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手札】
记得一位哲人曾说:“人是一个矛盾的动物。”这句话,我现在有深切体会。
2009年8月21日,海军第二批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舰艇编队凯旋,我也结束了142天随舰记者生活。走下舷梯,我暗暗发誓:这辈子再也不随船出海,漂泊远洋的滋味实在受够了。
回北京不到两个月,一天突然接到一个海军战友的电话,说他们将要远航。那一刻,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心底竟然涌起一种强烈的冲动,很想跟他们一起出海,再去体会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怀激烈。
那一刻,曾经在亚丁湾遭遇过的痛苦体验——晕船呕吐死去活来,枯燥寂寞无处排解——似乎都凭空消失了。浮出记忆水面的,都是对湛蓝大海的亲近和思念,而且极其强烈。
我突然醒悟过来:经历142天的亚丁湾护航,我的生命年轮中已经深深烙下了海洋的印记。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驰骋大洋,但终我一生,都将难忘那片湛蓝的海。
最惊险的时刻——
直面海盗,没有任何防护装具
4月17日18时16分,我刚走进餐厅拿起筷子,全舰响起一级反海盗部署的尖利铃声。
有情况,遭遇海盗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迅速冲回宿舍,抓起相机就往驾驶室跑。这是我们第二批护航编队抵达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以来主导的第一次护航,16分钟前,首批护航编队已经按计划踏上归途。没想到,海盗这么快就来了。
我的战位,在驾驶室左舷。4月初从湛江起航以来,舰上组织了多次反海盗演练,给我们记者也确定了战位。指挥员的要求是:哪怕你正在上厕所,听到信号也必须马上提起裤子跑到各自的战位。
演练毕竟是演练,海盗只是预案脚本上的一个名词。现在,荷枪实弹的海盗就在眼前,而且是首次直接面对,我能感到自己的心在怦怦直跳。让我紧张的另一个因素,是我当时根本没有任何防护装具,连一顶钢盔也没有。而我的战位在舱室外,是露天的,也就是说,我探出去照相的时候,很可能在镜头里看到一颗直扑过来的子弹。
那时也没别的办法了。我心一横,到最前线了还想那么多干什么,赶紧抓拍镜头吧。这时,指挥员已经有条不紊地组织驱离行动。虽然先后有多达6批19艘可疑海盗目标来袭,但都被我们成功驱离。
事后我才发现,我们几名随舰记者都在第一时间冲到了各自战位抢新闻,而且全部没有戴钢盔。这时说起,大家才感到一点后怕。
当晚,编队领导专门召集我们开会,大意是说,抢新闻重要,个人安全防护更重要,“万一有点什么事,我们没法给你们的家人交代啊。”这句话,让我们心里暖洋洋的。
最难熬的时刻——
遭遇大风浪,军舰摇晃达20多度
我创造了一个“护航之最”:整个编队800多人中,最早“交公粮”。
4月2日上午10时,编队正式解缆起航,出港不久就遭遇4米多的大风浪。11点05分,我就支持不住呕吐了。但是,我还得咬着牙跑到剧烈摇晃的后甲板,支起电脑和海事卫星,把编队起航的稿子和照片发走,然后直接倒在床上,就听到柜门、抽屉全在“叮咣”乱碰乱响,桌子上的东西摔得满地。
摇晃持续了一整天,很多我这样的随舰出海人员都晕船倒下了,起不了床,更吃不下饭。我有点感到绝望,这才第一天,后面还有一百多天,天天这样可怎么熬啊?还好,第二天就风平浪静了。慢慢地,多经历了几次风浪,我的抗晕船能力也增强不少。
但是,最难熬的还没来呢。进入6月中旬,受西南季风影响,亚丁湾、索马里海域风浪一天比一天大。按照海军气象规范规定,海浪在3至4米就称为大浪,4到5.5米即为巨浪。而在我们东部任务海区,海浪每天都在3米以上,最大时可达六七米。
7月1日下午,编队护送第73批商船驶抵亚丁湾东部海域时遭遇特大风浪,海上最大风速达22米/秒,浪高5至6米。为了拍大风浪的照片,我背起相机硬撑着爬上军舰驾驶室,只见海面到处泛起大片大片的白色浪花,小山包大小的涌浪不时将舰艇高高顶起又重重摔入波谷,巨大的浪头拍打船身,发出“砰砰”的巨响,雨点似的浪沫飞溅上甲板。6000多吨的军舰在波峰浪尖上颠簸摇晃,舰体倾斜度最高达20多度。才拍了几分钟,我就感到胸闷、恶心、头晕、冒虚汗,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深一脚浅一脚。
由于风浪过大,向我们申请护航的9艘商船,有8艘无法按期抵达会合点。7月2日下午,编队首次紧急避险方案,进入也门领海规避风浪。
最自豪的时刻——在异国街头
听到“CHINA GOOD”
护航期间,我先后随编队进入也门亚丁港和阿曼塞拉莱港补给,最感自豪的,是在异国街头听到一句句发自肺腑的“China good”。
为了中国军舰安全靠泊,也门海岸警卫队专门安排了警戒哨和多艘海上巡逻艇,24小时在亚丁港内外警戒。26岁的海岸警卫队员热得哈尼很和善健谈,我用蹩脚的英语加手势和他聊起来。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China good!”我愣了一下,问他:“Why?”
