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如何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成为21世纪语文教学巨大的挑战。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创新”成为了关键。
“创新型语文教学”使学生倍感兴趣,一是因为有新颖性,
制造学前兴奋点,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让语文教学在浓厚的氛围中进行;二是要有灵气,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将语言学习推进新的层次,让学生乐于学、善于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教学增添活力;三是提高学习效率,切实把握学生的薄弱环节,还可利用语文教材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优势,使教育不再显得机械、空洞,做到事半功倍。
关键词: 新颖 活力 实效
语文课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学习语言,丰富“人文”陶冶情操的一种活动。而创新性地践行新课程语文教学滋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心田是其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没有创新的语文课教学,必然会是一潭死水,会令学生望而生厌,甚至于落得个“辛辛苦苦摧残孩子”的罪名,这便有悖于素质教学的实施。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努力践行“创新性语文教学”,丰富学生人文底蕴。
那么,什么是“创新性语文教学”,如何实践“创新性语文教学”呢?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悟出所谓“创新性语文教学”是指运用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学。实践“创新性语文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大胆探索。
一是创新语文课堂呈现形式,使语文课堂面目常新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语文课堂呈现的新颖性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点。精心预设,使语文课每天都以新颖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必然使学生有赏心悦目之感,自然而然产生学习的好奇心,轻松进入语文内容的自主探究。比如魏书生老师就常常让他的学生猜“这一节课要学些什么”,有意识地让学生界于猜透与猜不透之间,从而使学生打起精神,提起兴趣。我们也进行过这样一种尝试:①设计一些新奇的导语,以集中学生注意,制造学前兴奋点。②变换板书呈现形式,既训练了学生书写和排版,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③课堂中教师偶尔即兴背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诗或读一妙语联珠的精美散文,以振奋学生精神,使兴趣避免跌入低谷。④课堂上用“手势”或眼睛传递某个信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手指或文具在空中写字等。学生能耳目一新,倍感新颖有趣。课堂结束时留下一名言警句,使课堂言有尽而意未绝,有余音绕梁之感,以巩固语文学习兴趣。曾在杂志上看过,一位老师在举行写作公开课时,十几个听课老师都已到齐, 他故意在上课后两分钟方姗姗踱步进入教室,走上讲台,镇静地说道:“对这次迟到我深表歉意,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写一段心理描写——“在语文老师迟到之时”这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看似不经意的做法,实际上都是教师“匠心独运”、“别出心裁”的精心预设的结果,这就是创新,这不仅是在“备课”而且是在备人了。“新”是语文教学人文的魅力。
二是活用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充满鲜活的灵气
成功的语文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吕叔湘)“活”,一指教法灵活。吕叔湘说:“十几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教学法……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法,并努力创造出自已的一套方法,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杨初春“快速作文教学法”给作文教学一种全新的感觉,是作文教学成功的教改经验。但是它最基本的一点是常规化程序的训练,缺少了哪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快速作文”的花架子,整体套用或搬抄必然不行。于是我们就活用这种方法创新自己的作文课堂,几经摸索,探索出了一种比较适合初三毕业生快速作文的方法——作文嫁接法。即全篇移植式、巧变开头式、前呼后应式、点睛结尾式,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应试能力。当然,这种快速作文法虽短时高效,但仅适用于万不得已的初、高毕业年级,真正提升作文素养,还得平时扎实有序的训练。于是我们又在平时教学中,根据不同文体,探索出了一系列灵活多样的教法。如巧妙立意法、精妙选材法、结局谋篇法、先骨后肉法、反复润色法、不断沉淀法、空间布局法、程序说明法、人物描写法、线索串联法等写作技法,扎实训练写作功底,培养语文素养。在课文教学中,也总结出一些新颖实效的方法,如教记叙文,通常用“要素阅读法”,散文采用“红线串珠阅读法”,说明文采用“特征、方法析解法”,议论文采用“点、据、证融读法”,文言文采用“读、译、悟诵法”,古代诗歌则采用“诵、悟、联想记忆法” ……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到课文讲堂上,学生有规律可循又兴趣盎然,长此以往,叶老的 “教是为了不教”便会实现。二是指课堂气氛“活”。课堂气氛活的实质是“乐学”,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语文课堂充满感情色彩,使学生这个“主体”有明确的目标和强烈的动机,精神愉悦,这是素质教育中的愉快教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上海一师附小提出的“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体现在课堂上就是一个“乐”字。如果语文教师对学生没有强制,没有逼迫,而将自己民主地揉合在学生中,留作业,改作业,出试卷,批改作文等都有学生的参与,如果语文教师以自己的真情使他们动情,以诙谐的语言使他们欢笑,以激越的朗读使他们振奋,以悲壮的语势使他们亢奋,以低缓的吟诵使他们沉思,以疾速的排比使他们悲壮,以哀而不伤的情感使他们哀愁;如果以“问”启迪思维,以“疑”拓开想象,……那么这一切均可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之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的意向,使语文课在生动活泼中进行。“活”是语文课堂人文的青春。
