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梁宗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尤其在诗歌翻译上,“以质取胜”的翻译宗旨,更让他走上诗歌翻译的高峰。其英译作品不算丰富,却奠定了中国英文诗歌翻译求“精义”的特色。其融合天人合一、梵我合一的思想,建构了中国化的整体象征主义诗学;梁宗岱的象征主义达到的“形神两忘”、“万化冥合”的和谐境界及泛神化倾向、宗教精神等方面与泰戈尔有着或多或少的共同之处。本文旨在探究二人的内在契合点,从而加深对梁宗岱及泰戈尔的了解。
关键词:梵我合一;契合;梁宗岱;泰戈尔
作者简介:郝赟,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16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2
梁宗岱因有其父亲潜移默化地熏陶小时候便有了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印迹,上学前就把四书五经等诸如此类的作品熟记在心。小时候的这种经历为其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6岁便被称作文坛的“南国诗人”。1924年的他赴法留洋,结识了法国象征派诗人保尔·瓦雷西。他把保爾·瓦雷西的一些作品进行翻译,在《小说月报》刊载,使生活在中国的读者首次知道了梁宗岱的存在。后留学英、德、意等国受到罗导·罗兰的赏识,因精通中、法、英、德等多国语言,他翻译的作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最优秀的一版,这也就顺理成章地为他在英文诗歌翻译史上铺平了道路。
一、翻译观:力求自然;在冲突中求契合
梁宗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尤其在诗歌翻译上,“以质取胜”的翻译宗旨,更是让他走上诗歌翻译的高峰。其英文翻译作品不算丰富,却奠定了中国英文诗歌翻译求“精义”的特色。
新文化运动期间,引入外来文化最为省力的办法就是翻译了。选译什么?为何而译?对译者的功力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梁另辟蹊径,选择了歌德、泰戈尔、莎士比亚……风格、国别及体裁各有差异,却又好似存在一条可以看得见的脉络,这些译者心目中外国文学的佳作,恰可给予读者借鉴与帮助;另一方面梁宗岱也在极力改善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偏见,他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如译庄子、王维、李白……运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眼光与角度,建构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他力所能及地翻译了许多诗作,为此还制订了属于他的三原则:一是选材方面需多加甄别,定选择广为传颂的经典著作。二是在翻译之前必须透彻把握所译作品,摸透其要义。三是力求严谨,除了要逐行译还要逐字推敲;同时要尽力模仿原作的节奏,与原作者同呼吸,体现了“以质取胜”的原则。
他说:“我在生活上最喜欢自然与野朴的味道在艺术创作中却对严谨和格律非常醉心,我一生最大的野心就是力求在极端的严谨中创造极端的自然。”《交错集》中的“交错”正体现出梁的世界文学之眼光。
梁宗岱认为作者与译者要达到两方面的契合:第一是精神相契合,即心灵上的融合;第二是能力相契合,也就是彼此之间能做到交流顺畅,没有隔阂。
梁宗岱融合天人合一、梵我合一的思想,重新构筑了中国化的象征主义式的诗学,“契合”即“物我两忘,主客观,内在的真与外界的真协调的境界”。这里提到的“契合”正是主体间性论的理论,从事审美活动的时候,自我主体将所要审美的对象看作人格化的对象主体,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并非一种相互对抗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间相互交流与协同的关系。
他可以把英文诗翻译转换得如此之好,可见对英国本国的文明文化及作者本人有较为独到的认识,也能够精准地抓住中国本土读者的审美化需求,这在我国的跨文化交流领域内成为了美谈,直至今日他的诗学理论依旧是从事英文诗歌翻译的学者绕不开的存在。
二、象征主义诗学:契合融汇,梵我合一
梁宗岱的诗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诗与真》中。追求“诗与真”,主张“纯诗”,醉心于“象征的灵境”。
其象征主义讲求契合融汇。梁宗岱认为契合,就是使得内在与外在、作为个体的诗人与茫茫宇宙大千世界能实现“形神两忘”、“万化冥合”的和谐境界。这种看法是在本质上引进并阐述了象征主义的内涵。梁宗岱分别从哲学和艺术这两个方面,建造起了“契合”一说中诗歌与大自然、内心与外在的关系。这一学说紧扣宇宙与哲学进行阐释,把象征和“宇宙”这一范畴加以联系,概括成为“宇宙的精神”,这种论调同19世纪末西方的直觉主义与泛神论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主导的契合理论,不仅是象征主义类诗歌的本质特点,还是一种以人类主体世界认识客体世界的重要途径。梁宗岱并非把“契合”看成一种遥不可及的奇幻之物加以认识,相反,它就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周边,只要肯用清明的心去聆听、去发现,我们就可以找到它的踪迹。“契合”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它的关键之处就是摒弃了理性与意志不可撼动的地位,转而通过爱使自己同外在世界进行交流,力求形神相容,进入到无我之状态。“契合”这种观念应当在我们平常的生活里进行运用与实践,而且很有实践的价值与现实的意义。