他告诉我,就在前一天,索马里海盗居然猖狂地进入也门领海,袭击了4艘也门船只,幸亏也门海军援救,海盗才未得逞。所以,也门人民都非常欢迎中国海军的护航行动,这给亚丁湾国际航道带来了安宁。
尽管我俩英语都不太好,但我还是完全理解了他的意思。那一刹那,我一下子对“负责任大国”、“担当国际义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让我回想起,几天来发现的一个有意思现象:尽管许多也门人没去过中国,也不懂中文,却都能说出一个中国人的名字——郑和。他们还会比划着告诉你,在亚丁市有一座“郑和下西洋”纪念碑。
一个600年前造访过的中国人,为何让当地人念念不忘?通过热得哇尼的话,我明白了,因为郑和不像当初的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他国国门,带去侵略和掠夺。郑和带去的是友谊和交流,是中国人民的和谐理念。
就在前两天的4月23日,人民海军60华诞,各国军舰云集我国青岛做客,中国海军发出倡议,共建“和谐海洋”。
由此我想到,600年前,郑和船队七下西洋,高举和平大旗受到沿途人民欢迎;600年后,我们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为了和平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依然深受当地人民拥护。可见,只要我们为了世界和平,不管中国海军走到哪儿,都会听到“China good”。
最心酸的时刻——编队凯旋,
战士收到父亲去世噩耗
8月20日,我第一次体会到,“悲喜交加”是一个多么残忍的词语。
终于回家了。长达140多天的远航后,我们返回湛江外港,虽然明天才能进港上岸,舰上已经洋溢起一片喜庆气氛。
早饭后,我刚从饭堂出来,发现几名舰领导神情严肃地匆匆走过,低声商量着什么。不一会儿,一个高个子的战士从舱室出来,一名舰领导走过去,低声对他说了句话。我看到,这名战士的眼泪“哗”地流了下来。
原来,这个战士名叫王胜军,就在我们凯旋的前两天,他父亲去世了。其实,他父亲一直患有严重的肺气肿,编队起航前一度恶化,家人希望王胜军回家看一看,但因起航准备工作繁忙,王胜军只是和父亲通了电话。没想到,这一去,就成了永别。
为了护航,我们的官兵付出太多太多。起航前一天,三级士官赵权的妻子临盆,他却只能在千里之外遥祝妻子和孩子平安。护航期间,仅“微山湖”舰上,就有7名官兵家属生小孩,他们听到孩子叫的第一声“爸爸”,是在电话里。
这种撕心裂肺的亲情思念,我有切身体验。“八一”前夕,海军组织亲情视频连线,我家人带着小孩和我视频通话。4个月了,我第一次看到长高长大的儿子,幸福得一个劲傻笑,连说啥都不知道了。
我离家时,儿子才1岁2个月。家人告诉我,我走后有一段时间,他特别想我。院子里有个同事和我个子差不多,也穿着军装,戴少校军衔,他连着好几天看见这名同事,就扑过去,抱着人家腿叫“爸爸”。听到这儿,我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最感动的时刻——祖国和人民
用博大关爱为我们护航
这是两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但绝对真实。
起航前,编队“黄山”舰干部彭固良、张卫锋在驻地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了购房认购书,并交付了10万元定金,后因相关问题未达成购房协议,但房地产公司拒不退还定金。4月中旬,随编队护航的海军军事法院副院长于维克了解情况后,协调南海舰队军事法院启动维权服务机制。法院多次派人与这家公司协商,但一直没有进展。谁知,一个偶然机会,公司负责人了解到购房者是远在亚丁湾的护航官兵,态度竟然180度转变,当即表示要为护航英雄解后顾之忧,痛快地退还了定金。