三是增强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使语文课堂处处有效
《语文教学大纲》将培养学生能力概括为“读”、“写”、“听”、“说”四个方面。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这四个方面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任何低效无效的语文课堂无论摆出多少花架子,打出多少绣花拳,均是短命的行为,听说读写必须务“实”: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笔者曾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怕阅读的实际,采用“整体阅读——局部阅读——整体阅读”三部曲启发学生浏览粗读、字斟句酌精读,以“问启思品读”等方法强化阅读经典语段,形成勇于阅读、勤于阅读的习惯,习惯一久,便形成了阅读能力,收到了实效。笔者还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中,充分放手,给足时间,真心实意让学生深入讨论,使他们在激烈而深入的讨论中、争辩里训练了多种能力,收到了很大实效,克服了目前语文课堂有温度但无深度的时弊。
当然,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必须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课本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必须育人,语文教师都应很好地利用语文教材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优势,努力渗透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的教育,为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实施“精神素质”的教育,作出语文教学方面的贡献。可以说新课程语文教材“新、活、趣、实、丰”非常适用于培养“语文全人”。教材中有对祖国江河山川的赞美,有爱国英雄主义的赞歌,有文明中国对世界奇迹的创造,有一代伟人精神永耀的光辉,有师生水乳交融的情怀,有父子、母子情深似海的绝唱,有科学真理的永恒,有“人定胜天”的杰作……本身极富“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理想、人性主义的思想光辉得天独厚,运用好新课程语文教材,展现语文课堂人文教育特色,彰显创新语文教学魅力,一定会使语文课堂充满青春活力。“实”是语文课堂人文的灵魂。
总之,努力践行“创新性语文教学”,突出其“新颖”、“活力”、“实效”,必将使语文课堂人文精神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
[2]新语文教学.
[3]教育导报.
“创新型语文教学”使学生倍感兴趣,一是因为有新颖性,
制造学前兴奋点,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让语文教学在浓厚的氛围中进行;二是要有灵气,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将语言学习推进新的层次,让学生乐于学、善于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教学增添活力;三是提高学习效率,切实把握学生的薄弱环节,还可利用语文教材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优势,使教育不再显得机械、空洞,做到事半功倍。
关键词: 新颖 活力 实效
语文课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学习语言,丰富“人文”陶冶情操的一种活动。而创新性地践行新课程语文教学滋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心田是其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没有创新的语文课教学,必然会是一潭死水,会令学生望而生厌,甚至于落得个“辛辛苦苦摧残孩子”的罪名,这便有悖于素质教学的实施。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努力践行“创新性语文教学”,丰富学生人文底蕴。
那么,什么是“创新性语文教学”,如何实践“创新性语文教学”呢?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悟出所谓“创新性语文教学”是指运用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学。实践“创新性语文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大胆探索。
一是创新语文课堂呈现形式,使语文课堂面目常新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语文课堂呈现的新颖性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点。精心预设,使语文课每天都以新颖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必然使学生有赏心悦目之感,自然而然产生学习的好奇心,轻松进入语文内容的自主探究。比如魏书生老师就常常让他的学生猜“这一节课要学些什么”,有意识地让学生界于猜透与猜不透之间,从而使学生打起精神,提起兴趣。我们也进行过这样一种尝试:①设计一些新奇的导语,以集中学生注意,制造学前兴奋点。②变换板书呈现形式,既训练了学生书写和排版,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③课堂中教师偶尔即兴背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诗或读一妙语联珠的精美散文,以振奋学生精神,使兴趣避免跌入低谷。④课堂上用“手势”或眼睛传递某个信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手指或文具在空中写字等。学生能耳目一新,倍感新颖有趣。课堂结束时留下一名言警句,使课堂言有尽而意未绝,有余音绕梁之感,以巩固语文学习兴趣。曾在杂志上看过,一位老师在举行写作公开课时,十几个听课老师都已到齐, 他故意在上课后两分钟方姗姗踱步进入教室,走上讲台,镇静地说道:“对这次迟到我深表歉意,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写一段心理描写——“在语文老师迟到之时”这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看似不经意的做法,实际上都是教师“匠心独运”、“别出心裁”的精心预设的结果,这就是创新,这不仅是在“备课”而且是在备人了。“新”是语文教学人文的魅力。
