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数字校园”作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已经逐渐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下一阶段的核心内容。“数字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种解决方案,得到越来越多中小学的响应。本文试图在对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内容、目标、功能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构建中小学“数字校园”进行初步讨论。
关键词:数字校园;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37-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理念的逐步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多中小学将“数字校园”作为提高学校教学效率,拉动学校长足发展的重要举措来实施。“数字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种解决方案,基础教育作为个人教育的前沿阵地,必将得到越来越多中小学的响应。本文将从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概念出发,立足中小学的教学实际,详细对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构建进行初步探讨。
一、“数字校园”理念的提出和内涵解读
我国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大多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并得到快速发展,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并强调了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推进教育改革。我国“数字校园”就是在这一教育改革的理念上提出来的。在随后的“数字校园”建设实践过程中,“数字校园”的理念得到了逐步扩充和完善。[1]“数字化校园”,就是一个集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管理的新型教育平台。它的意义在于,它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学习服务等信息进行有机整合、集成,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了教育信息的一层飞越式管理,在学校内形成了很好的信息人才培养环境,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科学且高效的校园管理,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总体来说,既加强了学校的硬实力,更加强了软实力。对“数字校园”的解读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有很大的不同,中小学“数字校园”是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2]对“数字校园”的多种多样的解读也表明“数字校园”是一个可以扩展延伸的概念,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定义,它的解读取决于它所依附的教学环境,它的受众群体。“数字化校园”既可以是一个网络上的共享信息的虚拟空间,也可以是教学教育开展的便利平台。但应该指出的是,构建“数字校园”的目的是始终如一的,是希望借以信息化的设备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更大的教学成果。只有把握好了目的,再立足实际,才能建设真实有效的“数字校园”。
二、“数字校园”环境构建
要想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人才,必须把信息文化的培养放在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中进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才能够由内至外的产生效果。没有一个好的“数字校园”文化,是难以从根本上培养出优质的人才的,中小学作为教学第一线,要重视这一点。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成果以及信息技术辅助其他学科教学的成果这两方面来看,有一个健康浓郁的信息环境对于构建一个健康有效的“数字校园”是十分必要的。简而言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别是物理层面、技能层面和精神层面。
1.物理层面主要是从设备出发来考虑的,可以分为两步,一步是对学校原有设施的改造,一步是对新设备的筹备和搭建,这里的设施包括了软件和硬件,二者缺一不可。“数字校园”的成功构建要求信息环境覆盖的范围更广,不仅包括数字化信息技术,还应包括所有之前的传统“信息技术”环境,比如图书馆资源、档案室档案、教学参考资料等。
2.技能层面主要是从教师技能培训的角度来考虑的。对教师进行数字化的技能培训,所坚持的观念是: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是整体教师团队的事情,要想做好这件事情,就要求有信息技术技能的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与此同时又需要全体学科教师的广泛参与,这样才能从教师自身出发,建立校园内的良好氛围,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构建“数字校园”还应该立足根本,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出发,关注如何教好信息技术课程,如何实践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以此来带动学校数字化的氛围,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针对全体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校园信息文化构建以及针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法的教育,对于构建中小学“数字校园”大有裨益。
3.精神层面是物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总结和提升。一般来说,精神层面的内容涵盖了信息意识的养成、对信息处理的方法和层次、良好信息文化的养成等。精神层面的要求需要物理层面和技能层面两个层面的支持,以它们为基础,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它再次强调了物理层面和技能层面对合理构建“数字校园”的重要意义。对于“数字校园”而言,它的成功实施必然伴随校园信息文化的良好构建,而健康和谐的校园信息文化的渲染,又是保证信息技术落到实处帮助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至此,应该看到一种良好的氛围所起到的决定性意义,它是物理层面和技能层面两个层面的提升和归纳。因此,在构建“数字校园”的过程中,中小学有意识的将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提高到合理构建校园信息文化的高度上,将更有利于“数字校园”的真正实施和收取实效。
三、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中应避免的误区
在探讨了“数字校园”构建的几点要求后,我们要注意到中小学“数字校园”与高校的区别,抓住中小学“数字校园”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去建设,不要走入误区。
1.“数字校园”不是简单的软硬件产品采购。随着信息化概念的普及,中小学作为基础教学的前沿阵地,也引进了很多设备,但是许多学校把“数字校园”简单地理解为,学校硬件设施的采购和各类多媒体平台的搭建,这样简单层面的理解造成了该校的“数字校园”缺乏实用性不能满足本校的需求。“数字校园”的建设落实到实际中应包含四层内容。第一层是物理层,即通俗意义上的设备。它包括了校园内的全部支持数字化教学和管理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第二层是资源层,即通俗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包含所有校内外的师生所需所用所创的教育教学资源,例如,优秀教师的教案共享。第三层是网络应用层,包括师生互动平台、教务系统、信息化生活协助等。第四层是精神文化层,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展现的学校风采、师生成果、教学最新动态等,例如,学校网站。只有做到了这四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密切衔接,才能真正为教学贡献力量,培养信息化的“数字校园”。
2.对自身情况理解不到位。中小学“数字校园”不应该是高校“数字校园”的照搬,高等院校的“数字校园”模型可以作为更高一级的参考模板,但不能生搬硬套拿来照用,因为虽然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概念是从更高一级引进而来的,但两者无论是在教学对象和数字化校园系统管理经费来源上均有相当大的差异,尤其是受众,高校针对的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而中小学主要针对青少年。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和研究出适应于中小学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摸清我们需要建设的内容,立足实际。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4151.htm.
[2]林莉.中小学“数字校园”构建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3,(4).
