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以探索发现为核心,主要是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科学发现,特别是纯科学的原始性创新突破,也就是纯基础研究,在于人们对科学真理的自由思考和不懈探索,往往不是通过人为地计划和组织来实现的。
“技术”指为满足人类需求系统地、反复地设计对象、进程和系统的一种途径。一般认为,技术以发明革新为核心,着重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工程”是人类为了满足人类需求,有组织地综合运用多门科学技术进行的大规模改造世界的活动,着重解决“做出了什么”的问题。它除了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成本和质量,做到经济、实用、美观,并且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以避免污染。它的成功有赖于多种科学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科学的管理。
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工程技术,就是指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去认知世界、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
一、渗透工程技术的步骤
以科学知识、技术技能为基础,以数学知识、工程设计为方法,通过层层递进的实施流程,带领大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大胆创新,并最终解决问题。如图:
二、渗透工程技术的策略
(一)解读科学教材,梳理可行性素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具体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前后呼应,互为铺垫。小学科学的单元设置主要围绕生命世界、宇宙世界、物质世界三个方面展开。动植物单元比较适合观察和记录,运动和力则需要利用数据分析,进而得出结论。根据单元设置和探究内容标准,进一步确定可渗透的内容。
例如:现行教材中五上:简单电路;五下:搭支架、建桥梁、造房子、折形状;四上:冷热和温度;六下:寻找生物的家园、节约能源和新能源;三下:雨下得有多大……都可以加以整合,寻找渗透工程与技术的突破口。
(二)精心设计,完善活动实践过程
对教学点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一系列可供研究素材,然后按照“问题聚焦——调查研究——设计制作——展示评价——拓展应用”的步骤设计教学过程。
如:三年级学习了《气温有多高》,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对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有了初步了解,能用温度计来测量各种物体的温度。四年级学习了《加热与冷却》,对各种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且进一步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做一个温度计。做一个温度计既要对温度计的结构有所了解,又要理解其工作原理,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学习了《冷热与温度》,我们知道了热水变凉的原因,找到保温的方法,然后再设计能够保温的装置,在设计过程中要反复测试保温效果,最终确定设计方案,制作保温杯。
在我们一年级科学教材中,工程与技术的体现更为明显。第二课《小小工程师》这一课做一个铅笔加长器;《轮子的故事》中给“小车”装上轮子。
尤其是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这一课:
问题:怎样用气球让小车动起来?怎样让小车尽可能跑得远?
设计:用细管子气可以出得慢一点;多粘几个气球;把气球粘在车顶……
展示:设计图、作品。
一年级学生就像工程师那样经历工程技术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合理分工,形成合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方案,需要同学们的通力合作。如果团队成员分工不合理,不能形成合力,会阻碍活动的开展。活动的项目分工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根据活动性质,规定团队人数,如设计保温杯、热水器、桥梁等。学生要用几个小时完成的项目,团队人数可以略微多一些;而时间跨度比较长的项目,则团队人数应该少一些,可以要求独立完成。
(四)多方位结合,提高活动效率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有些活动耗时较长,这就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可以充分发动家长的力量,家校合力。在课堂中,通过师生讨论确定活动主题和目标,制订相关计划,家长负责提供相应的材料保障,同时督促学生及时完成相应的探究和记录,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家长的有效介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相关活动。把教学与学生课余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五)展示成果,全面呈现效果
无论学生获得怎样的成果,教师都需要提供各种契机,让学生进行展示,并保存其研究成果。展示的模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通过一场比赛,集中展示。也可以和科技节相结合。如科技节中可举行“胡萝卜高塔比赛”;自制小车比赛等,把纯粹的玩乐转变为科学探究活动。同时让学生感受成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實施工程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我所做的只是一般性的尝试,我们应该多下功夫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四种彩线,交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才能织出绚丽的画卷。
“技术”指为满足人类需求系统地、反复地设计对象、进程和系统的一种途径。一般认为,技术以发明革新为核心,着重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工程”是人类为了满足人类需求,有组织地综合运用多门科学技术进行的大规模改造世界的活动,着重解决“做出了什么”的问题。它除了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成本和质量,做到经济、实用、美观,并且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以避免污染。它的成功有赖于多种科学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科学的管理。
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工程技术,就是指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去认知世界、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
一、渗透工程技术的步骤
以科学知识、技术技能为基础,以数学知识、工程设计为方法,通过层层递进的实施流程,带领大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大胆创新,并最终解决问题。如图:
二、渗透工程技术的策略
(一)解读科学教材,梳理可行性素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具体依据,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前后呼应,互为铺垫。小学科学的单元设置主要围绕生命世界、宇宙世界、物质世界三个方面展开。动植物单元比较适合观察和记录,运动和力则需要利用数据分析,进而得出结论。根据单元设置和探究内容标准,进一步确定可渗透的内容。
例如:现行教材中五上:简单电路;五下:搭支架、建桥梁、造房子、折形状;四上:冷热和温度;六下:寻找生物的家园、节约能源和新能源;三下:雨下得有多大……都可以加以整合,寻找渗透工程与技术的突破口。
(二)精心设计,完善活动实践过程
对教学点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一系列可供研究素材,然后按照“问题聚焦——调查研究——设计制作——展示评价——拓展应用”的步骤设计教学过程。
如:三年级学习了《气温有多高》,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对温度计的结构和原理有了初步了解,能用温度计来测量各种物体的温度。四年级学习了《加热与冷却》,对各种物体热胀冷缩的原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且进一步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做一个温度计。做一个温度计既要对温度计的结构有所了解,又要理解其工作原理,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学习了《冷热与温度》,我们知道了热水变凉的原因,找到保温的方法,然后再设计能够保温的装置,在设计过程中要反复测试保温效果,最终确定设计方案,制作保温杯。
在我们一年级科学教材中,工程与技术的体现更为明显。第二课《小小工程师》这一课做一个铅笔加长器;《轮子的故事》中给“小车”装上轮子。
尤其是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这一课:
问题:怎样用气球让小车动起来?怎样让小车尽可能跑得远?
设计:用细管子气可以出得慢一点;多粘几个气球;把气球粘在车顶……
展示:设计图、作品。
一年级学生就像工程师那样经历工程技术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合理分工,形成合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了方案,需要同学们的通力合作。如果团队成员分工不合理,不能形成合力,会阻碍活动的开展。活动的项目分工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根据活动性质,规定团队人数,如设计保温杯、热水器、桥梁等。学生要用几个小时完成的项目,团队人数可以略微多一些;而时间跨度比较长的项目,则团队人数应该少一些,可以要求独立完成。
(四)多方位结合,提高活动效率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有些活动耗时较长,这就离不开家长的支持。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可以充分发动家长的力量,家校合力。在课堂中,通过师生讨论确定活动主题和目标,制订相关计划,家长负责提供相应的材料保障,同时督促学生及时完成相应的探究和记录,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家长的有效介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相关活动。把教学与学生课余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五)展示成果,全面呈现效果
无论学生获得怎样的成果,教师都需要提供各种契机,让学生进行展示,并保存其研究成果。展示的模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通过一场比赛,集中展示。也可以和科技节相结合。如科技节中可举行“胡萝卜高塔比赛”;自制小车比赛等,把纯粹的玩乐转变为科学探究活动。同时让学生感受成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實施工程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我所做的只是一般性的尝试,我们应该多下功夫把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四种彩线,交织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才能织出绚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