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片湛蓝的海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IY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手札】
  记得一位哲人曾说:“人是一个矛盾的动物。”这句话,我现在有深切体会。
  2009年8月21日,海军第二批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舰艇编队凯旋,我也结束了142天随舰记者生活。走下舷梯,我暗暗发誓:这辈子再也不随船出海,漂泊远洋的滋味实在受够了。
  回北京不到两个月,一天突然接到一个海军战友的电话,说他们将要远航。那一刻,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心底竟然涌起一种强烈的冲动,很想跟他们一起出海,再去体会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怀激烈。
  那一刻,曾经在亚丁湾遭遇过的痛苦体验——晕船呕吐死去活来,枯燥寂寞无处排解——似乎都凭空消失了。浮出记忆水面的,都是对湛蓝大海的亲近和思念,而且极其强烈。
  我突然醒悟过来:经历142天的亚丁湾护航,我的生命年轮中已经深深烙下了海洋的印记。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驰骋大洋,但终我一生,都将难忘那片湛蓝的海。
  
  最惊险的时刻——
  直面海盗,没有任何防护装具
  4月17日18时16分,我刚走进餐厅拿起筷子,全舰响起一级反海盗部署的尖利铃声。
  有情况,遭遇海盗了!我的第一反应是迅速冲回宿舍,抓起相机就往驾驶室跑。这是我们第二批护航编队抵达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以来主导的第一次护航,16分钟前,首批护航编队已经按计划踏上归途。没想到,海盗这么快就来了。
  我的战位,在驾驶室左舷。4月初从湛江起航以来,舰上组织了多次反海盗演练,给我们记者也确定了战位。指挥员的要求是:哪怕你正在上厕所,听到信号也必须马上提起裤子跑到各自的战位。
  演练毕竟是演练,海盗只是预案脚本上的一个名词。现在,荷枪实弹的海盗就在眼前,而且是首次直接面对,我能感到自己的心在怦怦直跳。让我紧张的另一个因素,是我当时根本没有任何防护装具,连一顶钢盔也没有。而我的战位在舱室外,是露天的,也就是说,我探出去照相的时候,很可能在镜头里看到一颗直扑过来的子弹。
  那时也没别的办法了。我心一横,到最前线了还想那么多干什么,赶紧抓拍镜头吧。这时,指挥员已经有条不紊地组织驱离行动。虽然先后有多达6批19艘可疑海盗目标来袭,但都被我们成功驱离。
  事后我才发现,我们几名随舰记者都在第一时间冲到了各自战位抢新闻,而且全部没有戴钢盔。这时说起,大家才感到一点后怕。
  当晚,编队领导专门召集我们开会,大意是说,抢新闻重要,个人安全防护更重要,“万一有点什么事,我们没法给你们的家人交代啊。”这句话,让我们心里暖洋洋的。
  
  最难熬的时刻——
  遭遇大风浪,军舰摇晃达20多度
  我创造了一个“护航之最”:整个编队800多人中,最早“交公粮”。
  4月2日上午10时,编队正式解缆起航,出港不久就遭遇4米多的大风浪。11点05分,我就支持不住呕吐了。但是,我还得咬着牙跑到剧烈摇晃的后甲板,支起电脑和海事卫星,把编队起航的稿子和照片发走,然后直接倒在床上,就听到柜门、抽屉全在“叮咣”乱碰乱响,桌子上的东西摔得满地。
  摇晃持续了一整天,很多我这样的随舰出海人员都晕船倒下了,起不了床,更吃不下饭。我有点感到绝望,这才第一天,后面还有一百多天,天天这样可怎么熬啊?还好,第二天就风平浪静了。慢慢地,多经历了几次风浪,我的抗晕船能力也增强不少。
