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心灵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ajxh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需要传承和发展,而母语教育就是古典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都很重视古诗文的教学,尤其是对学生的古典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结合课文内容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古典教育,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对于那些具体体现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先进文明的古代文学作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为教者更应潜心研究、着意挖掘,把古典教育贯穿于语文的教学之中,努力尝试让学生领悟并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底蕴。因为学生的心灵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成长 素质教育 语文
  在当下,成年人世界和未成年人世界正发生“五大冲突”,出现了“五过”,带来了“五无”。即:期望的冲突——过高的期望,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望;保护的冲突——过度的保护,带来的是孩子的无助;爱的冲突——过分的溺爱,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情;交往的冲突——过多的干涉,带来的是孩子的无奈;评价的冲突——过多的指责,带来的是孩子的无措。正是这“五大冲突”,使许多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够健康,出现了道德失衡等一系列问题。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到底什么最重要,是考试分数?还是道德人格?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感到很困惑。
  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家长、老师和社会都有责任。是“以分为本”还是“以人为本”,这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只看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终将害了孩子,也害了我们的国家。因为对孩子来说,心灵的成长比分数重要!
  
  一、正确对待生与死
  
  2009年4月10日在瑞安论坛读到一个网名为“瑞安网学前班”发的一个帖子“湖南初一女生跳楼自杀只因不想再写检讨书!?”这个13岁的郴州女孩徐远方留下遗书后,在2009年3月24日中午13时打开了五楼教室的窗户,纵身一跃,鲜活的生命之花顷刻凋落。而孩子跳楼的原因只是仅仅因为她被英语老师罚写1000字的检讨。①
  教育的现状是应试教育仍在恣意横行,急功近利充斥每一个角落。六月份人们所谈论最多的就是中考,就是分数,人们已经习惯用成绩来评判学生和学校。哲学家黄克剑先生说,教育终极目标应是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心灵的自我督责,人格的自我提升,境界的自我超越。难道我们的教育非得牺牲“质”,来提升“量”?太过于注重量的考核而忽视生命本质的拷问的后果就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沙漠化,性格的变异与扭曲,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自杀者越来越低龄化,一朵含苞的鲜花骤然黯然凋零,让每个人唏嘘不已。正如肖川老师所说:“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
  看了这则令人扼腕叹惜的消息,想起了老子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意思是:名望与生命相比哪一样比较重要?财物与生命相比哪一样较重要?得到名利与失去生命相比哪一样的结果比较坏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这也是启发人们去珍惜生命,不要去斤斤计较那些虚无的东西。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学校是生命的学校。一切都因为我们活着,因而我们惟有希望活得更好,生命的有限性催促着我们的行动,活出意义也便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初中学生看不懂老子的文言原话,但是看得懂其译文。“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之别。”为了不错失生死观及人生观的教育契机,结合了初三教材里孟子两章的《鱼我所欲也》,对儒家的生死观做深入的探讨。
  人皆乐生而恶死,赞美生而讳言死。然而,生死乃人生大事,生固可赞,死也毋须讳言,关键是如何对待。生死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一般说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生死观,而不同的生死观又是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种影响较大的生死观,即儒家、道教和佛教的生死观。道教主张修炼成仙,长生不死,生命可无限延长;佛教主张灵魂不死,轮回转世,均是唯心的,缺乏科学依据的。只有儒家的生死观最有价值,它是理性的、现实的、充满道德理想的生死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现在仍有积极意义。
  儒家哲学是生命哲学,他有着自身独特的生死观。儒家哲学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死亡困境寻求的一种积极的解脱。正视死亡,超越死亡,儒家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对待有限的生命。面对个体生命,重生慎死、存顺没宁,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死而不朽,充满了对人的终极关怀。论语中有言:“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之间选择了生,这并不是对死的逃避,而恰恰是珍惜人生,热爱生命的表现。肯定当下的生活,超越那些来世虚无飘渺的追求,是以现世超来世,回归最当下的生活。面对失去的生命,更应珍重当下的生活。儒家的“慎于死”是对生命的尊重,只有思考死亡,才能思考生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初三学期,本人特地安排了《死亡诗社》与《入殓师》这两部电影的影视欣赏指导课。通过观影片,听影评写作指导课,来让学生明白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的没有价值。重生慎死,包含了对死亡时机的选择,“生亦我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如果是为了义而践道而死,儒家会义无反顾的选择死亡,通过舍生取义,为自已终身行之的理想献身,这是值得的。如果为无意义的事而死,这在儒家看来是枉死,并不提倡。
  