无独有偶。6月下旬,“微山湖”舰四级士官梅永刚给家里打电话时得知,前不久,某医院在距自家房子不足20厘米处违章盖起一座车棚,不仅侵占了自家合法土地,而且严重遮挡了房子采光,家人多次找院方交涉都被无理拒绝。“微山湖”舰指派副政委肜群旺协调解决此事。肜群旺辗转联系到主管该医院的县卫生局领导,对方得知梅永刚正在亚丁湾护航后,当场表示全力协助维护护航官兵亲属合法权益。不久,梅永刚得到好消息,车棚被拆除了。
“我们为国家利益护航,祖国和人民用博大关爱为我们护航。”后来,这两件事传遍整个编队,成为官兵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的生动教材。
在我的采访本上,祖国人民关爱护航官兵的事还有很多。编队起航前,深圳市和黄山市分别派出上百人的慰问团前往湛江军港为官兵壮行;“微山湖”舰停靠亚丁港补给,中国水产总公司也门分公司专程赶到港口慰问,并送来价值约5万美元的20吨水产品,考虑到军舰上淡水有限,他们还特意对这些水产品进行了去鳞、去鳃、去内脏等精加工,解冻后即可烹调食用;编队轮流停靠阿曼塞拉莱港休整,正在该港施工的振华港机公司员工自费购买饮料、水果慰问官兵……
我的深切感受是:祖国人民的关爱,是护航官兵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后记】
离舰的时候,因为行李太多,很多东西我都没带。
但是,我把护航期间穿的海军全白军服、军衔、肩章和臂章都带上了,并决定珍藏一生。
我只当了142天的海军,可能我一辈子再也没有机会当海军了,但在我心里,我永远把自己当成一名水兵。
编辑/冯 岚 [email protected]
记得一位哲人曾说:“人是一个矛盾的动物。”这句话,我现在有深切体会。
2009年8月21日,海军第二批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舰艇编队凯旋,我也结束了142天随舰记者生活。走下舷梯,我暗暗发誓:这辈子再也不随船出海,漂泊远洋的滋味实在受够了。
回北京不到两个月,一天突然接到一个海军战友的电话,说他们将要远航。那一刻,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心底竟然涌起一种强烈的冲动,很想跟他们一起出海,再去体会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怀激烈。
那一刻,曾经在亚丁湾遭遇过的痛苦体验——晕船呕吐死去活来,枯燥寂寞无处排解——似乎都凭空消失了。浮出记忆水面的,都是对湛蓝大海的亲近和思念,而且极其强烈。
我突然醒悟过来:经历142天的亚丁湾护航,我的生命年轮中已经深深烙下了海洋的印记。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驰骋大洋,但终我一生,都将难忘那片湛蓝的海。
最惊险的时刻——
直面海盗,没有任何防护装具
4月17日18时16分,我刚走进餐厅拿起筷子,全舰响起一级反海盗部署的尖利铃声。
有情况,遭遇海盗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迅速冲回宿舍,抓起相机就往驾驶室跑。这是我们第二批护航编队抵达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以来主导的第一次护航,16分钟前,首批护航编队已经按计划踏上归途。没想到,海盗这么快就来了。
