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老北京”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p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叫《一个人和一座城市》。节目中的“一个人”选的都是作家。第一个作家与第一座城市是刘心武与北京城。刘心武生于四川,8岁到北京,生活至今。他以一个作家的敏锐感受,谈出许多有价值、有趣味的东西。因在北京住了50多年,又有了极深的情感体验,刘心武称自己为“老北京”。看到这里,我不禁冒出一点疑问 :到底什么叫“老北京”?
  现在对四合院、宅门、豆汁儿谈得多,几乎成了北京城的文化代表,仿佛熟知这几样东西,能因这几样东西动真情,便够资格做“老北京”。但仅有这些,与严格意义的“老北京”还不是一回事。所谓“老北京”,指的是全面的人文属性,包括品性、趣味、道德、礼俗,甚至包括毛病、陋习等。我有一个同学,山东人,是研究北京历史地理的专家,对北京城内的大街小巷、城外的郊村远寨都了如指掌,他在北京前后生活了30来年,但没有人把他当“老北京”,因为他脑子里的知识是一回事,而生活习惯、精神气质又是一回事。真正的老北京人的核心,是在京城里生活了好几代的人,像北京城一样有历史感。
  人们大多能察觉,北京的学生有两种口音。一种口音像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很接近播音员,另一种口音带有强烈的卷舌话音,将“胡同”发音为“胡脱儿”,京味儿十足。这两种口音分别代表了大院的孩子与胡同的孩子。按我的看法,口音像普通话的群体,永远做不了“老北京”。一个世代在北京蹬“三轮儿”的家庭,比外地进京做官的家庭,更有资格做“老北京”。
  语言应该算身内之物,是“人”的文化的最直接、准确、关键的表征。一个人可以搬进四合院,豆汁儿也可以喝进肚,但“胡脱儿”从嘴里出不来。就风味食品来说,现在豆汁儿在媒体中最有名,几乎成为北京的形象大使。但豆汁儿到了这个份上,也就脱离了原本的实在,倒是另有一样风味食品极少登场,却是老北京饮食文化的一个实在标志,这便是面茶。不是真正的老北京不知道面茶是什么,北京大院的孩子也没几个喝过面茶,还以为面茶就是炒面或茶汤。北京的面茶是小米面糊上浇芝麻酱再撒椒盐,常吃面茶者是端着碗转圈喝,不用勺。
  不过话说到底,单单一个面茶也不应算老北京文化,文化是一大套东西。现在,老北京文化已支离破碎,并渐渐走样。比如有时为表现老北京商业文化,便找几个人模仿做买卖的吆喝声,嗓门越喊越大,声调越来越夸张。我小时候听过胡同中买卖人的吆喝,声调是朴实柔和的,绝不会打破胡同的静谧气氛。
  现在表现老北京文化,多表演下层文化、街面文化。而老北京文化更重要的部分是上层文化、旗人文化、士大夫文化、生活礼仪。对于这些,不能简单地用阶级分析法将其归为“糟粕”。我们再贬斥封建官僚士大夫,也得承认他们当初在北京为文化主体。更何况,他们中许多人原本知书达理,有些就是文化名人。在京师,这个社会群体相当大,当然会造就一种文化传统。可惜的是,现在许多讨论老北京文化的人,只在胡同面上着眼,并不知晓深宅大院内的事情。
  我有一个老同学,即北京社会科学院的李宝臣先生,是北京史专家。他在讲北京传统文化时,多用“京师文化”这个名称,我想这很对,这个名称点到北京传统文化的要紧之处,提醒人们北京的社会特征。
  北京的文化,首先在人,其次在物,现在说物的多,懂人的少。强调京师上层文化,并非要说宫廷建筑珍宝,而是讲礼俗,论人伦风气。都知道老北京人很客气,这里面有礼仪。士大夫的礼仪行为,在京城文化内涵中有巨大比重,在京城社会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如今,老北京群体越来越小,与北京都市中胡同、四合院的收缩一样。我们此时谈的“老北京”,不可能再生。而眼下的北京人,在过去的各色“革命”中,已脱去温良恭俭,向“新北京人”嬗变。京城地位仍让他们保留傲慢,却已不令人尊敬了。
  顾亭林说,立俗难,毁俗易,百年成之不足,一旦坏之有余。“老北京”已渐远,虽仍可眺到一番情景,但终是不可及的了。
其他文献
位于湖南与广西交界处的萌渚岭,是一条南北长130公里,东西宽20~50公里,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从地图上看,萌渚岭的北段主要蜿蜒在湖南江华县境内,南段则绵延至广西贺州市、钟山县等地,是由湘入桂的必经之道。  除了主峰山马塘顶之外,萌渚岭中还有著名的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桂东第一峰”马鞍山。这片茂密的森林,不仅峰高谷深,隐藏着旖旎的高山风光,而且十分适合徒步穿越。尤其是马鞍山(当地称为“天堂
近年来,欧美盛行一项残忍的活动——战利品狩猎,许多猎人专门为此赶赴非洲草原,以合法的名义猎杀了数以万计的大型野生动物,但同时也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无论狩猎者及其支持者如何自圆其说,也无法掩盖溅洒在草原上殷红的血。如果相关国家不加以严格控制,这一活动恐怕会愈演愈烈,倒下的动物也会越来越多……  先让我们回到2015年:津巴布韦颇有名气的狮子王西塞尔(Cecil)在觅食之际,被人为刻意放置的诱饵引出