作者简介:问馨(1992-),女,云南昆明人,陕西师范大学,2010级本科生,计算机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免费师范生。
关键词:数字校园;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37-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理念的逐步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多中小学将“数字校园”作为提高学校教学效率,拉动学校长足发展的重要举措来实施。“数字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种解决方案,基础教育作为个人教育的前沿阵地,必将得到越来越多中小学的响应。本文将从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概念出发,立足中小学的教学实际,详细对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构建进行初步探讨。
一、“数字校园”理念的提出和内涵解读
我国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大多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并得到快速发展,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并强调了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推进教育改革。我国“数字校园”就是在这一教育改革的理念上提出来的。在随后的“数字校园”建设实践过程中,“数字校园”的理念得到了逐步扩充和完善。[1]“数字化校园”,就是一个集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管理的新型教育平台。它的意义在于,它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学习服务等信息进行有机整合、集成,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了教育信息的一层飞越式管理,在学校内形成了很好的信息人才培养环境,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科学且高效的校园管理,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总体来说,既加强了学校的硬实力,更加强了软实力。对“数字校园”的解读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有很大的不同,中小学“数字校园”是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2]对“数字校园”的多种多样的解读也表明“数字校园”是一个可以扩展延伸的概念,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定义,它的解读取决于它所依附的教学环境,它的受众群体。“数字化校园”既可以是一个网络上的共享信息的虚拟空间,也可以是教学教育开展的便利平台。但应该指出的是,构建“数字校园”的目的是始终如一的,是希望借以信息化的设备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更大的教学成果。只有把握好了目的,再立足实际,才能建设真实有效的“数字校园”。
二、“数字校园”环境构建
要想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人才,必须把信息文化的培养放在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中进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才能够由内至外的产生效果。没有一个好的“数字校园”文化,是难以从根本上培养出优质的人才的,中小学作为教学第一线,要重视这一点。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成果以及信息技术辅助其他学科教学的成果这两方面来看,有一个健康浓郁的信息环境对于构建一个健康有效的“数字校园”是十分必要的。简而言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别是物理层面、技能层面和精神层面。
1.物理层面主要是从设备出发来考虑的,可以分为两步,一步是对学校原有设施的改造,一步是对新设备的筹备和搭建,这里的设施包括了软件和硬件,二者缺一不可。“数字校园”的成功构建要求信息环境覆盖的范围更广,不仅包括数字化信息技术,还应包括所有之前的传统“信息技术”环境,比如图书馆资源、档案室档案、教学参考资料等。
2.技能层面主要是从教师技能培训的角度来考虑的。对教师进行数字化的技能培训,所坚持的观念是: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是整体教师团队的事情,要想做好这件事情,就要求有信息技术技能的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与此同时又需要全体学科教师的广泛参与,这样才能从教师自身出发,建立校园内的良好氛围,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构建“数字校园”还应该立足根本,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出发,关注如何教好信息技术课程,如何实践信息技术课程,以及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以此来带动学校数字化的氛围,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针对全体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校园信息文化构建以及针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法的教育,对于构建中小学“数字校园”大有裨益。
3.精神层面是物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总结和提升。一般来说,精神层面的内容涵盖了信息意识的养成、对信息处理的方法和层次、良好信息文化的养成等。精神层面的要求需要物理层面和技能层面两个层面的支持,以它们为基础,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它再次强调了物理层面和技能层面对合理构建“数字校园”的重要意义。对于“数字校园”而言,它的成功实施必然伴随校园信息文化的良好构建,而健康和谐的校园信息文化的渲染,又是保证信息技术落到实处帮助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至此,应该看到一种良好的氛围所起到的决定性意义,它是物理层面和技能层面两个层面的提升和归纳。因此,在构建“数字校园”的过程中,中小学有意识的将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提高到合理构建校园信息文化的高度上,将更有利于“数字校园”的真正实施和收取实效。
三、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中应避免的误区
在探讨了“数字校园”构建的几点要求后,我们要注意到中小学“数字校园”与高校的区别,抓住中小学“数字校园”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去建设,不要走入误区。
1.“数字校园”不是简单的软硬件产品采购。随着信息化概念的普及,中小学作为基础教学的前沿阵地,也引进了很多设备,但是许多学校把“数字校园”简单地理解为,学校硬件设施的采购和各类多媒体平台的搭建,这样简单层面的理解造成了该校的“数字校园”缺乏实用性不能满足本校的需求。“数字校园”的建设落实到实际中应包含四层内容。第一层是物理层,即通俗意义上的设备。它包括了校园内的全部支持数字化教学和管理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第二层是资源层,即通俗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包含所有校内外的师生所需所用所创的教育教学资源,例如,优秀教师的教案共享。第三层是网络应用层,包括师生互动平台、教务系统、信息化生活协助等。第四层是精神文化层,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展现的学校风采、师生成果、教学最新动态等,例如,学校网站。只有做到了这四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密切衔接,才能真正为教学贡献力量,培养信息化的“数字校园”。
2.对自身情况理解不到位。中小学“数字校园”不应该是高校“数字校园”的照搬,高等院校的“数字校园”模型可以作为更高一级的参考模板,但不能生搬硬套拿来照用,因为虽然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概念是从更高一级引进而来的,但两者无论是在教学对象和数字化校园系统管理经费来源上均有相当大的差异,尤其是受众,高校针对的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而中小学主要针对青少年。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和研究出适应于中小学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摸清我们需要建设的内容,立足实际。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4151.htm.
[2]林莉.中小学“数字校园”构建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3,(4).
作者简介:问馨(1992-),女,云南昆明人,陕西师范大学,2010级本科生,计算机科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免费师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