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材呈现】
陕西省、市两级政府对养羊户都有一定的补贴,华商报记者在调查靖边县几个养羊场时发现,对外宣称拥有万只的养羊场,却只有几百只羊。面对记者质疑,靖边县畜牧局局长田文涛说:羊是流动的,谁能数得清?记者采访得知,有一个养殖场先后领取了20万补贴,栏里却只有几十只羊。养殖场主人毫不掩饰:“我们是田局长的亲戚。”
据了解,为了扶持农户养殖的积极性,陕西省政府每年都会拿出一笔资金,作为养殖业补贴发放到养殖户手中。补贴政策是,存栏基础母羊500只以上的种养羊场,每场养殖业补贴20万元;存栏1000只以上标准化肉羊育肥场,每场养殖业补贴20万元;存栏200只以上肉羊养殖户或家庭农场,每户补贴5万元。养殖场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拿到补贴,养殖场有效利用补贴资金,既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又可以保护农户自身利益,调动养殖积极性,促进养殖业发展。可是,经记者的实地走访,不仅号称万只羊场的实际养殖数存在严重的水分,就是政府报告中提及的37个千只养羊场也大多名不符实,有的勉强达到上百只,少的甚至只有几十只,统计的虚假和水分真是令人咂舌。宣称拥有万只的养羊场,却只有几百只羊,养殖场依然领着补贴,国家的扶持资金却“打了水漂”。
媒体披露称,靖边县畜牧局在回顾“十二五”成就时,曾公布至2015年底,全县羊饲养量达235.2万只,猪58.2万头,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32%和10.6%。去年11月,田局长还在会上汇报称,该县已建成万只养羊场1个,千只养羊场37个,500只养羊场110个等。可见,现在改口“羊群数不清”,背后肯定有原因。
【多维解读】
1.制度应健全
陕西省对规模养羊场进行补贴确实是件好事,有利于促进养羊业的发展,但这些补贴却成了一些基层官员渔利的目标。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为了套取补贴,有的官员借助亲戚、家人的名义养羊,有人花钱租羊成养殖大户。近年来,像“万只羊场”丑闻一样,骗取政府补贴的行为并不少见。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补贴监督举报体系亟待完善,骗补惩处力度应该不断升级,补贴实地考察、信息公示等环节也要严格执行到位。
2.形象被损害
政府每年都会拿出一笔资金,作为养殖业补贴发放到养殖户手中,目的当然是为了扶持农户养殖的积极性。支农惠农力度再大,如果在落实环节缩水,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将大打折扣,甚至造成负面影响。如果补贴发放不公开、不透明甚至把政策资金作为“唐僧肉”大快朵颐,大行损公肥私、坑农害农之道,将党纪国法完全置若罔闻,“一心一意谋私利”,影响了当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损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损害了政府政策公开和统计数据的公信力。
3.权力缺监督
权力失去监督必然会被人钻空子。首当其冲的责任方就是监管部门,审核流于形式,对上报的数据疏于审查,造成监管的“真空”状态。“羊是流动的,数也数不清”,绝非一任肩负发放国家畜牧补贴领导干部失职、渎职的借口,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在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上批判那些“为官不为”的尸位素餐者。精准扶贫政策下,相关纪检、监察、审计部门更该好好查查珍贵的国家财政补贴进了谁的腰包,是谁借国家产业扶贫政策,披着羊皮混入羊群大发不义之“羊财”。
4.政策要透明
真正的养殖户们都潜心地搞养殖,忙于品种繁育、疾病预防、饲料喂养、盯住市场行情等,不知道国家政府有扶持养殖户的好政策。而一些近水楼台的官员呢?他们恨不能把这样的消息封闭起来,自己私吞利益,或转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总之,肥水不流外人田。鉴于此,政府出台每一项惠民措施时,都应想方设法地做到广而告之。必须强化政策公开的制度性约束,建立和完善农民补贴的信息网,只有首先让老百姓彻底了解有哪些补贴项目、金额是多少,才能对基层干部进行有效监督。
【适用话题】
