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学的“粗”与“细”

来源 :北方音乐·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粗放教学,就是整体把握,删繁就简;精细教学,则是条缕分析,细嚼慢咽。成功的音乐欣赏教学应讲究粗放与精细的辩证统一。文章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如何做到粗细有度、相得益彰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粗放;精细
  “粗放”与“精细”是对立的统一。所谓粗放教学,就是整体把握,删繁就简。有时唯有粗放才能凸现明晰的主线,把握作品整体的情感倾向,节省时间,体现效率。所谓精细,则是条缕分析,细嚼慢咽。有时只有精细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音乐,与作曲家深层对话,从内心体验感悟美妙的音乐。
  成功的音乐欣赏教学应讲究粗放与精细的辩证统一。
  一、粗细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
  教学目标是落实《音乐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首要环节。新课标阐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培养兴趣与态度,实现音乐的审美。它的设计应以学生学习的潜在能力和需求为中心,在充分调查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在什么目标上要粗线条的简约,一带而过,在什么目标上要精耕细作,慢嚼细咽,都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与需求决定。例如:《国歌》的欣赏教学,在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一册和第七册都出现过,面对不同的学段的学生其目标要求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先仔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熟悉《国歌》的已有知识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笔者要求他们知道这是《国歌》,并能会唱,能够初步感受到音乐雄伟、庄严、气势磅礴的情绪,并在《国歌》响起时肃立、行注目礼。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则通过欣赏进一步感知《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代表与象征,加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求学生了解《国歌》的创作背景以及词曲作家,知道生活中运用《国歌》的场合及相关礼节,并能正确地背唱。
  从教材角度看,现行教材仍基本以单元编写。为了体现单元教学的最佳效益,教师应该首先立足单元整体宏观把握,从总体上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再将这一目标分解细化,分别落实到本单元的不同作品中。例如: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八册第四课《水上的歌》,这一单元主要以聆听《船歌》《水上音乐》《划龙船》,表演《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五首作品,来感受音乐对“水上的歌”主题的描绘,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关系。乍一看,这些作品都与水有关,但如果仅仅告知学生这些都是音乐对“水上的歌”主题的描绘,目标的理解就只能是囫囵吞枣或浮光掠影。其实,本单元所选曲目的目标是各有侧重的.通过欣赏亨德尔的《水上音乐》、奥芬巴赫的《船歌》,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管弦乐,体验作品表现的不同情绪,前者辉煌大气、神圣庄严,后者优美抒情,令人心情愉悦。欣赏《划龙船》这首安徽民歌时,结合劳动号子的讲解,体会铿锵有力、节奏鲜明的歌声,模拟赛龙舟的场景。《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两首歌曲则通过歌声来表现活泼、甜美的情绪。尽管每首作品都指向“水上音乐”这一主题,总的目标一样,但课时教学目标迥然不同。所以,指导学生品味不同乐曲的不同的情感才是根本所在。
  二、粗细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著名音乐教育专家吴斌先生曾说:“要把教学内容中最有感染力的艺术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并确定其中最有表现力的音乐要素。”因此,相同的教学内容,带着不同的理念,若从不同角度切入,考虑不同学段的学生,就会有迥异的选择余地,孰繁孰简、孰精孰粗大有讲究。
  (一)预设与生成
