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正如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步根海老师所说:教学内容的确定,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却恰恰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大问题。因为我们只有知道了这篇文章让我们“教什么”的时候,我们才能正确的设计“怎么教”。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因为语文所要传递的是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要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只有细细品味、咀嚼,我們才能从文学作品中获得营养,才能走进文学的殿堂。正因为这样,当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们,拿到一篇作品时,苦苦思索:这篇文章要教给学生什么,从何处找到一个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这成了语文老师备课时首要解决的一个大难题。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教学入口,往往就在题目处。”现笔者就从文题入手,谈一谈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小说告诉我们:清贫的老妇人安恩牵了一头奶牛到牲口交易场, 因为奶牛是“出身高贵的纯粹良种”且“健壮结实”,所以多人想买,但是安恩坚决不卖。在愤怒的人们的追问下,安恩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她把奶牛带到牲口交易场来,是想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
对《安恩和牛奶》这一文学文本,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解读:
特级教师王栋生认为“这篇小说篇幅短小,却能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和动作描写,刻画了安恩鲜明的个性。……真实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细腻丰富的心灵世界,一位比较清贫的老奶奶却富有仁爱之心,安恩的形象,饱含作者的敬重之情。”
针对王栋生对本小说的解读,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教授指出,王栋生的解读评价“看似细致而深入,实则粗浅。因为这样的语文课没有为学生解决‘怎样’从文本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不但没有给学生援之以‘金手指’,而且给予的那条‘鱼’也似乎有点腐味”,“这样的教学会把我们的孩子教傻了”。徐江教授结合“空间意识”和“联系思维”,指出“这需要教学生学会用哲学的思辨意识去思考课文”,“在行动得以展开的社会现实环境中,有各种规则和范式统摄着那种环境中人们的行为。我们要从使这些行为理智化的规则及其行为的结果去解释、判断或说明这些行为。具体到《安恩和奶牛》这篇小说,我们要从公共交易市场规则、习惯以及最终的社会影响来认识安恩把奶牛牵到牲口交易市场来,并让奶牛和其同类聚聚的行为,从而使学生认识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行为趋向合理。……安恩不能仅仅从自己和奶牛的关系出发去到牲口交易市场‘散散心’。要让学生记住:自己的规则只有在公众的规则之中才是合理的。”学生要谨记“安恩是好心办了坏事,正如美国哲学家罗伯特·所罗门讲的那样,‘通往地狱的路是由善良的意愿铺成的’。”
另外,王益民老师指出,王栋生的解读“是一种“中国式”的道德评判,很大程度上遮蔽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自然,也让一篇内涵丰富的小说变得“幼稚化”、“图式化”了。同时,他认为“徐文”依然没有读懂“安恩”。王益民认为“安恩爱人、错爱、自爱,一个立体、丰富的“安恩”形象让小说充满恒久的魅力”,“奶牛是孤独的,但它毕竟还有安恩想着它的孤独,能领它到集市上‘散散心’。而安恩的孤独有谁知怜?市场上几个人过来,他们的关注点只是‘牛’。这隐藏在文本深处的一种更加令人心痛的孤独百十年来却无人知晓,或许这正是文本的价值,也是约翰尼斯·延森的价值。”
一个高过一个的解读,极大地拓展了《安恩和奶牛》的解读空间,不停地为该小说主旨的深度和教学目标的高度树立起了新的标杆。然而,作为初中教学的一线老师最迫切的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科学解读《安恩和奶牛》?如何确定《安恩和奶牛》这篇小说的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把注意力从文章内容里“跳”出来,从题目开始咬文嚼字,这个问题就不能解决。题目《安恩和奶牛》的“和”字在汉语中表示的是并列关系,既然是并列关系,不分先后,那么文章的分析就不能孤立的落在“安恩”身上,“奶牛”也应是文章的主角。所以在引领学生赏析《安恩和奶牛》一文时,应该关注到安恩对奶牛的怜爱之情,也应该关注到奶牛对安恩的依恋之情;引导学生从文中感悟对奶牛的关爱、对安恩赞美之情,以及对孤独的奶牛和孤独的安恩(或是孤独的人和动物)的关怀之情。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篇小说《甜甜的泥土》,现行的教学参考书上有这么一段文字:
《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它虽然篇幅短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仍具有小说的一般特点。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根据这样的引语,所以许多教师把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内容:
1.了解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结构特色。(重点)
2.学习本文妙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难点)
3.通过对文章的品读体会母爱的宽广厚实,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对于前两点,笔者不敢妄言是否合理,但第三条笔者认为实在是不够妥当。首先这位母亲真得爱孩子吗?我们来看文章这些段落:
“几年级几班?”
