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把玉米带回欧洲导致了吸血鬼的出现

来源 :意林绘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uedong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分享:《暮光之城》是非常受欢迎的一个系列电影,里面吸血鬼的形象深入人心。但谁能想到,在欧洲有一段时间,传说中的吸血鬼会和玉米联系在一起?那时的“吸血鬼”形象来源于现实中的糙皮病患者,而糙皮病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大量食用的玉米中缺少烟酸,它才是导致糙皮病的“罪魁祸首”。可见,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密切相关的,看似两种不相干的事物,或许就可以通过一种奇特的纽带联系在一起。多觀察,多动脑,多探究,我们也可以发现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关联。(特约教师:山东省邹城市郭里中学李善伦)
  玉米是人类的三大主粮之一。至少在7000年以前,墨西哥人就把一种野草“驯化”成了高产美味的玉米。种植粮食是人类社会从“采猎”向“农耕”转化的基础。
  不过,玉米并不是一种营养全面的食物。它缺乏烟酸。烟酸又叫尼克酸,尼克酸和尼克酰胺就是维生素B3。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维生素,缺乏的时候可能导致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症状。如果长期严重缺乏,可能出现贫血和糙皮病。糙皮病的典型症状是皮肤发炎,裸露的皮肤被阳光照射之后,会变黑、变硬、脱落、流血。严重的糙皮病还能导致痴呆。
  其实人体本来可以把色氨酸转化为烟酸,而玉米却偏偏缺乏色氨酸。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欧洲人对玉米浑然不知。直到15世纪末,哥伦布到达北美才发现这种美妙的粮食,并且把它带回了欧洲。很快,欧洲人就接受了这种高产的作物,也把它作为主粮。
  没想到的是,大量吃玉米的人们逐渐出现了糙皮病。随着时间的推移,糙皮病患者越来越多,欧洲人逐渐把怀疑的目光对准了玉米。起初,人们猜测玉米中含有某种毒素,或者携带某种病原体。然而玉米是从美洲引入的,“自古以来”就吃玉米的中美洲人民却没有糙皮病。
  “毒素”和“疾病载体”的猜测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欧洲人开始探讨中美洲人加工玉米的方式。他们注意到,中美洲人对玉米进行“灰化处理”之后才食用。所谓“灰化”,就是用加了石灰或者草木灰的水去浸泡玉米,并进行加热熬煮。
  不清楚中美洲的古人是怎么发明出这种加工方法的。或许初衷是为了使玉米变得软嫩可口,没想到歪打正着地解决了烟酸的问题。原来,玉米中也是有不少烟酸的,只不过成熟玉米中的烟酸绝大部分都与半纤维素形成了复合物,因此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石灰和草木灰都是碱性的,用它们来浸泡并加热玉米,半纤维素会发生水解而把那些烟酸释放出来。
  欧洲入学会了种植玉米,却没有学习“灰化玉米”的加工方式,于是导致了糙皮病的流行。糙皮病患者受到阳光照射会引发皮炎,严重的皮炎看起来很恐怖。18世纪之后欧洲出现了吸血鬼的传说,吸血鬼怕光,外表恐怖,多少有些糙皮病的症状。这种症状和时间上的暗合,使得有一些人猜测:吸血鬼的传说,是不是就起源于糙皮病患者?
  美国人也只引进了玉米的种植,而没有学习玉米的加工方式。20世纪初美国人才注意到糙皮病,起初他们也认为源于玉米携带的病原体或者毒素。错误的假设,自然找不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从1906年到1940年,美国的糙皮病患者多达300万,其中10万人死亡。
  后来,美国人终于发现了糙皮病的根源是烟酸缺乏,于是在食物中强化烟酸。对症下药之后,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于是“强化烟酸”成了美国食品饮料的传统。到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大量食用玉米,多样化的饮食使得烟酸缺乏也不常见,但美国的强化食品中还是保留着添加烟酸的传统。
其他文献
话说汉朝时期,有一种很奇葩的断案方式,叫“春秋决狱”,就是用儒家经典《春秋》未当法律用,来判案子。  當年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说古人真迂腐,没有成型法律,也不能这么胡闹啊!  但是最近,我和翟志勇老师聊天,他对我讲了一句很开脑洞的话,他说“法律从未都是完备的”。  请注意,这里不是指纸面上的法律是完备的,而是说,法律是由很多东西构成的。  除了纸面上的法条,还有各种各样的阐释系统,像司法解释、执行