  但是,最难熬的还没来呢。进入6月中旬,受西南季风影响,亚丁湾、索马里海域风浪一天比一天大。按照海军气象规范规定,海浪在3至4米就称为大浪,4到5.5米即为巨浪。而在我们东部任务海区,海浪每天都在3米以上,最大时可达六七米。
  7月1日下午,编队护送第73批商船驶抵亚丁湾东部海域时遭遇特大风浪,海上最大风速达22米/秒,浪高5至6米。为了拍大风浪的照片,我背起相机硬撑着爬上军舰驾驶室,只见海面到处泛起大片大片的白色浪花,小山包大小的涌浪不时将舰艇高高顶起又重重摔入波谷,巨大的浪头拍打船身,发出“砰砰”的巨响,雨点似的浪沫飞溅上甲板。6000多吨的军舰在波峰浪尖上颠簸摇晃,舰体倾斜度最高达20多度。才拍了几分钟,我就感到胸闷、恶心、头晕、冒虚汗,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深一脚浅一脚。
  由于风浪过大,向我们申请护航的9艘商船,有8艘无法按期抵达会合点。7月2日下午,编队首次紧急避险方案,进入也门领海规避风浪。
  
  最自豪的时刻——在异国街头
  听到“CHINA GOOD”
  护航期间,我先后随编队进入也门亚丁港和阿曼塞拉莱港补给,最感自豪的,是在异国街头听到一句句发自肺腑的“China good”。
  为了中国军舰安全靠泊,也门海岸警卫队专门安排了警戒哨和多艘海上巡逻艇,24小时在亚丁港内外警戒。26岁的海岸警卫队员热得哈尼很和善健谈,我用蹩脚的英语加手势和他聊起来。他开口第一句话就是:“China good!”我愣了一下,问他:“Why?”
  他告诉我,就在前一天,索马里海盗居然猖狂地进入也门领海,袭击了4艘也门船只,幸亏也门海军援救,海盗才未得逞。所以,也门人民都非常欢迎中国海军的护航行动,这给亚丁湾国际航道带来了安宁。
  尽管我俩英语都不太好,但我还是完全理解了他的意思。那一刹那,我一下子对“负责任大国”、“担当国际义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让我回想起,几天来发现的一个有意思现象:尽管许多也门人没去过中国,也不懂中文,却都能说出一个中国人的名字——郑和。他们还会比划着告诉你,在亚丁市有一座“郑和下西洋”纪念碑。
  一个600年前造访过的中国人,为何让当地人念念不忘?通过热得哇尼的话,我明白了,因为郑和不像当初的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他国国门,带去侵略和掠夺。郑和带去的是友谊和交流,是中国人民的和谐理念。
  就在前两天的4月23日,人民海军60华诞,各国军舰云集我国青岛做客,中国海军发出倡议,共建“和谐海洋”。
  由此我想到,600年前,郑和船队七下西洋,高举和平大旗受到沿途人民欢迎;600年后,我们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为了和平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依然深受当地人民拥护。可见,只要我们为了世界和平,不管中国海军走到哪儿,都会听到“China good”。
  
  最心酸的时刻——编队凯旋,
  战士收到父亲去世噩耗
  8月20日,我第一次体会到,“悲喜交加”是一个多么残忍的词语。
  终于回家了。长达140多天的远航后,我们返回湛江外港,虽然明天才能进港上岸,舰上已经洋溢起一片喜庆气氛。
  早饭后,我刚从饭堂出来,发现几名舰领导神情严肃地匆匆走过,低声商量着什么。不一会儿,一个高个子的战士从舱室出来,一名舰领导走过去,低声对他说了句话。我看到,这名战士的眼泪“哗”地流了下来。
  原来,这个战士名叫王胜军,就在我们凯旋的前两天,他父亲去世了。其实,他父亲一直患有严重的肺气肿,编队起航前一度恶化,家人希望王胜军回家看一看,但因起航准备工作繁忙,王胜军只是和父亲通了电话。没想到,这一去,就成了永别。
