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宠臣斗不得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d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文帝自从当上皇帝后,就努力学习制衡之术,并把它当作最重要的功课。公元592年二月,大隋朝廷掀起了惊天大浪。
  起因是修订音乐。国子博士何妥和太子通事舍人苏夔成了两派,两人起了纷争。隋文帝让大臣们全部参加讨论。按常理来讲,这东西主观性很强,个人爱好也不尽相同,大致上会形成平分秋色的局面,但奇怪的是,一番自由讨论后,十有八九是赞同苏夔的。何妥当时就来气了,自己当国子博士40年,现在反倒比不过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了?
  抛开爱好不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其实还牵涉到一个站队的问题。苏夔虽只是太子通事舍人,权不大,但是他父亲苏威却是隋文帝的心腹,管理国政大事。百官们这番投票,很明显是有政治目的的,何妥和苏威斗了一辈子,怎么会不知道这点?
  说起二人的渊源,还得从头说起。
  何妥是西域人,父亲那一辈靠经商发家,是梁朝主管金帛交易的巨富。而何妥本人也极其聪明,是兰陵(今属山东临沂)最著名的才子之一。入隋后,隋文帝授他为国子博士。
  苏威早年曾隐居在武功山,何妥对此嗤之以鼻,说他不过是为了引起皇帝注意罢了。这话没错,但聪明人不该这么一针见血,何妥把苏威的遮羞衣都给扒了,能不招人恨吗?
  虽然苏威没有参与隋文帝夺位大计,但隋文帝对苏威好得没话说,一度让他身兼五职。何妥很不满,处处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苏威曾对隋文帝说:“先父常常告诫我说,只要通读《孝经》一卷,就足以立身治国,何必多学!”隋文帝不喜欢读书,自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何妥隨即进言:“苏威所学,不只《孝经》一卷。倘若他的先父确实说过这话,那么苏威就没有听从父训,这说明他不孝顺;假如他父亲根本没有说过这番话,那么他就是公然在皇上面前说谎话,这说明他不忠诚。既不忠,又不孝,这种人怎么能侍奉皇上?”过后他还拿出孔子的话来批评苏威,提醒隋文帝不可信任苏威,但隋文帝就是不听。苏威定考文学标准时,两人又互相攻击。
  以前的种种,二人旗鼓相当,何妥也都认了。但是这次,竟然败在晚辈手里,何妥忍不住了。他马上向隋文帝上奏,说苏威和礼部尚书、吏部侍郎、尚书右丞、吏部考功郎等人结党营私。
  苏威有才不错,隋文帝宠爱他也不假,但在皇帝那里,朋党是决不允许的,再心疼也得查。当各项证明材料放在隋文帝面前时,隋文帝勃然大怒,下令免去苏威一切官职,回家闲居,同时受牵连的有一百多人。何妥本以为这下把苏威整惨了,令他想不到的是,隋文帝对苏威的依赖远远超过他的想象。
  不久,隋文帝就当着百官的面说:“苏威是个有德行的人,只是被别人误会了。”这个别人指的是谁,大家都心知肚明。对于何妥来说,这无异于给他一巴掌,在隋文帝眼里,他就是个没德行的人啊。
  何妥终于明白,自己是斗不倒苏威了。隋文帝暂时打压苏威,不是为了何妥,而是为了大隋江山的稳定,再大的官、再宠的臣,都不能威胁到皇权。隋文帝达到目的后,重新起用苏威,顺便再压压何妥,给他提提醒。
  苏威重新参与朝政后,热衷于订立各种规章制度,推行儒家五常,还打算编制出余粮账簿,让民间互通有无。想法固然是好,但是实施起来有难度。从这一点上看,苏威就是一个书呆子,他只是想当然。不过,虽然提议被否,但是苏威依旧受宠。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苏威在隋文帝的制衡之术中是关键的一子呢?