  笔者曾经执教过的一堂二年级欣赏课《狮王进行曲》,在“想唱就唱”这个教学环节时,笔者设计了让学生创编歌词,但预设的歌唱环节却是唱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歌词。幸好在课堂上,笔者发现学生非常喜欢自己创编的歌词,于是,马上调整预设的教学方案,在黑板上记录下他们创编的歌词,改成唱他们自己的歌。仅仅是这一刹那的改变,成为课堂的亮点。都说课堂教学宏观上是预设的,微观上是生成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对预设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四平八稳,分析滴水不漏,讲解头头是道,而对生成的内容常常轻描淡写,捕风捉影,敬而远之或退避三舍。事实上,教学内容有时恰恰来源于学生实际与特定音乐的互动中,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萌生、发展、形成,这才是最鲜活、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二)个性与共性
  在选择音乐作品和聆听音乐时,教师首先应该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其接受音乐的能力是不同的。由于成长环境、经历甚至于智力发展的差异,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习惯及思维能力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学内容选择既要满足学生共同的需要,又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处理两者的关系也离不开教学内容粗与细的选择。共性固然重要,但个性更能彰显成效。如在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袋鼠》一曲,在描述感受到的音乐形象时,有的说是小兔在蹦跳,有的说是小虫在爬行,有的说是小鹿在跳跃……此时,教师应尊重个体存在的差别,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充分肯定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激励学生质疑和超越,这也是教学理应重点关注的一个区域。
  (三)精选与整合
  许多音乐家都认为大量听音乐,是学习音乐的唯一途径,然而,我们的学生无论课上、课外听音乐都很少。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把教材中的曲目有几个欣赏几个,将导致课时紧张、曲目欣赏不完,在这样的背景下,精选合适的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成功教学的前提。
  以小学音乐第八册教材为例,本册共有八个单元,欣赏乐曲(含歌曲)共18首。如果每首乐(歌)曲都要仔细听,蜻蜓点水式的粗放教学必然影响教学效果,笔者根据教材编写的人文内涵、情感要素、知识技能三个纬度目标,选取了《马刀舞》《水上音乐》《森林的歌声》《打字机》这四首乐曲作为重点欣赏曲目进行细听。其余的则以粗听为主。“细听”的曲目笔者认为应反复分析作品,花两课时或以上的教学时间仔细指导学生欣赏,要求学生能熟记音乐主题,认识作曲家,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及相关文化,感知作品曲式结构,体会作品情感。而“粗听”的曲目,仅要求学生了解即可。   根据单元目标,还可将相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笔者在执教人音版第八册第三单元以“家乡美”为主题的音乐欣赏时,通过欣赏歌曲《故乡是北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东方明珠》《故乡的云》等以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感,这几首歌曲刚好是女声独唱、男声独唱、合唱,正好还可以结合歌曲演唱形式进行教学,整合同册歌曲《拍手拍手》《阳光牵着我的手》巩固学生对歌曲演唱形式这一知识点。又如在以“赞美伟大的祖国”为主题的欣赏课,可将《长江之歌》《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以及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等相同题材、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器乐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中,集中体会,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共同的音乐与主题的。
  实践证明,精选、整合欣赏教学,不但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欣赏课成为笔者和学生的莫大享受。
  三、粗细体现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最能体现教学个性的环节之一,也是有效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在欣赏课上,我们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听、说、动、唱、奏、编、演、诵、写、画等,这些基本上概括了欣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这里,笔者想重点谈谈站在教师角度的“讲”和学生层面的“听”与“练”的看法。
  (一)粗讲与细讲