  为了护航,我们的官兵付出太多太多。起航前一天,三级士官赵权的妻子临盆,他却只能在千里之外遥祝妻子和孩子平安。护航期间,仅“微山湖”舰上,就有7名官兵家属生小孩,他们听到孩子叫的第一声“爸爸”,是在电话里。
  这种撕心裂肺的亲情思念,我有切身体验。“八一”前夕,海军组织亲情视频连线,我家人带着小孩和我视频通话。4个月了,我第一次看到长高长大的儿子,幸福得一个劲傻笑,连说啥都不知道了。
  我离家时,儿子才1岁2个月。家人告诉我,我走后有一段时间,他特别想我。院子里有个同事和我个子差不多,也穿着军装,戴少校军衔,他连着好几天看见这名同事,就扑过去,抱着人家腿叫“爸爸”。听到这儿,我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最感动的时刻——祖国和人民
  用博大关爱为我们护航
  这是两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但绝对真实。
  起航前,编队“黄山”舰干部彭固良、张卫锋在驻地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了购房认购书,并交付了10万元定金,后因相关问题未达成购房协议,但房地产公司拒不退还定金。4月中旬,随编队护航的海军军事法院副院长于维克了解情况后,协调南海舰队军事法院启动维权服务机制。法院多次派人与这家公司协商,但一直没有进展。谁知,一个偶然机会,公司负责人了解到购房者是远在亚丁湾的护航官兵,态度竟然180度转变,当即表示要为护航英雄解后顾之忧,痛快地退还了定金。
  无独有偶。6月下旬,“微山湖”舰四级士官梅永刚给家里打电话时得知,前不久,某医院在距自家房子不足20厘米处违章盖起一座车棚,不仅侵占了自家合法土地,而且严重遮挡了房子采光,家人多次找院方交涉都被无理拒绝。“微山湖”舰指派副政委肜群旺协调解决此事。肜群旺辗转联系到主管该医院的县卫生局领导,对方得知梅永刚正在亚丁湾护航后,当场表示全力协助维护护航官兵亲属合法权益。不久,梅永刚得到好消息,车棚被拆除了。
  “我们为国家利益护航,祖国和人民用博大关爱为我们护航。”后来,这两件事传遍整个编队,成为官兵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的生动教材。
  在我的采访本上,祖国人民关爱护航官兵的事还有很多。编队起航前,深圳市和黄山市分别派出上百人的慰问团前往湛江军港为官兵壮行;“微山湖”舰停靠亚丁港补给,中国水产总公司也门分公司专程赶到港口慰问,并送来价值约5万美元的20吨水产品,考虑到军舰上淡水有限,他们还特意对这些水产品进行了去鳞、去鳃、去内脏等精加工,解冻后即可烹调食用;编队轮流停靠阿曼塞拉莱港休整,正在该港施工的振华港机公司员工自费购买饮料、水果慰问官兵……
  我的深切感受是:祖国人民的关爱,是护航官兵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后记】
  离舰的时候,因为行李太多,很多东西我都没带。
  但是,我把护航期间穿的海军全白军服、军衔、肩章和臂章都带上了,并决定珍藏一生。
  我只当了142天的海军,可能我一辈子再也没有机会当海军了,但在我心里,我永远把自己当成一名水兵。
  编辑/冯 岚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初识中医按摩的神奇    孟勇进15岁那年,母亲得了一种病,下肢无法行动。走遍了各大医院,医生都束手无策。一次偶然的机会,母亲遇到一位老中医,经他诊断,母亲患的是“骨髓神经根炎”。按摩3个月后,母亲就能下地走路了;1年零3个月后,就彻底好了。  中医的力量和神奇深深地震撼了孟勇进,他向老先生袒露了想学医的心声:我在家是老大,家庭担子重。看您给母亲治好了疑难杂症,我也产生了学医的想法。我想拜您为师!