黑水虻幼虫又称“凤凰虫”,因其繁殖迅速、生物量大、食性广泛、吸收转化率高、容易管理、饲养成本低、动物适口性好等特点,而成为主要的资源昆虫。  黑水虻最早发现于南美洲热带草原,此后被人类带到了世界各地。在扁角水虻亚科中,它是唯一生活在我国的虻类,除了青藏高原、西北和东北地区,在其他地方的野外地区都能见到其身影。  黑水虻的幼虫体型很丰满,头部很小,表皮显黄色且具韧性,大约有1.8厘米长。但经过6个龄
在藏文明史上和藏民日常生活中,尕多觉沃山和阿尼玛卿山具有举足轻重的宗教意义,而对于无数的旅行者来说,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纯净之地也始终让人心驰神往。  本文作者一行从青海湖出发,沿着黄河之源,从圣湖前往神山,一路邂逅霞云飞渡的湖光山色、款款信步的野驴黄羊、虔诚善良的转山藏民,当然,还有大自然在不经意间慷慨赐予的意外之喜……  据说,藏民们会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和几乎全部积蓄都用来朝山拜湖。他们信奉万
提到谯姓,熟读《三国演义》的人肯定对蜀汉后期的谋士谯周印象深刻,作为这个姓氏里的最著名者,谯周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一个姓氏。查看谯姓的分布,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谯周一生仕蜀——四川和陕西是谯姓人分布最多的两省。谯姓人的活动范围恰好就在三国时期的西蜀版图里。  谯姓源头有三,其中两个都源于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子——召公姬奭是周朝著名的政治家,曾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深受倚重。姬奭的其中一子被封到谯
【摘要】本文先简要阐述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词汇教学设计的意义,然后主要探讨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进行词汇教学设计的具体策略,如创设情境引入词汇、结合语境猜测词汇、根据词汇理解内涵、发散思维联想记忆、设置作业巩固词汇、组织活动巧记词汇等,以此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英语教学质量,为广大同行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词汇教学  【作者简介】董敏熠,山东省泰安市泰安望岳中学。  
在古代,剑是地位和权威的象征,因此帝王有佩剑的传统。中国河南省博物院中就收藏着一把“王者之剑”——玉柄铁剑。这把剑有2800多年历史,长度仅33厘米,却享有“中华第一剑”的美誉。它的不同之处还得从它的发现说起。  1990年的一天深夜,河南省三门峡市的上岭村中,突然传来几声枪响。原来,几天前,当地公安局接到报案,称有人在夜里盗挖古墓。警方在此驻守几天后,终于在这天夜里,成功抓捕了盗墓贼。  天亮以
反盗猎之路充满了危险,据王永昌回忆,有一次开车追踪盗猎者时,对方恐吓说:“你们如果再跟着,就打死你们!”  自贡市观鸟协会不仅经常组织户外观鸟活动、环保宣传活动和线上线下讲座,还多次协助公安部门抓捕非法交易者和盗猎者,救助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为减少人为干扰,“荒野新疆”巡护队常常在白鸟湖巡查,劝阻车辆驶向湖边,劝阻人们游泳划船,劝阻人们在湖边烧烤、挖野菜、摘芦苇、掏鸟蛋……  2012年10月,
人迹罕至的山谷  你能理解如此长久的孤单吗?  你会在夜半时候到外面  把一只桶下到井里  这样你就能感觉到下面有什么东西  在绳子的另一端使劲拉。  刺柏城堡的灰胡桃树  我把这棵树称为灰胡桃树(我不认为  它是),这样我就能说起雨中  我四周的那些树是多么不同。  这让我想到语言怎样变化无常。济慈  手稿上经常留下空白,为了跟上  他的激情,空白自有恰当的词语光顾。  我们间接地使用它们。一如
【摘要】当前的英语教学仍以接受性方式为主,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训练与记忆练习,缺乏真实语境下的语言实践活动。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忽略主题语境、语篇意义与结构、语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等,将读和写这两个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割裂开来,导致语言学习碎片化、表层化。本文在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探讨以单元主题为中心进行读写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在单元主题下将语篇中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整合学习,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