  二、帮孩子树立儒家的理想人格
  
  只有让学生明白生命与死亡的意义,摆落利欲的束缚,才能更加积极地思考和筹划人生,学会以出世的精神来认真做好入世的事业。生时就要壮怀激越,奋斗不息。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顾伟康说:“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是分不开的,如果社会没有普遍的理想人格,不可能产生理想社会。”②人的一生要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事业有成。儒家对人生、生活的态度非常认真,无论事君还是事亲,只要在人世中生活一天,就应奋发有为,才能有助于理想社会的建设。
  所谓理想人格,是指为人们崇奉、取法的人格,表现为一种文化精神或价值取向。自先秦时代起,各大学派都提出了自己关于理想人格的学说,儒家推崇内圣外王的仁德人格,法家推崇贵法重势的智术人格,墨家推崇人己两利的兼爱人格,道家推崇淡泊无为的顺天人格。儒家推崇的仁德人格,是中国古代理想人格思想的主流。仁德人格的核心是“仁”,即“忠恕之道”,“忠”指“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仁”在伦理意义上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对内,它是从人内心发出的谦虚暖和的情感意识,对外,它以一种恻隐至善之情去影响和感化别人。儒家把品德高尚,有道德觉悟的人称为“君子”,君子坚持仁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胸怀坦荡,谦虚和乐,自强不息。君子仁德人格的最高理想是“圣人”。圣人除了内在心性修养达到高峰之外,还要求外在事功上有相当大的成就,也就是内圣与外王的高度统一。圣人的修养并非只有帝王才能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按照“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路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仁德人格强调忠、孝、信、义等道德规范,推崇慈、智、勇、刚、毅、勤等行为方式,提倡“内省”、“慎独”、“诚正”等道德修养功夫,凸现了理想人格中德性因素的崇高性。儒家崇尚的理想人格有明显的道德至上的特点,把道德看成是人生活的最高层次,人生的目的便是在“内圣外王”的进修中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
  儒家理想人格模式中的君子型人格是儒家所设定的做人的一般范型,是对圣王型人格的补充。君子人格具有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等品质。儒家理想人格具有积极的现代价值,对于构建当代人格理想具有现实意义。因而笔者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不仅只是单纯的完成字词的教学任务,而且展开了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从〈五柳先生传〉看陶渊明的精神家园》。只有学生真正明白了陶渊明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性格,“嗜饮酒、好读书、著文章自娱”是他特有的志趣。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去了解这样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才会为他的自然率真、安贫乐道的精神和不流于世俗的志向所感动,努力去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在教学常规中重视并落实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建设
  