  音乐,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有其特殊性——“非空间造型性”和“非语义符合性”,它决定了音乐不能如绘画、雕塑那样直接描摹表现对象的具体形态;也不能如文字、语言那样直接向人们提供任何抽象的概念和认识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对一些非音乐性的内容,讲解时要“粗”,即少讲,挑和音乐最有关系的讲,点到即可。如一些历史故事完全可以让学生课后自主搜索学习,而对音乐性的内容,如音乐要素则应“细”,即精讲、重点讲。以作品《梁祝》为例,关于故事的梗概可一带而过,如何体验爱情主题的旋律走向隐含的情感变化可以细讲,学唱主题并反复吟唱,分析旋律线,上行的旋律有渴望的感觉,下行会让人失落、伤心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正如音乐家门德尔松所说:“一首我喜爱的乐曲对我表达的思想是不能用文字来说的……”尼采也说:“语言作为现象的器官和符号,绝对不能把音乐的至深内容加以披露。”
  因此,音乐欣赏,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抓住音乐自身的特点,加强对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听辨,在提高自身的听觉修养上下功夫。同样,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注重实效性,避免粗而泛。只有设计有效的提问,才能引导学生积极聆听。
  (二)粗听与细听
  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的确如此,听觉体验是感受和理解音乐的先决条件。那么,听什么呢?音乐欣赏主要有“听门道”,即通过旋律高低的走向、节奏强弱的趋势以及和声、曲式变化的形态,进而深入音乐的内核,大致了解和把握音乐家的创作意图及要表达的意向。“听情思”,即从音乐传达的情感信息中体味音乐;“听历史”,即从音乐散发的人文气息中感悟音乐;“听文化”,即从音乐反映的时代风貌中认知音乐。相对而言,以听“门道”和听“情思”更重要一些。
  以人教版小学音乐第四册《狮王进行曲》为例,对于作者圣·桑及作品《动物狂欢节》教学时笔者一句话介绍,而对学生如何通过体验乐曲中乐句和乐段的变化,理解狮王的音乐形象,笔者设计了听听想想、再听再想、联想想象三个教学环节,从初听、分段听到主题音乐听、片段听、看图谱听、结合视频听、完整复听等,在大量的“听”中让学生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感悟音乐形象。事实证明,只有反复聆听,学生才能领悟作品主题的情绪特点。更因为渗入了必要的理性知识的指引,从而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作品主题的情绪特点,做出相应的听觉感悟及理性判断。
  (三)粗练与细练
  欣赏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可分“静态”和“动态”两种状况。一般来讲,小学低段学生的欣赏活动应更多地考虑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多设计一些适合表现音乐特点的律动听赏活动。例如:在欣赏《电闪雷鸣波尔卡》时随着拍子、节奏,边模仿指挥边听音乐,或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欣赏《阿细跳月》《同伴进行曲》时边聆听边随着音乐摆动身体或手臂、做踏步,或者轻轻地踩着舞曲的拍点跳舞。这些练习是配合主题音乐进行的,其本意是更好的理解音乐。然而,有的老师在草草聆听几遍音乐后就会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分组编舞、画画,看上去是在为音乐服务,其实欣赏音乐已经成了“花边”。因此,参与性活动一旦没有把握好度,就会本末倒置,让欣赏流于形式。而对高段学生来说,由于心理、生理的发展,他们已经不喜欢这种“动态”参与,假使教师一味让他们参与,反而会适得其反,不如选择简单些的“动态”参与,如拍打节奏、乐器伴奏,这样才能把活动落到实处,真正为音乐欣赏服务。
  四、结语
  俗话说,粗放间见精细,精细处显粗放。欣赏教学的粗与细并没有章法可循,也没有理论上的任何指导,它只能来源于实际教学的感悟和经验。受教学习惯影响,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就如有的课堂粗犷之中藏细腻,有的课堂细心之间存大气,反思欣赏教学,若将细微放大,或将粗放微缩,就会有新发现、新视野。粗与细是一对姐妹花,如果我们能潜心专研,巧妙运用,定能让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堂大放光彩。
其他文献
目的:构建全人源抗IL-33 scFv-Fc重组载体,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s,CHO),表达并鉴定融合抗体蛋白.方法:RT-PCR扩增人IgG1 Fc段并捅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我国外语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且在教学中得到任用。本文根据willis的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结合本校任用该理论指导学生如何通过TEM8而进行的阶段性训练的具
目的:利用小干扰RNA技术沉默Bmi-1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并化学合成了针对Bmi-1的小干扰RNA,转染具有高转移性的MDA-MB-23
二胡,是我国特有的乐器,从其结构,到其音质的特殊性,以及地域的适应性,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演奏风格。而二胡的乐感到底有哪些,文章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n-1β, IL-1β)及核转录因子-κB( Nuclear f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