王雪涛册页的一半都不到)唉。我若有闲钱,一定选周作人手稿而不会买王雪涛册页。不去论文字功力与学问成就,单从书画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知堂老人也是雪涛远远不及的呀。
  102岁的书法大师袁思齐先生,创作了一系列茶诗书法,古人论书有一句人书俱老,袁思齐先生庶几可称典范。他所作茶帖老笔纷披、挥洒自如,道劲而富韵味,其高处由茶通禅。
  茶帖所书茶诗、茶文或茶文化名言,浓缩了茶学精华。最常见的茶帖题材,可能就是吃茶去这三字了。然而,再好的名句,也禁不住如此频繁地被表现。俗到极致便为雅,雅得过分反成俗。茶禅本是极雅的,可是什么人都写吃茶去。时间长了,再看到“吃茶去”三字的书法,就会感到生厌:又来了,还有没有点新鲜的?
其他文献
不论是“廉、美、和、敬”还是“理、敬、清、融”,等等诸如此类对于茶道精神的诠释,其实都是一种从个人角度出发的观茶、喝茶感受,没有对错之分。可是从大而广之的中国大地、绵延长远的中国历史来说,归纳和总结茶道精神的要义,其实是很有必要的,是传承茶文化的最核心之处。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看待和理解茶道精神呢?  从一方水土说起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
期刊
举办一个以茶会友,并能呈现茶艺形式的聚会,就是“茶会”,在茶会中要有一个喝茶泡茶的地方,这地方现在很多人称它为“茶席”。茶席不是无端出现的,首先要先有茶会的立意,然后依照此立意而设计出一个与这次茶会时间、空间贴近的喝茶泡茶的地方,这个过程就叫“茶席设计”。  茶席并不纯然只是一种装置艺术,最终它一定要被使用,所以使用者的穿着打扮、气质韵味要和茶席的风格彼此是相和谐的才好,如果显得格格不入,就不能算
期刊
茶具入画。久矣。  最早的茶画《萧翼赚兰亭图》里,左下侧有一茶床,就是陆羽在《茶经·四之器》里提及的具列,专门用以摆放茶具。具体的茶具,有茶碾、茶盏托及盖碗各一。自此以后,凡有茶画,则必有茶具。当然,这些茶具要么是山水的一种附丽。要么是充分体现为茶客服务的功能。说白了,充其量是一配角耳。直到晚明清初之际,这种沿袭多年的格局才有所突破,这表现在项圣谟的《琴泉图》——之前文徵明的《茶具十咏图》,虽以咏
期刊
“高山流水”遇知音  此款由黄观音茶树品种按传统工艺制作的红茶,名为“高山流水”,其外形条索细紧,色泽乌黑油亮,细闻干茶。略有焦味。  当滚烫的开水拥抱茶的瞬间,有一种被热情灼烧的感觉,先是炽热的火香被唤醒,仿佛是高山流水问的相逢,在琴瑟和鸣的那瞬间便碰撞出激情的火花,注定了从此彼此相知;3分钟后出汤,杯盖甜蜜香显,间夹淡淡花香。如果说火香是音乐最初的碰撞,那么滋味就是碰撞后融合,在融合后升华出更
期刊
上星期自周五就开始下雨,一直持续到周日上午,雨很大,窗外一片风声雨声。望不见终南山,望不见千竹庵,望不见城外麦田,雨雾掩盖了一切,甚至煮茶的声音。  今年入夏以来,江南数省旱情严重,有些地方居民饮水都成问题。而关中地区自前些年开始,降水量明显增多,终南山也越显葱郁了。或者人世间的轮回就是这样,不经意就会触动历史的转盘,此后运转不已,非人力所可改变。  周六中午时雨渐渐停了,我们决定到山里看看。沿途
期刊
身边有几个出身在85后的朋友,各具特点的生长背景使她们对茶有着独特的感情,她们入世不深,对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好奇和探寻。85后的她们也许对茶没有太深的认识,但却有着很深的感情,她们热爱生活,喜欢茶道,每过一段时间便会组织一次文化小沙龙,讨论星座、讨论茶道、讨论人生。她们共同拥有着对茶道hold不住的热情,又因了自己独自的个性与茶分别谱写出各具特点的“茶”样年华。  化蝶飞舞,追寻梦里的茉莉花香  
期刊
谈到喝茶慢这个观念的时候,往往被讨论的是“这样喝茶很浪费时间”。我们要说。这里的“慢”并不是指时间的速度、进度的快慢、过程的长短,假使毫无节制、漫无目的地泡。在茶席上爱喝多长久时间就喝多长时间,那当然算浪费时间,不值得被推崇。又或以为把每一个泡茶动作比平常慢三拍就可以了,那也不对。  喝茶慢的“慢”代表一种细腻功夫:即使时代变得多么匆忙,大家生活得多么急促,喝茶时我们还是要能够运用时间,很有系统地
期刊
他们的结交完全可以用“茶墨俱香”来形容:一个落拓不羁,就像他所深爱的茶,外冷内热,用笃定的信仰与质朴的文字书写了馥郁历史;一个刚正不阿,就像他所挥毫的字,雄浑遒劲,以高尚的人格与丰厚的笔力镌刻了翰墨春秋。  湖州就像一只鼓腹的大茶壶,容得下青山秀水,亦容得下三教九流。因耿介为奸佞之臣所不容而遭贬湖州的颜真卿,起起伏伏的宦海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失落,而是令他借此机缘结交了许多文友诗侣,并以他为中心,以
期刊
武夷岩茶的制作,除了做青以外,焙火工艺最为关键,技术要求亦十分高。焙火是造就武夷岩茶特有香韵的关键工艺。上一期在讨论武夷岩茶的焙火工艺时,茶友曾简单介绍了现代武夷岩茶制作焙火的工艺,其中关于电焙和炭焙的优劣、它们的差别鉴别,亦是不少武夷岩茶爱好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期3人行,便与大家一同讨论关于武夷岩茶焙火的那些事儿。  卦卦:目前,武夷岩茶的烘焙工艺主要分为炭焙和电焙,炭焙和电焙在制作中,最难的地
期刊
这个题目包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无我”有用吗?一个是“无我茶会”有用吗?先说无我,我们将重点放在“无”上,将之解释为懂得“无”的我。“无”分大无与小无,大无是老子所谓的道。是指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道理;小无是庄子所谓的坐忘,是指有了以后的“无”。这不是说老子、庄子在“无”上的不同解释,只是藉用他们在不同场合对“无”做出的不同诠释。无我茶会希望让大家了解“无”的大小真义,把心胸放大、放松。无我茶会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