我的战位,在驾驶室左舷。4月初从湛江起航以来,舰上组织了多次反海盗演练,给我们记者也确定了战位。指挥员的要求是:哪怕你正在上厕所,听到信号也必须马上提起裤子跑到各自的战位。
演练毕竟是演练,海盗只是预案脚本上的一个名词。现在,荷枪实弹的海盗就在眼前,而且是首次直接面对,我能感到自己的心在怦怦直跳。让我紧张的另一个因素,是我当时根本没有任何防护装具,连一顶钢盔也没有。而我的战位在舱室外,是露天的,也就是说,我探出去照相的时候,很可能在镜头里看到一颗直扑过来的子弹。
那时也没别的办法了。我心一横,到最前线了还想那么多干什么,赶紧抓拍镜头吧。这时,指挥员已经有条不紊地组织驱离行动。虽然先后有多达6批19艘可疑海盗目标来袭,但都被我们成功驱离。
事后我才发现,我们几名随舰记者都在第一时间冲到了各自战位抢新闻,而且全部没有戴钢盔。这时说起,大家才感到一点后怕。
当晚,编队领导专门召集我们开会,大意是说,抢新闻重要,个人安全防护更重要,“万一有点什么事,我们没法给你们的家人交代啊。”这句话,让我们心里暖洋洋的。
最难熬的时刻——
遭遇大风浪,军舰摇晃达20多度
我创造了一个“护航之最”:整个编队800多人中,最早“交公粮”。
4月2日上午10时,编队正式解缆起航,出港不久就遭遇4米多的大风浪。11点05分,我就支持不住呕吐了。但是,我还得咬着牙跑到剧烈摇晃的后甲板,支起电脑和海事卫星,把编队起航的稿子和照片发走,然后直接倒在床上,就听到柜门、抽屉全在“叮咣”乱碰乱响,桌子上的东西摔得满地。
摇晃持续了一整天,很多我这样的随舰出海人员都晕船倒下了,起不了床,更吃不下饭。我有点感到绝望,这才第一天,后面还有一百多天,天天这样可怎么熬啊?还好,第二天就风平浪静了。慢慢地,多经历了几次风浪,我的抗晕船能力也增强不少。
但是,最难熬的还没来呢。进入6月中旬,受西南季风影响,亚丁湾、索马里海域风浪一天比一天大。按照海军气象规范规定,海浪在3至4米就称为大浪,4到5.5米即为巨浪。而在我们东部任务海区,海浪每天都在3米以上,最大时可达六七米。
7月1日下午,编队护送第73批商船驶抵亚丁湾东部海域时遭遇特大风浪,海上最大风速达22米/秒,浪高5至6米。为了拍大风浪的照片,我背起相机硬撑着爬上军舰驾驶室,只见海面到处泛起大片大片的白色浪花,小山包大小的涌浪不时将舰艇高高顶起又重重摔入波谷,巨大的浪头拍打船身,发出“砰砰”的巨响,雨点似的浪沫飞溅上甲板。6000多吨的军舰在波峰浪尖上颠簸摇晃,舰体倾斜度最高达20多度。才拍了几分钟,我就感到胸闷、恶心、头晕、冒虚汗,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深一脚浅一脚。
由于风浪过大,向我们申请护航的9艘商船,有8艘无法按期抵达会合点。7月2日下午,编队首次紧急避险方案,进入也门领海规避风浪。
最自豪的时刻——在异国街头
听到“CHINA GOOD”
护航期间,我先后随编队进入也门亚丁港和阿曼塞拉莱港补给,最感自豪的,是在异国街头听到一句句发自肺腑的“China good”。
为了中国军舰安全靠泊,也门海岸警卫队专门安排了警戒哨和多艘海上巡逻艇,24小时在亚丁港内外警戒。26岁的海岸警卫队员热得哈尼很和善健谈,我用蹩脚的英语加手势和他聊起来。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China good!”我愣了一下,问他:“Why?”