二是活用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充满鲜活的灵气
成功的语文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吕叔湘)“活”,一指教法灵活。吕叔湘说:“十几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教学法……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法,并努力创造出自已的一套方法,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杨初春“快速作文教学法”给作文教学一种全新的感觉,是作文教学成功的教改经验。但是它最基本的一点是常规化程序的训练,缺少了哪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快速作文”的花架子,整体套用或搬抄必然不行。于是我们就活用这种方法创新自己的作文课堂,几经摸索,探索出了一种比较适合初三毕业生快速作文的方法——作文嫁接法。即全篇移植式、巧变开头式、前呼后应式、点睛结尾式,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应试能力。当然,这种快速作文法虽短时高效,但仅适用于万不得已的初、高毕业年级,真正提升作文素养,还得平时扎实有序的训练。于是我们又在平时教学中,根据不同文体,探索出了一系列灵活多样的教法。如巧妙立意法、精妙选材法、结局谋篇法、先骨后肉法、反复润色法、不断沉淀法、空间布局法、程序说明法、人物描写法、线索串联法等写作技法,扎实训练写作功底,培养语文素养。在课文教学中,也总结出一些新颖实效的方法,如教记叙文,通常用“要素阅读法”,散文采用“红线串珠阅读法”,说明文采用“特征、方法析解法”,议论文采用“点、据、证融读法”,文言文采用“读、译、悟诵法”,古代诗歌则采用“诵、悟、联想记忆法” ……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到课文讲堂上,学生有规律可循又兴趣盎然,长此以往,叶老的 “教是为了不教”便会实现。二是指课堂气氛“活”。课堂气氛活的实质是“乐学”,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语文课堂充满感情色彩,使学生这个“主体”有明确的目标和强烈的动机,精神愉悦,这是素质教育中的愉快教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上海一师附小提出的“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体现在课堂上就是一个“乐”字。如果语文教师对学生没有强制,没有逼迫,而将自己民主地揉合在学生中,留作业,改作业,出试卷,批改作文等都有学生的参与,如果语文教师以自己的真情使他们动情,以诙谐的语言使他们欢笑,以激越的朗读使他们振奋,以悲壮的语势使他们亢奋,以低缓的吟诵使他们沉思,以疾速的排比使他们悲壮,以哀而不伤的情感使他们哀愁;如果以“问”启迪思维,以“疑”拓开想象,……那么这一切均可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之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的意向,使语文课在生动活泼中进行。“活”是语文课堂人文的青春。
三是增强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使语文课堂处处有效
《语文教学大纲》将培养学生能力概括为“读”、“写”、“听”、“说”四个方面。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这四个方面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任何低效无效的语文课堂无论摆出多少花架子,打出多少绣花拳,均是短命的行为,听说读写必须务“实”: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笔者曾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怕阅读的实际,采用“整体阅读——局部阅读——整体阅读”三部曲启发学生浏览粗读、字斟句酌精读,以“问启思品读”等方法强化阅读经典语段,形成勇于阅读、勤于阅读的习惯,习惯一久,便形成了阅读能力,收到了实效。笔者还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中,充分放手,给足时间,真心实意让学生深入讨论,使他们在激烈而深入的讨论中、争辩里训练了多种能力,收到了很大实效,克服了目前语文课堂有温度但无深度的时弊。
当然,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必须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课本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必须育人,语文教师都应很好地利用语文教材充满人文精神的学科优势,努力渗透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共财物的教育,为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实施“精神素质”的教育,作出语文教学方面的贡献。可以说新课程语文教材“新、活、趣、实、丰”非常适用于培养“语文全人”。教材中有对祖国江河山川的赞美,有爱国英雄主义的赞歌,有文明中国对世界奇迹的创造,有一代伟人精神永耀的光辉,有师生水乳交融的情怀,有父子、母子情深似海的绝唱,有科学真理的永恒,有“人定胜天”的杰作……本身极富“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理想、人性主义的思想光辉得天独厚,运用好新课程语文教材,展现语文课堂人文教育特色,彰显创新语文教学魅力,一定会使语文课堂充满青春活力。“实”是语文课堂人文的灵魂。
总之,努力践行“创新性语文教学”,突出其“新颖”、“活力”、“实效”,必将使语文课堂人文精神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
[2]新语文教学.
[3]教育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