公信力;徇私舞弊;有效监管;政务公开;以权谋私;精准扶贫;政策性腐败……
陕西省、市两级政府对养羊户都有一定的补贴,华商报记者在调查靖边县几个养羊场时发现,对外宣称拥有万只的养羊场,却只有几百只羊。面对记者质疑,靖边县畜牧局局长田文涛说:羊是流动的,谁能数得清?记者采访得知,有一个养殖场先后领取了20万补贴,栏里却只有几十只羊。养殖场主人毫不掩饰:“我们是田局长的亲戚。”
据了解,为了扶持农户养殖的积极性,陕西省政府每年都会拿出一笔资金,作为养殖业补贴发放到养殖户手中。补贴政策是,存栏基础母羊500只以上的种养羊场,每场养殖业补贴20万元;存栏1000只以上标准化肉羊育肥场,每场养殖业补贴20万元;存栏200只以上肉羊养殖户或家庭农场,每户补贴5万元。养殖场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拿到补贴,养殖场有效利用补贴资金,既可以降低养殖成本,又可以保护农户自身利益,调动养殖积极性,促进养殖业发展。可是,经记者的实地走访,不仅号称万只羊场的实际养殖数存在严重的水分,就是政府报告中提及的37个千只养羊场也大多名不符实,有的勉强达到上百只,少的甚至只有几十只,统计的虚假和水分真是令人咂舌。宣称拥有万只的养羊场,却只有几百只羊,养殖场依然领着补贴,国家的扶持资金却“打了水漂”。
媒体披露称,靖边县畜牧局在回顾“十二五”成就时,曾公布至2015年底,全县羊饲养量达235.2万只,猪58.2万头,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32%和10.6%。去年11月,田局长还在会上汇报称,该县已建成万只养羊场1个,千只养羊场37个,500只养羊场110个等。可见,现在改口“羊群数不清”,背后肯定有原因。
【多维解读】
1.制度应健全
陕西省对规模养羊场进行补贴确实是件好事,有利于促进养羊业的发展,但这些补贴却成了一些基层官员渔利的目标。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为了套取补贴,有的官员借助亲戚、家人的名义养羊,有人花钱租羊成养殖大户。近年来,像“万只羊场”丑闻一样,骗取政府补贴的行为并不少见。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补贴监督举报体系亟待完善,骗补惩处力度应该不断升级,补贴实地考察、信息公示等环节也要严格执行到位。
2.形象被损害
政府每年都会拿出一笔资金,作为养殖业补贴发放到养殖户手中,目的当然是为了扶持农户养殖的积极性。支农惠农力度再大,如果在落实环节缩水,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将大打折扣,甚至造成负面影响。如果补贴发放不公开、不透明甚至把政策资金作为“唐僧肉”大快朵颐,大行损公肥私、坑农害农之道,将党纪国法完全置若罔闻,“一心一意谋私利”,影响了当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损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损害了政府政策公开和统计数据的公信力。
3.权力缺监督
权力失去监督必然会被人钻空子。首当其冲的责任方就是监管部门,审核流于形式,对上报的数据疏于审查,造成监管的“真空”状态。“羊是流动的,数也数不清”,绝非一任肩负发放国家畜牧补贴领导干部失职、渎职的借口,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在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上批判那些“为官不为”的尸位素餐者。精准扶贫政策下,相关纪检、监察、审计部门更该好好查查珍贵的国家财政补贴进了谁的腰包,是谁借国家产业扶贫政策,披着羊皮混入羊群大发不义之“羊财”。
4.政策要透明
真正的养殖户们都潜心地搞养殖,忙于品种繁育、疾病预防、饲料喂养、盯住市场行情等,不知道国家政府有扶持养殖户的好政策。而一些近水楼台的官员呢?他们恨不能把这样的消息封闭起来,自己私吞利益,或转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总之,肥水不流外人田。鉴于此,政府出台每一项惠民措施时,都应想方设法地做到广而告之。必须强化政策公开的制度性约束,建立和完善农民补贴的信息网,只有首先让老百姓彻底了解有哪些补贴项目、金额是多少,才能对基层干部进行有效监督。
【适用话题】
公信力;徇私舞弊;有效监管;政务公开;以权谋私;精准扶贫;政策性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