“今天,刚过,八个生日。”
“我是问几年级几班!”老头显然有点不耐烦了。
“哦……大概……”她又惶然地摇摇头。
这是看门老大爷和母亲的对话,显而易见,这位母亲不知道孩子在哪个班级,甚至哪个年级都不知道,说明她已经很久没有来看望孩子了。这一点从下面的段落里也可以得到验证。
“孩子惊喜极了,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
母爱何在?至少笔者认为,把这篇小说定性为讴歌母爱的,实在有些不妥。
那么這篇小说的中心内容应该确定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还需从题目入手,抓住“甜甜”一词展开,去思考两个问题:一、“甜甜”的是谁品尝到的?二、文章描述的“王小亮”的生活,在许多人眼里是悲惨的,作者用“甜甜”一词的用意是什么?
当我们把这两个问题思考透了,文本教学的内容也就自然明确了。文章不是在向我们描述“王小亮”生活的悲惨,而是展示他的坚强、乐观,不仅仅是让我们去同情他的不幸,更是希望我们从他的经历中,得到启示:生活的不幸、不公,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一样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快乐。我们应当引领学生从“王小亮”身上感受正能量,尤其是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打不得、骂不得,稍有不顺心,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是仇视他人、社会,太有必要从“王小亮”去思索如何面对生活的磨难了。向“王小亮”这样的孩子,都能够品尝到生活的“甜”味,我们现在的孩子岂不是生活在“蜜罐”里吗?
我们常把题目说是“文眼”,我想,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多去关注文题,从文题入手分析,一定会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指明方向。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因为语文所要传递的是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要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只有细细品味、咀嚼,我們才能从文学作品中获得营养,才能走进文学的殿堂。正因为这样,当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们,拿到一篇作品时,苦苦思索:这篇文章要教给学生什么,从何处找到一个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这成了语文老师备课时首要解决的一个大难题。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教学入口,往往就在题目处。”现笔者就从文题入手,谈一谈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小说告诉我们:清贫的老妇人安恩牵了一头奶牛到牲口交易场, 因为奶牛是“出身高贵的纯粹良种”且“健壮结实”,所以多人想买,但是安恩坚决不卖。在愤怒的人们的追问下,安恩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她把奶牛带到牲口交易场来,是想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
对《安恩和牛奶》这一文学文本,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解读:
特级教师王栋生认为“这篇小说篇幅短小,却能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和动作描写,刻画了安恩鲜明的个性。……真实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细腻丰富的心灵世界,一位比较清贫的老奶奶却富有仁爱之心,安恩的形象,饱含作者的敬重之情。”
针对王栋生对本小说的解读,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教授指出,王栋生的解读评价“看似细致而深入,实则粗浅。因为这样的语文课没有为学生解决‘怎样’从文本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不但没有给学生援之以‘金手指’,而且给予的那条‘鱼’也似乎有点腐味”,“这样的教学会把我们的孩子教傻了”。徐江教授结合“空间意识”和“联系思维”,指出“这需要教学生学会用哲学的思辨意识去思考课文”,“在行动得以展开的社会现实环境中,有各种规则和范式统摄着那种环境中人们的行为。我们要从使这些行为理智化的规则及其行为的结果去解释、判断或说明这些行为。具体到《安恩和奶牛》这篇小说,我们要从公共交易市场规则、习惯以及最终的社会影响来认识安恩把奶牛牵到牲口交易市场来,并让奶牛和其同类聚聚的行为,从而使学生认识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行为趋向合理。……安恩不能仅仅从自己和奶牛的关系出发去到牲口交易市场‘散散心’。要让学生记住:自己的规则只有在公众的规则之中才是合理的。”学生要谨记“安恩是好心办了坏事,正如美国哲学家罗伯特·所罗门讲的那样,‘通往地狱的路是由善良的意愿铺成的’。”
