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教版《经济生活》的复习策略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aojuan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回归教材、夯实基础、顾点联线扩面
  在求活、求新、求变的高考命题思想指导下,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情景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的,要求解决问题的知识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甚至是不变的。试题的切入角度虽更具多样性,但考查的落脚点都着眼于基础主干知识。“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宏观材料,微观切入”“高起点、低落点”的命题思路等都要求考生熟悉教材,特别是对高频考点,对主干知识的复习和掌握是提高应试能力的基础和关键。
  《经济生活》主要围绕扩大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展开,在高考中涉及的主干知识点主要有:基础理论的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消费的价格、类型、影响、影响因素和正确的消费观;生产的宏观经济制度、微观的企业和劳动者及其融资与投资理财;分配的制度、现状、问题、措施及财政和税收;交换的“资源配置两只手”即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加上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国际背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对外开放。
  二、 科学备考,把握主干知识与高频考点
  《经济生活》的主干知识和总体线索如下图:
  在高三第一轮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梳理:点与线的结合
  第一单元由商品引出货币再谈价格,这部分知识的把握需要突破两个难点: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供求与价格的关系。把握三个重点:货币的本质与职能;价格变动对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影响消费的因素。立足整个教材,我们可以从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角度,认识价格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具体分析价格变动与消费的关系,价格变动与企业生产的关系,价格变动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或立足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分析消费与生产、消费与分配、消费与居民生活、消费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
  第二单元以生产环节为核心,先介绍所有制背景,再讲主体企业和劳动者,最后讲融资即投资理财。本单元要认识两个主体:企业与劳动者。明确三个重点:扩大内需、企业经营和促进就业的措施。复习时必须把握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消费与就业的关系,消费与投资的关系。从整个教材看,必须认识消费与收入分配,消费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系。立足企业,我们必须分析价值规律与企业生产的关系,国家宏观政策与企业生产的关系,消费者需求与企业生产的关系,对外开放与企业生产的关系。立足劳动者,我们必须分析就业与消费的关系,就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就业与财政的关系。
  第三单元围绕分配环节讲了个人和国家的收入分配问题,复习本单元必须把握一个重点即社会公平的维护,明确两个领域就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如何维护和实现公平。必须把握财政、税收在維护社会公平中的作用。立足整个教材,我们必须围绕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认识财政、税收与生产的关系,财政、税收与消费的关系,财政、税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第四单元立足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先介绍了经济体制背景和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与发展主题,再介绍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的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复习中必须明确资源配置两种手段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系,资源配置方式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系。立足整个教材,必须认识宏观调控与物价、消费、就业、分配、生产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知识是该单元考查重点,其中多以自主创新、经济新常态、“三农”问题、“互联网﹢”经济等为背景,多从措施层面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所以复习中必须把握对外开放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对外开放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系。立足教材结构,必须明确对外开放与居民消费的关系,对外开放与企业生产的关系,对外开放与财政、税收等宏观政策的关系。
  在第二轮的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整合:线到面的提升
  可以重新构建知识体系,为学生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打通思路,提高其灵活性。用一个知识网络来总结,如下图:
  具体复习过程可以按经济生活中的主体来总结知识,如图
  在第三轮的复习中要注重知识的运用:立体化
  思想政治学科任务主要有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其实分别考查的是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及论证与探究问题的学科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知识运用能力。既要能描述现象,又要能揭示本质;既要重视理论原因,也要重视现实的意义;既要从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职责、策略、观念和行动等多角度思考,又要把设问、教材、书本和时政紧密结合。因此在复习中需要讲练评相结合,不断提高应试水平。
  最后,要使学生复习过程杂而不乱,老师要高屋建瓴,除了研究教材和考纲,能娴熟地掌握书本中的考点知识外,还需要有较强的解读时政的能力,能把握并引导学生解读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本质,这样面对诸多易变的经济现象也能教会学生从容应对。
其他文献
一、根据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引入  ⒈ 从生活实际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概念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直线和线段》时,我课件展示了四幅图片:第一幅: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突出散乱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第二幅:斜拉桥上的一根根斜拉的钢索;第三幅:一个女孩打电话,用手指绕着弯弯曲曲的电话线;第四幅:建筑工地上用绳子拴住重物往上拉的画面,突出
期刊
在本学期的期末复习模拟考试中,班里的民族学生古丽的成绩是63分,宣读她的成绩进行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为她鼓掌祝贺,让她非常激动,我也由衷地为她高兴。因为我刚接手这个班时,她的数学成绩只在20~30分之间徘徊,作为一个民族学生,成绩有这么大的进步,怎能不让人欣慰。不过这样的民族学生实在太少,想想我校民族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令人堪忧。  民汉合校以来,我校的教学成绩一直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
期刊
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提升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拥有教育情怀,提升教育能力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的核心素养---教育情怀和教育能力。教育情怀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朽木逢春。教学中我们要牢记“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潜移
期刊
一、引言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主性”和“自控力”是幼儿健康发展的一体两翼,是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核心所在,“共情陪伴”是发展幼儿“自主性”和“自控力”的有效方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我们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儿童在知识技能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在情感层面有所收获,需要教师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用“共情
期刊
一、言传身教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渊博的学识、厚重的文化底蕴透射出的高雅气质,整洁的仪表,与人交流时得体的言行举止,以及在教学工作中规范认真的态度等,都能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课堂内外,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
期刊
摘要:科学建立合作小组,精心培养合作技能,教师在合作中恰当把握合作时机进行指导,激发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合作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小组合作 学习模式 组建分工 时机效用 激励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思考、表达、动手操作等能力。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近三年参加并承担了本
期刊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的人格魅力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一个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其人格魅力就是他的理想信念、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质修养、形象气质等综合素质对学生形成的吸引力.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他所传授知识。  首先,以高尚的品质影响学生的人格。孔子说过:“其自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
期刊
不管对老师的评价有多少,我觉得最关键的应该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因为我们的对象是学生,我们接触最多的还是学生。因此“做一个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应是每一个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的共同追求,也应是师德评价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那我们要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呢?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一个教师如果总是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那你和学生之间永远没有信任,也没有尊重。 首先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学生是由
期刊
育人之道,在于明德;明德之本,在于快乐。但反观现在的课堂,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看似热闹,有问有答,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给学生一个关爱  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成功的
期刊
每年夏季一到,溺水死亡的悲剧时有上演。  农村的江河、水库、池塘、小溪等水域较多,且水域还较为复杂,如本人所在学校所管辖的6个村40个屯中,就有2条河流、4个较大水库、多个鱼塘及多条小溪等,它们有的很深,有的忽深忽浅,有的水流很急。一到夏季,这些地方就是小孩放学后、双休日或节假日嬉戏和游泳的场所。由于有的人安全意识淡薄,加之对水域不了解,极易发生溺水事故。由于这样特定的环境,防溺水安全教育便成为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