期刊
不久前和朋友逛街,听她得意地炫耀用手头留存的美金归还了万元人民币欠款的信用卡,“低汇率”帮她节省了上百元,这周末,还没太明白个中奥妙的我想起有不少信用卡积分没兑换,于是花了整整1个小时逛网银商店,挑选了粉色kitty厨房三件套——防高温棉质手套、防高温桌垫、防高温托盘;另外还有个米奇的大号储物筐;最后的600积分只能换购一些电子图书期刊,于是自认为精打细算地订阅了半年的手机版《瑞丽》,这些东西都超
期刊
从1990年中国第一家婚庆公司成立至今,中国婚庆行业迎来了第19个年头,婚庆市场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势头,不怵金融海啸,在各行各业风声鹤唳之际。体现出王者风范,作为一种“情感性、表现性”的消费,其特点是容易摆脱理性控制,婚庆消费的连年飙升让商家信心满满,  婚庆行业或了掘金者激情万丈的舞台。产业链条从婚纱摄影、服饰、礼品、餐饮到旅游,一荣百荣,婚庆行业的发展速度惊人,婚庆服务机构成倍增加,不少商铺几乎
期刊
不管三七二十一,死砍    死砍说的是不论对方出价是高是低,都给他来一个下马威,一口把价钱砍到底。刚开始从事收藏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子玩儿的。记得那时候还真遇上过好东西,有一回,我在地摊上见到一只清初的竹雕笔筒,怎么看都喜欢,问了价,200元。我二话没说,上来就回价20元。那摊儿爷大概是让我这个回价给砸蒙了,要不就是人家对我这么个“假行家真外行”不屑一硕,把东西从我手里拿回去,往地摊上一撂,眼皮一耷
期刊
一片洋品牌 貌似很繁华    随便去一个服装商场或是批发市场,举目望去,洋装一片,真是“洋牌渐欲迷人眼,洋气袭人真难辨”。其实那是国内一些品牌在创建之初特意跑到国外注册一个商标,或者将公司注册地选在国外某些不知名或知名城市的某个不知名的角落,从而起一个洋名。  如今国内服装界的大师们也纷纷国际化了,大多都有自己的英文名或者法文名,据说可以提高自己设计的服装的“含洋量”,便于跟企业和消费者沟通。如众
期刊
在中医固有理论中,曾高度评价调理经络可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然而现代文明人对经络养生懵懵懂懂毫无概念。一般人常说“气通则不痛,气滞则血瘀”,或者“气虚血虚”,气血在生理上、病理上关系密切,互为因果。紫梦风情同心堂养生会所推出——松筋健康美容术。此术正是利用特殊手法,将阻碍经络气行的筋脉(肌腱、韧带、筋膜)硬块组织疏通,达到气行血行,气血调和,强化身体脏腑功能,提升生命能量养生医学观。  人
期刊
危机来了,把片酬削减,把泡沫挤掉    《北京纪事》您觉得此次金融危机对电影行业有影响吗?  江小鱼:正常情况下应该能产生好的影响,表现在票房上。上世纪30年代的那次经济大萧条,直接促成了好莱坞的崛起,就是个最成功的例子。  《北京纪事》:观众比较多了,是吗?  江小鱼:对呀,一般来说,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人们都很忙,没有时间去看电影。而经济形势不好了,人们反而都有了时间进电影院。毕竟看电影是相
期刊
记者您是如何涉足鉴定领域的?兴趣爱好使然还是工作性质决定?  潘深亮:我本身是学历史的,有爱好的因素,喜欢古代的东西。故宫博物院自古以来就是百宝箱,收藏有古代文物上百万件。到了这里以后,一方面要工作,一方面工作当中也要继续学习。我开始拜徐邦达、刘九庵先生为师,帮助他们抄写一些东西。在这些专家的指导下,才知道鉴定工作怎么搞。  刘九庵先生曾给我们12字箴言:在实际中学习,在比较中鉴定。有的媒体夸奖我
期刊
当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乐活”的态度灌输着城市人的观念。社会发展的速度使竞争愈发激烈,平日里疲惫的人们越来越追求新颖、刺激的生活方式,在娱乐休闲中寻找一份平日里难得的闲暇好心情。年轻人喜欢用特别的装扮“武装”自己,而如今这种装扮已不单单停留在服饰方面。  正是基于人们的这种需求,一些商家开发出很多的新产品,这些产品的设计张扬、炫酷,给平时单调的生活增添了
期刊
京华树帜事犹新,  灿灿奎星幸独存。  一曲碟杯千啭妙,  三春桃李沐香云。  这首诗是著名戏剧评论家马少波先生,1986年在李桂云舞台生涯60年纪念活动时的欣然命笔。虽然只有短短的28个字,却高度涵盖了李桂云一生的舞台艺术生涯。2010年是李桂云大师诞辰100周年,北京市文联、戏剧家协会等部门为纪念她为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奉献了全部心血,特此举办了“纪念京梆子大师李桂云百年诞辰”的活动。6名中国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