期刊
小编有话说:  2014年北京语文高考在写作中加了一道分值为10分的微写作,一时间,受到了很多教育专家的肯定。“微”倒更能小中见大,考查出写作者的真实水平。  向我们投稿,发送话题200字左右的内容给小编喵咪(QQ邮箱:[email protected]),就有机会出镜并得到小编的幸运礼物和优厚稿酬哦!微写作,微见真知,分享感动。本期特约指导教师:河北省邯郸市建安中学陈立芳请以“担当”为主题。谈谈你
期刊
阅读分享:一部《红楼梦》,犹如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历来受到众多读者青睐,其对作品的理解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自有各人的阅读感受,即使同一人在不同时间阅读,体验感悟也会有差异。在吃货眼中,《红楼梦》又是怎样一部书?闻佳的《红楼飨宴》,就是作者另眼看“红楼”的杰作,它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紅楼梦》另一方面的魅力。(特约教师:湖北省宜都市潘家湾民族中学 叶绍继)  《红楼梦》里美食出现
期刊
说菜花多么香,不准确,它们更有浓浓的土腥味。一朵也平常,千朵万朵,绵延成片,你就被唬住了。白花让人静,红花让人怜,这黄的菜花,有金属般的光芒,给人以力量。每次站在铺天盖地的它们面前,就像听到漫山遍野的呐喊,会倍觉振兴、鼓舞。  花如姐妹,真排序的话,最细眉细眼的婆婆纳应该是幺妹了。那么小,你几乎要忽略它,可若俯身,仔细端详,风情与姿态虽不具备,却也可爱得很,有女童的烂漫与天真。你简直可以听到她们的
期刊
【抽丝剥茧话成语】  成语“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从结构上看,属于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并列复合短语;从修辞学上看,这里使用了类比,意为拿着我跟有成就的人做比较宛若拿无盐跟西施比,那是冒犯人家西施,是对人家的大不敬。多用作公共场合下的谦词。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见陌生成语,往往将其各成分意义进行简单相加,随即望文生义起来。所以,竟有人对“刻画无盐,唐突西施”做出这样笑话般的理解:刻画得没滋没昧,横冲直
期刊
阅读分享:当坚硬的石块相互碰撞,产生的是耀眼而又炽热的烈火;当粗大的木材相互碰撞,产生的是精妙而又温暖的房屋;当远古神话与原始的真理相互碰撞,产生的是一本旷世奇书,名曰《山海经》。它是一部先秦古籍,内容丰富、风貌独特的古代著作,包含历史、地理、神话、宗教等诸方面,堪称研究上古中国社会的宝库。让我们小心地去探究它、揭开它,也许你会发现真理就在底下!(特约教师: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七中学景毛毛)  借
期刊
第1章  我六岁那年,在一本描写原始森林的名叫《真实的故事》的书上,看见过一幅精彩的插图,画的是一条蟒蛇在吞吃一頭猛兽。我现在把它照样画在上面。  书中写道:“蟒蛇把猎物囫囵吞下,嚼都不嚼。然后它就无法动弹,躺上六个月来消化它们。”  当时,我对丛林里的奇妙景象想得很多,于是我也用彩色铅笔画了我的第一幅画:我的作品1号。  我把这幅杰作给大人看,问他们我的图画吓不吓人。他们回答说:“一顶帽子怎么会
期刊
一看到有人说“路两旁的木棉花开了”,就羡慕不已。羡慕看花人,羡慕路两旁。有一年因为看过一组木棉花的照片,随后查阅了很多资料,也看了上百张摄影作品。我惊叹那枯墨似的老枝,叶子未出,一树燃红。是燃烧的红呢,大朵大朵,整树整树,好似爱,热情,绚丽,明亮,还有一股子凛然之气。  热烈的花,如玉兰,如蔷薇,都是不顾一切,都是焚烧了自己才好,但都与木棉不同。在生活中,曾经一直,我没见过一朵木棉。看木棉花的照片
期刊
阅读分享:“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能让别人记住自己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感谢历史给了我们一个陶渊明,对于这样一个大咖级的人物,以前从课本上,我们只知道他才华横溢,知道他愤世嫉俗,却不知道他还有丰富多彩的另一面,通过本文,我们可以对他了解得更多。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又能通过什么让后人知道呢?还是本文中说得好:集聚了天分,付出了勤劳,增加些运气和资源。也许,我们真的能留下些好
期刊
青山说:高考作文年年都是热门话题,今年更是几小时内在微博热“爆”了。各种段子、评论、吐槽……不约而至。其实古人们想在考场写出好作文也不是件容易事儿呢。  高考作文出题,年年苦为谈资。出得正了,人民嫌呆板;出得偏了,人民嫌浪荡;引经据典,人民嫌陈腐;结合时事,人民嫌功利。  这也说明考场作文实在当不得真。中国以科举选拔文官,唐宋之间,先是请士子写策论,其实是考士子的时事政才,兼考文章。本来科举是公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