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其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数学教科书在内容上很好地体现了生活化这一理念,教材呈现的画面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以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生活素材;数学学习;优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利用生活素材,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一、课前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
要将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就需要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数学的魅力。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 让学生参加一些尝试性的实践活动,收集、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利息》这一课之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存钱的实践活动,要求孩子拿出压岁钱存入银行,并了解有关储蓄的一些知识。学生在银行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中了解到储蓄的有关知识。如:储蓄的种类、什么是利息和本金、为什么要降息、什么是利息税等。学生有了这些生活体验后,学习《利息》这一课的时候,知道它的应用价值,学习更加轻松主动。又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探索图形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课前,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寻找一个建筑物,让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体会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的变化,并用学过的简单图形画下来。
二、课中选择生活素材,让学生享受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把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孩子对素材内容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课堂便可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学生在观察发现、动手操作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也增进对数学的情感,使学习变成了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
如:在教学《长方形 》时,教师先向学生列举一些身边的长方形的物体,接着提出问题:“大家想研究长方形的哪些知识?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你想向同学推荐什么方法?”……师生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情境中进行自主建构。有的用皮筋在钉子板上围了一个长方形,数一数长边上都有7个钉,短边上有4个钉,再量一量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有的用小棒摆一摆长方形,从而把长、短的小棒放到一起,再比一比。有的在方格纸上画一画长方形,数出长边和短边的方格。孩子们通过自主选择探究的方法都得出“一个长方形的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分别相等”的结论。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嘴交流、动耳听讲、动手实践,用自己的身心去经历、去感悟,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自主建构认知结构,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同时培养了分析、比较、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课后活用生活素材,让学生创新学习
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归宿,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过“长方体的表面积”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在五月份母亲节那天,孩子给妈妈送的礼物包装的花样繁多,那么怎样包装花的包装纸最少最节约用纸呢?有的学生从一盒的礼物开始算,有的从两盒的算起,有的从三盒的算…… 老师问:大面、小面重合有何关系?……学生们茅塞顿开,悟出了“大面重合的越多用的包装纸就越少”这一规律 。像这样,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数学就变得富有生气和灵气、丰富多彩了。再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这样一道题:“六·一”节学校为了表彰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老师到文具店买一种笔记本奖给学生。其中一家文具店给出的优惠是买十送一,另一家文具店买十本以上按九折优惠计算。同样的一种笔记本,标价为5元,老师要买60本,请大家做参谋:老师应在哪一家文具店买比较合算?这样,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时我们要用心捕捉生活素材,致力于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性,使数学学习更有激情和创意。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第一中心小学)
关键词:生活素材;数学学习;优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利用生活素材,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一、课前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轻松学习
要将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就需要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数学的魅力。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 让学生参加一些尝试性的实践活动,收集、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利息》这一课之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存钱的实践活动,要求孩子拿出压岁钱存入银行,并了解有关储蓄的一些知识。学生在银行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中了解到储蓄的有关知识。如:储蓄的种类、什么是利息和本金、为什么要降息、什么是利息税等。学生有了这些生活体验后,学习《利息》这一课的时候,知道它的应用价值,学习更加轻松主动。又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探索图形的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课前,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到操场上寻找一个建筑物,让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体会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的变化,并用学过的简单图形画下来。
二、课中选择生活素材,让学生享受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把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堂,孩子对素材内容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课堂便可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学生在观察发现、动手操作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也增进对数学的情感,使学习变成了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
如:在教学《长方形 》时,教师先向学生列举一些身边的长方形的物体,接着提出问题:“大家想研究长方形的哪些知识?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你想向同学推荐什么方法?”……师生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情境中进行自主建构。有的用皮筋在钉子板上围了一个长方形,数一数长边上都有7个钉,短边上有4个钉,再量一量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有的用小棒摆一摆长方形,从而把长、短的小棒放到一起,再比一比。有的在方格纸上画一画长方形,数出长边和短边的方格。孩子们通过自主选择探究的方法都得出“一个长方形的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分别相等”的结论。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嘴交流、动耳听讲、动手实践,用自己的身心去经历、去感悟,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自主建构认知结构,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同时培养了分析、比较、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课后活用生活素材,让学生创新学习
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归宿,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过“长方体的表面积”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在五月份母亲节那天,孩子给妈妈送的礼物包装的花样繁多,那么怎样包装花的包装纸最少最节约用纸呢?有的学生从一盒的礼物开始算,有的从两盒的算起,有的从三盒的算…… 老师问:大面、小面重合有何关系?……学生们茅塞顿开,悟出了“大面重合的越多用的包装纸就越少”这一规律 。像这样,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数学就变得富有生气和灵气、丰富多彩了。再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这样一道题:“六·一”节学校为了表彰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老师到文具店买一种笔记本奖给学生。其中一家文具店给出的优惠是买十送一,另一家文具店买十本以上按九折优惠计算。同样的一种笔记本,标价为5元,老师要买60本,请大家做参谋:老师应在哪一家文具店买比较合算?这样,数学知识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时我们要用心捕捉生活素材,致力于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性,使数学学习更有激情和创意。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