  编 辑 / 夕 颜
其他文献
公元304年,中原烽烟四起,遮天蔽日,号角之声撕裂长空。而在晋西的离石(今属山西吕梁)古地,则是一派人喊马嘶,旗帜飞扬,一个人长袍大袖地走向高台,向所有人宣告,一个新的国家建立了。  这个国家就是汉国,史称汉赵(国名后改为“赵”,泛称“前赵”)。这个人就是汉赵光文帝刘渊,时隔百年,他让匈奴人再次成为鼙鼓硝烟里的传奇。  一  刘渊虽然姓刘,却并非汉人,而是匈奴人。但是,他登基称帝时并未如之前的匈奴
北宋初年,开封城修筑城墙,动工之前,有关领导将规划图呈报上去,请宋太祖审批。太祖一瞧,图上的城墙四四方方,横平竖直,大怒,便从龙案上抓起一支笔,唰唰几下,把原图抹了,紧接着又画了四道曲里拐弯的城墙,说:  “就照我画的样子去办,该弯的弯,该斜的斜,弯弯绕绕一个都不能少,胆敢取直,小心人头!”大臣们虽说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也只好照图修筑,把城墙建得七弯八拐、凹凸不齐。  到了北宋后期,艺术家
课文:孔子年轻时曾前往洛阳拜老子为師,老子则在洛阳城外迎接孔子,随后倾囊教授孔子,孔子每天不离老子左右,以此表示尊师重教。  真相:《史记》中虽然有两处提到孔子向老子学习,但孔子后来对弟子说,老子像龙一样高深莫测,因此,老子不大可能去城外迎接孔子。而且,《庄子》《礼记》等中也多处记载孔子与老子见面,但均未说明孔子与老子朝夕相处,又哪里来的“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吐槽:孔子一定是在自
《倚天屠龙记》的重点按金庸的说法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但在这部巨著里,殷素素和俞莲舟的友谊却让人回味无穷。  他们两个人除了是名义上的“俞二伯”(俞莲舟是武当七侠之二)和“五弟妹”(殷素素是武当七侠之五张翠山之妻)外,再也找不到任何交集,更别说性格相似了。  俞莲舟无妻无女,冷峻严肃,小一辈基本都怕他,连武当派的“准接班人”平时都“最怕这位俞二叔”,他简直是高大上、冷傲酷的典型,而殷素素作为恶
太阳落了下来  被草儿的双手接住了  幾只鸟儿  藏在雨里  扑扇扑扇  叽叽喳喳  嗑着太阳籽
2017年1月17日这一天,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因为我要从加强湖南长沙去东北吉林看望敬爱的奶奶。  一大清早,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坐上长沙开往北京西的火车。火车上,我认识了一个小朋友,我俩一见如故,聊得很投机。我们一边聊天一边欣赏車窗外的风景。火车在夜间驶过武汉长江大桥,桥上灯火辉煌,相当壮观,我们沉醉在这迷人的夜景中,不知不觉就到了熄灯时间。我们依依不舍,互道“晚安”,各自回到铺位休息。伴随着火车轮
古代女性怎么让脸变得更细嫩呢?这个方式听着略重口——绞脸。其方法就是将一根细线对折,然后拉直,之后在脸上滚来滚去,汗毛就会到两根线的中间去,双手再用力将线收紧,汗毛就被拔出去了。  秋冬季节,北方人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嘴唇干裂。据记载,古代人为了防止嘴唇裂口子,就往唇上涂口脂,其成分是牛骨髓和牛油。这种口脂涂在唇上不仅防冻防裂,还能够有效地淡化唇纹。到了唐代,有人发现蜡质的口脂色泽度更好,就改用
1940年8月20日,一代革命伟人、两次俄国革命(1905年革命和1917年十月革命)的领导者、红军的缔造者和统帅托洛茨基的书房里传出一声尖叫,杀手雅克松趁托洛茨基不备,用登山冰斧重重地砸在他的头上,随后,雅克松被闻声赶来的警卫制服。第二天,托洛茨基在与死神搏斗了22小时后逝世了。  托洛茨基遇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三个月前,托洛茨基还遭遇过一次未遂的刺杀。5月24日凌晨4点,二十多个身穿警察和士兵
法国作家左拉年轻时很贫穷。为了抵挡饥饿,他拿捕雀器在屋顶上捉麻雀,再用挂窗帘的铁丝将麻雀串起来在火上烤着吃。為了多买几本书读以此来拓宽写作思路,他把僅有的几件冬衣也送进了当铺。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也会如过节一般高兴,因为他晚上就可以读书写作了。贫穷磨砺了左拉的意志,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小说《卢贡·马加尔家族》。
嘉靖年间,皇帝沉迷于酒色,一心修玄,渴求长生;大臣则贪赃枉法,相互倾轧排挤。海内沸腾,一片乌烟瘴气,连边疆的将领也疲惫不堪。时穷节乃见,就是在这段黑暗的时候,书生庄用宾表现出了凜然的风骨。  和一般的书生不同,庄用宾不是那种不通时务的迂腐书虫,更不是少有气节、甘愿对掌权者严嵩卑躬屈膝的小人。他的书读得多,腰杆也硬,为人不首鼠两端、坚持原则—当然,到了另一些人口中,就成了“不会变通”。他考上进士后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