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如今的农村教育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点,贫困山区的孩子因为教学环境恶劣和教学设备缺失,导致他们不能和城里的孩子一起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我国大力提倡“公平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农村学困生们的学习质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和相关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就农村初中生语文教育问题,分析当下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各种成因,并提出如何改善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各种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初中教育工作者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农村教育 初中语文教育 学困生 学习现状和对策
一.农村学校语文学困生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教科书上的课文不感兴趣:这源于传统教材本身的缺陷,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耳提面命的教学模式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枯燥的课文更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2.懒开口,懒动笔,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农村所遗留下来的不良传统所致,学生在学习中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到的知识不能及时的复习,上课时懒的开口,能少写一点就少写一点。久而久之,学生形成的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就会严重的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甚至放弃了语文课程的学习。
3.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家庭的知识熏陶不到位: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经济落后,文化教育也落后,家长在生活的压力下每天努力的赚钱,却没有机会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来给予孩子更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如今,农村的孩子在家中更多是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而此時家长们由于本身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也无法给孩子以正确的导向,让他们逐渐成为了语文的学困生。
4.学习科目的增多,使得学习语文的精力减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能型人才逐渐成为了社会的紧缺资源,所以,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中,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教育非常重视,这样的初衷固然没有错,但是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尤其是对农村初中学生而言,压力陡增,学生们在有限的精力下难以静下心来去学习语文,更别提去背诵课文乃至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中心含义。
二.造成语文学困生的各种成因分析
1.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留守儿童增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后压力也在不断加大,许多父母不远万里出去打工,而把孩子留在家里让家里老人看管,但由于新老两代人巨大的沟通障碍,使得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2.家庭教育不当,对孩子学习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对于孩子为什么要学习,一直是家长不愿意去冷静面对的问题,如若家长在此时不能给予正确的家庭教育,为他们的学习目的做正确的导向,则会加重他们的学习功利心,从而认为“学习就是赚钱的工具”,学习的目的不纯,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教育水平较差的学校缺少优质的生源:如今我国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总是有高有低,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一些教育水平较差的学校就很难有优质的生源,剩下的学生中行为习惯差、学习能力低的比例明显增大,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自卑心理,从而选择自我放弃或是自我逃避的方式来规避学生差对于自己的“伤害”。
三.改进教育教学策略,转变学困生学习态度
1.加强家校沟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做好家校沟通,让双方都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了解他们的所感所想。
2.让学生享受获得尊重的满足感:学生在学习中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其实有很多,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第一,家庭条件不好导致学生在学校集体活动缺乏存在感和自信心,第二,本身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导致在学习中落后于别人,得不到学习上的满足感。其实无论是哪种原因,都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改变教学观,改善教学方式,转化学习态度: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融合,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是可以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不得不归功于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尤其是扎根于农村教育的教师。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尽管与城里学生还存在着差距,但这样的差距还在正常范围,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比例却逐年看涨,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还应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把握好转变语文学困生工作的重点,提高学困生转化率。
参考文献
[1]李献林,张淑清.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朱新平,赵立东.魏书生和欧阳代娜的教书育人之道[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邕宁区百济中学)
关键词:农村教育 初中语文教育 学困生 学习现状和对策
一.农村学校语文学困生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教科书上的课文不感兴趣:这源于传统教材本身的缺陷,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耳提面命的教学模式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枯燥的课文更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2.懒开口,懒动笔,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农村所遗留下来的不良传统所致,学生在学习中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到的知识不能及时的复习,上课时懒的开口,能少写一点就少写一点。久而久之,学生形成的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就会严重的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甚至放弃了语文课程的学习。
3.家长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家庭的知识熏陶不到位: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经济落后,文化教育也落后,家长在生活的压力下每天努力的赚钱,却没有机会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来给予孩子更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如今,农村的孩子在家中更多是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而此時家长们由于本身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也无法给孩子以正确的导向,让他们逐渐成为了语文的学困生。
4.学习科目的增多,使得学习语文的精力减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能型人才逐渐成为了社会的紧缺资源,所以,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中,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教育非常重视,这样的初衷固然没有错,但是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尤其是对农村初中学生而言,压力陡增,学生们在有限的精力下难以静下心来去学习语文,更别提去背诵课文乃至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中心含义。
二.造成语文学困生的各种成因分析
1.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留守儿童增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后压力也在不断加大,许多父母不远万里出去打工,而把孩子留在家里让家里老人看管,但由于新老两代人巨大的沟通障碍,使得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2.家庭教育不当,对孩子学习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对于孩子为什么要学习,一直是家长不愿意去冷静面对的问题,如若家长在此时不能给予正确的家庭教育,为他们的学习目的做正确的导向,则会加重他们的学习功利心,从而认为“学习就是赚钱的工具”,学习的目的不纯,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教育水平较差的学校缺少优质的生源:如今我国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总是有高有低,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一些教育水平较差的学校就很难有优质的生源,剩下的学生中行为习惯差、学习能力低的比例明显增大,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自卑心理,从而选择自我放弃或是自我逃避的方式来规避学生差对于自己的“伤害”。
三.改进教育教学策略,转变学困生学习态度
1.加强家校沟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做好家校沟通,让双方都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了解他们的所感所想。
2.让学生享受获得尊重的满足感:学生在学习中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其实有很多,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第一,家庭条件不好导致学生在学校集体活动缺乏存在感和自信心,第二,本身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导致在学习中落后于别人,得不到学习上的满足感。其实无论是哪种原因,都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改变教学观,改善教学方式,转化学习态度:在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融合,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是可以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不得不归功于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尤其是扎根于农村教育的教师。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尽管与城里学生还存在着差距,但这样的差距还在正常范围,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比例却逐年看涨,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还应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把握好转变语文学困生工作的重点,提高学困生转化率。
参考文献
[1]李献林,张淑清.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朱新平,赵立东.魏书生和欧阳代娜的教书育人之道[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邕宁区百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