另外,王益民老师指出,王栋生的解读“是一种“中国式”的道德评判,很大程度上遮蔽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自然,也让一篇内涵丰富的小说变得“幼稚化”、“图式化”了。同时,他认为“徐文”依然没有读懂“安恩”。王益民认为“安恩爱人、错爱、自爱,一个立体、丰富的“安恩”形象让小说充满恒久的魅力”,“奶牛是孤独的,但它毕竟还有安恩想着它的孤独,能领它到集市上‘散散心’。而安恩的孤独有谁知怜?市场上几个人过来,他们的关注点只是‘牛’。这隐藏在文本深处的一种更加令人心痛的孤独百十年来却无人知晓,或许这正是文本的价值,也是约翰尼斯·延森的价值。”
一个高过一个的解读,极大地拓展了《安恩和奶牛》的解读空间,不停地为该小说主旨的深度和教学目标的高度树立起了新的标杆。然而,作为初中教学的一线老师最迫切的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科学解读《安恩和奶牛》?如何确定《安恩和奶牛》这篇小说的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把注意力从文章内容里“跳”出来,从题目开始咬文嚼字,这个问题就不能解决。题目《安恩和奶牛》的“和”字在汉语中表示的是并列关系,既然是并列关系,不分先后,那么文章的分析就不能孤立的落在“安恩”身上,“奶牛”也应是文章的主角。所以在引领学生赏析《安恩和奶牛》一文时,应该关注到安恩对奶牛的怜爱之情,也应该关注到奶牛对安恩的依恋之情;引导学生从文中感悟对奶牛的关爱、对安恩赞美之情,以及对孤独的奶牛和孤独的安恩(或是孤独的人和动物)的关怀之情。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篇小说《甜甜的泥土》,现行的教学参考书上有这么一段文字:
《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它虽然篇幅短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仍具有小说的一般特点。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根据这样的引语,所以许多教师把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内容:
1.了解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结构特色。(重点)
2.学习本文妙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难点)
3.通过对文章的品读体会母爱的宽广厚实,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对于前两点,笔者不敢妄言是否合理,但第三条笔者认为实在是不够妥当。首先这位母亲真得爱孩子吗?我们来看文章这些段落:
“几年级几班?”
“今天,刚过,八个生日。”
“我是问几年级几班!”老头显然有点不耐烦了。
“哦……大概……”她又惶然地摇摇头。
这是看门老大爷和母亲的对话,显而易见,这位母亲不知道孩子在哪个班级,甚至哪个年级都不知道,说明她已经很久没有来看望孩子了。这一点从下面的段落里也可以得到验证。
“孩子惊喜极了,这最喜欢吃的奶糖好久没尝过了。”
母爱何在?至少笔者认为,把这篇小说定性为讴歌母爱的,实在有些不妥。
那么這篇小说的中心内容应该确定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还需从题目入手,抓住“甜甜”一词展开,去思考两个问题:一、“甜甜”的是谁品尝到的?二、文章描述的“王小亮”的生活,在许多人眼里是悲惨的,作者用“甜甜”一词的用意是什么?
当我们把这两个问题思考透了,文本教学的内容也就自然明确了。文章不是在向我们描述“王小亮”生活的悲惨,而是展示他的坚强、乐观,不仅仅是让我们去同情他的不幸,更是希望我们从他的经历中,得到启示:生活的不幸、不公,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一样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快乐。我们应当引领学生从“王小亮”身上感受正能量,尤其是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打不得、骂不得,稍有不顺心,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是仇视他人、社会,太有必要从“王小亮”去思索如何面对生活的磨难了。向“王小亮”这样的孩子,都能够品尝到生活的“甜”味,我们现在的孩子岂不是生活在“蜜罐”里吗?
我们常把题目说是“文眼”,我想,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多去关注文题,从文题入手分析,一定会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