融汇。对于这个词,梁宗岱认识到,一切伟大而重要的诗作,不仅能够提升人的审美情趣,还会让人们去“参悟宇宙与人生的奥义”,并到中华文化的优秀的精神养分里找寻对现实生活有人生启迪的天人合一、梵我合一的精神。首先,它与五四那个时期曾经呈现出来的对传统的抨击与反叛以及全盘西化的社会风气有所差异,重在从融汇和相互比较之角度去重新审视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以求重新构建属于梁宗岱自己的关于艺术方面的理论;其次,非常突出传统文化对借用西方的一些学说、吸收外来思潮理论的同化作用,在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对话过程之中坚守着自我。“融汇”这一翻译理论不只在中国象征主义的诗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变成了对西方文化艺术进行批判的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与鲁迅当年提出的“拿来主义”的精髓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三、泛神化倾向、宗教精神
梁宗岱早期的创作里体现的宗教成分,在女诗人冰心的作品里也有所体现。如《繁星·春水》中有个别的诗歌,与梁宗岱在创作时有相类似的背景。二人都在教会学校读书,事实上他们并非基督徒,但基督教的一些教义无形之中对二人产生过不可忽略的影响。不只在心理上有影响,写作的文体上亦然。冰心以她擅长的“小诗”之形式体悟生活真滴,当然因为是女性的缘故,所作之诗大多为一些心灵的感想或小随笔;梁宗岱与之不同,他以诗作为中介,试图通过宗教来表达源自个人内心的某种精神诉求。因为两个人均受到过基督教教义潜移默化的熏陶,故而他们的诗文里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清雅、纯净、圣洁”的风格,不同的是冰心是一位女性作家,所以她的创作倾向往往会略显细腻、含蓄,充满了爱的意味;而梁诗相较之而言,就要显得严肃、齐整许多,他想要超越小我的局限性,转而去投入到那无限的大宇宙、大自在中。可以见得,冰心从基督教中吸取的更多的是养分是“爱的哲学”,而梁宗岱所接纳的是一种对于宗教的体验。梁宗岱的作品自始至终都力求通过“心灵的感觉”来表达他所感悟到的宗教,有着不倦的真挚与坚持。他将当初正值美好青春年华的人生追求、迷惘等情感在诗歌象征的形式中均有所体现。这并不是一个基督徒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与忠诚,而是对宇宙万物、对人类的那种赤子般的仰慕之情。
结语:
梁宗岱在三个方面均与泰戈尔有相似相通之处,二人在宗教方面的追求、在象征主义诗学方面的贡献及各自的翻译观都对后世后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与启示。希望通过继续不断地探究,能掌握二人更多彼此契合的地方。
关键词:梵我合一;契合;梁宗岱;泰戈尔
作者简介:郝赟,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16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2
梁宗岱因有其父亲潜移默化地熏陶小时候便有了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印迹,上学前就把四书五经等诸如此类的作品熟记在心。小时候的这种经历为其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6岁便被称作文坛的“南国诗人”。1924年的他赴法留洋,结识了法国象征派诗人保尔·瓦雷西。他把保爾·瓦雷西的一些作品进行翻译,在《小说月报》刊载,使生活在中国的读者首次知道了梁宗岱的存在。后留学英、德、意等国受到罗导·罗兰的赏识,因精通中、法、英、德等多国语言,他翻译的作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最优秀的一版,这也就顺理成章地为他在英文诗歌翻译史上铺平了道路。
一、翻译观:力求自然;在冲突中求契合
梁宗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尤其在诗歌翻译上,“以质取胜”的翻译宗旨,更是让他走上诗歌翻译的高峰。其英文翻译作品不算丰富,却奠定了中国英文诗歌翻译求“精义”的特色。
新文化运动期间,引入外来文化最为省力的办法就是翻译了。选译什么?为何而译?对译者的功力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梁另辟蹊径,选择了歌德、泰戈尔、莎士比亚……风格、国别及体裁各有差异,却又好似存在一条可以看得见的脉络,这些译者心目中外国文学的佳作,恰可给予读者借鉴与帮助;另一方面梁宗岱也在极力改善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偏见,他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如译庄子、王维、李白……运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眼光与角度,建构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他力所能及地翻译了许多诗作,为此还制订了属于他的三原则:一是选材方面需多加甄别,定选择广为传颂的经典著作。二是在翻译之前必须透彻把握所译作品,摸透其要义。三是力求严谨,除了要逐行译还要逐字推敲;同时要尽力模仿原作的节奏,与原作者同呼吸,体现了“以质取胜”的原则。