  现在的学生往往喜欢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如笔者自己教学的班级里有男生喜欢嘲笑女生的相貌,也有专门欺负弱小同学为乐者。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恶劣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胸无大志,缺乏理想,计较得失,甚至心怀仇恨,很难与他人友好相处。如果师长只重视孩子的考分而忽视对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将会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诸多现象表明亟需在教学常规中重视并落实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建设。
  在完成《论语十则》教学后,笔者花了近一年时间去讲《论语》心得。《论语》告诉我们的可都是生活中的智慧,我们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思想人格、道德规范,许多都是在用《论语》的思想指导着我们的日常行为,我们在运用着书中的智慧,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原文中的语境是什么?对它的深刻思想内涵不特别清楚。
  诸如学生所学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篇》,这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底线伦理”是最保守意义上的道德规范。你虽然做不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起码要做到不伤害别人,所谓“利己不损人”。这是最低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要求。要做到虽然很难,但也一定要在教学常规中去重视并努力去落实。
  四、不遗余力地实施读经教学
  世风日下的现今社会,要想使学生的行为很少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达到净化,又谈何容易?人类就是在不断的自我斗争中延续到今天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在善良对抗邪恶中发展到今天的。我们所遇到的问题,老祖宗早就遇到过。并且把他们的经验留给了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古典文化,而传统文化中最富有思想精神力量的就是《四书》《五经》了。
  前些年台北有了读经热,甚至有的中学教师辞职专门做起了“塾师”,读经的方式也有许多创造,父母和孩子一起读的“亲子读经”,效果很好。好就好在,对于成年人来说,读经读进去以后,能产生一种暂时脱离金钱追求的苦闷,获得暂时的净化;对于小孩子来说,会给他一种初闻的新鲜感受,令他句句铭记于心。将来自然会产生精神效应。接着北京也有一些学校开展了读经课。从孩子抓起,从没被污染的孩子抓起,抵制人类的邪恶力量的侵染。但“读经”是不是一剂良药?还有待考察;但无论怎么说,这也是那些对社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人为社会所做的一件善举。“读经”是不是能解决所有问题?那要看天下有没有可以包治百病的药方了。我们毕竟不能对目前的社会道德现状装聋作哑吧!③
  “读经”千好,在台湾,是因为传统人文精神的消褪;在大陆,是因为理想主义的丧失。可以说,这是一种理智的“无奈”。但愿能从传统文化的复苏中找到治疗现代精神缺乏症的良药。④
  虽然读经教学的现状很无奈,但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有宽阔的心胸,要有悲天怜人的情怀,从哪里做起?只有从中国的古典文化的教养做起。这些经典著作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高远的理想,一个开阔的胸怀。你要涵养你的性情,你要增长你的智慧,你要提升你的眼界,你要增进你的道德勇气,都必须靠这些永恒的著作来启发你。
  在施行四个学期之后,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变集中了,一心不二用,记忆力也增强了。养成了读书习惯,整体学习能力大为进步,学生的气质也有了显著的变化,性情较为稳定笃厚,较能友爱同学、体谅父母、尊重老师。主要明显的表现体现在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提高上。首先,一学期一定量的古典文化经典的积累,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性。每一篇文章就是一篇生活,每一篇文章都是真谛,你要多去了解,了解每一个作家,他们心灵里都有一朵纯洁美丽的花向你绽放,向你展开,走进作家的胸怀,体贴人性。
  考作文其实就是在考做人。论语中有三个字叫“思无邪”,我们说写作文跑题就是“思有邪。”如果你的心态端正,你的思想正确,你对文章的分析就不会偏激,这是肯定的,如果你的情感符合中国人的常情常理,你也不会阅读答不上问题来,所以人文的熏陶、道德的增长跟我们的阅读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同学写作文的时候,内心没有实际生活的体验,没有真情的东西你就不能出现一种细节的描写,也不可能出现你思想深处想说的话。说的都是空话自然不能感动人。一定用真情去走进生活。语文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丰富起来,就一定要让孩子来“读经”。不是我们的生活不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一个好的作家,必然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作家,一本给人以智慧的书籍,作者也一定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个学期所学的古诗文已经逐渐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里,他们已经喜欢上用古诗抒发自己的感情,用名篇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学习,用警句名言来端正自己的行为。遇到挫折时用“天将降大仁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自勉,把“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为人生的信条。所以有时候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你会惊讶地发现:学语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读经典之作,读启迪我们智慧之作,那也就要求我们老老实实的去做。
  法国作家雨果曾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最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事实上,伟大的心灵赋予海洋和天空全新的生命。当我们看到大海的浩瀚,在为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雄伟壮观而惊异的时候,内心也会涌起如庄子《秋水》篇中河伯的兴叹,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前赤壁赋》)的感怀,在忘我的刹那间激荡起思古之幽情,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前贤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所以,阅读经典吧,与经典相伴的心灵,会成长为海洋和天空,并且继续成长为这个世界上最辽阔壮丽的景观。也只有这样不遗余力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序渗透古典教育,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去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因为学生心灵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①【教育】初一女生跳楼自杀只因不想再写检讨书!http://www.ra.cn/thread-31632-1-1.html
  ②《学者顾伟康谈儒家的理想人格》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ace2face/pages/face2face070514.html
  ③《儿童中西文化经典导读与启蒙教育》王财贵
  ④《“回到孔子,莎士比亚”演讲》王财贵
其他文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几千年前的孔子说的话,现在有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说明了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广的道理,所以我们今天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有关知识。    一、合理安排活动场所,
期刊
活动讨论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责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活动讨论法概述    活动讨论法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
期刊
近年来,我们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为了实践《音乐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结合儿童好奇、好动、好胜、好玩以及善于模仿,接受能力较强,而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对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在音乐教学中,改变以往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点滴教学体会求教于大家。    一、激发互动    1、多媒体电化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
期刊
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涨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初步尝试
期刊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心理面貌的集中体现。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推行体现。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必须关注中学的人格教育,并把人格教育放在中学教育的重要位置。针对中学生的人格状况。我对在班级管理中进行人格教育作了积极的探索。  在班级管理中进行人格教育,首先应确定人格教育的目标。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结合中学生的培养目标
期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体态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的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准确、适当、并且艺术地运用表情、手势、眼神等体态语,就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习情绪、提高教学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运用体态语言优化课堂教学:    一、代替汉语,帮助理解    在平常的学习中,学生习惯于用汉语思维是英语学习的一种障碍,经常会不理解或乱用句子结构。因
期刊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是在完成拼音、识字,再经过一段阅读教学的训练之后才开始的。这主要是受识字量的制约,在学生没有掌握一定数量汉字的情况下,无法将其所见、所闻、所感用书面表达出来,不得已才这样做的。而采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教材后,就完全可以克服识字量不足而不能进行书面表达的弊端,使作文教学提前起步。    一、从观察入手练习说话    说和写是语言表达的两种不同方式,但都是以认识世界为基础
期刊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简单,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实物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其它学科形象、生动、具体。也难怪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无味,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现今学校各教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正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已具有良好的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为数学课程大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保障,也充
期刊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学科。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大潮下,靠单纯的课堂教学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有一定的难度。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如何使青年学生能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培养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难题,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在教学中,依据系统论原理,探索并设计、实施了 “开放型教学法”。经过一年的高中经济常识教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高中课程的改革,高中政治的考试更注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但能力的发展依赖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但是在高考中,一些考生遇到任何一个题目都不加分析和选择地答出所有的经济学、政治学或哲学原理,答题变成了原理的简单堆砌。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结合本人从事新课程教学以来的认识体会。  关键词:思想政治 高考 拙见  2010年高考思想政治评卷工作反馈出这样的信息:一些考生遇到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