他告诉我,就在前一天,索马里海盗居然猖狂地进入也门领海,袭击了4艘也门船只,幸亏也门海军援救,海盗才未得逞。所以,也门人民都非常欢迎中国海军的护航行动,这给亚丁湾国际航道带来了安宁。
尽管我俩英语都不太好,但我还是完全理解了他的意思。那一刹那,我一下子对“负责任大国”、“担当国际义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让我回想起,几天来发现的一个有意思现象:尽管许多也门人没去过中国,也不懂中文,却都能说出一个中国人的名字——郑和。他们还会比划着告诉你,在亚丁市有一座“郑和下西洋”纪念碑。
一个600年前造访过的中国人,为何让当地人念念不忘?通过热得哇尼的话,我明白了,因为郑和不像当初的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他国国门,带去侵略和掠夺。郑和带去的是友谊和交流,是中国人民的和谐理念。
就在前两天的4月23日,人民海军60华诞,各国军舰云集我国青岛做客,中国海军发出倡议,共建“和谐海洋”。
由此我想到,600年前,郑和船队七下西洋,高举和平大旗受到沿途人民欢迎;600年后,我们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为了和平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依然深受当地人民拥护。可见,只要我们为了世界和平,不管中国海军走到哪儿,都会听到“China good”。
最心酸的时刻——编队凯旋,
战士收到父亲去世噩耗
8月20日,我第一次体会到,“悲喜交加”是一个多么残忍的词语。
终于回家了。长达140多天的远航后,我们返回湛江外港,虽然明天才能进港上岸,舰上已经洋溢起一片喜庆气氛。
早饭后,我刚从饭堂出来,发现几名舰领导神情严肃地匆匆走过,低声商量着什么。不一会儿,一个高个子的战士从舱室出来,一名舰领导走过去,低声对他说了句话。我看到,这名战士的眼泪“哗”地流了下来。
原来,这个战士名叫王胜军,就在我们凯旋的前两天,他父亲去世了。其实,他父亲一直患有严重的肺气肿,编队起航前一度恶化,家人希望王胜军回家看一看,但因起航准备工作繁忙,王胜军只是和父亲通了电话。没想到,这一去,就成了永别。
为了护航,我们的官兵付出太多太多。起航前一天,三级士官赵权的妻子临盆,他却只能在千里之外遥祝妻子和孩子平安。护航期间,仅“微山湖”舰上,就有7名官兵家属生小孩,他们听到孩子叫的第一声“爸爸”,是在电话里。
这种撕心裂肺的亲情思念,我有切身体验。“八一”前夕,海军组织亲情视频连线,我家人带着小孩和我视频通话。4个月了,我第一次看到长高长大的儿子,幸福得一个劲傻笑,连说啥都不知道了。
我离家时,儿子才1岁2个月。家人告诉我,我走后有一段时间,他特别想我。院子里有个同事和我个子差不多,也穿着军装,戴少校军衔,他连着好几天看见这名同事,就扑过去,抱着人家腿叫“爸爸”。听到这儿,我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最感动的时刻——祖国和人民
用博大关爱为我们护航
这是两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但绝对真实。
起航前,编队“黄山”舰干部彭固良、张卫锋在驻地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了购房认购书,并交付了10万元定金,后因相关问题未达成购房协议,但房地产公司拒不退还定金。4月中旬,随编队护航的海军军事法院副院长于维克了解情况后,协调南海舰队军事法院启动维权服务机制。法院多次派人与这家公司协商,但一直没有进展。谁知,一个偶然机会,公司负责人了解到购房者是远在亚丁湾的护航官兵,态度竟然180度转变,当即表示要为护航英雄解后顾之忧,痛快地退还了定金。
无独有偶。6月下旬,“微山湖”舰四级士官梅永刚给家里打电话时得知,前不久,某医院在距自家房子不足20厘米处违章盖起一座车棚,不仅侵占了自家合法土地,而且严重遮挡了房子采光,家人多次找院方交涉都被无理拒绝。“微山湖”舰指派副政委肜群旺协调解决此事。肜群旺辗转联系到主管该医院的县卫生局领导,对方得知梅永刚正在亚丁湾护航后,当场表示全力协助维护护航官兵亲属合法权益。不久,梅永刚得到好消息,车棚被拆除了。
“我们为国家利益护航,祖国和人民用博大关爱为我们护航。”后来,这两件事传遍整个编队,成为官兵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的生动教材。
在我的采访本上,祖国人民关爱护航官兵的事还有很多。编队起航前,深圳市和黄山市分别派出上百人的慰问团前往湛江军港为官兵壮行;“微山湖”舰停靠亚丁港补给,中国水产总公司也门分公司专程赶到港口慰问,并送来价值约5万美元的20吨水产品,考虑到军舰上淡水有限,他们还特意对这些水产品进行了去鳞、去鳃、去内脏等精加工,解冻后即可烹调食用;编队轮流停靠阿曼塞拉莱港休整,正在该港施工的振华港机公司员工自费购买饮料、水果慰问官兵……
我的深切感受是:祖国人民的关爱,是护航官兵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后记】
离舰的时候,因为行李太多,很多东西我都没带。
但是,我把护航期间穿的海军全白军服、军衔、肩章和臂章都带上了,并决定珍藏一生。
我只当了142天的海军,可能我一辈子再也没有机会当海军了,但在我心里,我永远把自己当成一名水兵。
编辑/冯 岚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