他说:“我在生活上最喜欢自然与野朴的味道在艺术创作中却对严谨和格律非常醉心,我一生最大的野心就是力求在极端的严谨中创造极端的自然。”《交错集》中的“交错”正体现出梁的世界文学之眼光。
梁宗岱认为作者与译者要达到两方面的契合:第一是精神相契合,即心灵上的融合;第二是能力相契合,也就是彼此之间能做到交流顺畅,没有隔阂。
梁宗岱融合天人合一、梵我合一的思想,重新构筑了中国化的象征主义式的诗学,“契合”即“物我两忘,主客观,内在的真与外界的真协调的境界”。这里提到的“契合”正是主体间性论的理论,从事审美活动的时候,自我主体将所要审美的对象看作人格化的对象主体,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并非一种相互对抗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间相互交流与协同的关系。
他可以把英文诗翻译转换得如此之好,可见对英国本国的文明文化及作者本人有较为独到的认识,也能够精准地抓住中国本土读者的审美化需求,这在我国的跨文化交流领域内成为了美谈,直至今日他的诗学理论依旧是从事英文诗歌翻译的学者绕不开的存在。
二、象征主义诗学:契合融汇,梵我合一
梁宗岱的诗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诗与真》中。追求“诗与真”,主张“纯诗”,醉心于“象征的灵境”。
其象征主义讲求契合融汇。梁宗岱认为契合,就是使得内在与外在、作为个体的诗人与茫茫宇宙大千世界能实现“形神两忘”、“万化冥合”的和谐境界。这种看法是在本质上引进并阐述了象征主义的内涵。梁宗岱分别从哲学和艺术这两个方面,建造起了“契合”一说中诗歌与大自然、内心与外在的关系。这一学说紧扣宇宙与哲学进行阐释,把象征和“宇宙”这一范畴加以联系,概括成为“宇宙的精神”,这种论调同19世纪末西方的直觉主义与泛神论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主导的契合理论,不仅是象征主义类诗歌的本质特点,还是一种以人类主体世界认识客体世界的重要途径。梁宗岱并非把“契合”看成一种遥不可及的奇幻之物加以认识,相反,它就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周边,只要肯用清明的心去聆听、去发现,我们就可以找到它的踪迹。“契合”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它的关键之处就是摒弃了理性与意志不可撼动的地位,转而通过爱使自己同外在世界进行交流,力求形神相容,进入到无我之状态。“契合”这种观念应当在我们平常的生活里进行运用与实践,而且很有实践的价值与现实的意义。
融汇。对于这个词,梁宗岱认识到,一切伟大而重要的诗作,不仅能够提升人的审美情趣,还会让人们去“参悟宇宙与人生的奥义”,并到中华文化的优秀的精神养分里找寻对现实生活有人生启迪的天人合一、梵我合一的精神。首先,它与五四那个时期曾经呈现出来的对传统的抨击与反叛以及全盘西化的社会风气有所差异,重在从融汇和相互比较之角度去重新审视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以求重新构建属于梁宗岱自己的关于艺术方面的理论;其次,非常突出传统文化对借用西方的一些学说、吸收外来思潮理论的同化作用,在中国与西方的交流对话过程之中坚守着自我。“融汇”这一翻译理论不只在中国象征主义的诗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变成了对西方文化艺术进行批判的途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与鲁迅当年提出的“拿来主义”的精髓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三、泛神化倾向、宗教精神
梁宗岱早期的创作里体现的宗教成分,在女诗人冰心的作品里也有所体现。如《繁星·春水》中有个别的诗歌,与梁宗岱在创作时有相类似的背景。二人都在教会学校读书,事实上他们并非基督徒,但基督教的一些教义无形之中对二人产生过不可忽略的影响。不只在心理上有影响,写作的文体上亦然。冰心以她擅长的“小诗”之形式体悟生活真滴,当然因为是女性的缘故,所作之诗大多为一些心灵的感想或小随笔;梁宗岱与之不同,他以诗作为中介,试图通过宗教来表达源自个人内心的某种精神诉求。因为两个人均受到过基督教教义潜移默化的熏陶,故而他们的诗文里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了“清雅、纯净、圣洁”的风格,不同的是冰心是一位女性作家,所以她的创作倾向往往会略显细腻、含蓄,充满了爱的意味;而梁诗相较之而言,就要显得严肃、齐整许多,他想要超越小我的局限性,转而去投入到那无限的大宇宙、大自在中。可以见得,冰心从基督教中吸取的更多的是养分是“爱的哲学”,而梁宗岱所接纳的是一种对于宗教的体验。梁宗岱的作品自始至终都力求通过“心灵的感觉”来表达他所感悟到的宗教,有着不倦的真挚与坚持。他将当初正值美好青春年华的人生追求、迷惘等情感在诗歌象征的形式中均有所体现。这并不是一个基督徒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与忠诚,而是对宇宙万物、对人类的那种赤子般的仰慕之情。
结语:
梁宗岱在三个方面均与泰戈尔有相似相通之处,二人在宗教方面的追求、在象征主义诗学方面的贡献及各自的翻译观都对后世后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与启示。希望通过继续不断地探究,能掌握二人更多彼此契合的地方。